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2年10期
卷首语 |
为什么要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今天,中国教育的大背景是面临着“两个大局”,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是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国际竞争中大国博弈的新要求。这也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新思想指引新征程 |
从哲学高度认识思政课一体化的根本遵循
编者按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一体化要从
评论 |
育人生态视域下走班教学的评价向度
新高考背景下的走班教学是基于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的育人制度设计,通过对学生的个性化、分层化和差异化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对其评价要考察走班教学政策预期的实现程度、对学生发展和成才的影响、对核心素养培育的促进作用等。走班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所以对它的评价要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既看分数,也看过程,还看结果,找准评价的点位和指标,把增值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过程
探索 |
高中思政课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理论分析
摘要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首要原则。高中思政课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具有系统的理论逻辑。思政课教师应从思政课学科目的论、学科方法论、学科内容体系的角度理解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内在逻辑,从而为上好思政课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高中;思政课;政治性;学理性 作者简介 洪赫男,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
探索 |
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体系研究
摘要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根本遵循,结合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特点和中小学思政课的学科特色,构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体系,可促进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素养的发展,提高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师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 范紫薇,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
话题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系统衔接机制论析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022年,教育部将“全面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作为工作要点之一,计划统筹推进本硕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支持建设一批思政课一体化基地,研制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 当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成为广泛共识,如何将理念真正落实到各地区、各级各类
话题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一体化探析
摘要 加快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一体化建设,既是政策导向的现实要求,又是课程建设的客观诉求,更是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然而,当前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在言说方式、知识编排以及形态呈现等方面存在一些现实性问题,如话语“难易倒置”亟待改善,内容“重复交叉”亟待化解,形式“割裂纷乱”亟待反思。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价值、现实与未来“三结合”原则基础上,保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
话题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摘要 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础。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成员有着高度一致且坚定的政治信仰、价值取向和共同愿景,并努力践行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的一体化。促使各学段教学目标精准适切,实现各学段教学内容有序衔接,助推各学段教学方法协同创新,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为此,可从强化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主体责任意识、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保障机制、建立
话题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摘要 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抓手,但在实践中往往重视课堂教学,忽视教学评价对思政课的积极作用,仍拘囿于原有的教学评价模式。尤其在一体化教学的背景下,从育人的高度、广度、深度分析思政课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有效路径,通过教学评价为思政课一体化赋能,打通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最后一公里”,将助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程的落地落实,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 思政课一
讲堂 |
“天下课程”:对四部经典的考察和呼吁
“四书”之名始于南宋朱熹。作为教育家,朱熹建议读书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其编撰的《四书章句集注》确立了以“四书”为核心的宋明理学经典体系,成为儒家经学教育和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此后七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四书”作为标准的修身治国之道、作为一种“天下课程”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及其周边儒家文化圈的历史走向与教育
样本 |
“立生德育”:区域推进德育创新的富阳实践
近年来,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局凭借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地域资源,秉持“顶层设计,立足特色,自主创新”的原则,以“培育生活自立、生命阳光、生态和谐的人”为育人目标,扎实开展“立生德育”实践,以课程建设丰富人本教育内涵,以文化育人彰显学校特色发展,以实践育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着力加强德育一体化建设,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区域德育效果显著提升,区域德育品牌日益凸显。 多年来,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局始终坚持立
样本 |
“三童”理念下校园仪式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二小学坐落于美丽的富春江边,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学校。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探索并提炼出“三童”育人理念。所谓“三童”,即激童趣、葆童真、扬童心。学校在“三童”育人理念下,注重仪式课程的设计,以尊重儿童天性作为教育起点,将塑造美好人性作为教育核心,把培养自理自立能力作为发展基石,让孩子们在校园的每一个重要日子里都有难忘的生命体验,留下深刻的学校记忆。 一、仪式课程的架
样本 |
青春期教育生命涵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是青少年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青春期教育作为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度推进,青春期教育如何实现校本化、生态化、品质化,已经越来越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郁达夫中学是一所以现代著名作家、革命烈士郁达夫命名的学校。2017年富阳区青春健康教育基地在学校文豪校区落成。多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青春期教育的改革,开发了系列
样本 |
唱响新时代小学生孝道之歌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意义上的孝道既包括传统孝道的精华,即对长辈的尊重,又有更为广泛的现代内涵,最主要的是感恩、亲善、大爱,也即知恩感恩、理解敬重、忠诚担当、爱国情怀。近年来,杭州市富阳区渌渚镇中心小学基于“周雄故里、和美渌渚”地域文化,探索赋予新时代特色的孝道传承路径和策略,以整体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夯实做人的根基。 一、孝道教育的目标建构 我校认为,学生孝道养成教育必须
样本 |
普通高中“圣园碑林”特色德育课程的架构与实施
依托独特的地域资源坚持文化育人的德育课程研究一直是新登中学近几年来的德育研究重点。《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指出:“将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开发权交给教师,选择权交给学生”,这一举措加快了我校努力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的步伐,推进了学校特色化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区教育局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地域教育资源,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加强德育一
样本 |
“若水德育”:以运河精神孕育五好少年
杭州市京都小学作为浙江省杭州市大运河沿岸最南端的学校之一,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运河文化研究。具体而言,学校依托运河文化的基本主题,试图构建充分体现运河水文化内涵与品质的“若水德育”理念体系,培养厚德、博识、健体、尚美、敏劳的运河五好少年。 一、“若水德育”的建构缘起 德育是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工作,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载体。基于此,学校在遵
第一线 |
绘就“行走的思政课”
从探寻教学路径、建构教学主题、建立教学基地、强化保障机制、组织师资研修、成立协创中心等六个维度探索加强“双贯通”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主张从实践中、从做事中去学习真
第一线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实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给我们提出的命题,学校唯有立足区域、学校特色,从文化、课程、活动等多条路径创新探索,方能保证思政教育工作扎实落地,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历史使命感,引导其从我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团结各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教育部亦在公布的2022年工
会议综述 |
时代特征与德育走向
2022年4月16—17日,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第30届学术年会以线上形式召开。本次会议由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协办。会议以“时代特征与德育走向”为主题,通过回顾中国德育发展历程,关注西方德育研究前沿,系统探讨了新时代德育理论与实践路径的未来样态,以推动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 会议进行中,来自全国各地高校以及以田家炳学校为主体的中小学相关德育理论和实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