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4年24期
卷首语 |
建设高质量德育体系的双重视野
建设高质量德育体系,一方面要用理性建构的方式来审视德育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其目的是为德育改革提供高质量的蓝图或施工图,其背后必然蕴含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设计思维,必然带有控制性、预定性、标准化、整体性色彩。科学可控、严密高效、精准施策是其基本追求。从立德树人,确保德育方向正确、内容融贯、方式科学、形成合力、资源统整的角度来看,整体、系统、全面的设计和理性建构是必要的。但这只是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的
新思想指引新征程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 理论特质、时代价值及实践进路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民族
评论 |
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需树立系统观
摘 要 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个系统工程,需从“大教育观”着眼,深刻把握其系统意蕴。以系统观进行分析,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在职责定位、机制建设和条件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未来建设的重点在于坚持整体性、结构性和开放性原则,构建系统整合、要素耦合和资源聚合的新时代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 关键词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系统理论;耦合性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探索 |
新时代家庭道德教育的价值引领与实现路径
摘 要 新时代对家庭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家庭道德教育不仅关乎个人品德养成、社会公序良俗,更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价值引领到行动自觉,通过家庭道德教育主体内在的价值领悟与外在的实践行为呈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家庭道德教育主体的自觉追求。文化涵养是应有之义,秉承中华传统美德,遵循马克思主义家庭道德观,立足中国共产党家庭道德教育的历史积淀,不断推进新的实践创新发展。树立典型、弘扬良好家
探索 |
传统家训修德思想滋养新时代青少年家庭道德
摘 要 传统家训修德思想为新时代青少年家庭道德建设提供重要滋养。其宗旨在于涵育个人道德,维护家庭生活秩序,并且在日常教化实践中形成了耳提面命、家规惩戒、家风熏陶、仪式历练的路径方法。新时代青少年家庭道德水平面临一些挑战,应积极从传统家训修德思想中汲取智慧,着力营造优良家风,强化实践教育尤其是礼仪教育,注重日常训诲惩戒,努力开创新时代青少年家庭道德建设新局面。 关键词 传统家训;家风;青少年;家庭
话题 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研究 |
德育体系“高质量”的价值内涵阐释
摘 要 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德育体系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面对物质丰裕时代中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兴起,以及加速时代教育内卷带来的精神空虚和意义消弭,高质量德育体系的建设要面向实践中的真实问题,重申精神生命的丰盛、重建存在性教育关系,最终指向美好生活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据此,才能充分阐明德育体系“高质量”的价值内涵和独特属性,发挥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伟大民族
话题 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研究 |
“高质量德育体系”概念的理性建构
摘 要 “高质量德育体系”概念的产生是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需要与学生道德发展的需求,是德育体系改革诉求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形象表达,具有系统性、协同性与实践性等特征。全面把握“高质量德育体系”,应规避对“高质量”“德育体系”及“高质量教育体系”概念的横向移植与简单嫁接,避免重“高质量”轻“德育体系”,或轻“高质量”重“德育体系”,以及防止基于德育实践局部问题建构“高质量德育体系”等问题。“高质量德育体系
话题 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研究 |
新时代德育话语体系的基本特色与实践运用
摘 要 建设高质量德育体系,必须高度重视德育话语体系的建设与运用。新时代德育话语有其重要特色:用语上话语平易近人;表达上清晰明白;语言效果上务求实效;语言理论深度上言简意赅;语言形式上注重艺术美感。新时代德育话语体系建设与实践运用,应严格遵循原文原著的运用原则,要学习新时代德育话语体系简洁和严谨的风格,要注重科学使用话语体系中的经典语,要注重话语体系的潜移默化影响力,要深刻理解并运用内在的中国逻辑
话题 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研究 |
高质量学校德育体系的教育标准
摘 要 建设高质量学校德育体系是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突出特征。当前关于高质量德育体系的讨论存在着“无主体”“宏大化”“管理化”等问题。因而,聚焦于学校层面讨论高质量德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学校德育体系的高质量既体现在对学生品德的塑造成效,也体现在体系设计与实际运行的育人品质。兼顾教育结果与教育过程,高质量学校德育体系的教育标准既要遵循教育过程的诸种规范,也要促进学生优良品德发展,具体内容大致为
话题 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研究 |
学校德育课程经验化:变革困境、逻辑机理与突破路径
摘 要 学校德育课程无法为学生的道德经验成长提供足够支持是当前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之一。以道德经验为核心促进个体的道德学习与道德成长的德育思路是学校德育课程经验化的学理前提。学校可以通过以学生个体经验为逻辑重构德育课程内容、构建为生成道德经验的情境化德育课程实施模式、完善指向学生道德成长的表现性评价方式等路径对德育课程进行经验优化。 关键词 学校德育;德育课程;经验德育;道德知识;道德经验 《义
讲堂 |
高质量德育体系“高”在何处?
摘 要 德育体系的质量之“高”,可从三个层面加以阐明。第一,其根之深。根脉深则境界高,能否锚定德育本体的情感之根,是判断德育体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第二,其业之志。高质量德育体系既要与教育体系、政治体系、经济体系、文化体系等外在系统之间进行交互与回应,又要促进德育体系内部的目标、内容、方法、课程、教材、评价的融通与升华。第三,其效之实。德育体系的质量之“高”最终要落实为立德树人的成效之“实”,将人
样本 |
教之以礼,育之以德: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校本探索
摘 要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秉承“教之以礼、育之以德”的理念,积极推动五育融合,通过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协同育人等多种途径,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多方参与、联动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 立德树人;实践路径;德育品牌 作者简介 陈维凤,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一级教师;栾素蓉,山东省青岛
样本 |
“小田同学”的形象构建与德育运用
摘 要 江苏省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提出“小田”这一符号,并通过对“小田同学”“小田老师”和“小田家长”形象的塑造和运用,成功地将抽象的德育理念形象化,增强了学生的身份认同感,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进步,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符号教育学;小田同学;德育实践 作者简介 张雪峰,江苏省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德育副校长,高级教师 作为以田家炳先生命名的学校,传承和弘扬田家炳精神是学校义不容
样本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摘 要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小学教育阶段不可或缺。本文以广州市越秀区部分小学开展的非遗通草画传承联盟校建设为例,结合三项主题活动的实施,阐释将新时代思政教育目标与区域文化资源相结合,统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路径,以解决思政教育中长期存在的文化分离与缺乏说服力的问题,以及区域传统文化资源成人化的问题。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通草
样本 |
“导航式”德育: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导航
摘 要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浙江省杭州长江实验小学积极开展“导航式”德育,构建“长江红”“小哲人”“励志堂”三个校本德育课程,探索环境浸润式、游戏体验式、走读卷入式等多种德育创新方式,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品德发展、提升德育团队素养、创建德育品牌,努力培养信仰坚定、精神明亮、心智自由的未来栋梁。 关键词 “导航式”德育;课程建构;培育方式 作者简介 吴聪慧,浙江省杭州长江实验小学书
样本 |
“慧·境”校本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摘 要 德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从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维度,将“智慧德育”和“情境德育”一体化的“慧·境”德育课程与智育、美育、体育、劳育充分融合,以此唤起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认同、道德觉醒和道德自觉,实现学生道德素养的内生长。 关键词 “慧·境”德育;校本课程;道德品质 校本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四川省成都市泡桐
第一线 |
实施环保微项目,培育生态大责任
摘 要 生态文明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主题。在讲授《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垃圾分类、垃圾处理、回收再利用等现实问题。同时,借助环保微项目学习,通过问题驱动、支架助力、项目实施、评价赋能,促进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发展。微项目探究过程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培育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项目式学习;生态文明教育;生态
第一线 |
技术赋能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摘 要 针对资源匮乏、师资局限及技术短板等问题,上海市闸北田家炳小学勇于破局,以跨学科实践活动为抓手,启航“技术赋能下的生活实践课程3.0版”,创新性地设计“从农场到餐桌”主题,紧贴学生的认知与日常生活,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通过虚拟情境与信息技术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合作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跨学科;实践活动;技术赋能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原则上各门课程应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