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3年19期
创作 |
孙鉴诗五首
定格在空白里 晨跑 是一种穿越 贯穿轻松、沉重、挣扎、疲惫 抵达解脱 宿醉 是将情绪沉溺 走过寒暄、沸腾、空白、死寂 我很想定格在空白里 一地的朝经暮史 与深渊对望 与深渊对望 我在俯瞰那些隐去的灵魂 失去光彩的人 则在深渊里 仰视着他们遥不可及的神 至于尼采 无须理睬 他已与深渊同在 曾几何时 曾几何时,心中悲喜天地与共 曾几何时,远方为侣踏遍千山 不
创作 |
是谁偷走了阳光(外二首)
我的心在流浪 魂魄无处安放 是谁偷走了阳光 喜欢太阳 那是一种信仰 发自内心的向往 把太阳掩藏 甚是荒唐 迟早叫历史审判 把信仰埋葬 希望渺茫 终将被上帝遗忘 没有了阳光 我们变得不一样 没有了阳光 我们习惯了说谎 没有了阳光 我们活着都提心吊胆 没有了阳光 看不到远方 潇湘的雨,为我洗尘 我,出了一趟远门 回家已是黄昏 雨下得特别特别的紧 或许是对
创作 |
秋叶
光线渐渐昏暗 我合上手中的书 那里面还夹着一片落叶 夕阳染红了天边 像一幅泼墨的油画 煞是好看 有秋风拂过 又一片树叶摇摇晃晃离开枝头 不知将要去往何方 偶尔间的一片落叶 成了我寻找秋天的向导 秋叶在风中翩然起舞 它似乎在向每一位同伴告别 诉说着它的不舍和期望 它看到曾经灿烂无比的鲜花 如今却失去了夏日的颜色 它轻轻亲吻拥抱了花枝 约定下一世的相遇 它遇到了曾经
创作 |
夏韵遐想梦幻曲(组诗)
奇思妙想 是谁激活了我的大脑, 让我夜不能寐到拂晓; 是谁加速了我的心跳, 让我热血涌动卷浪涛; 是谁拨弄了我的情弦, 让我美梦难成睡意消。 我寻寻觅觅把原因找, 踏破了铁鞋终于找到: 是伊人相随绝伦美妙! “锋”言疯语 她从西洋彼岸万里乘风归来, 睡眼蒙眬降落在秀水黔山; 她在不断提升自我中已蝶变, 追求卓越的本质始终依然; 我不愿做渣男撞坏她的心扉, 愿成为英雄
创作 |
王军的诗词
夕阳红·家风浓 青丝白发并蹄莲,不负年轮问苍天。 他日风和春还在,再现古稀伴暮年。 战龙虾 红衣铠甲引繁华,堡垒难守我披挂。 纵使虾皇千千万,不敌槽牙与手抓。 海南行 闲来听涛人不惊,孤船远近伴鸥鸣。 渔丰四海迎天瑞,情满琼崖待我行。 端午忆屈原 清风明月迎端阳,粽情四海飘艾香。 春秋已过忠魂在,留作后人思贤良。 蒙古风 草绿无垠附苍穹,牛羊遍野牧民丰。 毡房聚落繁星点
创作 |
太原的桥,太原的水
我喜欢太原这个古老的城市。她曾是大唐的龙兴之地,也是中华农业文明和草原文明交融之地。她曾是兵家必争的北方重镇,也是较早接受工业文明洗礼的城市。如今她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也是国家新型产业蓬勃兴起的现代化新城。这些不一样的文明在此聚集、碰撞、交融、发展,一切都源于我们有一条川流不息、静静地穿城而过的汾河,一条源远流长、涓涓不息的母亲河。 汾河又称汾水,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她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境内管
评论 |
从《文明叶脉》说开去
关于山西,世人有颇多疑惑与误解,当代文化学者余秋雨曾经撰文《抱愧山西》为山西正名,从晋商文化的角度展现了山西在近代的独特魅力。那么真正的山西是什么样的?它是偏安一隅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吗?它是仅有煤炭产业的废都吗?它是空有五千年闻名的历史而没有传承吗?李骏虎先生的《文明叶脉》将给予我们一个全方位的生动答案。 在中华文明的潜意识中,大河就是指黄河。根据河图洛书,中华文明就是围绕着黄河繁衍、生息、成熟、
评论 |
生命之思的诗化呈示 现代诗质的多重探寻
[摘 要] 诗人王立世半生的积淀和历练,已使个体生命的自我意识、经验方式、精神气质都转化为与众不同的精神长相和坚定笃行的内心力量,不断滋养着每一个文字,最终在诗歌中开出花来,构成了他诗歌丰富的审美体验、多彩的艺术情境。 [关 键 词] 王立世;诗歌;人格;良知;审美 王立世的诗,晓畅而隽永、简洁而凝练、哲思而深情。读他的诗,就像观一个天然美人姗姗走来,不招摇,不弄姿,清新素雅,招人喜爱,
评论 |
以《诗刊》为例浅述旧体诗词的当代命运
[摘 要] 旧体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新文化运动以后被视为“落后”,并被边缘化。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全国性的诗歌刊物《诗刊》就创办了旧体诗的栏目,并发表了大量的旧体诗词作品。这一举措引领了其他杂志纷纷发表旧体诗词作品。因此,旧体诗词在新旧文学之争中获得了一定的“合法性”地位。然而在当代,由于语言形式不同,旧体诗依然无法与新诗平分秋色。旧体诗词采用古代汉语的语言风格和韵律格律,对现
评论 |
伍慧明小说《望岩》中的男性气质
[摘 要] 伍慧明在其小说《望岩》中着重刻画的男性角色并不多,但他们却在性格、身份、地位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男性特质。从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出发,分析小说中的几个主要男性角色,指出伍慧明突破了以往的华裔男性气质书写,用细腻的语言塑造了新一代的华裔男性气质,在充满文化碰撞与冲突的21世纪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男性气质;《望岩》;伍慧明 《望岩》是第一代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继她的处女作
评论 |
乔叶《拆楼记》的暧昧分析、劳动分析与幸福观念分析
[摘 要] 《拆楼记》深刻揭示出人、事、物之间的暧昧,包括“我”与农村身份关系的暧昧和农民与土地关系的暧昧,从这两种暧昧中引发对张庄拆迁事件的反思,同时深入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对人心、人性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批判。对作品中劳动态度、幸福观念这类问题的分析,可以促进我们对乡土作品现世意义的思考。 [关 键 词] 《拆楼记》;暧昧;劳动场面;劳动观念;幸福观念 一、故事梗概 “我”是一个
评论 |
“探寻”的方法与意义
[摘 要] 钱理群先生的《心灵的探寻》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鲁迅的角度和视野。深入分析作者在此书中建构的方法论体系和其阐释意图,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该书对鲁迅形象的还原和塑造,也能更好地理解钱理群先生在该书中“探寻”的意义。作者在书中建构了以鲁迅常用意象群为横坐标,以包括了历史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广阔时空为纵坐标的方法论体系,并由此弥补了对鲁迅经典评价的不足,试图实现“个体”“民族英雄”“
评论 |
从《蜀道难》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
[摘 要] 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是唐朝诗人群体中极具个性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象,蕴含着奇特的想象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代表作品《蜀道难》采用大胆的夸张写法,看似描写蜀道的险峻,但其中不乏李白个人的情感志趣。诗中运用了神话式想象、写实类想象、数字式夸张、形象式夸张等多种表现方式,体现出李白鲜明的性格特点。在赏析本诗之前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并了解诗人的内在情感,从而
评论 |
论杜甫诗歌援引《世说新语》典故的形式与意图
[摘 要] 唐代诗人杜甫作诗善于用典,常常援引《世说新语》中的典故,以多样化的用典方式将典故与诗歌完全融为一体,如水中煮盐,知盐味而不见盐质,更为有力地抒发了其深厚的思想感情,进而构建了一个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诗歌创作境界。分析杜诗灵活巧妙的用典形式,以及在传衍魏晋风范的同时抒发个人感受和博大情怀的用典意图。 [关 键 词] 杜甫;《世说新语》;典故 《文心雕龙·事类》篇曰:“事类者,盖
评论 |
刘知几《史通》反神学思想述论
[摘 要] 《史通》是中国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系统地探讨了唐以前史学的很多问题。在《史通》众多的史学理论中,反神学思想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中国史学史、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思想有其进步之处,亦有其局限性。该思想形成的原因主要有:高宗、武后二朝的伪瑞频呈;刘氏对秉笔直书这一原则的坚守;刘氏性格刚烈倨傲,才华横溢却志不得遂。 [关 键 词] 刘知几;《史通》;反神学思想 一、
评论 |
试图走出“焦虑恐慌”的巴比特
[摘 要] 辛克莱·刘易斯的《巴比特》描绘了美国20世纪初经济繁荣、物欲纵流、风气浮躁的商业社会,刻画了一位“直入人心”的商人巴比特,讽刺了中产阶级的虚伪、势利、爱慕虚荣。结合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中的观点,从全新的角度剖析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让读者重新认识一个试图走出“焦虑恐慌”困境、力寻精神富足的巴比特。 [关 键 词]《巴比特》;人物形象;焦虑恐慌 一、引言 《
评论 |
“迷失”与“复位”:托马斯·品钦小说《梅森和迪克逊》中的价值理性管窥
[摘 要] 价值理性以“人”为本,尊重人的需要,守护人的精神成长,关注人生意义与生命价值的实现。在小说《梅森和迪克逊》中,托马斯·品钦以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前北美殖民地时期为背景,“把过去的生活当作现在的前历史来书写”,在历史事实与文学想象的融合中,以当代视角聚焦人的主体地位,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三个层面对科学理性进行反思,剖析价值理性的“迷失”现象及其后果,批判工具理性霸权的人性
评论 |
拉图尔“非现代性”的批判
[摘 要]《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是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关于现代性批判和对称性人类学的集大成之作。以拉图尔现代性理论为基点,探寻它们对于我们理解和处理当下社会问题的启示和价值。通过分析拉图尔关于现代性与“非现代性”的观念,阐释与思考“作为‘非现代’的我们如何在此生活”的问题。在纷杂的研究现代性的理论体系中,拉图尔的现代性批判和对称性人类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
评论 |
论《局外人》中的肉体感官叙事
[摘 要] 肉体感官叙事在《局外人》中不时出现并成为小说故事情节推进的重要线索,同时,它也是读者理解小说主人公默尔索行为动机的关键因素。以朱国华先生的《〈局外人〉 的几种读法》为参考,从肉体感官的独立性、肉体感官叙事的话语效果以及肉体感官叙事与小说结构、人物个性的关系三个维度对《局外人》中的肉体感官叙事话语进行小说文本与人物层面的分析。第四部分尝试将自然视为“他者”,由此展开对《局外人》与《爱欲
评论 |
叙事技巧与伦理取位——《我辈孤雏》的叙事学视角探析
[摘 要] 《我辈孤雏》是诺奖获得者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作品。经典叙事学强调文本本身的自足性,不关注伦理等外部因素。后经典叙事学家则将伦理批评纳入叙事学理论研究范畴,如美国叙事学家詹姆斯·费伦独特的伦理取位理论。基于“叙事为矢,伦理之的”的观点,从聚焦者、叙述声音与叙述眼光,隐含作者与叙述距离,不可靠叙述者等角度分析叙事技巧在作品中的运用,以及叙事技巧如何通过动态叙事进程为“伦理之的”服务。
评论 |
《加州超市》背后的声音
[摘 要] 艾伦·金斯伯格是20世纪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1995年获美国普利策诗歌奖提名。主要分析《加州超市》这首诗的韵律和含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人的自发式写作风格以及作者隐藏在诗歌背后真正的声音。 [关 键 词] 《加州超市》;艾伦·金斯伯格;自发式写作 一、前言 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曾译作艾伦·金斯堡,1926—1997),出生于美国新泽西
研究 |
浅论孔子理想人格思想
[摘 要] 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产生于春秋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我国古代社会转型期的文化产物。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民族性格的重要成分。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征,对于解决当下问题、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孔子; 理想人格;基本内涵; 当代价值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巩固构建和谐
研究 |
老子和孔子人格建构思想之比较研究
[摘 要] 虽然中国古代思想中没有“人格”术语和概念的阐释,但人格的精神实质渗透在各种思想观念之中。先秦的思想家尤其注重人格与社会的关系、人格与人性的关系,重视通过人格构建解决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和社会问题。作为传统文化主体道家和儒家创始人的老子和孔子,他们的人格建构思想包含对宇宙、生命、人性、道德、社会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老子;孔子;人格建构;比较研究
研究 |
儒道“和而不同”思想分疏及其现实意义
[摘 要] “和同之辩”的思想来源于传统文化中古人朴素的生活经验,到儒家正式提出“和而不同”,则源于儒家中庸思想在君子人格上的表现,要求在坚持原则性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处理人际交往关系,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道家则从辩证统一的角度,侧重于承认差异性,从而主动超越局限,达到人与人的理解沟通。儒道思想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在民族性格、社会文化和民族、国家交往方面,具有深远的现实
研究 |
汉字构意在古诗鉴赏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旨在阐述汉字构意在古诗鉴赏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汉字构意在古诗鉴赏中的具体方法和流程进行探索,力求为汉字构意应用于古诗鉴赏提供可操作的路径与模式。 [关 键 词] 汉字构意;古诗鉴赏;应用 一、汉字构意在古诗鉴赏中的应用价值 汉字构意是指以古人生活背景和物我关系观察为基础进行造字的字形构造意图。因此,汉字字形尤其是古文字字形具有较强的象物性,字形是语意的具象化、可视化,字形与词
研究 |
论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摘 要] 陈子昂为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指斥齐梁以来的绮丽诗风,高倡“兴寄”“风骨”,强调诗歌要有壮伟豪侠之气,要能体现时代士人的精神风貌。《感遇》三十八首是陈子昂的代表作,直接体现了他的诗歌主张,内容或抒写理想抱负、身世遭遇;或针砭时弊、抨击朝廷;或发表对人生、人事的看法等,他活用比兴、妙用叠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恢复了诗歌美刺比兴的风雅传统,开创了唐诗风骨,影响了有唐一代
研究 |
浅析庾信的赋作对初唐七言歌行的影响
[摘 要] 南北朝时期,诗、赋发展并存且呈现出互渗的趋势,初唐时期的“七言歌行”是诗赋并行的直接产物之一。南北朝时期重要的作家庾信,其作品承上启下,他的赋作对初唐七言歌行乃至整个初唐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 键 词] 庾信;赋;初唐;七言歌行 “赋”和“诗”虽是两类文学体裁,但它们在文体特征上体现出众多的相似之处,具有紧密的历史渊源,汉魏时期多诗赋并称。刘歆的《七略》、班固的《汉书·
研究 |
基于感伤情怀视角欣赏白居易诗歌
[摘 要] 在感伤诗中,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身体痛苦、仕途重创和爱而不得的感慨,呈现了自己“独善”和“兼济”的繁杂心情。诗文不仅描写了妇女的不幸遭遇,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渗透着作者高尚的品格修养与思想情操。基于感伤情怀视角欣赏白居易诗歌,首先分析了白居易感伤情怀的类型,然后解析了白居易感伤诗的两种抒情模式,最后选取白居易典型的感伤诗代表《长恨歌》《夜闻歌者》《琵琶行》展开分析。 [关
研究 |
《玄怪录》《续玄怪录》中的僧道形象书写研究
[摘 要] 牛僧孺作《玄怪录》,以抒游戏娱乐之心,对后世影响颇深,李复言更是受其触动写下《续玄怪录》。在《玄怪录》《续玄怪录》中记载了大量的僧道形象,文中的道士往往作为重要角色出现,大多数僧人只起到点缀作用。两部作品中的僧道形象存在神性与人性交织、矛盾与融合并重的特色,在牛僧孺、李复言塑造特殊僧道形象的背后,寄托着二人对晚唐社会现实的看法。 [关 键 词] 《玄怪录》;唐五代笔记小说;人物
研究 |
“等待”与“追寻”
[摘 要] “闺思”是宋代令词的传统母题,这类主题以女性为抒情主体,表达了她们对所爱之人的绵绵思念。在词中她们以“等待者”的身份出现,或闭锁深闺倚楼远眺,或故地重游睹物思人,她们执着而深情,在时空的流转中保持着一份情义的恒定。而这种默默等待的姿态也被具象为一个凝固的“望”的意象,象征着一份召唤,一份渴望。同时,被赋予等待意义的抒情主体又常在幻想中突破等待者的命运,她们追随内心的情感,寻寻觅觅,不
研究 |
试论《事林广记》与宋元古典管理数学的两个问题
[摘 要] 《事林广记》记载了不少日用数学知识,其中涉及宋元古典管理数学的内容较多,重点考察了“初等算法与胥吏阶层的管理数学”与“《事林广记》对细数、斤秤数和斛粟数等度量衡经济的管理”两个古典管理数学问题。实际上,中国古代数学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封建社会的管理分不开。《事林广记》对初等算法和日常度量衡经济的重视,即反映了中国古典数学的显著特点。 [关 键 词] 古典管理数学;《事林广记》;宋
研究 |
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及其意义
[摘 要] 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致良知”理论的基础是“心即理”。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提出“致良知”理论,良知在人心,能辨别是非、识别善恶。心与理同一“心即理”,良知作为本体、心,理就是道德原则,他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致良知”以“知行合一”的哲学方式呈现。在儒家哲学上,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良知”是“形而上”,属本体,也是主体,即“心”,意识的内容为“形而下”
研究 |
《三国演义》中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关系质疑
[摘 要] 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被称为鱼水关系,是明君与贤相理想的君臣楷模,被封建社会士人所崇仰与渴慕。然而,细读小说文本,不难发现刘备与诸葛亮二人之间并非毫无隔阂,二人的举动存在着令人费解的地方尚多,很有必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究刘备、诸葛亮君臣关系微妙的原因。 [关 键 词] 《三国演义》;君臣关系;刘备;诸葛亮 纵观小说《三国演义》前86回,琢磨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二人之间令人不解之
研究 |
论明清传奇中的信物
[摘 要] 明清传奇中出现的信物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有金玉饰物、手帕、纸扇等。信物作为一种载体和盟证,承载着人物彼此间的情感和对承诺的坚守。不仅男女之间会赠送信物,亲人、朋友间也会赠送信物。信物在明清传奇中具有重要的叙事功能,是串联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是故事情节实现巨大转变的重要契机,也是故事情节全面展开的关键点。 [关 键 词] 明清传奇;信物;叙事功能 明清传奇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
研究 |
王元化先生治学及训诂学思想初探
[摘 要] 王先生在学术研究中既坚守传统学术的纯洁性和学理规范,又反对墨守先人的旧说,坚持推陈出新的学术研究理念;在训诂研究以及实践中,主张在大文化背景下研究训诂学,把对先人著作的释读和阐发区别开来,反对以逻辑发展代替历史发展本身等观点,并就训诂研究及实践在当代学术研究中的运用和发展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在当今西学涌入、新思潮纷至沓来之际,分析和总结王元化先生治学及训诂学思想,即探索如何运用中国传统
研究 |
论郭象对王弼思想的继承与转变
[摘 要] 汤一介先生以概念、范畴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有无本体论、体用关系、统一性和人生境界四个角度对其名教、自然观与言意之辩的玄学思考方式进行阐释,揭示出郭象对王弼思想的继承与转变。通过对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做新时代的解读,揭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思考方式的合理性。 [关 键 词] 汤一介;名教;自然;得意忘言;寄言出意 汤一介先生认为,哲学史中思想的发展史是建立在概念、范畴的基础之上的
研究 |
臧克家临清时期诗歌的叙事研究
[摘 要] 臧克家从诗歌创作初期就对诗歌叙事情有独钟,是较早自觉从诗歌体式层面探讨诗歌叙事功能的现代诗人之一。临清时期,臧克家的诗风发生了明显转变,开始着力于实践自己用诗歌叙事的艺术追求,他写了第一部长篇叙事诗《自己的写照》,临清时期创作结集出版的《运河》诗集中,许多抒情诗篇也带有一定的叙事色彩。在诗歌中,诗人注重“事件”的叙述呈现,探索历史与现实、个体与时代的交互叙事,实践多样化的叙事艺术手法
研究 |
论鲁迅与余华小说中看客的“异化”
[摘 要] 鲁迅与余华的小说中都塑造了一类独特的人物形象——看客。余华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在继承鲁迅小说中看客的基础上又发生了新的异变。与此同时,两位作家笔下的看客形象都是在混乱不堪的新旧文化断裂更替的时代背景下衍生的。通过查寻作家所经历的社会历史资料和细读文本来解析看客“异化”的具体表现以及其背后的本质原因。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一是看客外在行为的“异化”;二是看客内在心理的“异化”;三是看客“异
研究 |
彝族传统美德观解析
[摘 要] 优秀的彝族民间故事是彝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和人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彝族人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长期生存发展的历史进展中,这些民间故事逐渐积累、积淀、传承下来,是彝族人民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珍贵的民族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传承保护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而最好的传承方式是使其活起来,使之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同
研究 |
灵动的羽翼——勃洛克抒情诗中的鸟类形象
[摘 要] 分析了俄国著名诗人勃洛克抒情诗中出现的众多鸟类形象。这些鸟类形象与俄罗斯民间神话关系密切。一方面,诗人会直接借用鸟类形象的神话隐喻进行创作,借以抒情达意;另一方面,诗人会在保留其原始象征意义的基础上,将它们与民族性和时代性相融合,使鸟类形象的灵魂具有多面性,赋予它们相对或互补的情感内核。 [关 键 词] 勃洛克;诗歌;鸟类形象 民间神话是先古人民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先古人民凭
研究 |
父权下自我毁灭式女性文学形象
[摘 要] 韩江的《素食者》中深刻反思了当时渗透在韩国社会各方面的父权主义压迫现象,在小说中以鸟的形象象征人物形象及其与父权社会的关系。将《素食者》作为一部具有普适性的社会问题小说来分析,有助于了解父权主义对人的侵害,从而探索女性主义运动的出路。 [关 键 词] 外国文学;女性文学;象征手法;父权主义 韩国女作家韩江凭借其女性主义问题小说《素食者》获得2016年国际布克奖,是首位获此殊荣
研究 |
《汤姆叔叔的小屋》和《宠儿》中女性权力创造的房子
[摘 要]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和《宠儿》中女性创造的“房子”入手,分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和《宠儿》中女性如何努力获得和发挥她们的主体性,从而获得自我身份,并改变周围环境。通过比较斯托和莫里森关于房子、家庭和社区的不同理想,分析两部小说中女性角色所行使的权力,从而探索总结出一种受奴隶制创伤的人们可以创造自己的“房子”的更好方式,使他们真正获得自由和主体性,继而对他人和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关
研究 |
浅析特殊即普遍的哲学思想
[摘 要] 《伦理哲学讲话》是西晋一郎首次对其哲学体系进行系统化整理的著作,其首先围绕普遍与特殊的相对性展开哲学实体论的思考,指出实在的本质就是特殊即普遍;随后将重点转向现实的道德生活,强调道德的根本即是实在,主张应深入具体现实中实现道德生活、接近实在的真相。该书中提出的“特殊即普遍”的观点是西晋一郎哲学思想的起点,也是贯穿其道德哲学的基本原理。 [关 键 词] 《伦理哲学讲话》;特殊;普
翻译 |
评杨绛先生译作《小癞子》的书名翻译
[摘 要] 《小癞子》原名《托美思河的小拉撒路》,是杨绛先生的译作之一,几十年来深受我国读者喜爱。从影响翻译批评主体的心理效应的观照视角,论述书名译为《小癞子》不妥的缘由。 [关 键 词] 《小癞子》;拉撒路;书名翻译;心理效应 一、介绍《小癞子》 本文讨论的《小癞子》是指由杨绛先生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3年11月出版的一个版本。《小癞子》原名《托美思河的小拉撒路》,西班牙原作名
翻译 |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广西儿童文学英译
[摘 要] 广西儿童文学融合了广西独特的地域风情、民族生态和人文色彩,是中国儿童文学无可替代的一部分。在进行广西儿童文学英译时,译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探讨广西儿童文学在词汇、句法、篇章和文体层面的对等。研究认为,广西儿童文学翻译要以儿童受众为导向,从儿童的表达、接受方式和思维习惯出发,同时,译者还要充分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巧妙地传达给儿童读者,让儿童读者能够通过译作深入了解广西
翻译 |
网络在线翻译对英文历史小说翻译的适用性研究
[摘 要] 基于英文历史小说《第五王后三部曲:御玺》,从词、句和表现手法三方面比较人工译本与有道在线译本,以概述在线翻译对此类翻译的适用情况。通过比较发现,目前在线翻译在词的翻译如专有名词、文化表述等,句的翻译如长句语义重心和衔接的转换及文学文本表现手法的展现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关 键 词] 在线翻译;英文历史小说;翻译;适用性 一、引述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翻译 |
认知隐喻视角下的动物习语及英译策略研究
[摘 要]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是人类理解抽象、复杂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映射构建从动物概念域到人的概念域的心理通道,将动物的一些特征映射在人的行为上,构建“人是动物”的概念隐喻。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充分理解汉语动物习语中的隐喻映射特点,并基于翻译目的论原则,探究动物习语中存在的英译策略,更精确地传递习语中动物所蕴含的隐喻意义,实现中外文化交流。 [关 键 词] 动物习语;动物隐喻;概念
翻译 |
AR模式下诗歌翻译的情感审美及再现研究
[摘 要] 通过AR模式调查发现,译者在诗歌翻译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情感审美与再现。情感是诗歌和翻译领域长期关注的对象,对其翻译模式进行探索有着重要意义。作为本次研究的成果,意象营造、文化适应和语言优化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行动研究;情感;审美再现;诗歌翻译 情感是人类认识和体验世界不可或缺的途径,是存在于人脑的一种生物基因。审美的本质就是情感体验,情感不仅是
杂谈 |
《百喻经》带标记被动句式拾遗
[摘 要] 《百喻经》译本成书于公元492年,记载了南朝时期珍贵的白话语料。分析《百喻经》中式微的“见”字式被动句,以及消失的“于”字被动句,并对“为于……之所”式进行意义辨析。简要补充《百喻经》内被动句式特点,以供古汉语研究参考。 [关 键 词] 《百喻经》;被动句式;见;于;为于 《百喻经》是从《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摘录譬喻类的故事汇集而成的,学界普遍认为由大乘法师僧伽斯那整理编撰,
杂谈 |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生态话语分析
[摘 要] 从生态语言学角度出发,对2020年、2021年权威媒体公布的十大网络流行语进行生态话语分析。通过解释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含义和潜在意识形态,预测网民在网络中的生态行为模式,将网络流行语分为三类:破坏性话语、中性话语和有益性话语。研究发现网络流行语潜移默化地强化人们的生态观念,故建议大力倡导有益性网络流行语,坚决抵制破坏性网络流行语,合理使用中性网络流行语,从而致力于建设和谐美好的生态语言
杂谈 |
“X有在+VP”的主观化与互动性
[摘 要] “有”和“在”是现代汉语中两个各自具有实义的单音词,二者连用的情况多属跨层结构。近年来,“我有在……”句式在网络兴起,“有在”二字的结合程度加深,并体现出了主观化和互动性的特点。从二字相对独立的用法和意义谈起,结合外部特征和语义表达论述“有在……”成为固定格式后,“有”“在”二字在语义和功能上的变化,整体表达也从此前的客观陈述转而具有互动性和主观性,呈现出构式化倾向。 [关 键
杂谈 |
论科技语体的程度标记方式
[摘 要] 程度标记和语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会根据不同语体选择适用的程度标记。在科技语体中,程度副词标记客观实现了传知功能,并在层级差异上体现出典型书面语的特点;科技语体中的程度构式不及口语语体中的程度构式类型丰富,且往往为通用构式。科技语体的程度标记方式具有严谨性和遴选性。 [关 键 词] 科技语体;程度;标记 关于程度标记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两大类型,其一是围绕着程度副词做出的程度
杂谈 |
《梁上君子》的跨语际实践与戏剧中国化
[摘 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外国戏剧改编中国化热潮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史现象。通过观照黄佐临《梁上君子》的改编情状,深刻挖掘其在中国化进程中的跨语际实践及在地性,以辩证的、民族的视角剖析复杂语境下外国戏剧的中国化改编,以期探索抗战时期上海外国戏剧中国化改编现象的文化意蕴与戏剧发展史意义。 [关 键 词] 《梁上君子》;跨语际实践;匈牙利文学;戏剧改编 外国戏剧的改编是抗战时期一
杂谈 |
特藏文献建设与服务的新思考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藏文献资源因其较强的生命力、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日益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如何挖掘本馆特色,展现特藏文献的文化价值,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以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分析特藏文献建设规划、服务功能的扩展,对特藏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 键 词] 特藏文献;建设;服务;发展方向 在图书馆众多类型和不同载体的资源体系中,特藏兼具文种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