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3年07期
卷首语 |
在生活实践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了国家、社会发展的精神追求,指引着公民道德发展和人生追求的价值方向。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时代的变化就是生活实践的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结合生活实践才可能有所创新。生活之树长青,实践永无止境。生活实践是思想、理论、精神创新之源,自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之源。当然,生活实践丰富无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叙事”*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并将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系统擘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刊特开设专栏,就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阐释解读,为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其中关于教育特别是德育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摘 要 中国教育现代化
评论 |
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做到“真”“情”“实”“意”*
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高度,广大思政课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找准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结合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切入点以及着力点,自觉做到“真”“情”“实”“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书育人意识和能力,为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做出应有贡献。 一、信仰要“真”: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真”,就是思政课教师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
探索 |
接续与差异:作为学校空间再生产的研学空间
摘 要 空间转换是研学旅行与校内教育活动最直观的区别,这种转换使得研学空间在物理、人际、知识、体验等方面呈现出与学校空间的诸多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研学空间是完全异于学校空间的独立空间。研学空间本质上也是一种教育空间,是学校空间再生产的产物。这种“再生产”同时意味着研学空间与学校空间的接续性与差异性。因此,要真正实现研学空间与学校空间的协同与互补,推动研学旅行的良性发展,就需要发挥空间主体的能动性,
探索 |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与改进建议
摘 要 面向北京市51所中职学校的问卷调查显示,职业院校在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供给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效,教育效果得到行业企业与社会的认可。但是,目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存在教育内容缺乏紧密的逻辑联系、评价体系建设缺乏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专职教师配备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优化评价体系,通过聘任及培训等
话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指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专门阐述,为新时代新征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青少年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希望,做好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结了一批典型经验和做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期话题聚焦“社会
话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
从“教”到“学”:论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转化
摘 要 价值观教育的成效,需要在学生学习层面得到体现。为了高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凸显“学习”视角,将教师携带的“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提升学生践行价值观的自觉性。从教师维度看,教师可以通过适当解释目标、将目标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相联系、恰当呈现实例以及用直观方式呈现目标等策略,将“教”的目标“转译”给学生。从学生维度看,学生需要将教师“转译”的目标与自己对价值观学习现状和
话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
网络圈层化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挑战及应对
摘 要 互联网深刻影响了青年的性格特征,其开放性和便捷性使得用户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依据自己的兴趣偏好参与相对固定的圈层。然而,网络圈层化引发了传统话语权威性消解、审美能力异化和主流价值失序等一系列问题,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造成了严峻挑战。对此,社会各界应当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准则,整合新媒体资源,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同时,立足实际解决难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助力社会主义核心
话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
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 传统节日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生活的重要途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并对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进行访谈后发现,当前中小学依托传统节日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情况较好,但还存在内涵挖掘不深入、学段发展不平衡、践行体系不健全、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加强认识、分阶段开展教育、强化实践育人、建立协作机制、关注地区差异等改进建议。 关键词 青少年;社会主
讲堂 |
增进理解:教育戏剧德育运用的定位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发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首次将教育戏剧纳入课程标准。将了解“教育戏剧”的相关理论知识作为8—9年级学生的艺术课程学习任务,同时要求能够用“教育戏剧”的方法设计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如进行语文、历史或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创造性学习活动。”这一要求虽然与“教育戏剧作为教学法或教育活动”的理解有差距,但说明教育戏剧已被我国学校教育制度正式接纳,利用教育戏剧进行课程学习将成为常态
样本 |
锚定“一二三”,开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局面
为切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全面增强思政课育人效果,2023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作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成员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教育局近年来一直着眼于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指导区域内学校用实际行动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
样本 |
学思践悟:打造小学思政育人新样态
南通市城西小学是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在1906年3月创办的。一直以来,学校遵循“创造着成长”的办学理念,在“惟真励新”校训的引领下,持之以恒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思践悟”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路径和基本要求,努力打造德育理念先进、校本特色浓郁、举措扎实高效的思政育人新样态。 一、筑牢思政主阵地,落实学思践悟 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重视思政
样本 |
“小溪流”行走课堂:厚植家国情怀的德育实践
如东县掘港小学始建于 1906 年,迄今已有 117 年的办学历史。在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学校坚守“以爱化人,儿童至上”的办学理念,以“大爱心,微行动”为实施路径,倾力打造“爱的教育”办学特色。作为南通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成员单位,近年来,学校基于“小溪流”的意象,立足地域资源,积极研发“微爱”德育课程,全面推行“小溪流”行走课堂,组织学生在“五微”活动中厚植家国“大情怀
样本 |
坚持“尚真”德育,构建高品质学校育人体系
近年来,南通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在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理念指引下,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积极探索构建特色育人体系,打造“尚真”德育品牌,引导教师“养真德”“育真人”,鼓励学生“研真学”“寻真理”,扎实创新而富有成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实践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优化德育工作队伍, 践
样本 |
发挥“经历教育”优势,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海安市海陵中学以“经历教育”为指导,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积极建设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实践家校共育,建立起从学校到家庭及社会的立体化“大思政”育人体系,实现全方位、全员、全程育人。 一、打造德育品牌,建设育德阵地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
样本 |
尚美润心,出彩人生:“尚美·润心”思政育人教育实践探索
作为南通市思政育人特色学校,南通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成员,如皋市第二中学秉持“尚美”校训,学以铸魂,启智润心。以“润心”工程为德育方针,润行润德,聚能聚心,始终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育人的根本目标,不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厚植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学校以“尚”为略,以“美”为基,以“润”为径,以“心”为旨,构建了“铭美而上,未美而勤
第一线 |
“成功教育”引领下“润成思政”教育品牌的构建与实践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着力构建“一核双元”大思政育人工作体系,倾力打造“成功教育”引领下的以润物无声、成人以德为意蕴的“润成思政”教育品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一要求,为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方向和思路。 长期以来,江
第一线 |
细化“一生一案” 寻找“教育共振”
“一生一案”的实地家访是教师置身实际教育场景,具体分析学生问题、找准学生发展策略的一场心灵对话,是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快速增长的有效途径。 家访,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是教师深入一线,了解学生成长轨迹与成长环境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因材施教”的重要方式。“一生一案”的实地家访,是通过梳理学生的在校表现,以了解问题为行动指引,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标的一种家访形式,有助于理解学生在校行为的家庭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