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3年03期
心路 |
文字是大地上长出的麦穗
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就是靠语言来讲故事。短篇重在营造氛围,故事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但绝不可没有氛围,没有爆炸力,没有那种气味,没有一颗好种子;中篇既得有故事,又得有人物故事;长篇重在表现人物的命运感,而所有这些都要靠语言来完成,从这个角度讲,语言既是文学的出发地又是归宿。 要想一生修炼出一笔好语言,首先要求作家满怀真诚去写笔下每个人物,写每一笔,每一节,每一章,去写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使人感到文字背后
评论 |
荒诞与现实
[摘 要] 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在观照现实的同时,延续了余华早期的先锋叙事风格,重现了先锋叙事的特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余华回归传统写作后作品中先锋叙事的新突破。试图从《第七天》的叙事入手,分析《第七天》中重现的先锋叙事元素,探讨余华在回归传统之后,在先锋与现实纠缠之间对先锋精神的捍卫与坚守。 [关 键 词] 余华;《第七天》;荒诞;先锋叙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中
评论 |
论苏童《米》的人性叙事
[摘 要] 苏童的《米》以细腻的笔触书写残酷现实下畸形的人性。五龙作为小说主人公,其一登场便展现出动物般的本能。仇恨与欲望贯穿着五龙起伏、挣扎乃至毁灭的一生,他以非人道的复仇方式向现实抗争的过程,所展现的是人性在荒诞现实下的扭曲和异化。《米》通过对小说主人公五龙命运的聚焦和人性的书写,呈现出在历史风云际会的裹挟下人物际遇的偶然流转与生活景观。 [关 键 词] 苏童;《米》;人性;五龙 一
评论 |
从幻想自由到回归真实
[摘 要] 蔡东小说中,城市中产阶层往往呈现出一种矛盾状态,即一边体现出想“过小日子”的心理状态,一边虚张声势地回应他人对自身城市生活的预设和期待。这一矛盾的呈现,反映的是城市中产阶层的精神困境,而根源是客观存在着的城市中产阶层的不稳定性。事实上,真实的生活不在别处,生活永远在“此处”,幻梦不能替代真实的生活带来的实感,对于内心意义感的建构才是疗愈精神必然的路径。 [关 键 词] 蔡东小说
评论 |
从《局外人》看加缪眼中的“荒诞世界”
[摘 要] 《局外人》作为20世纪最为著名的文学巨作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有重大意义的。“《局外人》有其崭新的内涵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内涵就是通过主人公默尔索独特的视角与感受对荒诞主题的挖掘与阐发。”[1]小说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通过主人公默尔索第一人称视角的独特叙述,展现对生活逐渐探索的过程和与外部世界的不断碰撞,努力寻找自己生活的真理。作品重点突出默尔索在人类世界的不适应性——母亲的葬礼
评论 |
乔治·桑德斯《天堂主题公园》中的黑色幽默书写
[摘 要] 黑色幽默文学以存在主义为思想基础,将喜剧与悲剧完美糅合,意在唤起当代人对生命意义的认知,以及对死亡、权力的关注和反思,是西方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流派。乔治·桑德斯作为美国文坛备受瞩目的新秀,其作品风格明晰、精悍有力,直达事物本质。就桑德斯代表作之一《天堂主题公园》展开讨论,从主题、叙事、人物塑造等方面逐层剖析,探索该作品中的黑色幽默书写及其深层语言魅力。 [关 键 词] 黑色幽默
评论 |
胡里奥·利亚马萨雷斯的小说《狼月》中的象征意象
[摘 要] 以胡里奥·利亚马萨雷斯的小说《狼月》为研究对象,以文学意象作为切入点,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性意象所传达的审美含义。通过对胡里奥·利亚马萨雷斯的第一部小说《狼月》的解读,探索不同意象对小说主题表达的作用和意义。主要研究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典型意象:动物、山脉、月亮等。其中动物象征人性的遗忘和堕落,山脉象征保护与隔绝,月亮象征冰冷的光明。以胡里奥·利亚马萨雷斯为代表的当代西班牙作家
评论 |
浅析小说《一无所获》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摘 要] 卡门·拉福雷特是西班牙战后女性作家的代表之一,其处女作《一无所获》一经问世,便打破了当时一片沉寂的文坛,并荣获首届纳达尔小说奖。卡门·拉福雷特勇于打破传统模式,通过塑造安德烈娅和埃娜等立体、真实的女性形象,颠覆了西班牙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内战结束后,孤女安德烈娅怀揣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只身来到巴塞罗那求学,并寄宿在外祖母家。然而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她遭受了贫
评论 |
寻找理想的家园:《宠儿》的家宅空间书写
[摘 要] 《宠儿》中出现了大量不同的空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空间莫过于“甜蜜之家”与124号。莫里森对这两处家宅空间的书写,展现了莫里森对于家宅的矛盾情感。通过对这两处家宅空间意义的分析,阐述小说重要人物塞丝的命运轨迹在不同空间的展开,她在“甜蜜之家”中面临着危机,在124号中仍然过着痛苦的生活。杀子的悲剧使她产生身份矛盾,家宅空间转化为创伤记忆的标志,让她把自己封闭在心理空间之中。最后,在社群
评论 |
话语构建体系下分析《达洛维夫人》中男权制对人性的压迫
[摘 要] 基于社会认知语言学的话语构建体系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中男权制社会对人性的压迫进行分析。话语构建体系中将社会认知模型进行了“强区分”和“弱区分”。以破坏性的“强区分”的社会认知模型为指导,从男性、女性和家庭三个方面对《达洛维夫人》中男权社会的压迫进行分析,追溯其根源,并从“弱区分”的有益性话语的角度去探讨如何改善男权制的压迫,进而努力创造一个男女平等、更加和谐的社会。
评论 |
从湖畔到庄园
[摘 要] 中年的华兹华斯曾因生活窘迫依附于乡村贵族乔治·博蒙特,这段经历对其诗歌风格的蜕化影响重大。通过研究华兹华斯1807—1815年间的生活经历与创作成果,探究作家身份的转变对华兹华斯诗歌创作起到的作用,试图说明正是“庄园文人”这一新身份使华兹华斯站在了他先前创作立场的对立面,写出了一批不尽如人意的新作。 [关 键 词] 华兹华斯;乔治·博蒙特;庄园;铭文诗 1815年是华兹华斯生
研究 |
建炎文学概念的提出与文学新变
[摘 要] 建炎年间(1127—1130年),在高宗避敌求存的立国思想的主导下,面对金人步步紧逼的军事进攻,南宋政府不断地逃亡南迁,政治也因此极不稳定。而这种混乱的时势背景,却对当时的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时势激发了当时士人高昂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文学与社会、现实也因此走得更近,文学创作中介入强烈的时代感也扩大了文学的题材构成,深化了文学的情感表达;时势造成了当时士人艰难的生存处境,却增
研究 |
论唐诗中的“六朝”意象
[摘 要] “六朝”原是一个政治地域概念,在中唐时开始作为诗的意象概念出现,之后诗人常借助此意象来表情达意。结合中晚唐的地理、政治、文学等因素分析“六朝”意象为何会出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以及诗人如何借助“六朝”意象或抒发隐逸情怀或表达追忆哀思。 [关 键 词] “六朝”;唐诗;中晚唐;意象 在传统的诗作中,诗人常通过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情感,即意象。意象是中国古诗中重要而又独特的
研究 |
杜甫的人生态度与哲学思考
[摘 要] 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征,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鼓舞着人们追求真善美。从杜甫的生平和诗歌风格入手,探讨杜甫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关 键 词] 杜甫;诗作;人生态度;哲学思考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生命、自然和人类的深刻关注
研究 |
司空图“韵味”说探微
[摘 要] 司空图的“韵味”说是其古诗理论的核心观点,“韵味”说得名于“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涉及“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概念,这些概念与“言”“象”“意”关系的探讨以及以“味”论诗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外”之所以为“外”,是相较于“内”而言,“外”何以可能又与读者体验密切关联,涉及文学接受的问题。从“内”与“外”的角度切入,结合诗学领域对“言”“象”“意”的关系及以“味”论诗的探讨对“韵
研究 |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摘 要] 《儒林外史》主要以18世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为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也思索文人的命运,揭露看到的黑暗现象,用笔墨寄寓作者理想化的社会图景。作为将中国讽刺小说提升到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地位的杰作,它的讽刺艺术成就卓著、影响深远,值得人们精深研究、奇文共赏。着重从客观性、悲喜性、阶段性、场面性、对比性、语言的表现性几个方面来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成就。 [关 键 词]
研究 |
“女性出走”神话的建立与瓦解
[摘 要] 1918年,易卜生的著作《玩偶之家》经胡适翻译后被搬上我国戏剧舞台,“出走的娜拉”形象一瞬间传遍大江南北,广大新青年纷纷效仿娜拉离家出走。1925年,鲁迅创作了小说《伤逝》,以一对年轻知识分子的爱情悲剧成功解构了以娜拉为代表的“女性出走”神话,残酷直白地揭露了“我是我自己的”这一现代性价值理念的虚妄性和乌托邦色彩,以及潜藏者的现代语境中男性中心主义的诱惑性。将《玩偶之家》和《伤逝》进
研究 |
知青作家的知心者
[摘 要] 由于对知青作家创作的感同身受及对知青作品的精确把握,郭小东先生写就的知青文学史受到当代学界的普遍认可。以郭小东先生的三本知青文学史作为考察对象,梳理其研究知青文学的脉络,剖析其对知青文学的考察路径,探讨其著述知青文学史的方法,以求深入理解他所著的知青文学史的特点以及领悟他从事知青文学史著述工作的目的。 [关 键 词] 郭小东;知青作家;知青作品;知青文学史 在当代文坛,集知青
研究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依据与实践路径
[摘 要]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对象,简单介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依据,并从发展生态美学、推进现代化建设等几个方面,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进一步进行了探究,希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 键 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哲学;天人合一 在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由此产生并得到关注。相较于传统生态观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研究 |
浅析“宋型文化”气质及其历史价值
[摘 要] 文学作为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展现时代整体的文化风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提到“宋型文化”,人们往往会将其与“唐型文化”做比较分析。张岱年曾提道:“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纵观宋词、宋代文人书画及服饰,其内在的典雅素静一脉相承,贯穿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蕴含着“宋型文化”的独特气质。宋代文化最重要
研究 |
史德观视域下近代思想中的尚武精神
[摘 要] 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士大夫数千年来引以为傲的用于维系中国社会伦理信仰的儒家思想摇摇欲坠,伦理道德体系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趋于解体。以梁启超、章太炎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运用不同历史境遇的视角,征引新康德主义和古典哲学的思想理论,对以“文明进化论”为核心的西方主流激进思想进行了严肃批判。这一时期不同思想的交融与争锋造就了清末民初中国文化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研究 |
从古希腊崇拜到艺术创作的“酒神”动力
[摘 要] 酒神精神是尼采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贯穿了尼采整个思想研究生涯,其创造性、独特性与启示性也成为现如今学术界关注研究的重点。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艺术创作的“酒神”动力以及尼采的古希腊悲剧艺术崇拜两个方面出发分析诠释尼采的“酒神论”,探寻它们的源头与成因,展现尼采酒神精神以及古希腊悲剧艺术的美学意义与价值。 [关 键 词] 尼采;酒神精神;古希腊悲剧;《悲剧的诞生》;艺术
研究 |
中国抒情传统视域下的“非自主回忆”考察
[摘 要] “非自主回忆”是普鲁斯特研究中的重要母题,它不仅是一个心理学、认知哲学领域的概念,具有不容忽视的美学意义,而且呈现出与中国抒情传统的有机联结。《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第二部《斯万之恋》中,斯万对艺术之美、火热之爱的印象与经验在跳跃的时间之流中实现共通和感应,一方面展现了“非自主回忆”的文学张力,另一方面与高友工的中国抒情美典中美感经验的形成、解释和综合上升形成呼应。通过考察“非自主回忆
研究 |
试论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越学界对阮攸汉诗的研究
[摘 要] 越南诗豪阮攸的作品中,最受关注的当数其千古奇作《翘传》。相较之下,中越学界对阮攸汉诗的关注则稍显不够。以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越学界对阮攸汉诗的收集整理、分析解读为主要研究对象,力求多角度、全方位把握这一时段中越学界对阮攸汉诗的研究。 [关 键 词] 中越学界;阮攸汉诗;比较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学界开始兴起对域外汉籍的研究。2010年左右,《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的
研究 |
书法与盆景艺术创作一脉相承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坚实根基。书法与盆景同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在创作过程中,无论是创作构思,还是表现形式,二者之间都存在很多共通之处。在具体的创作中,都要紧紧围绕主题认真处理好各种对比关系。书法艺术的整体审美观念对于盆景艺术的理论体系有着普遍指导意义,将从作品意蕴、结构布局、线条美感、形神合一等方面进行重点探讨。 [关 键 词] 盆景
创作 |
光阴不到处(组诗)
地下城 界河的血管里 流淌着两座孪生的城市 一座把钉子砸进山谷、河流 砸进柔软土地上的每一寸褶皱 一座生长出根茎 从记忆的枯井里汲取历史 地上城,灰色的骨骼 五十年后就分娩了她的儿子 地下城,岩浆流淌 一场场大火不知埋葬了多少 夭亡千年的弃婴 苔藓·拾荒者 为了接住几片 从林间遗漏的阳光 他们伸出枯皱的双手 牢牢抓住生活 这块冰冷的石头 出神·入化 在这样幽暗
翻译 |
浅析《红楼梦》中数字成语的英译策略
[摘 要] 归化与异化一直被视为两种重要的翻译策略,而在文学翻译领域,如何选择这两种翻译策略仍然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翻译《红楼梦》数字成语的过程中,杨宪益和戴乃迭对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均有运用。基于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深入探讨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中的数字成语翻译,旨在通过分析不同的翻译策略,探讨其在数字成语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关
翻译 |
文化翻译视域下《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探讨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入,但是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特别是文学方面的沟通交流效果,而从文化翻译视域出发,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是保证文化沟通效果的必然选择。在对文化负载词等基本概念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以《京华烟云》这部作品为例,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关 键 词] 文化翻译视域;《京华烟云》;文化负载
翻译 |
从翻译传播主体控制效应探析中国原创图画书英译
[摘 要]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中国亟须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选取中国原创图画书及其英译本,基于翻译传播学,尝试分析其传播主体与其他各要素的互动、翻译策略中的译者主体性对传播效果的作用。推动中国原创图画书的对外译介,通过建立有效的传播路径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为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 [关 键 词] 中国原创图画书;翻译传播学;国际传播能力 一、
杂谈 |
新媒体时代影视评论的文化现象探讨
[摘 要] 新媒体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而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影视评论也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媒体行业的结构,很多普通大众和传媒专业以外的人员可以更加便捷地参与到媒体行业中,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对影视进行评论与推荐,而其他人又可以参与到讨论与分享之中。不同类型、内容和文化的影视在新媒体时代都可以查阅到并进行评论,为影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问题。从多个角度
杂谈 |
“水”的网络新义及变化原因
[摘 要] “水”是生活中常见的单音节名词之一,在进入社交网络语境时,语义发生了变化。在具体语境下,“水”进一步增加了“无意义”“随意”“敷衍”等新义,原属名词范畴的“水”向形容词、动词范畴转移,凸显出贬义的语义色彩。基于新浪微博等社交平台中的语料,梳理了“水”在进入网络语境时产生的语义变化及句法机制。“水”语义新变的原因多样,不仅有语言内部的隐含义素等作用,还有外部媒介的推动等。 [关 键
杂谈 |
汉韩语言惯用型表达方式考察
[摘 要] 汉韩两种语言是在各自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人们在接触外语惯用型表达方式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如果对两种语言的差异没有正确理解,交流时就容易产生误解。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以KBS World Radio中的“看韩剧学韩国语”栏目为例,对汉韩语言的惯用型表达方式进行探究。希望能够帮助人们在实际交流中正确理解与使用语言,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 [关 键 词] 汉韩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