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4年13期
卷首语 |
构建思政课建设新气象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思政课建设要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把道理讲深,才能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思想引领力。思政课有鲜明的政治性特征,同时也有深刻的学理性。政治性的特征,往往使得思政课带有一种自上而下的说教形态,掩盖了其本应具有的学理深度。把道理讲深,意味着要向学生阐明思政课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学理逻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新思想指引新征程 |
筑牢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文化根基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思政课处于一定的文化谱系之中,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在某
评论 |
以“六个要”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
摘 要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个要”标准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综合素养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从政治素养、业务素养和品格素养三个层面深刻领会“六个要”的内在逻辑,加强自身建设,砥砺自身品格,既精于授业、解惑,又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成为具有过硬综合素养的“大先生”。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教师;“六个要”;综合素养
评论 |
新时代德育创新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摘 要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美好心灵和优良品德,需要踏踏实实,同时也需要开拓创新。新时代德育创新的基本要求主要有:方向正确,要坚定指向高质量立德树人;系统设计,全面推进思想、道德、政治教育;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务求实效,切忌走向形式主义;考虑长远,不宜成为老师和学生的负累;守正创新,遵循德育基本规律;视野开阔,兼具中华立场和国际视野。 关键词 新时代;德育创新;基本要求 作者简介 冉亚辉
探索 |
“大思政课”建设核心要义、突出问题与提升进路
摘 要 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铸魂育人,本质特征是“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核心任务是构建纵横贯通的育人大格局。以中小学教师为对象,调研发现,地方高度重视、学校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但同时面临“大思政课”建设具体支持政策有待完善,相关培训不能满足需求,农村地区相对薄弱等突出问题。基于此,建议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并通过完善具体制度与政策、强化师资建设及农村地区资源保障等途径,全面推
话题 |
思政课教师要坚守“六要”提升“三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指明了
话题 |
思辨教学:思政课讲道理的重要方式
摘 要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辨教学作为思政课讲道理的重要方式,源于马克思批判精神的内在规定性,是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属性使然,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要求。思政课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依托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教学话语推进思辨教学。在实践中,思辨教学要注重以强化与引导价值认同为目标,以传导与聚合主流价值观念为导向,以吸纳与嵌入社会现实为牵引,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 思辨教学;思政
话题 |
“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研究
摘 要 “大思政课”要求构建多元主体高效协同、思政内容有序衔接、思政场域不断拓展的工作体系。将大学生党建和思政课协同育人纳入“大思政课”视域统筹谋划,对于锚定育人目标、融通育人主体和延展育人场域等具有重要价值。当前,大学生党建和思政课协同育人在体制机制、内容方式和队伍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阻滞因素,需要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搭建互融互通、有序衔接的协同育人载体,培养交叉融合、坚强有力
话题 |
“互联网+”时代思政课师生关系的重塑与优化
摘 要 “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发展,导致思政课交往空间多样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以及学习方式智能化,重塑着思政课师生关系。这种转变带来诸多挑战,虚拟场域的师生交往淡化思政课的师生关系,“信息茧房”稀释思政课教师话语权,人工智能技术异化思政课师生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作用,应搭建交往空间,打造“全场域”师生关系;打破“信息茧房”,建立向导式师生关系;助力双向共生,建构“他—我”师生关系。 关键词
讲堂 |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法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摘 要 法治教育贯穿大中小学思政课,深入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在不同学段面临不同困境。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阶段思政课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法治教育探求出路。 关键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法治教育 作者简介 宋寒亮,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许曌,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一、引
样本 |
“大思政课”背景下小学远足毕业纪念课程的实践探索
摘 要 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教科院实验教育集团开发了以“行走吧,少年!”为主题的“二十公里远足拉练”毕业纪念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实地远足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坚毅品质、自我管理能力及审美情趣,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探索出“行走的思政课”新范式,对学校发展和学生终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思政课;远足毕业纪念课程;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 朱先云,广东省深圳市罗湖
样本 |
德育校本课程项目化实施的实践探究
摘 要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浙江省衢州风华学校基于项目化实施的德育校本课程实践,从课程开发、资源整合、活动设计和评价引导四个方面入手,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了学生实际参与以及真实情境体验的机会,激发了德育活力,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了学
样本 |
新时期学校对话型教育治理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摘 要 对话型教育治理模式以其以人为本的理念、触动心灵的展开方式,通过营造对话氛围、开展对话活动、化解矛盾冲突、凝聚发展共识、实现科学民主决策,推动学校治理现代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教育治理;对话型教育;育人价值;实施路径 作者简介 高婕,山东省实验中学新闻宣传中心主任,一级教师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发布以及普通高中育人方
样本 |
品盐立道:小学新教师师德养成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摘 要 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师德养成课程的构建与实践是新教师师德养成的重要途径。新教师师德养成课程以“师德”和“师能”为目标领域,以根基宽厚、视野开阔、多元适融、协作善创为内容模块,通过若干主题序列的整合与重组,以分层共进的“智慧教师成长营”为主要培养方式,实施“四个一”立体评价,引导新教师走向“师魂”这一终极境界追求。 关键词 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养成课程;新教师培养 作者简介
样本 |
小学道德与法治非纸笔“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
摘 要 非纸笔测评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低段期末学业测试的主要形式。湖师附小教育集团坚持素养导向,通过测评目标的素养化统整、测评过程的主题式开发、测评量规的浸入式指引和测评数据的多元应用,建构道德与法治非纸笔“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在提高教学质量、改进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素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关键词 “教—学—评”一体化;小学道德与法治;非纸笔测评 作者简介 黄丽华,浙江省湖州市湖师附小
第一线 |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活化有效实现的完整链条
摘 要 “生活化”是德育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生活化起点在于确保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其归宿在于对生活的超越,引导学生追求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世界。基于此,浙江省杭州市南肖埠小学通过十年的探索,构建起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活化有效实现的完整链条。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国家意志 作者简介 林霞,浙江省杭州市南肖埠小学校长,高级教师 德育是铸魂育人的关键。道德与
第一线 |
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问题链教学策略探索
摘 要 问题链教学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主题+专题”的教学内容结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念、议题式教学组织方式等有着高度契合性。同时,问题链教学在思政课不同学段的教学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要求,需要从一体化建设的视角给予分析和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问题链设置要注重问题选择的整体性、典型性和适度性,问题组织和设计的整体性和逻辑性,问题解决过程的启发性和思辨性。问题链教学的实施则须遵循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选取
第一线 |
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不断研究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不断探索其实践路径:学校明晰“大思政课”的价值逻辑,培养“大情怀”;明确“大思政课”的治理逻辑,发挥“大优势”;强化“大思政课”的课程逻辑,构建“大学科”;落实“大思政课”的共育逻辑,形成“大协同”;夯实“大思政课”的贯通逻辑,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