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2年02期
卷首语 |
学科德育:最需要的是真正去做
学科德育是一个老话题。面对老话题,从研究的角度看,需要创新;但从实践来说,创新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踏踏实实地去做。如果不去做,再多的理论、再多的创新都是没有意义的。 “学科德育最需要的是真正去做”这一判断也有现实针对性,即我们在这个领域做得还不够,或者说还不够好。广大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都知道每个学科本身所内含的德育意义。但知道是一回事,践行则是另外一回事。在唯升学、唯分数的不良环境下,学科
观察 |
德育一体化实践的几个误区
德育一体化,从正面角度讲,就是要注重学校德育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提高学校德育的专业化水准。其中,一体化的内容包含了德育的政治立场和价值方向、内容、学段、学科、资源、主体、路径、评价等各个维度。对学校来说,就是要按照正确的方向,确定适当的目标,提供明确的内容,按照科学的方式,各主体、路径、要素协同配合,以协调一致、科学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和价值观教育。一体化的反面是碎片化、割裂化、原子化,意味着德
观察 |
教育惩戒的运用策略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已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规则》第一次将教育惩戒纳入了法治轨道,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作出规定,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这对更好地推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义重大。而教育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学生也呈现千差万别的个体特征,要想真正实现惩戒的教育作用,需要我们对其运用策略
探索 |
生命道德教育的作用机理与现实诉求
摘 要在技术时代与现代社会,传统德育式微,生命道德教育的当代意义空前凸显。而实践中生命道德教育遭遇了难以深化的困顿,为此,梳理生命道德教育的作用机理具有必要性。利用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理论,可以把生命道德教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编码”“话语形成”与“解码”,这三个阶段分别都对教师实施生命道德教育提出了内在要求。基于如上机理,分析提高生命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现实诉求,教师应提升自身的生命道德教育编码意
探索 |
我国中小学生校外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摘 要 校外学习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和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我国中小学生的校外学习场所包括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社区活动中心等,其中超过一半的中小学生在校外培训机构接受学科补习。但由于校外教育在教育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问题,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对中小学生校外学习效果的认可度均较低。要真正发挥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协同互补作用,需要从多方面引导社会和家长正确认识校外学习,并对校外教
话题 |
学科德育:概念、特点及形态
任何一门学科都天然内含着德育,或者说德育是学科的内在属性。学科德育是从学科内部生发出来的,学科教学与学科德育本是一体。但是在现实学科教学中,仍存在教书和育人相分离现象,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所以,必须回到教育原点,加强学科德育建设,唤醒教师学科德育自觉,使每一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彰显自身的教育属性。 摘 要 将学科德育定义为“加法式”的学科德育或“专门化”的学科德育,在逻辑和实践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学
话题 |
近年来中小学学科德育研究述评
摘 要 中小学学科德育研究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其论域包括:学科德育相关概念研究;学科德育与学科教育关系,学科德育地位、特点与价值,学科德育主体与方式等整体性研究;人文类、科学类、体艺类学科德育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德育等学科性研究;中小学学科德育现实性与建设性研究。学科德育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科化研究有余,整体化研究不足;学段化研究丰富,一体化研究匮乏;实践性研究较多,理论化研究鲜见。 关
话题 |
1949年以来我国中小学理科课程 德育目标的变迁研究
摘 要 理科课程是德育内容的重要载体之一,而课程目标又是课程设置的灵魂,可以通过中小学理科课程目标窥见我国中小学理科课程德育要求的变迁历程。1949年以来中小学理科课程德育目标发展可以分为起步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以及全面深化阶段五个时期。德育目标隐性指标相对频数均值在各个阶段均高于显性指标均值。显性指标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当前开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载体进行渗透;“爱国主义
话题 |
中小学教师学科德育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摘 要 教师学科德育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校学科德育建设的成效。对352位普通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学科德育能力基本达到良好水平,但存在薄弱环节;不同性别、职称、任教学段的教师,是否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其学科德育能力表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为了有效提高中小学教师学科德育能力,需要增强中小学教师学科德育建设意识,提高其学科德育资源开发能力,构建中小学教师学科德育能力培训体系。 关键词 中小学教
话题 |
在学科德育中成就学科教师的优秀
摘 要 学科教师是教师的基本身份,学科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科德育是教学的内在规定性,不是外在的,也不是另加的,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教师的专业品格和能力。学科德育要基于学科特质,发挥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其核心是引导学生在价值经历中进行价值体认,其本质是师生共同创造积极的道德生活。学科德育需要加强研究,探寻科学规律,要把握适宜性、成长性要求,点燃学生的情感,让道德学习成为美的历程
讲堂 |
守护专业伦理,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董吉贺,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本文系作者根据2021年11月6日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2021年新教师培训班上所作的同名讲座整理而成。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主题是教师专业伦理与专业发展。教师专业伦理即我们常说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处理专业事务中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那么,教师的专业伦理和专业发展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主要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交流。 一、专业伦理是
样本 |
开展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红色文化的传播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切实把红色资源开发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郑州市二七区大学路第二小学把“二七精神打底,红色基因铸魂”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线,将二七精神的内涵与学校的育人目标相融合,贯穿于立德树人的课程体系中
样本 |
“现代·绿茵阁”创美劳动项目化学习探微
“劳”在《汉语大字典》里,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新时代赋予了劳动教育新要求与新价值,赋予了劳动教育“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崇高地位,并倡导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指导为学校校本化实施提供了方向。 一、小场地·小切口:城市小学劳动教育载体的创新与设计 劳动教育不是独立的教育形式,需要五育互融互促,以劳
样本 |
构建“五位一体”的学校心育工作体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强调,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1] 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构建系统化的心育工作体系,助力学生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提升学生健康生活的素养,促进学生品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最终使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心育基础课程开发与建设 体系化
第一线 |
好的教育从校门口开始
我们的教育应该从校门口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温度,营造出时时、处处有教育的良好氛围。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就可以学会用善意去对待别人,就会相信人间有美德、世界有真理,就会把这种关心他人的感情、行为从学校扩展到其他环境中去,进而升华为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操。 每个工作日早上,我总会风雨无阻地出现在校门口,微笑着向每一位上学的学生问好,坚持这一习惯已有二十多年了。我始终觉得好的教育应从校门口
第一线 |
党团队一体化,打造传承红色基因全链条
为拉近革命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在党团队领导小组的协调组织下,教师进行主题式整合,打破时空局限,将校内小课堂与校外大课堂融通,拓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将课堂搬到党史馆、革命纪念馆等,将书本上抽象的文字转变为看得的、听得见的历史。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华诞,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建带团建
第一线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路径探索
良好的品格是教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滴融合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达到德育、智育双育并重的目的。 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强,在这个阶段做好德育渗透非常必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把德育渗透作为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因此,在教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