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4年02期
卷首语 |
以理想信念教育引领新时代青年成长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理想信念教育是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是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丰富拓展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青年的价值塑造具有深远影响。 深化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中国青年才会有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关乎国家未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几个维度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并将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系统擘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刊特开设专栏,就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阐释解读,为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其中关于教育特别是德育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摘 要 理想信念教育
评论 |
将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相统一深入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
摘 要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将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相统一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的现实诉求,是深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关键所在。“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同向互构,凸显了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战略性,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拓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空间的广延性,促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性
探索 |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守正创新
摘 要 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推动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守正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要求,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守正”和“创新”揭示了“变”与“不变”的关系,要求从话语维度守立德树人之正,创精神之“钙”之新;从内容维度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探索 |
黄大年科学家精神的践行路径研究
摘 要 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内容表征的黄大年科学家精神,是中国走好科技新长征路的时代丰碑。以黄大年为榜样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厚植家国情怀、国际视界、忧患意识,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追求极致,勇于担当奉献、淡泊名利、行为世范,做有爱国情怀、敬业精神、高尚情操的科技工作者。 关键词 科学家精神;科技工作者;黄大年;榜样教育 作者简介 郭董董,共
话题 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
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层次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党的价值追求和前进方向的高度政治认同,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理想信念是人民的精神之钙、力量之源,是兴国强国的坚强柱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围绕为什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教育、怎样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等根本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系统探索,以探寻富有时代性、规律性和创新性的理想信
话题 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
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摘 要 理想信念教育发挥着塑造价值观念、补足精神之钙、激发奋进潜力等重要作用。推动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促进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发展和青少年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价值。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应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等基本原则,通过优化协同育人机制、教育引导机制、榜样
话题 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
论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摘 要 随着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以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推进,学校理想信念教育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理想信念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现实困难。因此在新时代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完善理想信念教育的领导体制、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共享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法等措施,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 理想信念教育;现实困境;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
话题 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
红色研学: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路径
摘 要 红色研学是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的,借助红色资源开展的综合性实践育人活动,是“大思政课”的重要实践形态。红色研学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鲜活的文化资源、良好的实践情境和有效的培育方式。新时代运用红色研学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应该牢牢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根”与“魂”,整合育人资源、创设教育情境和选择合理方式。 关键词 红色研学;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 练庆伟,华南
讲堂 |
德育提质的“三通”之策
摘 要 在工作中坚持立德树人、注重以德为先、突出德育实效,是每个教育人乃至其他行业工作者支持教育、服务教育的应尽之责。在德育目标上做到上下联通直击断点,在德育内容上做到全面融通直击漏点,在德育实施上做到全域畅通直击堵点,是尽责提质的有效之策。 关键词 德育提质;目标联通;内容融通;实施畅通 作者简介 粟梅,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程先国,重庆市开州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重庆市
样本 |
童心向党萌初心 血脉赓续铭党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近年来,成都市青羊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资源,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成都市双眼井小学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引领学校教育教学、五育融合、思政育人等工作,
样本 |
筑牢“红色根脉”:“闪闪的红星”学生微党课实践
充分转化利用好红色资源以筑牢“红色根脉”,提升中小学红色教育质效,是落实新时代中小学红色教学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宁波大学附属学校以“闪闪的红星”学生微党课为切入口,创新地方红色资源的功能领域与运用维度,通过“学习课堂+党建场域”的沉浸式教学新形态,鲜活践行“红色根脉”的活力与韧性,为新时代青少年“铸魂立心”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闪闪的红星”学生微党课的实施 学校充分挖掘并运用本土红色教
样本 |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推动立德树人向纵深发展
统编版思想政治课程注重课堂内外的联系,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近年来,海南省文昌中学以统编版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为基础,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类课外资源,精心设计实践主题,开拓延展实践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知行统一,促使学生形成高尚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
样本 |
实施“三四五六”协同机制,让爱国主义精神浸润校园
爱国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山东省青州市针对当前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三四五六”整体实施机制,即通过树立“三项”目标,落实“四化”举措,抓牢“五块”阵地,优化“六支”队伍,推进爱国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树立“三项”目标, 强化引领驱动 学校争创爱党、爱国标杆校。青州市制定
第一线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教师需要通过场景化代入、生活化叙说以及项目化探究等方式,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他们的体验和感悟,使政治认同教学更好地入脑入心。 政治认同素养是政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学生成长的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优化内容整合、扎实认同过程、保障素养落地等举措,使学生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
第一线 |
“准”“深”“活”“透”,涵育政治认同素养
思政课的本质就是通过讲道理,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让学生明晰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做一个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
第一线 |
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三重意蕴与路径构建
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以政治认同为根本点和着力点,以议题式教学的引入、引导和解决为教学方式,运用教学艺术和教育智慧开展新型的课堂教学。 学习新课标,赋能新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基于中小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的新时代思政课。其特有的学科育人价值和共融的课程育人要求提炼成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
第一线 |
采取“三化”策略,促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
传统的集体备课一般都在本学段内部开展,由本学段的学科教研员或学校教研部门组织,不同学段之间基本上是“各守一段渠”的状况,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对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说,必须要打破小、初、高思政课教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与平台。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