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3年32期
|
涵养悲悯的精神力量
一个人最宝贵的品格是什么?当然可以是忠诚、踏实、勤奋,是我们应该笃守的信仰。但读过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之后,我觉得,一个人最可贵的品格应该是固守内心的柔软,并不断涵养悲悯人生的精神和力量。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孰对孰错,我们不予置评,但由此可知,人性一定是复杂的,特别是不断被良莠共存的尘世所习染,一个人很容易因急功近利而浮躁;因洋洋自得而高傲;因“看透”“躺平”而冷漠……这时候,
评论 |
一身还有一乾坤
[摘 要]《西游补》从形式上看属于《西游记》之派生著作,但其恍惚善幻之风格却与《西游记》形成了一定的区隔,尤其他奇突惊人的空间艺术更为人所称绝。拟循其开场诗“一身还有一乾坤”句为线索,探究《西游补》的空间书写与主旨表达之间的微妙联系。它以虚境写情,映衬了情根之虚,反衬了道根之实;它以无限铺张的空间写情,可见入情之深,并反衬出情之彻;它将空间的焦点内化并集中于一人,也可从中见行者之成长。 [关
评论 |
论韩少功《山南水北》中的乡土书写及其逻辑层次
[摘 要] 韩少功的散文集《山南水北》的问世为我国的乡土寻根文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形式。在内容上,这部作品以和谐的笔调展现了一片被现代工业文明放逐在外的乡土实景;在体裁上,韩少功运用散文笔记体,多角度、全方面地呈现出湖南八溪峒的乡村画卷。从人性、野性、神性三个角度出发,着力探讨了韩少功《山南水北》中的乡土书写及其背后隐藏的逻辑层次,阐发了对于“人与土地”关系的思考。以作品中所呈现的乡土世界表象为研究
评论 |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手法和宿命式人物塑造研究
[摘 要]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一以贯之地呈现出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其著作《百年孤独》中所展现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一方面来源于拉美地区的动荡历史环境,另一方面来源于本地区特有的印第安文明宿命论文化。通过分类可以发现,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是以多时空并置和多时空嵌套叙事方式、象征性的魔幻符号运用以及拟象和幻觉的应用为特征,进行虚拟魔幻世界的架构。而其宿命式的人物角色塑造,则以孤独为索引刻画布恩迪
评论 |
女性主义文学视域下的《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
[摘 要] 女性文学的崛起,是当今俄罗斯文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被称为当代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三杰”之一。其小说《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因对女性形象的生动刻画在俄罗斯境内外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通过“天使与妖妇”理论、凝视理论、主体意识理论揭示乌利茨卡娅笔下以美狄亚为代表的女性形象,探究其超越性与独特的审美价值,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俄罗斯社会现实和女性对时代的
评论 |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痴人之爱》之“痴人”形象再考
[摘 要]《痴人之爱》是谷崎润一郎的一部长篇文学作品,该作品处处体现出作者对自己前半生在传统和现代中选择盲目崇洋、在肉体和精神中刻意分离背反的讽刺与反思,是一部反映谷崎文学创作向古典回归转型的具有告白性质的作品。以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为指导,在虚构文学的道德原则下对《痴人之爱》的“痴人”形象进行解读与评析。主人公斯芬克斯因子的失衡与伦理身份关系的混沌是“痴人”悲剧形成的根源;而谷崎润一郎通过描写“
评论 |
从黄宾虹人生经历浅谈其作品艺术
[摘 要] 在中国美术史上,山水画绘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谓名家辈出,成就斐然。徜徉于中国近现代绘画历史长河,山水画大师不在少数,黄宾虹即是其中之一。黄宾虹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无疑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宗师,他振兴了中国近现代山水画,也推动了中国山水画更进一步的发展。以黄宾虹先生的人生经历为切入点,探究先生艺术风格的蜕变,以黑、密、厚、重风格为主调,从而把握先生作品的艺术特征。 [关 键
研究 |
从陶渊明由“仕”入“隐”之心迹探魏晋“隐逸”新思潮
[摘 要] 陶渊明历来享有“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美誉,然而世人“能知其心者寡也”,他由“仕”入“隐”的心路历程并未收获足够多的关注。陶渊明之“隐”分为幻想、挣扎、真隐三个时期,结合儒家“积极入世”、道家“游世逍遥”与东晋玄学家郭象的“自足其性”的理论学说,以陶渊明诗文著作为例证,力图探究陶渊明笔下“达人”的深刻内涵,明晰陶渊明终成“真隐士”的心路历程,探究魏晋乱世背景下“隐逸”思潮的新变化。
研究 |
论苏轼作品与月意象
[摘 要] 月意象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钟爱。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月意象不仅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还能营造出复杂多样的意境。苏轼对月情有独钟,苏轼笔下的月复杂多样,意蕴深沉,笔触独特而深刻。尤其是他宦海失意后的写月作品,空灵蕴藉,常常渗透着对人生和宇宙哲理的深思,给后人留下无限的回味与启发。 [关 键 词] 苏轼;月;意象 月意象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钟爱。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代
研究 |
萧红、迟子建小说生育观研究
[摘 要] 以萧红、迟子建两位作家的代表作《生死场》与《逝川》为例,比较两人小说作品中女性生育观的异同。萧红与迟子建笔下的女性生产是冷与暖的极致对比,但二人在描写中亦彰显着共通的生命意识,对两位作家小说作品中女性生育观的异同进行研究,对当代文学作品分析而言有着深远意义。 [关 键 词] 萧红;迟子建;生育观;《生死场》;《逝川》 萧红、迟子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两位著名女作家,两人有着
研究 |
中国网络小说在越南的接受
[摘 要] 首先从译者、网络传播、出版社三个视角探讨曹婷网络小说译入越南的传播模式,其次借助越南的小说网、连载小说网的阅读量、评分和评论来考察曹婷小说在越南的接受现状并分析其原因。通过研究发现:曹婷小说的接受现状呈两极化趋势;曹婷小说的传播模式是“知名译者翻译+网络传播+系列翻译+图书出版”。由此可知,知名译者翻译、网络传播这两个因素对于中国网络言情小说在越南的传播具有较大的影响。 [关 键
研究 |
进化认识论中认识能力的演变
[摘 要] 进化认识论作为一种对于基础认识论问题进行思考并给出自己理论体系的认识论派别,其从生物学中的自然选择获得启发,并将之引入对认识论问题的阐述。首先对进化认识论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梳理,然后探究了知识进化论的演化,同时对知识进化的路径与表达做出分析,知识进化作用于知识本身的结构与系统。 [关 键 词] 进化认识论;自然选择;认识结构 进化认识论作为现代认识论思潮中的一个分流,尽管有着
研究 |
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探赜
[摘 要] 以柏拉图的对话作品《美诺篇》为分析场域,将苏格拉底与美诺关于德性问题的丰富讨论作为探究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的典型切口。文本折射出苏格拉底在层层除弊的诘问中进行“精神助产”,引导美诺清除思想蒙蔽,谈话双方进而共赴真正的知识之途。基于文本重新审视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剖析其实施前提——自知无知,进而梳理出讥讽、诱导、归纳和定义四个主要环节,同时辩证分析苏式方法的价值意蕴,以期为当代
研究 |
天府农耕文化的美学意蕴及对新时代“农禅”思想的建构
[摘 要] 天府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崇尚劳动、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德通过文化对思想的建构,千百年来影响着巴蜀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农禅并重”的禅修思想。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天府农耕文化的美学意蕴加以研究,传承其建构的思想内涵,对于繁荣地区农业、延续独有文化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 键 词] 天府农耕文化;美学意蕴;新时代;农禅 天府
研究 |
论地缘性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
[摘 要] 海外华文文学一直是海外华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证明,记录了华人的历史,彰显了华人的民族情感,展现了华人独特的文化,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语言融合和民心相通等方面均有着积极的作用。而海外各地华文文学的起源时间、发展历程、特征优点、研习方向以及与中华文化源头的关联性都大不相同,这主要是由于地域差异带来的影响。因此,选取地理位置较具有代表性的东南亚和北美两地的海外华文文学进行
研究 |
异域憧憬:日本江户汉诗文中的巴蜀
[摘 要] 巴蜀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名篇佳作。在古代中日文学文化交流与互鉴的进程中,这些刻有巴蜀印记的作品也流传到了日本,对日本古代汉诗文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着重探究江户时代“巴蜀意象”的传播与接受,梳理其在汉诗文中的接受历经碎片化摄取→实地到访→成为象征性地景的过程,探究巴蜀意象跨疆域、跨语言、跨文化传播的逻辑规则和内在规律。 [关 键 词]
研究 |
谈书法创作与文学修养之间的关系
[摘 要] 书法创作和文学修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修养是书法创作的重要基础,如果书法创作者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其创作的书法作品就会失去灵魂,没有创作灵魂的书法是不具备任何文学价值的。同时,人们也可以通过书法作品看出创作者的文学底蕴。围绕书法创作和文学修养之间的密切关系展开深入研究。 [关 键 词] 书法创作;文学修养;艺术;关系 众所周知,我国自古以来的书法家中有很多都是文学大
研究 |
浅析瘟疫对西方绘画史的影响
[摘 要] 瘟疫对西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包括人口、政治、经济和艺术文化。在欧洲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许多因为瘟疫产生的艺术作品,记录了当时的悲惨场景,并传达了人们的恐惧与绝望等思想感情。瘟疫题材的作品在西方传统绘画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别,作品的绘画风格也不尽相同,影响了后世艺术家对死亡的态度,使后世艺术家开始用不同的手法表达死亡,体现了艺术家对死亡的进一步深刻反思。 [关 键 词] 欧洲
翻译 |
罗经国《桃花源记》译本中的范畴越位现象
[摘 要] 选取罗经国《古文观止精选》中《桃花源记》的汉英译本,以汉英民族文化和认知方式为基础,从范畴错位视角出发,从词汇、句子及混合层面对范畴越位现象进行归类,以期探知范畴上移、范畴下置、词性越位等基于范畴层次的翻译法对产出忠实于原文内涵的译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 键 词] 原型;基本层次;范畴越位;汉英翻译 受制于汉英语言之间存在的语言类型学差异,某些范畴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无法在词
翻译 |
从译者主体性看杨、霍译《红楼梦》
[摘 要] 通过探讨不同因素对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影响,来研究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霍克斯在翻译过程中更多地展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并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新性。相较之下,杨宪益夫妇的翻译更多地迎合了国内意识形态和政治等诸多因素,以原作和作者为中心,尽可能还原原文的风格。 [关 键 词] 译者主体性;《红楼梦》;能动性 一、引言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翻译 |
世界文学视域下《山月记》的英译研究
[摘 要] 中岛敦基于中国唐传奇小说改编创作的作品《山月记》讲述了期望以诗文传世、为诗痴狂变虎的文人李征的故事。虽然已无法知晓小说中李征变虎后托朋友记录的那首诗在当时文坛是否得以传颂,但是在现代这篇小说被翻译成各语种,传播到中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等,进入了世界文学之林,这首诗被广泛阅读。旨在讨论《山月记》在世界范围内的翻译传播和英语译文。 [关 键 词] 《山月记》;世界文学;英译 一
翻译 |
三星堆文化中巴蜀图语的解读与英译
[摘 要] 巴蜀图语是巴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图语的解读与英译对巴蜀文化及其地域精神的外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星堆图语是中国研究史上巴蜀图语突破性成果之一。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解读三星堆文化中的巴蜀图语,并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层面探讨其外宣英译中应做出的适应和选择,同时以巴蜀图语自译为例,鉴其得失,以提升其外宣英译的质量,为巴蜀文化走出去贡献微薄之力。 [关 键 词] 三
翻译 |
英美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及其翻译研究
[摘 要] 双关语经常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出现,可以增强文章的修辞效果,让语言变得短小精悍、通俗易懂。除此以外,在文学作品中还可以将人物的个性展示出来,读者通过阅读可以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让人物更立体。围绕双关语的修辞效果进行分析,讨论修辞手法的使用与翻译现状。 [关 键 词] 双关语;词义;修辞;翻译;人物性格 英语双关是指让部分词语和句子可以在特定的语境中有双重含义的解读,除了字面意思还
翻译 |
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科普文的翻译分析
[摘 要] 科普文可以为大众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随着中西方科学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科普文的翻译也愈发重要。基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以《葡萄酒全球史》为例,从词汇、句法、语篇层面,分别对一词多义、词性转化、语态转换、破折号的处理和语篇衔接进行了案例分析,浅析科普文的翻译策略,以期为科普文的翻译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交际翻译理论;科普文翻译;《葡萄酒全球史》
创作 |
安稳
安稳的生活确实像他的名字一样过得安闲,无论是狂风暴雨的日子,还是风平浪静的时期,他都是游刃有余,稳如泰山。不过也有一次马失前蹄。 他对外礼让三分,得到人们的好感,很像一个知书达理之人。不认识他的人会认为他识字很多,其实他只读完初小,在村里算不上一个文化人,日常用的大字他是认得的,但深奥一点的字只有字认得他,他不认得字了。不过他觉得有这点文化不错了,他知道自己不是读书的料。 安稳皮肤黝黑,是一副
创作 |
诗歌三首
想象 种一颗沉默的种子, 想象它在数月后璀璨夺目, 送一个易碎的杯子, 想象它带来太平永固, 织一条稀疏的围巾, 想象它拢住了炽热爱情, 结一种口耳相传的婚, 想象从此住在童话里, 爱一个抽象的孩子, 想象他以后一定超凡脱俗,肯定光耀门楣, 我们在伤痛中想象, 在想象后失落, 在失落后呐喊: “为什么我的花还不开?” 丑小鸭路过这颗花种, 此刻,应该种下它。 古代
杂谈 |
普通话语句焦点原理分析
[摘 要] 首先简要阐述了普通话语句焦点的定义和作用,为后续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介绍了对语言焦点的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应用场景。在识别方法方面,提出了基于语句结构、语音特征的不同方法,以准确判断普通话语句焦点所在。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对比焦点原理、强调焦点原理、否定焦点原理、疑问焦点原理和祈使焦点原理,揭示了不同焦点类型的特点和运用方式。以简明、清晰的语言阐述了普通话语句焦点的相关
杂谈 |
从“奇葩”的词义演变看当代流行语发展动因
[摘 要]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而词汇作为语言学研究的基础,对于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流行语”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为:“在某一个阶段,广大人民群众所广泛传播的语汇。”当下,由于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尤其是网络中的流行语的产生频率不断加快,许多现代汉语中原有的书面词汇亦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流行词,其词汇意义、使用方式、词汇性质等都有可能发生极大的变化,而对流行词的
杂谈 |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德宏傣陶技艺数字展示设计研究
[摘 要] 当代展示设计随着时代发展出相应的设计文明,新媒体时代数字展示以其独特魅力逐渐改变传统展示习惯。展示设计领域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传统工艺的傣陶艺术蕴含的珍贵历史文化信息使其具有很高的艺术科研价值,过去传统展示形式不能满足沟通互动的时代需求。虚拟现实技术将展示内容拓展到更高维度虚拟空间,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化展示对传统艺术展示空间语言进行重新定义。 [关 键 词] 虚拟现实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