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2年11期
卷首语 |
建设高质量学校美育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对于各级各类学校而言,这是一个令人振奋却又有相当难度的建设任务。 在中国,美育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事业。早在《周易》中就有以人文“化成天下”之说,这种 “文德之教”就包含了诗书礼乐,具有美育的意味。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
评论 |
价值育人是音乐课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的初心使命
一、当前基础音乐课堂现状 笔者实地调研发现,虽然基础音乐课程改革已推进21个年头,确实取得了诸多进步,比如,“一纲多本”的课程教材建设、整体提升的教师专业能力、多媒体呈现的音乐课堂,但以实现音乐的价值作为育人标准,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仍有待提升。对于教材中的经典作品,学生很难把握其传递出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以及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学生感性体验和音乐理解多半停留在零碎
探索 |
身体现象学视域下的学校美育: 价值、可能与路向
摘 要 身体现象学主要蕴含灵肉统一、知觉再现、身体主体等重要思想。沿循这样的思想理路,探索身体现象学与美育融合视野中人的存在价值、本质价值、发展价值,深度挖掘学校美育何以可能、何以为继、何以发展,进而提出肉身与心灵相统一、感知与体验相统一、主体与主导相统一的学校美育路向选择,以提升学校美育的重视度、参与度和实效性。 关键词 体验;身体现象学;学校美育 作者简介 季爱民,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
探索 |
党建引领区域教育治理的四维思考
摘 要 党建工作应为区域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提供根本引领。区域教育应建立党建引领、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同时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树立“大教育”理念。在统筹规划时,应完善学校党组织建设,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小学党建工作体系;通过党组织在区内引领,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将党建与家校社协同共育相融合,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在党建指导区域干部与教师队伍建设时,应完善选人用人和研训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话题 |
系统思维视域下学校美育的缺失与体系构建
学校美育工作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事业。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如何推动高质量学校美育体系建设,如何“以美润德,以德促美”成为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期话题聚焦“高质量学校美育体系的构建”,约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从理论、政策、实践等多个
话题 |
高质量美育特色课程的主题定位与体系构建
摘 要 高质量美育特色课程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体现学校特色办学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高质量美育特色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课程主题定位,其实践逻辑是先提出课程哲学,再定位课程核心主题。在课程哲学和课程核心主题指引下,适应核心素养培育的高质量美育特色课程需构建核心主题聚焦的课程目标体系、重要概念统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及“教—学—评”一体的课程实施体系。 关键词 学校美育
话题 |
美育融入全学科教学的问题、路径与策略研究
摘 要 美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融入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但当前美育融入全学科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美育理念认识上的片面化、狭隘化、浅薄化;美育教学设计上的知识化、点缀化、空洞化;美育实施策略上的零散化、无人化、孤立化等。如此需要探寻新的发展路径:美育理念的全学科观照,向“大美育”转向;美育层次的精细化划分,向“多层次”转型;美育实施的耦合化创设,向“一体化”转轨。为此,需要通过“大目标”“大课
话题 |
美术与科学融合的基础美育课程构建研究
摘 要 科学与艺术的跨学科融合是本世纪教育面对的新课题,对基础教育的推进和学科建设至关重要。美术与科学融合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美术和科学融合的基础美育课程体系构建,可以尝试运用项目制学习方法制订美术和科学融合美育课程计划;将科学、数学、艺术等学科内容综合统整,学习的共同核心集中在科学素养和艺术表现上;在共同目标下,允许出现不一样的课程、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和教材。 关键词 美术;科学;
话题 |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摘 要 相较于传统美育,“新美育”具有以下特点:面临崭新的发展环境;美育目标由“知识与技能”转为“素养”;美育成为实现“五育融合”的新范式;评价成为美育的“龙头环节”。基于上述理解,以上海市山阳中学为引领的“新美育”研究学校共同体在理念转变、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展开了新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 新美育;理念转变;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与评价 作者简介 蒋水清,上
讲堂 |
美与德的张力与合力
傅小凡,厦门大学管理学院MBA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根据作者2022年5月11日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德育杂志主办的“中国德育·明德讲堂”中所作的讲座整理而成。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和德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它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人的能力和品质,常常彼此矛盾,甚至相互抗衡;但是,当我们亲身参与美和德的教育实践时又发现,美与德之间存在着深层的一致性,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一致性,让它们相辅
样本 |
以美育人:特殊儿童美术康复的校本探索
学校德育必须不断创新途径和方法,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根基。本期“样本”所展示的几则案例,有的坚持以美育人,促进学生艺慧相生;有的基于学生生长和生活实际,开展幸福教育;有的致力红色教育、绿色教育和蓝色教育,独创“三色”教育品牌。实践证明,这些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益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
样本 |
德美相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论断鲜明指出了我国学校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实现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随着国家一系列教育改革文件出台,尤其是“双减”政策的颁布,更将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到了一个全新高度。美育和德育作为影响学生综合素
样本 |
核心素养导向下“艺慧教育”文化品牌建设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既包含了对美的认识,也囊括了对人感性发展的观照。然而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对知识教育和理性教育的过度推崇以及长期存在的升学压力,导致学校教育中的美育长期处于薄弱的地位并且遭受误解。由此观之,建构新时代的学校美育,深化以美育人的理念内涵,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样本 |
基于幸福教育理念的“生根、生长、生活”教育实践研究
创建于1964年的广东省珠海市田家炳中学,依山傍水,校风淳厚。学校践行“以幸福之心,做幸福教育”的初衷,实现传统办学与幸福教育的紧密结合,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幸福教育。基于幸福教育理念的“生根、生长、生活”教育,构成了珠海市田家炳中学幸福教育的基本过程,有机统一了学生的成长过程。正如一粒种子,生根发芽,开枝散叶,茁壮成长,终于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一、“生根、生长、生活” 教育的缘
样本 |
“红绿蓝”三色教育品牌的探索和建设
石家庄旅游学校秉承“德育为先、文化育人”的教育原则,构建以“雅文化”为核心、雷锋精神和专业特色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红绿蓝”三色教育品牌,旨在把“优雅礼善”根植学生血脉,把“优而雅则立,礼而善则强”的“雅文化”深植学生内心,培养有红色基因之精神、阳光之心态、强健之体魄、社会之责任、敬业之态度、博爱之胸怀的高技能人才。 “红绿蓝”三色教育品牌的建立让旅校的“雅文化”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第一线 |
中学开展法治教育的问题与路径
法治教育本身就是生命教育,这是一种生命态度的教育: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激扬生命,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使学生拥有生命深度而具有生命内涵、沉淀生命厚度而释放生命理性、拓宽生命广度而飞扬生命价值、提升生命温度而点燃生命激情。 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
第一线 |
有效德育:让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
生活是需要过的,德育是需要思的。广实外校的发展教育模式是以教师发展为前提,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学校发展为保障,形成一个动态开放的发展系统。 道德在生活中有两种存在状态:一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品质,可以称之为“德性”;二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可以称之为“德性生活”。目前学校传统的德育最大的问题是在脱离真实现场的非生活化的场景下进行德育。广州市实验外语学校(以下简称“广实外校”)一直秉持“先做人,后
第一线 |
班主任“走班制”培训模式的探索
班主任“走班制”培训以班主任为主体,围绕教研活动展开,促进班主任的个体专业成长;是一种打破固定的培训形式,按培训内容安排不同主题课程,班主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走入不同的课程进行学习的培训模式。 班主任培训,是提高班主任专业素质、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完善班主任培训模式,积极开展班主任专业培训,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是必须抓好的事关班主任成长
第一线 |
绽放在音乐教育中的美育之花
想要整体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素养,陶冶其情操、温润其心灵、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首要任务是帮助老师掌握能“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以及善于挖掘、发现,并与其他美育课程进行学科融合的能力。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
会议综述 |
面向智能时代的德育变革
人类社会已经迈入智能时代,数字化、智能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深刻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也必然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和表达。如何理解和应对这种变化,进行德育改革,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亲和性和预见性,是新时代德育研究的紧迫课题。2022年4月2日,全国首届“智能时代的德育”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