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3年22期
卷首语 |
国家认同教育:过去与未来之间
国家认同教育实践有两种思路。一是指向传统的,诉诸集体情感、历史记忆的国家认同。这是个体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具有遗传性。土地、文化、同胞是国家认同的三个经典因素。二是指向未来的,诉诸生存生活、共同福祉的国家认同。这是个体存在方式的一部分,具有建构性。国家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与权利,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人认同国家的重要因素。如何理解与对待这两种思路的关系,决定了国家认同教育的实践形态与实施效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内容特点与实施建议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并将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系统擘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刊特开设专栏,就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阐释解读,为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其中关于教育特别是德育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摘 要 推进爱国主义
评论 |
新时代英雄观教育的“破”与“立”
摘 要 新时代英雄观教育要坚持以立为主,明确正确导向,又要旗帜鲜明批判负面的思想观念,勇于同诋毁、抹黑英雄的错误言行作斗争,处理好建设性与批判性的关系,坚持“破”“立”并举,以“立”导“破”,以“破”促“立”。新时代英雄观教育要坚持“五破五立”:破历史唯心主义,立历史唯物主义;破个人主义,立集体主义;破娱乐至死倾向,立正确舆论导向;破资本万能逻辑,立人民至上立场;破崇洋媚外现象,立深厚爱国情怀。
探索 |
群体身份与文化共识:高校国家认同教育的现实进路
摘 要 国家认同是个体对个人身份与集体归属的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辨。在媒体工具广泛应用、多元思潮泛滥及主体意识不断觉醒的当下,个人逐渐产生群体身份缺失、归属力弱化、精神游离的认同危机。对此,必须把握“历史—当下—未来”这一主线,挖掘共同经验,追问“我是谁”“我们是谁”“从何而来”“去往何处”的认同问题,以群体身份与文化共识实现“我者”与“我族”的自我判别,探究新时代高校国家认同教育的进路,推动大学生
探索 |
系统观念视域下的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建设
摘 要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建设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建设存在长效机制、课程体系、环境营造和师资建设等方面的短板。坚持系统观念,从整体视角、差异视角、协同视角和动态视角出发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建设,可以增强学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意识,提升国家认同感、使命感和实践力。 关键词 系统观念
话题 新时代国家认同教育研究 |
国家认同教育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形成了国家认同的文化传统。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给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带来挑战。为此,加强新时代国家认同教育有其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本期话题聚焦“新时代国家认
话题 新时代国家认同教育研究 |
多维解读:国家象征与标志的国家认同教育功能研究
摘 要 国家象征与标志具有实物、符号、仪式、法治、社会心理等多维度的存在逻辑与使用语境,在国家认同教育过程中表现为丰富的层次性功能:国家象征与标志以实物的具象标识建构国家基本认知;以符号的意义载体表征国家价值存在;以仪式的情景展演渲染公民爱国情感;以法治的刚性约束彰显国家崇高权威;以社会心理中的历史记忆链接国民身份归属。新时代深化国家认同教育仰赖多维度国家象征与标志的作用发挥,教育者应牢牢把握国
话题 新时代国家认同教育研究 |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路径与未来展望
摘 要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既关系到“一国两制”方针的行稳致远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也关系到青少年个体的健康成长。随着“香港国安法”的颁布及“爱国者治港”原则的落实,近年来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取得突出成绩。通过推动课程改革、鼓励校本实践、加强教师培训、促进社会参与,国家认同教育实施的内容、模式、队伍和环境获得完善和强化。在香港进入“由治到兴”的关键时期,仍应全面系统、持之以恒
话题 新时代国家认同教育研究 |
加拿大历史课程标准对国家认同的建构
摘 要 在实行多元文化主义和教育分权制的加拿大,国家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和复杂。安大略省和曼尼托巴省的历史课程标准堪称加拿大各省历史课程标准的典范,足以反映加拿大建构国家认同的基本策略。为建构国家认同,两省历史课程标准均在建构加拿大通史框架、塑造加拿大国家形象、处理魁北克问题三个方面煞费苦心,所采取的策略基本相同,但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各省的教育传统、课程编制以及历史、社会与文化的不同
讲堂 |
以优良家风涵育家国情怀
摘 要 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风家教是家国情怀的基础。优良家风主要包括尚品崇德、自律慎独的修身之风,孝悌为本、言传身教的齐家之风,以和为贵、诚实守信的处世之风,清正廉洁、精忠报国的理政之风等。新时代家国情怀主要体现为家国情怀的主体意识、立体式的感恩之心、现代型的公共精神、强烈的国家认同感、民胞物与的生态伦理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基于此,新时代建设优良家风、涵育崇高
样本 |
“君子课堂”:基于三重空间的高中育人模式建构
开展高中育人模式的变革是系统推进高中教育发展的重要取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第一中学借鉴传统的“君子教育”思想,结合现代学校空间理论,以知识空间、关系空间、物质空间为基础,致力于打造统筹协调、有机联动的学校育人空间。学校大力推进对标育人内容、育人方法和育人环境的三重空间的建设。此外,学校还特别注重保障机制的建设,全方位加强制度保障、队伍保障和组织保障,在“君子课堂”的实践探索中取得了诸多成果。 一、
样本 |
构建“故事育人”体系,培养真善美的新时代少年
故事是传统而古老的文化形式,是人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云会中心小学以“有故事的学校,有温度的教育,有精彩的童年”为办学愿景,坚持“故事伴成长”的育人理念,全方位构建“故事育人”体系。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入故事之中,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善良的天性、对事物本真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努力培养真善美的新时代少年。 一、“故事育人”体系的建设进程 故事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
样本 |
以“四共一体”构建家校共育的新生态
学校德育是一项整体性工作,离不开学校、家庭的协作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要求将家校共育作为协同育人的重要方式。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太炎小学通过共识、共振、共进和共创的“四共一体”,构建完善了家校共育成长的健康新生态,不断推动家校共育工作迈上新台阶,成为“城市新中心 余杭好教育”优质教育品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营造共同学习氛围,
样本 |
发挥“警校”品牌优势 助力学生成长成材
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用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影响学生,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融于国防知识学习与军事训练体验等活动中,是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长命中心小学创办于1928年,并于1993年创建“少年警校”。“警校”教育以带领学生了解国防知
第一线 |
小学劳动嵌入式评价:价值向度、实施路径与创新表达
在劳动评价中引入“嵌入式”评价,可以更好地将评价融入学生学习和劳动的全过程,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客观、多维、即时的判断和调整。 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广泛的融合性、充分的社会性,其评价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发生于结果之后的甄别判断行为,而是伴随着劳动过程的始终。在劳动评价中引入“嵌入式”评价,可以更好地将评价融入学生学习和劳动的全过程,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客观、多维、即时的判断和调整。 一、嵌入式评价
第一线 |
深度学习视域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学改进研究
在《读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度学习理论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教学改进的理论视角,能帮助他们发现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确保教材内容可认知、可理解,切实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铸魂育人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