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4年10期
本期特稿 |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三个关键选择
【摘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是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的关键举措。客观地看,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进一步推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需回答好一系列重要命题。其中,至少涉及三个关键选择: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支撑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以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支撑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以改革促动与科技赋能,把制度、组织、人
新闻与传播研究 |
基于事实存在论的新闻意识
【摘要】作为新闻源头的事实存在,不是记者对事实的知觉,事实的意义也来自它的实在性。多年来新闻学一直认为,媒体掩盖重要事实符合新闻选择规则;新闻事实是记者的经验事实,包括原初事实没有的东西;无视事实的性质,以受众喜闻乐见、酣嬉淋漓为新闻意识……纠正此类的错误媒介理念,坚守唯物论的新闻意识,记者必须坚信和贯彻唯物论原则。 【关键词】事实存在论;事实的性质;新闻意识;媒介理念 事实作为记者努力获取的
新闻与传播研究 |
如何在后人类状况下理解新闻
【摘要】随着人机共生局面的不断强化,全球新闻业呈现出典型的后人类状况。这一状况在经验范畴表现为机器的自动化逻辑挤压人类的人本主义逻辑,对新闻行动、新闻生态和新闻经验的各构成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和重新优先化的历史过程。新闻业的后人类演化体现出三种趋势:人工智能成为关键新闻行动者,自动化成为新闻生态演化的基本规律,人类新闻经验全感官化。数智时代新闻学理论的发展应当以“后人类新闻”为认识论起点,既要对机器逻
本期关注 |
“了不起的甲骨文”:主题报道塑造“地方感”和中华文明传播的经典案例
【摘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的神圣使命。《河南日报》审时度势,在《河南日报》开办了每周三第五版的“了不起的甲骨文”主题报道。研究30期的报道文本不难发现,该专版忠实践行了传媒三大功能,形成了媒介事件,构建了媒介仪式奇观,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记忆属性,形塑了中华文明原乡的“地方感”,打造了中华文明传播的经典案例。 【关键词】“了不起的甲骨文”;地方感;中华文明传播 《河南日
本期关注 |
再媒介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理解与传播
【摘要】作为文化传播中介的媒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具有多重社会意义。梳理传统文化媒介化生存的变迁动态,从内容、技术、平台三方面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过程,进而提出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播的核心逻辑——“再媒介化”,即巧用具象与联结、跨媒介融通联动、激发情感共鸣,打造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社会文化的交流通路。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再媒介化;跨文化传播
本期关注 |
“大宝”契符:作为物候媒介的甲骨文
【摘要】物候媒介是指以自然有机生物“中空”特性为基础,书写和记录物候文化信息的物化媒介。甲骨文由龟甲(兽骨)和契符两部分构成,体现了物候媒介的物化媒介与符号媒介的高度统一。“大宝龟”形离神坎,寿而灵,自成未济之卦,是等级最高的占卜具。殷人相信兆文出现在龟甲之刻,亦即“上天”回应人类信息请求之时,而将兆文意义完整契刻在龟甲之上,也就完成了由“大宝龟”到物候媒介的转换。甲骨文龟甲形似宇宙、兆文清晰,契
本期关注 |
用传播“活化”甲骨文
【摘要】现基于对“了不起的甲骨文”全媒体主题系列报道的文本分析,阐述该产品为使命之作、共振之作、特色之作与联结之作。同时认为,该产品可以经由打造现象级产品、深度剖析甲骨文与中国文化与思维方式间的内在联系、做好衍生品开发等方面,进一步扩大传播影响力。 【关键词】使命之作;共振之作;特色之作;联结之作 2024年伊始,《河南日报》推出了“了不起的甲骨文”全媒体主题报道系列特刊。截至7月31日,已连
本期关注 |
体用贯通: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媒介表达
【摘要】现回顾了历史上“中体西用”等文化观念的提出及其局限性,指出体用脱节是导致文化困境的根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一特征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是中国式现代化媒介表达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此基础上,以河南日报社“了不起的甲骨文”全媒体主题报道为例,分析了其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具体实践,并指出这一案例为中国式现代化媒介表达的旨归提供了经典范例,充分展现了建设中华民
新闻大学 |
与时代同行的新闻追梦人
郑保卫教授简介: 郑保卫,1945年生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广西大学特聘君武荣誉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副秘书长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学科组专家,中宣部、教育部特别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首席专家,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荣誉理事长,广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媒体研究 |
直播间主播个体特征对用户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
【摘要】以直播电商发展为背景,探讨直播间主播的个体特征对用户购买意愿产生的影响机制。基于刺激—机理—反应(SOR)理论构建研究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进行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研究发现,主播的专业性、同质性和互动性正向影响用户的感知信任;用户的感知信任在主播的个体特征和用户的购买意愿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并正向影响用户的购买意愿。通过剖析直播间主
新媒体研究 |
从主体性、主客间性到主体间性:人与数字技术的交互伦理关系
【摘要】人与数字技术“谁才是主体”的争论主要源于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元结构认知框架,“主客二元”的思维模式无法解决全球化、数字化时代主观意识和客观对象的沟通问题。面临异化劳动、主体性被消解以及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各种伦理风险,只有从生存论的维度来阐释主体间性,以“间性哲学”的生存论建构“数字人文精神”的理论基础,考察人与数字技术的交互伦理关系,发掘技术逻辑与人文精神的和合之道,才能够超越主客二元对立的思
新媒体研究 |
“迎合—融合—聚合”: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竖屏短剧的传播策略
【摘要】网络竖屏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与受众在交往互动和契约关系中融为一体,通过模拟情境获得情感能量,让碎片融入整体,成功构建了互动仪式链,在碎片化语境下具有独特的“迎合—融合—聚合”传播策略。 【关键词】互动仪式;互动仪式链;网络竖屏短剧;情感传播 一、迎合:网络竖屏短剧的情景仪式 “仪式”二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宗教仪式,由法国古典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出,但
新媒体研究 |
永久在线:被困在数字媒介中的互联网企业知识劳动者
【摘要】数字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劳动方式,形成了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下个体经验不间断地接入移动技术网络中,形成了对各种数字系统的依赖。互联网企业对数字媒介高度依赖,使得知识劳动者的生产逐渐变得碎片化,劳动—生活界限被打破,知识劳动者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被重构。互联网企业的知识劳动者在企业管理和团队任务的压力下,随时工作、即时响应,形成了永久在线和全天候随时待命的组织氛围,个人时间被数字媒介支配。
文化传播研究 |
物质、文本与社会:传统文化的媒介空间生产
【摘要】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出发,结合典型个案解剖数字环境下传统文化空间生产的三重属性与内在逻辑关系:依托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及其数字化身营造的历史空间、技术空间及实景空间是传统文化媒介空间生产的逻辑起点,也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成效;媒介文本空间作为传统文化意义的空间表征,通过打造核心主题话语空间与子主题故事表演空间,建构出独具时代内涵的文化意义风景。这种文化实践的本质是社会关系与
文化传播研究 |
新国风动画电影中诗意美学的建构与传播
【摘要】新国风动画是动画电影通过“新国风”形式重塑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影片利用诗意场景和叙事让受众在镜头中感受到画外之意、景外之情、味外之旨。现以新国风动画电影的叙事逻辑和镜头语言为切入点,详细阐释了其诗意美学的建构模式及其传播的底层逻辑,呈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时代价值,展现新时代东方气质。 【关键词】传统文化;美学建构;诗意传播 中国动画电影自诞生之日起便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传播研究 |
中国书法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法在对外传播、交流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交流展览和学术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尽管书法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沟通作用,但在交流机制、文化认同和品牌设立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对中国书法对外传播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研究,才能为书法更好地对外传播提供对策。 【关键词】书法;对外传播;机制;对策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汉语
新闻传播史研究 |
《外交报》立宪运动宣传中的中国立场与译报舆论
【摘要】清末立宪运动的宣传与动员,报刊媒介是其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前,《外交报》就以译论日俄战争后俄国立宪之必要性,与同期报刊一同掀起了媒介宣传、动员立宪的思潮。此后,至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立宪,再到1911年任命内阁,《外交报》对清末立宪运动的媒介宣传、舆论动员几乎贯穿了立宪运动始终。《外交报》刊发的25篇以“立宪”为主题的译论,以“从周边看中国”的视角,将亚欧
国际传播研究 |
周边传播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路径探究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赞誉。新疆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地带以及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重要门户,是中国向共建国家进行周边传播的前沿阵地。以周边传播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其在哈萨克斯坦的传播机遇与瓶颈,探究如何打造跨境民族共通的意义空间,如何利用创意IP进行焦点传播,以及如何巧用视频化社会特质等探索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新路径。 【关键词】周边传播;“
应用新闻研究 |
省级党报驻地机构如何做好“地方新闻”?
【摘要】驻地机构作为党报的派出机构,驻地记者常年蹲守基层,很难接触到大主题、大事件,同时又肩负着服务驻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重要使命,所以,如何写出地方需要的好新闻成为难题。为此,试从哪些驻地新闻可以成为“活鱼”,驻地记者如何抓“活鱼”,以及驻地新闻报道提升路径三个维度入手,探讨省级党报驻地机构写出地方需要的新闻爆款的秘诀。 【关键词】驻地机构;中心工作;爆款;创新 河南日报社派驻机构作为报社派
应用新闻研究 |
领跑智媒时代传播新赛道
【摘要】据2024移动通信高质量发展论坛消息,5G已经覆盖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74个,5G等相关技术促进了产业升级与社会的进步,成为数据资源畅通循环的关键支撑。5G消息是对传统短信服务的全新升级,也是新闻传播的新赛道,通过研究5G消息数据运营对短彩信渠道新闻传播的影响,深入分析构建5G消息数据库的必要性,并通过案例分析法,探讨媒体和移动运营商进行深度联合,升级新赛道,占领新阵地,实现主流媒体的全
应用新闻研究 |
融媒体理论节目主流意识形态的景观化表达
【摘要】党的创新理论是高度概括的理论话语体系。高效传播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而这正是新时代融媒体理论节目肩负的根本任务。中国新闻奖获奖节目《是这个理》以“景观化”的表达方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将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话语转化为社会话语、生活话语。节目从观众的“视听思维”出发,对大量自然元素和日常生活进行凝练和聚合,构建超越具体人、事、物的视听符号来链接人的感知和思维,满足人的心理期待与情感需要,从而让
应用新闻研究 |
城市形象的媒介化形塑
【摘要】城市形象媒介化依托多元媒介形态,时时刻刻展现着城市景观、城市生活、城市文化等内容,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城市的价值认同,并在推动城市发展与城市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媒介化社会进程的视角,从城市形象媒介化视角出发,通过梳理《嗨·中国》节目设计、执行、推广运营的所有环节,深刻了解城市形象在媒介文本上丰富多元的打造方式和创新视角,运用个案分析法以及在实地采访的基础上,以媒介的建构为出发点,
应用新闻研究 |
流媒体赋能体育新闻传播实践研究
【摘要】贵州“村超”利用流媒体技术的优势,在复刻赛场、呈现体育精神的同时,完善对话交流机制,通过构建全民参与的传播体系,改变了传统体育新闻的传播样态,成为2023年度最受关注的体育新闻。以贵州“村超”为例,通过分析流媒体赋能体育新闻传播的破圈逻辑,结合贵州“村超”的新闻传播实践做法,提出相关启示。 【关键词】流媒体;体育新闻;传播实践;贵州“村超” 贵州“村超”是“贵州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的简称
应用新闻研究 |
美食文化节目的文化记忆建构
【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美食文化节目《一馔千年》在书写中华饮食文化的味之美、形之美的过程中,激活了中华民族对美食文化的独特记忆。通过记忆功能、记忆场景、记忆共享等三个方面,探讨节目的文化记忆建构问题。具体而言:《一馔千年》通过存储、传播和符号等方式构建中华饮食文化的记忆功能;文化、仪式以及艺术场景打造了饮食文化的记忆空间;多屏互动、多元主体参与以及海外传播构成了记忆共享的新图式。 【关键词
博士后论坛 |
制造围观与传递经验:近代中文报刊的西医书写及意义
【摘要】在具身地接触西医技术以前,大众媒介建构起国人对于西医的认知和想象。报刊以赋魅的方式展示医疗奇观,激起读者探索西医的欲望;公开手术是西医为落地中国做出的让步和调适,并在读者“围观”下实现空间解放;个体的生命体验借助报刊分享给更多人。新式报刊在实现技术、空间和疗效可见的基础上,通过将西医经验转译为中国经验、将个体经验上升为共同经验、将传统经验过渡为现代经验,对民众的就医选择和就医观念形成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