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5年01期
卷首语 |
学校德育工作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书育人,以德为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具体可从三方面切入。 系统学。学是基础和前提,非学无以成才,非学无以明志。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育规律、语言文字演化和形成规律、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规律,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内容,突出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贵和尚中、家国情怀
新思想指引新征程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及其对教育的指导意义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评论 |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须端正“三态”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中国心和铸就民族魂的树人工程、战略工程、系统工程。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守正创新,有必要从样态、状态与姿态三重维度进行理性审视并对相关问题做出回应。样态分析侧重总体关照,注重回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和如何防止走样变形。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校准“样态”,就是要具有本真性,彰显精髓要义;具有时代性,注重时代转换;具有落实性,能够落地
探索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项目式学习:价值、样态和要义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项目式学习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打破知识线性传递壁垒,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态;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体认,为项目式学习厚植文化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项目式学习,主要以主题式、情境式和活动式三种融合样态予以呈现,构建起认知—情感—行动的融入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项目式学习需着重关注三个方面:超越符号性融入,深植文化内涵根基;巧设文化项目情境,探寻情感共鸣
话题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诉求。本期聚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话题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
新媒体技术赋能中华传统美德“两创”的实践进路研究
摘 要 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因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而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广阔平台。可利用新媒体技术整合传统美德资源。要注意资源选择的价值原则,进行传统资源的数字转化与再现、优质内容的开发与创作、智能化传统美德资源库的开发。可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性地传播传统美德。要注意明确媒体定位与
话题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思考与探索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品格风貌,为思政课提供了更加丰盈深厚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不仅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实践所需,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所求,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要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统领,遵循“三逻辑”明确融入指向,坚持“三统一”明确融入原则,立足“四维度”建构融
话题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
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实践智慧
摘 要 中华优秀教育传统蕴含的回答教育根本问题的实践智慧是教育创新发展的思想之源、理论之源与方法之源。就目标而言,中华优秀教育传统聚焦德能相济、知类通达的素养取向,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实践取向,强立不反、久久为功的信念取向,形成“大成”的理想人格追求。就策略而言,中华优秀教育传统内生“中和”的育人哲理,体现在中华传统教育之道既重教师“教”也重学生“学”,既重外部规范也重内在醒发,既重制度激励也重文
讲堂 |
幸福日志:当代人的修身工具
摘 要 修身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生成长的基本要求。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每日反省、书写、小结自己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即一种修身活动。将这种修身作为每日功课固化下来形成“幸福日志”,通过读书明理、觉察幸福、三省吾身、日记心得等每日功课不断修身立德,让时时处处事事的觉察反思成为我们幸福的生活方式,让生命的每一天都不虚度,让每一个幸福成长的日子都能被记住。 关键词 修身;幸福日志;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心理学
样本 |
家校社协同“135+N”多彩育人模式的广东经验
摘 要 广东省作为全国中小学第一所家长学校的发源地,系统总结其40年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让广东省诞生出家校社协同“135+N”多彩育人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学校、家长、社会三大主体紧密协同,通过强化组织保障、制度建设、队伍打造、课程开发和成果物化五大关键环节,并辅之以N项灵活实用的举措,构建起开放、互动、协同、
样本 |
依托地域特色校园文化构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研究
摘 要 湖南省沅江市芙蓉学校依托校园特色文化构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让地域特色校园文化与“五育并举”培养目标相衔接、与“五育并举”校本课程相融合。学校从地域特色校园文化的特点、学生发展样态以及教师队伍的发展现状出发,探索符合校情、学情与教情的“五育并举”课程实施模式,重点通过学科教学渗透、社团活动开展、社会生活参与、评价体系建立四项举措,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地域特色校园文化;五育并举
样本 |
内变式德育:以自我育德模式提升学生自育能力
摘 要 内变式德育是由德育工作者创设活动环境并采取相应策略,鼓励学生实现“辩证否定”式转变的自我德育模式。浙江省兰溪市第五中学构建并完善了针对学生主体的协同德育工作体系,积极开辟包括学校、家庭、社区在内的多元培育阵地,通过以“文”育德、以“特”育德、以“证”育德三大策略,积极探索内变式德育模式。实践证明,内变式德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育能力,为破解当前学校德育困境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内变式
样本 |
行走的先锋课堂:九年一贯制学校实践型大思政教育的十年探索
摘 要 “行走的先锋课堂”充分挖掘地域红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汲取思想力量,以情境化和挑战性学习激发内驱力,实现思政教育吸引力、感染力与导向力的全面提升。实践证明,该模式在破解思政教育理实脱节困境、促进学生品格塑造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为创新大思政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 实践型;思政教育;先锋课堂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
样本 |
“和美德育”课程的创新探索与构建
摘 要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九华和平科大小学(湖南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以情感教育为底色,以“相信孩子”为起点,凝练学校文化,开展“和美”教育,力求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和教育发展的规律,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鼓励教师特色化成长,促使师生、家长、学校向着美好共同生长。学校通过做精校园文化、做专学科教育课程、做实主题活动课程、做暖家庭文化课程、做细管理文化等举措,创新德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校高质
样本 |
多举措落实“五育”融合,全面提升集团化办学质量
摘 要 “五育”融合是当前教育实施和改革的关键词,对各类型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学校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五育”融合的作用,提升教育品质,其关键在于深入研究并实施“四融合”策略,即优化组织联系以促进管理的整合、更新课程体系以实现内容的统一、寻找跨学科的学习方法以实现教育方法的整合、借助数字手段以实现教育评价的融合。 关键词 五育融合;课程建设;跨学科学习;数字化评价
样本 |
挖掘区域资源,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摘 要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精神养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首都的一条历史文脉,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价值。本文通过分析“画”说北京中轴线这一实践活动,探讨了如何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美育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
第一线 |
一体化德育视域下的“青少年公益学院”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摘 要 在高考改革和深化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背景下,传统德育模式面临活动碎片化、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上海田家炳中学自2019年起启动了“青少年公益学院”项目,旨在通过构建一体化视域下的项目化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将学校德育与社区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提升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一体化德育;社会实践;青少年公益学院 随着高考改革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逐步深化,学
书评 |
培养新时代儿童的健康人格
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品德教育关注不足。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最大危机是价值危机,家庭教育只有走出知识化和学校化的误区,在生活实践中教孩子学会做人,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孙云晓教育作品集》聚焦家庭教育,构建了新的家庭教育体系,以培养新时代好儿童为核心使命,以培养健康人格为理论内核,坚持“家庭教育就是生活教育”的主张,激发孩子的梦想,建立和完善动力机制。 一、孙云
会议综述 |
校家社共育促进生命教育创新实践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24年11月21日—22日,校家社共育促进生命教育创新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成都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四川省教育学会承办,四川大学总裁(CEO)校友会协办,会议得到了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和教育主管部门、教科研部门、中小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参会人数共400余人。本次大会聚焦“校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