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2年21期
卷首语 |
建构新时代学校德育体系
科学合理、结构完善的德育体系不仅是德育理论研究持续深化的客观追求,同时也是学校德育工作切实落地的有力支撑。综合已有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相关研究多以要素视角分析德育体系的建构,意在通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活动、德育途径、德育评价等子系统的革新打造,构建“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相辅相成、家校社合力”的系统框架。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因对德育体系各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理解不到位甚至误读,学校德育存在教条化
探索 |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及培育路径研究
摘 要 政治认同是一个国家维持健康、良性社会秩序的前提。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受性别、年级、政治面貌、专业门类、户籍以及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与大学生自我认同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上呈现出根本性的政治认知与政治情感程度较高,但具体性认知不够明确与深刻;政治参与立场坚定,但主动参与意识不高;政治认同培育评价较高,但层次不一等特点。为此,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需
探索 |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研与路径探寻
摘 要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彰显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经调研,当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思政目标偏于功利化追求、思政课堂重于概念化灌输、思政环境流于形式化应对等问题。站在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的高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三条路径,即坚持思政育人目标的统一性与时代性,突出对思政课一体化的探究与现实改进,重视“三全”育人环境建构与课程思政的落实。 关键
话题 |
德育:从哲学的视域看
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要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学校德育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指引。学校德育体系的建构是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学校德育体系的建构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建构适应时代发展、适合学生成长需求的学校德育体系成为重要课题。本期话题我们约请相关专家,从多
话题 |
学校德育体系建构的知识逻辑
摘 要 当前学校德育体系建构的研究与实践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道德内容与德育体系的割裂。这一问题凸显了学校德育体系建构的知识论视角。学校德育体系建构的知识论视角将学校德育体系建构视为学校利益相关主体围绕道德知识展开对话、讨论与运用的过程,强调通过知识促进学生与体系之间的联结,增强了学校德育体系建构的教育性与可操作性。学校德育体系是一种内含多元知识结构的知识体系。知识论视角下的学校德育体系的建构与运行
话题 |
教育现代化推进中学校德育体系建构的纾困路径
摘 要 目前,学校德育依然存在德育过程简单化、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二元化、德育工作形式化、德育工作运行机制流程化、教育媒介选用外在化等和德育效果功利化问题。在教育现代化推进中,为使年轻一代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建构学校德育体系便需尽可能做到:回归立德树人之根本,致力于人格健全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校本核心价值观驱动下落实和践行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在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整合中建构生活的意义与
话题 |
政策·理论·实践:中小学德育体系建设的三重逻辑
摘 要 学校德育体系是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旨在通过梳理各时期德育政策的核心旨归,分析德育理论的价值引领,并在落实德育实践要求的基础上,整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向着体系化方向发展。在此意义上,学校德育体系建设需要秉持政策、理论、实践这三重逻辑。其中,政策逻辑聚焦于德育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为德育工作体系化建设指明路径;理论逻辑聚焦于德育体系建设的
讲堂 |
谈谈新时代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
石中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导师;耿博雅,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本文根据石中英教授2022年8月31日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德育杂志社主办的“中国德育·明德讲堂”上的讲座整理而成。 古代人们把“志(理想)”放在极高的位置上,认为“志”是每一个人得以立足、发展乃至成功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目标。 中国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一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认为,我国青少年的
样本 |
创新机制体制,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陈局长,您好!据了解,近年来,靖远县紧紧围绕“创建全省教育强县”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学习强县。请问贵县是如何以教育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其中德育处于什么地位? 陈瑜山:靖远县是西北地区典型的农业大县,经济社会发展受限因素较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在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关系到50多万靖远人民的福祉,这不仅是时代命题,更是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实现
样本 |
坚持“三全四有五爱”,打造新时代思政“金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聚焦小学阶段思政教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五爱”核心目标,坚持有趣、有情、有实、有魂的“四有”设计理念,构建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课程实施新形态,努力打造思政“金课”。这里的“课”不仅指课堂教学,还指向学校丰富的思政课程资源,它是破解当前小学思政教育难题,推动小学“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路径。 一、“三全四
样本 |
校本德育课程项目化实施的内涵、价值与举措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从核心素养的角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深圳市宝安区海裕小学以红领巾友好议事会为平台,以校园生活中亟待解决的真实问题为切入点,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根本点,以跨学科主题为关键点,积极探索新型育人方式,坚持校本德育课程项目化实施,帮助学生养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校本德育课程项目化实施的内涵 怀
样本 |
一张劳动清单,打通育人新通道
湖州市月河小学教育集团创办于1912年,有着百余年的历史积淀。学校以“严、勤、实、诚”为办学宗旨,秉持“正心正道,止于至善”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重视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劳动课程开发小组先后研发了《劳动综合实践手册》《智动,让生活更美好》《劳动,让校园更美丽》等特色校本课程,不断推进劳动教育进程。此外, 针对劳动教育缺乏
样本 |
爱上“悦·成长”,一起向未来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五育并举”,雄安容和悦容小学秉持“悦享成长,多元成才”的办学理念,构建“悦·成长”育人管理体系,探索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创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崭新格局。学校致力于培养兼具乐观个性、健康体魄、创新思维、科学态度的“卓悦少年”,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一、“悦”课程育人 学校重视对德育校本课程的研发,结合地方特色及优秀传统文化,初步构建起“悦·成长”三色课程体系,帮助
样本 |
以丰富路径推进劳动教育全面落地
湖北省潜江市田家炳实验小学因地制宜,多角度、多层次开展劳动教育,从课程设计、活动开展、家校合作、评价建立等方面探索学校劳动育人路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主渠道常抓不懈, 开发多维劳动教育课程 (一)立足日常生活,开发常规劳动教育课程 学校开发了以自理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常规劳动教育课程。 1.低段学生以劳动意识启蒙、日常生活自理为主要目标。画灯笼、剪窗花、制作生字卡片、系鞋带、系红领
第一线 |
黄河口文化教育课程化的区域实践
黄河口文化在进入学校课程中,需要彰显其内在的教育理念、育人气息,体现出文化的“可育性”;黄河口文化在由理念向现实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身心发展规律和现实发展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增长点,彰显文化的“可教性”。 文化是民族繁荣发展、社会长治久安的主动脉。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为前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线 |
培养高中生毅力的有效路径探索
我们以现代教育学和积极心理学、成长型思维为理论依据,使校本课程在班级主题活动中实施,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在综合活动中强化,全面建构学校毅力培养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毅力的养成,改变学生的生命样态。 成就学生的精彩人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毅力基础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成都市田家炳中学在田家炳先生“宁可实而不华,不可华而不实”的精神引领下,坚持“履仁崇智,明德卓行”的办学理念,形成“崇实文化,适
第一线 |
开设幸福课,落实情感教育
幸福课是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为靖远县留守儿童创设的一门提升社会情感技能的地方性课程,力求将情感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使其成为留守儿童充实精神、情感世界的窗口。 教育是育人的过程,更是探索生命真谛的过程。相比于城市地区的学生,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缺乏爱的环境中,对情感的需求也更为强烈、迫切。幸福课是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为靖远县留守儿童创设的一门提升社会情感技能的地方性课程,力求将情感教育渗
第一线 |
班主任工作的智慧
总之,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只有不断审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长为一名智慧的教育者。 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引领者和管理者,班主任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培养他们,引导生命健康成长,需要巧妙适当的方法,更需要教育智慧。班主任应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敬畏生命,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努力做到“三忌三要两培养”。 “三忌”:身正
第一线 |
教育之花常开不败
对于班级中少数暂时落后的孩子,我认为认同是基础,沟通是关键,树立目标是保障,班级活动是途径,对待他们,要注入爱、守住静、坚持慢,师生之间努力做到心与心的交融、心与心的共鸣,给彼此信心与信任,我相信教育之花定会常开不败。 班级中一些学生行为习惯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不爱听课,作业书写不规范,学习成绩不理想。他们往往会受到同学们的歧视,自己也容易出现自卑的心理障碍,使自己长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