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3年04期
心路 |
文学与人生
人生如旅途。按照佛家学说的释义:生命就是一次参禅修行的过程,如同自然界的花开花落、草木荣枯,跟随四季流转,世代轮回。 在华夏大地,最崇尚生命轮回的,莫过于我们的藏族同胞。那是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信仰,需要一步一步的丈量,一个一个的响头,一颗一颗的丹心……化作天上的白云,还有地上的清泉,织出一条洁白的哈达,给佛,也是给自己的内心:那么美,那么真! 文学就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就像那一条洁白的哈达,
创作 |
最美庭院
时间 当代 地点 江南乡村 人物 王老师——女,58岁,退休教师。 张大成——男,42岁,农民。 巧 玲——女,33岁,经营土特产的电商。 [村里一条干净的水泥路旁有三栋居民房,左边是王老师家古朴雅致的二层小楼,中间是巧玲家新建的三层洋楼,右边是张大成家的砖瓦房,三家院子并排。 ] [王老师衣着朴素干净、精神十足,手持喷壶在庭院中侍弄花草。] 王老师 (唱)一世奔波
创作 |
雨,沙沙沙
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姨姨来乌镇探亲。 身后还跟着一个小女孩,眉眼有几分像姨姨,头发梳成两股麻花辫,在末端收起,挽着一对蓝色的缎带垂在胸前,低着头,握着一本小小的《诗律通鉴》,长长的睫毛遮住细长的眼睛,颇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 “可算来了呀。”母亲放下手里正洗着的李子,水盆里亮晶晶的李子像一叶叶小舟,母亲连忙把二人往屋里让。“这就是阿圆吧,都长这么高了呀,姨姨小时候还抱过你
创作 |
荷之根(外三首)
荷,刚露出尖尖角 就入画登堂 誉满天下 而淤泥里的根 却不为所动 继续往深处扎 它清楚,上面的位置 被荷花、莲蓬、莲子占满了 只能另辟蹊径 独自在污泥浊水里修身养性 以藕的形象 诠释自己的存在 想念一场烟雨 白云,又在 我的目子里泅渡 风,扬起鞭子 使劲地抽打,不让停留 遍体鳞伤的云 一声不吭,没有流泪 站在烈日下的我,汗水 浇不灭心中的那团火 离去的白云
创作 |
鲁纬诗五首
雪中,等你来江南探梅 在水云乡,南山坡青石拱桥 等你,在刚下了第一场雪的江南 雪中。三年。等你盼你看你 寒冬里如梅花般姣美的容颜 你浅浅一笑,我轻轻招手 南山山坳,再一次共赴梅花之邀 你说江南的蜡梅仁慈温柔 我眼前涌现一瓣瓣亮黄色的暖 蜡梅树高大健硕,绿梅枝苗条纤瘦 你说江南的蜡梅庇护弱小 当狂风暴雨扑向瘦弱的绿梅枝 我脑海震悚一抹遮挡身影的强大 绿萼是仙子,蜡梅似女汉子
创作 |
粉色的云(外二首)
阳光落在头顶,有点疼 停云回到眼里,映出蓝天的伤痕 樱花皱起第七天的眉眼,不去想象明天 明天,含香的雨在雨中飘零 远去的香在飘零里远去 白鹭依旧圈阅白鹭脚边的涟漪 涟漪仍然淹没阴影下的涟漪,静静的 阴影悄悄掩埋所有关于你的消息 细雨归隐倾倒的竹篱 和风流连鹅黄的菜畦,明天 夕阳会走出云隙,跃下悬崖 逃往,越来越深的月色里 春天来了 三月,山渐渐长高,云缓缓降落 泉水开始
创作 |
樱桃赋(外二首)
满山的樱桃 像 少女的脸 羞红了整个五月 所有的事物和生命 让蓝蓝的天 增添了 几许灿烂 让幽幽的山 增添了 几多秀美 溪流 被染得通透 艳红 落日云霞 曾 给了我无数吟赋的灵感 香山红枫 曾 让我写下了美丽的诗篇 这 承德旗杆子沟 锦绣山河 层林尽染 让我 至今 流连忘返 今日我又放眼于 这 遍
评论 |
简论离合诗
[摘 要]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中,离合诗曾在魏晋南北朝及唐代兴盛一时。离合诗的发展按时代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应深入理解离合诗的诗体特色和四种基本形制。 [关 键 词] 离合诗;发展脉络;四种基本形制 一、杂体诗中的离合诗 离合诗,是和正体诗相对而言的杂体诗的一种,杂体诗主要偏重结构技巧,而不重视形式内容,它区别于正体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层面:篇幅上是除四、五、七言等自由句式的
评论 |
小说《四世同堂》赏析及文学叙事研究
[摘 要] 《四世同堂》是老舍的代表作品,作品以抗战为背景,将战争和历史相融合,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讲述,为故事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在阅读中能够发人深省。小说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比较独特,并非宏观地讲述整个时代发展,而是立足低层老百姓,以老百姓的生活作为切入点,将重点放在生活故事的叙述上,并适当穿插战争和历史背景,使整个故事背景若隐若现。宏观的讲述以及细节的处理为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读者
评论 |
《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分析
[摘 要]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将自己的语言功底全面展现出来。小说围绕祥子展开,以祥子在买车问题上的三起三落作为主线,逐层深入,将北平市民社会的真实情境呈现出来。其语言艺术性突出,遣词造句讲究、凝练,选择笑中含泪的叙事笔调,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色彩。 [关 键 词] 语言;《骆驼祥子》;老舍;特色 众所周知,老舍的每一部作品里的语言均被学者们进行过深入研究,有的作品甚至被学者们列为典范,这
评论 |
汪曾祺散文语言风格论
[摘 要] 汪曾祺作为京派文学代表作家,在小说、散文、戏剧等领域皆有造诣,散文创作成就尤为突出。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显著特征,在语言艺术上也匠心独运。从文学语言风格的角度出发,论证汪曾祺散文在构建文本时对词语选择提炼、句式安排运用、文本修辞格选择方面的表现特征,呈现出朴素、简约、含蓄的语言风格。 [关 键 词] 汪曾祺;散文语言;风格特征 文学作品的风格与题材、主题、形象、篇章结构等有切实联
评论 |
镜像·性别·欲望叙事:对《金锁记》的拉康式解读
[摘 要] 将张爱玲的文字与拉康的理论建立对话可以发现,在《金锁记》的故事文本中,由于欲望对象的缺席,主人公曹七巧始终在绝望地争取镜中的理想自我。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出发,《金锁记》被视为一个拉康意义上的女性寓言,曹七巧对姜季泽病态的他恋,也是强烈的自恋,是某种镜花水月式的自我想象。在姜季泽所代表的父权凝视下,她短暂地获得了想象中的完满爱情,也在凝视中印证了自己内心的匮乏。这一幻想破碎后,她只能
评论 |
浅析苏童小说中的“鱼”意象
[摘 要] 南方是苏童笔下重要的文学坐标,在他意象交叠的文学南方世界中,“鱼”意象反复出现,意蕴深刻。旨在探讨苏童小说中“鱼”意象的表现形式,剖析“鱼”意象在苏童小说中蕴含的挣扎与血性、漂泊与回归、异化与退化的象征意蕴,并结合苏童几十年间的作品,以历时性角度观察“鱼”意象在苏童小说中的变化,以此更好地了解苏童小说,领略他别样的才情与哲思。 [关 键 词] 苏童;“鱼”意象;象征 苏童生于
评论 |
生态批评视野下的严歌苓作品之生命抒写
[摘 要] 生态文学批评在全球“绿色化”发展进程中渐成显学。人类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逐步多元,从那些饱含环境保护主题与生命价值拷问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家们强烈的生态意识,严歌苓在《穗子的动物园》中所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去人类中心的存在关系。通过对作品内容、形式进行细致解读,探讨生态文学理念在严歌苓创作中的呈现与转变。 [关 键 词] 生态批评;生态文学创作;动物叙事 1869年,德国生物学
评论 |
“弄潮三子”
[摘 要] 阿耐所著的《大江东去》以1978年恢复高考及改革开放为背景,讲述了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三个主人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故事。从故事中三大主人公的人物成长经历入手,着重分析了三大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并简要剖析了作者寄予人物的象征意义。 [关 键 词] 《大江东去》;成长轨迹;象征意义 阿耐所著的《大江东去》以1978年恢复高考及改革开放为背景,采用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塑
评论 |
工业时代的呐喊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大批农民离开土地到城市寻求劳动机会和生活出路。这群“小人物”离开土地后如何获得自我精神上的肯定性,如何找寻到在城市中的合理位置,其实是时代的问题。郑小琼的诗通过塑造女工、农民等形象,为边缘群体提供了合理的历史地位和文学话语权。郑小琼深入底层,给予这群怀抱梦想的“小人物”以一种重建个体肯定性的精神依据,这不同于一直以来的“精英文化”的叙事逻辑。其
评论 |
从无冕到加冕
[摘 要] 在戏曲艺术的发展中,“伶人”一直处于失语的边缘状态,在这种身份符号的影响下,伶人戏中的伶人也多以隐忍苦情的面貌示人。作为伶人戏中的领军异数,《易胆大》颠覆伶人形象建构的传统模式,以传奇写照、用艺术加冕,将伶人这一无冕的文化群体加冕为中国古代艺人的筋骨脊梁,为伶人戏中伶人形象的重构打开了新视野。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易胆大》为培育戏曲艺人文化信心、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积蓄了
评论 |
《河的第三条岸》的现代性解读
[摘 要]《河的第三条岸》是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父亲”出走的故事。立足马克思“异化理论”,以《河的第三条岸》中“父亲”这一形象为代表,深入讨论了现代人异化之后的隔阂与孤独。小说通过血亲之间的疏远揭示了现代人内心的封锁与流放,以及救赎之路的难寻。 [关 键 词] 《河的第三条岸》;异化;孤独 《河的第三条岸》是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
评论 |
以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看马克·吐温重塑夏娃
[摘 要] 马克·吐温在《亚当夏娃日记》中,将人间第一对夫妻的相识、相知、相守的过程娓娓道来,将自己对妻子的款款深情投射其中,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爱情颂歌。他创造性地打破了传统故事中夏娃的刻板形象,重塑了夏娃作为人类第一位启蒙者的形象。运用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萌芽意识,向自然和女性致敬,强调人类两性间的平等和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关 键 词] 生态女性主义;马克·吐温;夏娃 马克·吐温的生态
评论 |
存在主义视域下的谷崎润一郎老人物语
[摘 要]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近代唯美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长期活跃于日本文坛,晚年也笔耕不辍。谷崎的写作风格几经变化,进入创作后期发表了一系列以老与性、生与死为主题的作品。《疯癫老人日记》正是其临终前最后一部集大成之作。从存在主义文学主题出发,对文本中的老人形象进行分析,为作品解读提供新思路。 [关 键 词] 《疯癫老人日记》;存在主义;谷崎润一郎;老与性 一、引言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
评论 |
论《吉尔伽美什》中的伊什妲尔形象
[摘 要] 《吉尔伽美什》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英雄叙事诗,也被认为是苏美尔-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伊什妲尔作为其中的复仇女性形象,对推动吉尔伽美什的成长,使之走上永生之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伊什妲尔的复仇动机、方式及其复仇结果表面与本质的对立切入,通过分析巴比伦神话中的这一女性复仇形象,力图探求其复仇悲剧背后所反映的权力关系的“变质”。 [关 键 词] 伊什妲尔;复仇;人神关系;两
评论 |
浅谈《双城记》的时代性与批判性
[摘 要] 《双城记》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其以法国大革命为特定的故事背景,从特殊的角度再现了当时的真实社会状态,揭露了当时的时代弊端,同时也折射出深藏于底层人民心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从狄更斯的经历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入手来分析《双城记》的创作意图,并从《双城记》的时代性、人道主义精神、批判与理想三个方面来探索《双城记》这一时代巨作的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双城记》;时代性;批判性 “这
评论 |
物质生态批评视域下《洪水之年》解读
[摘 要]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洪水之年》以瘟疫叙事为主要框架,揭示了晚期资本主义复杂语境下资本、病毒和人类中心主义三种暴力三位一体结合的恶托邦时代寓言。这一深刻的时代寓言借助人和非人类存在物被病毒入侵时同等的脆弱性和病毒的跨肉身性传播质疑了人类例外论的错误观念,消解了身体与环境的界限,突出强调了人和非人类物质荣辱与共的内在关系。突出强调了在僵化的资本主义语境下,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源性
研究 |
谢无量老子哲学研究
[摘 要] 谢无量将西方哲学的划分方法与传统学术方法相结合,对老子之宇宙论、伦理学、政治论、战争论等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推动了老学研究的现代化。谢无量老子研究是民国老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民国思想家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积极探索,也为今天的老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学术资源。 [关 键 词] 谢无量;老子哲学;研究 谢无量(1884—1964),原名蒙,又名沉,别号啬庵,近代著名思想家,
研究 |
春秋决狱本质的新界定
[摘 要]春秋决狱的本质是一种以春秋之义为原则进行的裁判方式。通过以下三点对春秋决狱本质进行重构性解读:与现代原则裁判理论进行比较,明确了春秋决狱原则裁判的本质;从规范冲突理论的视角,明确了春秋决狱在汉代法律体系中的调和作用;从法律解释的视角,明确了春秋决狱对汉代司法裁判的发展作用。从原则裁判视角看待春秋决狱,不仅为“良法善治”的实现提供了历史参考,也为司法裁判过程中释法说理的具体化提供了借鉴,
研究 |
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分析及启示
[摘 要] 春秋战国之际,战争频发,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墨子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深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伤害,因此提出“非攻”思想,其主要是以一个和平的态度来解决矛盾。墨子进一步提出“兼爱”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护,墨子的“兼爱”思想具有平等性、互利性、仁爱性,将小爱化为人间大爱。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环境对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通过分析墨子“兼爱”“非攻”思想,不仅有利于美化社会环境
研究 |
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至善论之比较
[摘 要]伦理学的研究绕不开至善理论,而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对至善问题的理解和架构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具有代表性。通过阐述和对比二者有关德性、幸福的理论,最终引出二者对至善路径的不同看法。对至善论的探讨是道德形而上发展的需求,也是助推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的需求。 [关 键 词]亚里士多德;康德;至善 研究伦理学必然需要讨论至善的问题,而至善论必然会涉及德性和幸福等概念。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是
研究 |
家族文化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摘 要]弘扬和培育优秀家族文化有着促进国家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通过剖析家族文化的演变、内涵和当代价值,分析了家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得出了在新形势下,应大力弘扬和培育优秀传统家族文化。 [关 键 词]家族文化;内涵;当代价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由古代农业生产衍生而来的家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家族文化是以家族的存在与活动为基础的文化体
研究 |
方孝孺传状文论略
[摘 要]方孝孺的传状文写作上承前代传记文学传统,下启明代中后期平民化传记写作,在古代传记文学演进过程中有重要贡献。方孝孺在传主选择上偏好为独具个性的普通人写作,包括官员、隐士和孝妇,写作上采用故事化笔法,主要通过抓住细节、刻画传记冲突和直议褒贬的方式塑造个性鲜明的传主形象,具有神秘化色彩。方孝孺的传状文创作旨在使传主“不朽”,同时不少篇目成为《明史》列传的直接素材来源,具有“备史之用”“补阙”
研究 |
焦竑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金陵文人的交游及文学意义
[摘 要] 焦竑在明代隆庆、万历年间以阳明后学著称,在文坛具有很高的地位,他对明代隆庆、万历年间金陵文坛具有很大的影响。他与金陵本土及宦游文人均有交往,参与多次金陵文坛文学活动。焦竑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金陵文人相互影响,形成了他们放达自适的人生态度及信笔而书、澹然清婉之文学风貌,从中透露出隆庆、万历年间文学思想的发展方向。 [关 键 词] 焦竑;金陵文人;交游;文学意义 焦竑,字弱侯,江
研究 |
《啸剑山房诗钞》文星瑞与倪鸿交游考略
[摘 要]《啸剑山房诗钞》为晚清文人文星瑞的诗文集,记载了文星瑞本人的仕宦、游历经历与人生感悟,以及他与友人相互酬唱问答等丰富的内容。倪鸿即是他人生之中重要的友人之一,共同的交游活动是其珍贵友情的记录。两人的文学研究及其共有的文学交流环境具有交叉性,体现了晚清时期岭南诗坛的诗学活动和诗歌发展特征。 [关 键 词] 文星瑞;《啸剑山房诗钞》;交游考略 文星瑞(1825—1882),字树臣,
研究 |
大珠小珠落玉盘
[摘 要] 小说集《传奇》中有令人目不暇接的精妙绝伦的比喻句,张爱玲对比喻修辞的使用增添了其小说创作的华丽风格,也形成了作家独特的艺术特色。通过分析《传奇》中的比喻句,总结出《传奇》比喻修辞的三个特点:新颖奇特,具有出奇制胜的表现力;绮丽生动,具有极强的感官性;内蕴深刻,具有强烈的隐喻性。通过挖掘张爱玲比喻句的独特魅力,带领读者走进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其细腻的艺术风格。
研究 |
竹林洞天: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废名的女性叙事探索
[摘 要] 《竹林的故事》作为废名的早期作品,笔触清新自然,葱郁茂密的竹林、坚韧淳朴的三姑娘,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废名的笔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机平等的,与之相对应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也呈现出有别于一般环境叙事下的新和谐,这样的一种女性叙述故事与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相契合,也为如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当今女性主义道路的前途提供了指引方向。 [关 键 词] 《竹林的故事》;生态批评;女性主义
研究 |
期待视野下德译《围城》之世界文学性
[摘 要] 《围城》德译本在问世之后被德国读者称赞是一部具有世界文学潜力的作品,从期待视野的角度来看,小说既满足又打破了德国读者对译入中国文学作品的期待,小说在内容、叙事、主题与风格上与德国读者已有的阅读与审美经验的互文形成创新之处。在期待的满足与打破、作品的熟悉与创新中,较好的接受效果得以产生。从读者的接受视角分析《围城》获得世界文学之美誉的原因,在此视角下希望给予外译文学作品接受情况更多的关
研究 |
从儿童成长角度解读《绿野仙踪》
[摘 要] 《绿野仙踪》问世百年来受到各国读者的喜爱,是一部远超当今儿童文学作品的至高杰作,享有极高声誉,拥有改变孩子们心灵的力量,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奇幻童话书。多萝西和她的小伙伴在寻找回家的路上经历了各种考验,收获了友谊,收获了成长。从寻找—经历—成长的视角见证了儿童成长的力量,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成长。 [关 键 词] 《绿野仙踪》;友谊;共情;成长
研究 |
诞生母题视域下的古希腊英雄叙事
[摘 要] 长期以来,对于古希腊神话中英雄叙事的研究着眼于英雄冒险的经历,而忽视英雄奇异的诞生方式。基于结构主义神话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英雄叙事的一般模式。英雄诞生叙事中水、土元素的不断出现象征着古希腊哲学四元素论中对于人类起源的朴素认识,英雄的诞生受水、土的操控,命运的走向也与水、土关系密切,反映出古希腊人对于自然、命运不可控的认识与恐惧。通过诞生母题视域下的英雄叙事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关于英
研究 |
浅析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中的现代思想
[摘 要] 海因里希·海涅是德国19世纪上半叶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德国的历史与社会状况。他在作品中多次提及著名的哥特式建筑科隆大教堂,从支持完成其续建工程到反对工程并对参与者进行讽刺,这种态度的转变,表现出他反对宗教和政治专制统治的立场,并试图重构文化符号以推动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他具有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其历史远见和斗争精神克服了德国浪漫派脱离现实、行动力不足的弱点,体现出海涅思想的现代性
研究 |
物质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碰撞
[摘 要]《伟大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杰出代表作,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记录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喧嚣的物质消费时代。经过细读文本之后会发现,主人公盖茨比是唯物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矛盾体,他想用财富赢回失去情人黛西的爱情,象征着美国梦的寓言。然而,作者将盖茨比描述为悲剧式英雄,他的失败让人质疑、解构美国梦神话。小说通过尼克的叙事视角聚焦盖茨比与黛西的故事,其伤感基调置于英美现代主义的传统之中,通过哀悼
研究 |
三个世纪以来西方史学方法与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摘 要] 探讨三个世纪以来西方史学写作方法的发展,以及对“三十年战争”观点的变化,并以德国历史学家席勒的《三十年战争史》与布克哈特的《战争的战争》为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比较两位历史学家的历史学方法,探讨了他们对“三十年战争”的本质的不同见解,即信仰与政治的角度差异,以及他们对“三十年战争”欧洲政治格局的看法。总结了两位学者对于“三十年战争”史学研究的贡献与局限,分析了他们的观点对后来的史学研究
研究 |
浅析湊佳苗《告白》中青少年犯罪行为
[摘 要] 《告白》是日本女作家湊佳苗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以推理为外壳,内在探讨青少年犯罪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归因的小说。其内容主要围绕对两位少年主人公犯罪成因的探讨,更深入地对日本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不合理之处进行分析,并对当今日本家庭及社会教育的深层弊端做了详细剖析。小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通过多段人物剖白,全面揭示青少年犯罪心理与诱因,充满深刻的启示性。通过对青少年犯罪主客体进行剖析,对最终导致青
研究 |
《到灯塔去》中莉丽接受女性力量的过程研究
[摘 要] 在小说《到灯塔去》拉姆齐一家的宾客中,画家莉丽在尝试绘画拉姆齐夫人给儿子詹姆斯念故事的画面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其原因在于她想坚持自己的想法,保留自己独立的意识。通过探究该意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莉丽作画的心路历程也是接受女性力量的过程。坚持独立意识的同时拥抱女性力量,这使得莉丽在混乱中找到秩序和平静,掌控个人命运。研究莉丽认清自己人生的过程对读者过好自己的人生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
研究 |
西方经典瘟疫小说的文学研究概述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摘 要] 对丹尼尔·笛福的《瘟疫年纪事》文学研究概述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展开研究。文学视域下的《瘟疫年纪事》研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真实性和虚构性的研究”“疾病瘟疫隐喻的研究”“从叙事的角度展开文学研究”“对后作的深远影响”。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这部作品中有所体现,但更多的是不利于抵抗瘟疫的个人意识。可见,包括《瘟疫年纪事》在内的经典瘟疫小说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以及针对这部小说的文学
研究 |
从塞尚到基弗:现象学美学在架上绘画中的当代可能
[摘 要] 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两人的思想转向都与其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理论遗产有助于在今天进一步处理视觉艺术与现象学之间的关系。晚期梅洛-庞蒂在绘画中寻求某种返魅的肉身存在论,对塞尚的讨论有效地揭示出梅洛-庞蒂晚期关于视觉艺术图像与视觉理论的当代性。而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德国画家之一,基弗则通过返魅的焦土炼金术,在其绘画作品中提供了现象学存在主义公式,并与海德格尔陷于深刻的缠结之中。 [关
翻译 |
《红楼梦》中的古诗词英译问题浅析
[摘 要] 《红楼梦》中大量的诗词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暗示人物命运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红楼梦》众多的英译本中,霍克思的译本语言优美,考订严密,备受海内外红学界和翻译界褒奖,但是古典诗词意象丰富,内涵深刻,译本仍存在一些问题。立足文本,聚焦于霍克思译本中诗词翻译的问题,探讨这些问题给人物形象塑造带来的影响,阐述其文化流失和文化曲解的情况,力求为《红楼梦》的译本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
翻译 |
梁实秋《雅舍》骈散句翻译比较研究
[摘 要]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序言。雅舍其实十分简陋,梁实秋通过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语言表达,化“陋室”为“雅舍”,表现出梁实秋的豁达、从容、平和。对《雅舍》“雅”的特点——骈散句式翻译进行比较研究。目前《雅舍》有陈达遵和时昭瀛译本,从骈散句式出发,通过分析两译本运用的方法对骈散句式进行传达。 [关 键 词] 雅舍;骈散句式;翻译;对比
翻译 |
语域理论视角下《敦煌文化关键词》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摘 要] 文化负载词是语言系统中直观反映该民族文化的词汇,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从语域理论视角出发,选取《敦煌文化关键词(双语对照)》一书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语场维度、语旨维度和语式维度的分析,证实语域理论在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中的适用性,提出了译者在外宣翻译实践中需要达到的三重境界,以期拓宽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视角,丰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成果,进而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增强我国的文
翻译 |
马克·本德尔英译《赛玻嫫》中的偏离与陌生化
[摘 要]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作者对语言进行变形,使文学用语偏离日常所用的语言,以此达到特定的审美需要和表达。在文学领域中的陌生化研究有三方面:语言形式的特点决定偏离的方式,文本语境决定偏离的性质,文化语境决定偏离的文化意义。而当陌生化概念进入翻译范畴时,则增加了“差异”的参数,即为语言形式差异、文本语境差异和文化语境差异。旨在以马克·本德尔的《赛玻嫫》英译本为例,分析
杂谈 |
《劝学》篇“参”字释义辨析
[摘 要] 《荀子》是儒家经典,历代学者为其做注。其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参”从古至今有两种解释,其一“检验”,其二为“同‘三’”,两种释义涵盖语法、词性、篇章多个领域。从《荀子》对《论语》的思想及内容继承情况;“三”“参”相同的词性分析,及“参省”一词词性辨析等角度,试说明“参”字应译为单音节动词“检验”义。 [关 键 词] 劝学;参省;三省;辨析 一、古今学者研究综述 唐
杂谈 |
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特色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使我国的语言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网络语言既推动了汉语言文学的不断创新,同时又给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挑战。分析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文学的概念和特征,客观看待互联网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探索出能够推动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 键
杂谈 |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的理论贡献
[摘 要] 布龙菲尔德是近代语言学界结构主义的创始人,其于1933年出版的《语言论》在语言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甚至一度对当时学者的语言研究起了主导作用。将从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入手,探讨他的语言观以及他对语言学界做出的贡献。 [关 键 词]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共时;历时 一、关于布龙菲尔德 布龙菲尔德是继索绪尔之后的又一位语言学界的巨星。他出生于1887年
杂谈 |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对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启示
[摘 要]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从“现实的人”出发,将人的行为方式、思想活动以及所处的时代、空间与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相结合,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剖析影片如何以群众史观在历史发展中观照社会主体,不同的叙事结构如何突出作为人的现实意义,多元化的视听语言怎样实现以人为本的创作风格,总结概括新时代导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前提下,对创作出突出社会主体的影视作品的启示。 [关 键
杂谈 |
浅析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摘 要] 传播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尔认为,社会正在经历信息技术领域的革命。以科学技术为根基的互联网已成为当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改变着社会的形态,使现代社会再结构化。从纪录片的演变和发展中可以发现,纪录片具有明显的“功能驱动”特质,在新媒体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超高清显示技术等新兴传媒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纪录片的制作模式、种类样貌以及播出版图,逐渐呈现出以平台融合、技术融合为方向的
杂谈 |
浅析近年来国产仙侠剧的发展流变
[摘 要] 仙侠剧是我国电视剧产业中的新生力量,拥有着超高人气与广阔的发展前景。自2005年发展至今,仙侠剧在叙事特征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演变,叙事结构由简要单一变得灵活多变,叙事主题由绝对的尊崇道义变成可以与主角的自我实现相融,人物塑造上更注重“圆扁”结合。在梳理国产仙侠剧基本特点、发展背景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来梳理、阐述其叙事特征。 [关 键 词] 仙侠剧;叙事结构;叙事主题;人物塑造
杂谈 |
是枝裕和与他的“平淡叙事法”
[摘 要] 谈起日本家庭片导演,就一定会提到是枝裕和。作为日本大师级导演,回望他的电影作品,很少能看到激烈的斗争场面,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朴实的生活画面,为人们呈现“平淡”的生活。以其创作的家庭电影出发,分别从冲突构建、空间呈现、主题表达三个方面对这种在平淡中体现复杂情感和所引发的深刻思考的创作方法进行研究,旨在对该类型电影的剧本创作提供帮助,在平淡中寻找令观众内心波涛汹涌的真相。 [关 键
杂谈 |
数字水墨与传统水墨在青年人眼中的认知偏好
[摘 要] 通过从创作方式、教学角度、推广角度方面探究青年人对传统水墨与数字水墨的认知偏好,从中映射出青年人对传统艺术与新兴科技融合之偏好程度,也为艺术从业者提供意见。采用李克特量表问卷、半结构式访谈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青年人对传统水墨及数字水墨的认知程度有差异,但对于数字水墨与传统水墨的推广、教学、创作意义的看法没有明显差异,数字水墨在推广、创作、教学中优大于劣。水墨等数字艺术应
杂谈 |
浅谈新媒体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
[摘 要]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需要依托新媒体平台。鉴于此,就新媒体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进行了简单的探究与解析,希望可以为相关探究人员以及工作人员提供一些理论性的借鉴与参考,进而使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群众文化活动得到更高质量、高效率的开展,使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得到更为积极的创新。 [关 键 词] 新媒体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创新;探究 一、引言 群众的文化生活对群众的身心健
杂谈 |
赋予科学表演更强“公共服务”属性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2014年,杭州低碳科技馆成立科普剧团,开始创作编排科学表演节目。九年的上下求索推动科学表演项目形成更强的“公共服务”属性,成为引导公众践行低碳生活,发掘科普工作的新形式、新途径、新力量。回溯科学表演项目的实施过程与实践历程,并梳理总结经验、启示,供广大科普工作者参考。 [关 键 词] 科普剧创作;科普传播;科学表演 科学表演是目前在科技馆业内非常流行的科普形式,旨在引导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