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3年23期
卷首语 |
加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研究
无论是从目标追求还是实现路径而言,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性和长期性任务是绿色社会主义的形塑或改造,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生态新人”或“生态文明新人”的培育。因而,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了在全社会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德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新时代榜样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其现实进路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并将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系统擘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刊特开设专栏,就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阐释解读,为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其中关于教育特别是德育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摘要 我国榜样教育历
评论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学须坚持一体化逻辑
摘要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之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学坚持一体化逻辑,是新时代思政课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必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一体化的价值意蕴、逻辑结构和基本策略,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与国家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探索 |
劳动教育家校合作的实践异化与回归之策
摘要 劳动教育家校合作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在劳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在相关政策文件中有所规定与要求。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存在认知失当、内容失焦、形式失度、评价失效等多重异化现象。为此,需要家校直面认知差异,实现自觉联合;聚焦劳育初心,回归育人之本;推进沟通共享,丰富合作形式;落实科学指导,完善评价体系,从而促使家校合作回归本真,以高质量的家校合作促进高质量劳动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 劳动
探索 |
德育质量提升视野中的课例与课例研究
摘要 借鉴学科教学领域较为成熟的课例研究,扎实开展德育课例研究,是学校德育质量提升行动重心下移、实效彰显的必要选择。德育课例是以促进学生生成特定类型的思想品德为目的的一个或一组教育活动,德育课例研究是教师以团队协作方式分析研讨德育课例、调整优化德育课例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德育课例研究一般包括选择德育主题、设计德育活动方案、在被团队成员观察的环境中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基于反思进行集体研讨、修订德育活
话题 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
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四维向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是其中之一。生态兴衰关乎文明兴衰。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受益者和建设者。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素养水平直接决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前景。本期话题聚焦“新时代生态
话题 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
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阐释、价值向度与实践方略
摘要 在当前全球环境危机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下,生态文明教育在培养青少年学生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或需借以生态学科奠其教育之基,强调参与体验搭其教育之梯,培养生态公民结生态文明教育之果。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树立新世界观,实现生态自我,拓宽伦理视域。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传播生态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样的生态文明建设
话题 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
以行动推动意识革新: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之关怀性探讨
摘要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意识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更多需要回到生态文明教育层面上寻找出路,需要从机械行动转入思想建构。生态文明教育应拒绝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环境关系的构建与共生,将生态文明建设从社会任务转向关系自觉。审视我国当前生态文明教育发现,我国学校中生态文明教育采用理念灌输式教育、教师讲授式教育和碎片化课程割裂了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和情感,打破了
话题 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
新时代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路向
摘要 生态文明教育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基本要求。在创建生态文明社会之际,需要厘清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内涵,明晰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对新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意义。在此基础上,推动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构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化、实践化、生活化的育人体系,筑牢生态育人根基;强化从理论与实践“两手抓”的教师培养力度,完善主力
讲堂 |
生态文明教育的变革路径
摘要 我国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学习者的生态文明素养。但当前生态文明教育依然面临诸多挑战: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程度有待提高,生态文明素养有待提升;整体性与系统性有待加强;教育方法与教育资源有待创新与丰富。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青年对高质量气候变化教育的需求》表明,青少年比我们想象的要关注生态文明教育,他们希望获得系统认知,关注学习方法与学习场域,关注教师培训等。因此,生态文明教
样本 |
擦亮红色教育名片,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江西省弋阳县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本着“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的原则,紧扣爱国主义教育和养成教育主线,抓住课堂、活动、校园文化这三个载体,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合作,通过日常化、形象化和生动化的形式,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化育人格局。 :毛局长,您好!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教
样本 |
立足红色资源优势,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赓续红色血脉,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江西省弋阳县方志敏中学作为革命烈士方志敏的母校,深挖“爱国、清贫、创造、奉献”的方志敏精神,践行“志存高远、敏而好学”的校训,以“从优质走向卓越”为办学目标,强管理、夯内涵、提质量,朝着办一所方志敏式的好学校不断迈进。 一、建设方志敏式的好校园 方志敏式好学校的创建离不开优质资源的配置。近年
样本 |
践行五育并举,培育五好少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江西省弋阳县第二小学拥有七十余年历史,是一所集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教学创新为一体的老牌学校。学校秉持“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办学宗旨,倡导“做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的办学理念,综合古韵文化优势,努力打造“有历史、有传承、有特色、有创新、有内涵”的“五有”名校。学校立足实际,将古韵文化优势与“双减”政
样本 |
志节教育 成就未来
谢叠山(1226—1289),名枋得,号叠山,字君直,江西弋阳人,是与文天祥同时期的爱国诗人,以其“志节耿耿”而著称。2014年,江西省弋阳县谢叠山小学正式成立。学校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做一个有民族志节的人”为办学目标,以“清明正大之心不可以利回,英华果锐之气不可以威夺”为校训,充分利用当地历史和文化资源,将志节教育引入德育工作,以谢叠山的爱国事迹为载体,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样本 |
创建和雅校园 奠基幸福人生
江西省弋阳县私立育才学校创办于1999年,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十二年一贯制全寄宿民办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始终遵循“精细化管理、开放式办学、全方位育人”的原则,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学校办学取得了累累硕果。 一、找准方向, 让学校文化“立”起来 学校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是根植于师生心底的精神养料和价值追
第一线 |
五“式”五育:小学生失范行为实施教育惩戒的方式研究
依据《规则》中的教育惩戒层级,立足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小学生不同类型的失范行为,采取了有针对性的五“式”五育的教育惩戒策略,即“愉悦式”惩戒、“民主式”惩戒、“精准式”惩戒、“追踪式”惩戒、“榜样式”惩戒,切实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找到方向,真正践行有温度的教育。 自2021年3月1日起,《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开始实施。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小学生违反《小学生日常行为
第一线 |
学科德育:班主任角色冲突的化解与重构
学科德育不仅可以提升班主任的工作质效,更能实现教书即育人的价值融通,有助于提升班主任的工作获得感与职业幸福感,形成师生和谐共进的学校育人生态。 班主任在中小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班主任职业幸福感不强、教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的现象比较常见,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班主任自我角色的剥离与冲突。班主任很难找到教学和育人的契合点,将学科教学和带班育人视为两项独立的工作,因此难以应对角色交替、
第一线 |
“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路径探索
浙江省平湖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全塘小学立足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家校课程,开拓出育人精神层面引领、实践层面落实、协同层面合力的新局面,实现了“党的领导”教育与小学德育课程的同频共振。 “党的领导”教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精神之源。如何将“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小学德育课程,发挥其育人功能,使其内容更加鲜活、形式更加丰富、内涵更加深刻,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需要学校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当前“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