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4年21期
卷首语 |
以“三全育人”重构学校教育生态
“三全育人”作为新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教育举措,其在学校的推进,不仅意味着学校在具体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等层面的技术性变革,更是意味着学校整体育人生态的系统性重构。 “三全育人”应重在“育人”,“三全”则是育人的途径、载体。“育人”既是“三全”的目的,同时也决定着“三全”的性质。没有“育人”,“三全”也就失去了其内在的价值规定性和努力的方向。当前,学校在推进“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大多聚焦
新思想指引新征程 |
论“六个必须坚持”对新时代思政课教材编写的引领作用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思政课教材编写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
评论 |
以德育共同体推进“三全育人”
摘 要 德育共同体与“三全育人”在价值目标、主体交互、集体实践等方面有着天然契合性和内在关联性。以德育共同体推进“三全育人”,就是立足学校基本属性,从整体上系统认识并实施育人行动,其基本逻辑在于以共同价值为引领凝聚育人共识、以对话交往为基础构建主体间关系、以协同实践为动力实现共同成长,其实践进路为坚持价值同向、促进关系同构、推动实践同频,以凝聚育人共识、健全育人体系、提升育人效能。 关键词 德
评论 |
建设完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摘 要 学校根据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建设完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不仅能满足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在内的“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的要求,更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浸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社团活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课程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来落实;“监测预警”需要开发与应用评估工具,确定预警机制;“咨询服务”要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积极
探索 |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概念的“等式”与“不等式”
摘 要 时值学科设立与专业招生40周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呼唤学科交叉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德育的概念关系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未能达成共识。学科交叉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是一种有限条件的耦合关系。耦合关系为,德育堪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释义,二者存在“等式”关系。有限条件是,当且仅当在基本内涵或多元内涵维度,“等式”关系才成立;在本体内涵维度
话题“三全育人”体系建构研究 |
“三全育人”的理论基石及其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随后,全国各
话题“三全育人”体系建构研究 |
“三全育人”制度的历史演进脉络研究
摘 要 “三全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旨在构建一个立体化、系统化的育人环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全育人”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产物,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三全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起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展,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向常态化、制度化。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教育改革 “三全育人
话题“三全育人”体系建构研究 |
数字化赋能高校“三全育人”实践研究
摘 要 在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高校学生培养模式由信息化管理向数字化转型成为新一代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推动高等教育的全方位改革,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目标,其研究和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以数字化赋能高校“三全育人”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助力进一步落实精准育人理念,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效能,需要以顶层设计推动“三全育人”一体化,以平台建设支
讲堂 |
组织化育人:新时代共青团加强青年政治引领的体系建构
摘 要 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青年思想和行为的新特点,政治引领工作在育人效能、育人组织体系、育人内容供给以及育人方式方法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共青团应通过进一步强化育人价值和功能、不断夯实基层组织体系建设、丰富工作资源体系等有效举措,构建党领导下的以共青团为重要主体的“上下贯通、纵横交织、充满活力”的组织化育人工作体系,形成组织化、青年化、数智化、协同化的大育人格局,切实提升青年
样本 |
立德树人润童心 培根铸魂育新人
摘 要 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牢记立德树人初心,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注重师德建设,努力挖掘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德育资源,丰富学校的德育活动体系,把学生的品行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发展,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关键词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 顾锋峰,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样本 |
基于生命成长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摘 要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导,形成了涵盖“两条主线、三种途径、四项工程、五大模块”的“2345”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奠定了鲜亮的底色,推动良好学风和文明校风的形成。 关键词 德育工作体系;自主教育;五大行动 作者简介 刘秋燕,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副校长,高级教师
样本 |
九年一贯制学校生命教育的理路与实践
摘 要 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育人优势需要找到适切的教育主张。开展新时代生命教育需要以人的生命成长为主线,围绕“延展自然生命之长、拓展社会生命之宽、升展精神生命之高”的育人目标,通过构建课程体系、打造教育场域、创新教育方式、完善助力体系、探索多元评价方式等举措,共同构筑多维立体的生命教育校本实践体系,促进学生在自然、社会和精神层面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九年一贯制;生命教育;理路实践 作者简介
样本 |
探索“沉浸式”德育,实现高质量育人
摘 要 湖北省荆州市田家炳中学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和“回归生活”的理念,不断探索德育内涵,拓宽德育路径,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沉浸式”德育体系,实现了由“情景”到“情境”、由“体验”到“沉浸”、由“书本”到“生活”的转变,为学生提供了深度的德育体验,在活动和行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 沉浸式德育;以人为本;回归生活 作者简介 王麟,湖北省荆州市田家炳中学党办主
样本 |
开展仁德教育,成就精彩人生
摘 要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田家炳小学致力于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学校围绕孔子的“仁”学思想、地域文化和田家炳先生的仁爱精神创建仁雅校园;通过“党建+立德树人”的仁心管理,实施分层管理,常规开展“四联四做”活动,打造了一支有活力、有追求、有爱心的教师队伍;仁德课程以“仁爱、仁思、仁行、仁美”为方向,构建了特色课程体系,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同时凸显校本特色;仁德课堂
样本 |
“情境式”劳动教育赋能学生成长
摘 要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积极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劳动美”文明实践活动,推进家校社三位一体全环境育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赋能。 关键词 情境式;劳
第一线 |
“一化两课三全育人”特色思政育人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 要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以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育人实践为主线,构架“党建引领、思政主导、一纵两横、一核两翼”完整的“1+3+N”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学校以大思政课程、学生发展指导课程为核心,立足长链条贯通培养,纵向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引入高校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横向打破学科壁垒,围绕相同主题整合各学科内容,突出学科融合育人;依托“三会”机制,实现家校社协同联动,形成大中小学段衔接、多学科融合
第一线 |
“一核三维多元”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摘 要 为解决学校德育评价的实际问题,探索观照教育价值合理性的德育评价机制,河南省信阳市息县第一高级中学构建了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引领,既符合新时代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的“一核三维多元”德育评价体系。该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参与,将此三个维度设计成一级指标,并细化为11个二级指标和多个三级指标,推动多元主体全过程、全方位协同参与,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走深走实。 关键词 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