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3年25期
评论 |
论鲁迅作品的乡土情结
[摘 要] 鲁迅的作品,特别是以故乡为主题的小说之所以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成为乡土文学中的奇葩,主要原因是作者较之其他写乡土题材的作家具有更为浓烈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主要来源于作者对浙东故乡深深的眷顾和对中国底层劳动人民更深沉的“爱”,呈现出“赤子情怀”与“逆子精神”相互交织、相互矛盾的情状,其中有对故乡美的深情眷恋,也有对故乡恶的决绝批判。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题材既
评论 |
石一枫《世间已无陈金芳》中的身份困境探析
[摘 要]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二元论的打破,开始出现了进城青年这一群体,而在文学上也开始关注这一社会群体。石一枫创作的中篇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以进城的乡下姑娘陈金芳为主角,用陈金芳失败的奋斗过程展现了进城青年的生存困境。通过对小说文本中陈金芳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探究进城青年的身份认同困境以及对当下的意义。 [关 键 词] 石一枫;《世间已无陈金芳》;身份困境;进城青年 石一枫的《
评论 |
性别文化视域下《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摘 要]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陕西地方特色、在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作品呈现了西安附近白鹿原村从清朝末年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变化,故事发生在陕西关中地域,主要描写了男性形象,辅以女性形象,其中男性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这样的叙事书写绝不是偶然,其与当地的性别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传统男权文化下的集体无意识。把《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置于性别文化视域下,探析她们的妥协与抗争。
评论 |
论老舍《牛天赐传》的通过仪式
[摘 要] 老舍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中描述了众多民间礼俗和人生转折大事,见证了主人公从一个弃婴成长为二十岁青年的人生历程,这些礼俗与转折事件成为主人公生命中重要的通过仪式,具有丰富的时代精神与人文情感。解读小说中的通过仪式,进而剖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旧式家庭教育对人性的扭曲以及封建礼俗的虚伪矫饰,并观照出老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对民族认同、国民性和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 [关 键 词] 老
评论 |
评赵清阁的长篇小说《月上柳梢》
[摘 要] 抗日战争时期,是赵清阁文艺创作从稚嫩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赵清阁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诸多文体中,小说较少被人关注,其中尤以对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月上柳梢》的关注不够。《月上柳梢》以恋爱为切入点,在对廉庄三对青年人不同时间与空间背景下成长境遇的历时性描绘中,诉说着赵清阁的爱情与政治理想。 [关 键 词] 抗战时期;赵清阁;《月上柳梢》 赵清阁(1914—1999)是抗日战争时期文坛上引
评论 |
孤独百年尽着魔 红楼一梦终成幻
[摘 要] 《百年孤独》和《红楼梦》诞生于不同的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下,但人物的孤独命运和悲剧的宿命感如出一辙,百年的孤独打造出红楼一梦的沉重衰亡之感。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预言和判词、闭环叙事、无爱主题、梦境描写五个角度分析两部著作的神秘感、宿命感、孤独感、悲剧感和幻灭感,对比分析两部巨作的写作手法,以便更有效地理解两部作品之间共同的悲剧性。 [关 键 词] 《百年孤独》;《红楼梦》;孤
评论 |
浅谈《儒林外史》中的商人形象及其社会文化因素
[摘 要] 《儒林外史》生动地展现了明清社会各阶级的生活画卷,以其高超的写作手法和讽刺技巧引起了学界的广泛研究,其中对于商人群体的研究是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对作品中不同商人群体的刻画,体现了明清社会及作者本人对商人群体的态度,并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关 键 词] 《儒林外史》;商人形象;社会文化因素 一、文献综述 通过计量可视化分析,近二十年关于《儒林外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评论 |
《桃花源记》文学与文化的解读
[摘 要] 旨在对《桃花源记》进行文学与文化的解读,探讨其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和价值。首先分析了其文学形式和文学特点;其次分析了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最后揭示了其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其所传递的理念和价值观。通过这一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经典作品,并探索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关 键 词] 《桃花源记》;文学;文化;解读;中国文学史 《桃花源记》由东
评论 |
和而不同:比较诗学下《国风》情诗和《雅歌》的对话
[摘 要] 《诗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虞时期。它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圣经》既是一部宗教经典著作,也是西方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是西方文学的起源之一。《国风》是《诗经》的精华,其中情诗篇幅约为《国风》的三分之一,而《雅歌》是《圣经》中为数不多的情诗篇章,二者主题均为爱情。拟运用中西比较诗学做理论支撑,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国风》和《雅歌》情诗进行比较,以期实现中西
评论 |
狄金森和余光中爱情诗比较
[摘 要] 爱情是艺术的永恒主题,而诗歌所特有的语言感染力和形象吸引力通常更适用于抒写美丽而神奇的爱恋。因为社会、历史、人文、习俗、语言等的不同,中英文诗作中的爱情诗也各具风格,呈现了不同的文学特征。狄金森在现代诗歌写作中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不懈的探索,创造了自己的美国现代诗歌体系和迪金森学院风格。余光中在现代艺术世界中,融合了西洋文学的灵性与我国传统古典文学的神韵,构成了更具传统历史的新的美国现
评论 |
青山七惠《风》中的女性成长主题
[摘 要] 《风》是青山七惠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于2021年译介到我国。《风》聚焦于人群中的独特个体,从女性发现自我、确立自我、完成自我救赎三个方面反映出一部分当代青年女性在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同时为处于困顿之中的她们指明了女性自我成长的道路。 [关 键 词] 青山七惠;《风》;女性成长 青山七惠是当今日本文学界具有代表性的“80 后”女作家之一。其作品《风》聚焦于人群中一些旁逸斜出的个
评论 |
消费社会理论下的《毛毛》解读
[摘 要] 《毛毛》是米切尔·恩德创作的一部蕴含深刻哲理的儿童幻想小说。借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的观点,首先对《毛毛》中蕴含的现代社会的哲思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分析:一是物质的丰盛与人际关系的异化,二是时间的扭曲与物质化倾向,最后提出解决方案——重塑时间观,并以康德的先验性时间观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其可行性。 [关 键 词] 《毛毛》;消费社会理论;时间观;异化 《毛毛》是米切尔·恩德于19
评论 |
《雪国》的自然意象与人物形象分析
[摘 要] 以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为例,对其中的自然意象与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小说中雪、山、火等自然元素的象征意义的解读,以及主角岛村、小春等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了川端康成通过作品所传达的主题和思想。雪在小说中象征着孤独、清洁和不可逾越的障碍,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相呼应。通过分析,可以深入理解《雪国》中自然意象与人物形象的关联,以及川端康成在作品中所传达的孤独、渴望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评论 |
艺术与现实的对立和芥川之死
[摘 要] 芥川龙之介,被称为“鬼才”,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他创作的以《仙人》为题的三部同名作品,分别发表于创作受欢迎初期的1916年、创作中期的1922年、与自杀同年的1927年三个节点,这在芥川的创作中是绝无仅有的。结合三部作品中对“仙人”描写的变化,分析芥川的创作意图和走向自杀悲剧的原因。 [关 键 词] 芥川龙之介;《仙人》;创作意图;自杀 芥川龙之介以《仙人》为题的三部作品,
评论 |
《老人与海》作品中海明威的对话艺术
[摘 要]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对话为主导,其中包括老人与大鱼、老人与小男孩、老人与飞鸟等的对话。多种多样对话形式的运用,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展现出海明威精湛高超的对话写作技巧。从《老人与海》的叙事人称及人物话语分析入手,分析了对话在《老人与海》作品中发挥的替代、展示作用,以及采用的无形对话叙事方法等,探讨了海明威对话艺术的魅力。 [关 键 词] 《老人与海》;海明威;对话艺术;叙事人
评论 |
《华氏451》:文化失序的时代焦虑
[摘 要]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呈现出“技术爆炸”的状态,媒介环境日新月异。社会思潮和媒介环境的大破大立,使部分西方知识分子对人类文化的断层与专制政治对自由的压迫感到忧心,由此诞生了一系列著名的反乌托邦作品。《华氏451》展示了两种值得忧虑的情况:权力阶级一边消抹书籍等纸质媒介所承载的优秀人类知识,一边利用新兴媒介手段,用庸俗的“娱乐文化”填充空白。该小说于1996年与2018年两次被改编为电
评论 |
成长小说视域下的《美国众神》
[摘 要] 尼尔·盖曼在2001年撰写了长篇小说《美国众神》。故事围绕名为影子的主人公在参与北欧旧神与新神之间的斗争中逐渐成长的经历而展开。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两方面的阐述,即影子的成长历程以及影子成长的意义。成长历程包括影子成长的四个阶段以及两位引路人对他的影响;影子的成长意义在于发现你自己,成为你自己。 [关 键 词] 尼尔·盖曼;成长小说;《美国众神》 尼尔·盖曼是近
评论 |
《大灭绝时代》的解决之道:人类主体的确认
[摘 要]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的《大灭绝时代》主要讲述了全球灭绝或濒临灭绝的物种。作者通过细致谨慎的分析,向人们宣布第六次大灭绝时代已然来临。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自然界的产生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人类可以毫无顾忌地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人类犯下了无法挽回的错误,使目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甚至危害到人类自己的生存。要想解决当前的危机,人类只有完成从
评论 |
叙事学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
[摘 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也是“爵士时代”作品的代名词。小说通过叙述者尼克的视角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空前繁荣的经济发展,消费至上的价值观念,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金钱对人类心灵的腐蚀,科技发展带来的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疏离。著名诗人兼评论家T.S.Eliot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后称之为“美国小说自从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通过叙事学的几个方面来解
研究 |
马华作家小黑微型小说研究
[摘 要] 分析马华作家小黑的三部微型小说作品《微笑菩萨》《安德鲁的SMS》《会飞的蚂蚁》主人公的心理和行为,发现小黑通过对角色塑造来讲述马来西亚华人无处不在的中华文化认同。 [关 键 词] 马华作家;微型小说;《微笑菩萨》;《安德鲁的SMS》;《会飞的蚂蚁》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大量中国文人南渡东南亚地区并从事文学活动,这些南下文人是当时华人文学的核心创作群体。在这些文人中,有人传
研究 |
20世纪美国灾难文学生态叙事
[摘 要] 20世纪美国灾难文学是一个特殊的文学流派,它以描绘各种灾难和危机为主题,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面临的困境。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灾难事件的描述,更是对人类与自然、科技与环境等关系的深刻思考和探索。其中,生态叙事成为20世纪美国灾难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主要就20世纪美国灾难文学生态叙事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学者带来一些参考。 [关 键 词] 20世纪;美国;灾难文学;生态叙事
研究 |
新柏拉图主义在17世纪荷兰的艺术体现
[摘 要] 公元前3世纪,以普罗提诺为首建立的新柏拉图主义对本体论、灵魂观进行了充分阐释,其中对艺术与心灵关系的论述被诸多画家接受。而17世纪的荷兰受社会环境影响并未产生新的重要美学理论,在对过往美学理论的沿袭中许多画家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创作出许多传世名作。以伦勃朗《夜巡》为例,在研究17世纪荷兰社会文化背景史料及伦勃朗艺术创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例证、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分析伦勃朗《夜巡》对
研究 |
《源氏物语》中花的意象研究
[摘 要]《源氏物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和她们相伴的还有层出不穷的“花”的意象,这一意象除了作为独立的审美个体存在外,还被赋予了人物、文化上的象征意蕴。自然属性的花作为自然意象,营造意境,渲染氛围,还作为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属性的花,作为人物性格与命运的象征,为女性人物的命运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关 键 词]《源氏物语》;花;自然;物哀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
研究 |
对志贺直哉“调和”之路形成过程的研究
[摘 要] 《在城崎》或许是志贺直哉最知名的作品,通过观察动物、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生与死的思考。实际上在志贺直哉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与死亡有关的语言和心理描写,而许多描写都在《在城崎》中作为线索出现。在达到《在城崎》中那样的心境以前,志贺也有过斗争、挣扎的时期,从《为了祖母》到《范的犯罪》,再到《到城崎》,展现了志贺从抗争到调和的过程。 [关 键 词] 志贺直哉;《在城崎》;心境小说;死意识
研究 |
孟子的文艺思想研究
[摘 要] 先秦诸子所处的时代距今已有千年,但他们提出的许多观点以及由此形成的思想体系在今天仍值得深入探究和思考。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上承孔子,下启荀子,其各方面的观点与思想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对与孟子有关的文艺思想观点进行梳理,并尝试延伸探究其文艺观点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 键 词] 孟子;文艺思想;以意逆志;经世致用 学界对孟子思想历来多有论述,其中就包
研究 |
试论《左传》“赋诗断章”对后世文学鉴赏的影响
[摘 要] 《左传》“赋诗断章”之说,历来被认为是《左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可以使作品在叙事过程中更显生动,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使结构更完整,因此在后世文学鉴赏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左传》的赋诗断章并不是简单地对所叙述的事件进行概括和总结,而是为了凸显其中心思想,将所叙述事件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合理划分。首先分析了《左传》“赋诗断章”在叙事上的表现手法,其次探讨了《左传》“赋诗断章”在文学鉴赏中的影响
研究 |
杜甫对屈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摘 要] 首先介绍了屈原的思想背景和主要观点,然后分析了杜甫对屈原的崇拜和推崇,以及对屈原作品的模仿和致敬;接着探讨了杜甫对屈原思想的批判和超越,以及在屈原思想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比较了杜甫与屈原思想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传承。通过研究杜甫对屈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关 键 词] 屈原;杜甫;思想继承;发展;传承 本
研究 |
中朝诗文中的谢道韫形象比较研究
[摘 要]“谢道韫”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中国古代和朝鲜半岛古代的诗文中频繁出现,然而双方却出现不同的接纳现象。中朝文人援引谢道韫的典故进行文字书写形成互文现象,这也源于两个不同民族都处于儒家文化圈的审美爱好。为了解中朝女性的生存和话语方式的差异,需追溯女性性别主体在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中的轨迹,由此对中朝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性意义,亦可为丰富东北亚文化的交流贡献一份力量。 [关
研究 |
唐五代错失仙缘类小说的宣道旨归与启悟主题
[摘 要] 唐五代错失仙缘类小说由不确定的仙缘与确定的错失结局构成,在二元对立同构中展开对仙缘来源和错失原因的叙述。道门天命之道的神秘映现及对性功修持的重视是仙缘的来源和错失原因,故事的宣道旨归也由此揭示,并通过对主人公错失仙缘的悔悟心理书写与神仙超越性存在的描述而强化。宣道的目的是启悟,经由神仙所承担的启悟性导师身份与留白结局而深化。 [关 键 词] 唐五代神仙小说;错失仙缘;宣道旨归;
研究 |
辅车相依
[摘 要] 艺术赞助是美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推动力,项元汴作为一位大收藏家,他与文徵明之间的赞助关系在美术史中比较典型。从项元汴与文徵明的交往关系考证、项元汴收藏文徵明作品考证、项元汴对文徵明的赞助、项元汴与文徵明的赞助关系对彼此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研究他们之间的赞助关系,帮助人们了解明清美术历史及赞助情况,同时结合当代艺术赞助市场,通过分析项元汴与文徵明的艺术赞助模式,更好地进行艺术赞助,完善
研究 |
杨慎玉堂诗中的蜀道之水
[摘 要] 以嘉靖三年(1524年)的“议大礼”事件为界,明代诗人杨慎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玉堂和南中两个时期。以杨慎玉堂时期的蜀道诗为研究对象,以描写三峡和嘉陵江的诗篇为例,通过分析杨慎在诗中所建构的蜀道之水的形象与抒情空间,发现杨慎所写的蜀道之水与其个体经验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体现了其在诗歌创作方面对于创新的追求。 [关 键 词] 杨慎;玉堂诗;蜀道;巴蜀风光 嘉靖三年的“议大礼”事件,将
研究 |
清代高州府举人群体研究
[摘 要] 清代高州府共产生举人254人,其时空分布颇具特点。在地域上,各县的举人分布极不平衡,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在时间上,高州府各县举人数量随朝代变化呈现波折上升趋势。举人群体多任职一方,虽难登台阁,却积极介入地方社会事务治理,在著书立说、教授生徒、参与修志、维护地方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他们对地方社会的关注及对地方话语权的掌控。这种良性互动,充分展现了科举制下举人群体在地方社会
研究 |
徽商文化与明清文学的传承与发展:现代价值与启示
[摘 要] 徽商文化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成化、弘治年间的安徽徽州地区,以诚信、勤俭、团结和敬业为核心价值观。明清文学则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杰出的文学家。徽商文化与明清文学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并得到传承与发展,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启示。因此,考察徽商文化和明清文学时,需要关注两者间的良性互动以及产生的现代价值。 [关 键
研究 |
《黑龙江外记》版本述略
[摘 要] 《黑龙江外记》成书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初刊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成书至付梓间隔八十余年,几经传抄,终得刊行。至今,形成了诸多版本,各本大都以《渐西村舍丛刻》本为母本。刊行形式分两类:一是将《渐西村舍丛刻》本影印,收录于各丛书;二是以《渐西村舍丛刻》本为母本,经句读、点校后以丛书形式发行。各本在内容及编排上亦存差异。现以《渐西村舍丛刻》本为底本,比对各常见版本,以便相关研
研究 |
从《呐喊·自序》看鲁迅从事文艺事业的契机与推力
[摘 要] 鲁迅开始文艺事业是多方推动的,是大环境之下小环境的推动与个人志趣的选择。立志文化启蒙之后的挫败让他在平静中反思,并探索新的可能。鲁迅对启蒙事业的怀疑没有打消他走文艺道路的念头,反而坚定了他前行的意志。 [关 键 词] 鲁迅;《呐喊·自序》;文化启蒙;推力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回忆了一段自己开始文艺事业的经历,作为结集小说的“缘由”。家道中落,典当购药,经历了种种“世人的面目
研究 |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格非的创作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格非的先锋叙事成为文学研究界的热点话题。90年代之后,随着先锋文学进入创作的瓶颈期,为适应文化接受语境的改变,格非开始调整自己的创作重心,由先锋叙事回归现实书写。姚斯和伊瑟尔对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进行了系统阐释,这为理解作品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从这一角度出发,对格非在不同阶段的创作进行梳理,发现读者与作品之间的相互作用,作家的创作正是在这二者的联系中获得丰富的内涵
研究 |
悲剧中的审美经验
[摘 要] 审美经验是朱光潜先生《悲剧心理学》开篇的第一个问题,问题缘起为悲体验是如何成为完成悲剧审美体验的必要一环。悲剧人物何以振奋、净化人心?人观看悲剧后为何可以更平静地面对现实生活?每个人对切己性的没有崇高目的的平庸的痛苦有所感悟等都是审美经验的积累,悲体验是观者可以感受悲剧的基础和现实材料,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可以形成悲剧。而对绝望的彻底体会和反抗,是人能从悲剧人物身上体会到的第二重审美感受
研究 |
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中的“过度诠释”现象研究
[摘 要] 在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中,“过度诠释”现象的出现,给研究者带来了新的困惑,使得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陷入一种困境。由于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论背景,其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差异,因而对文本的解读必然会产生差异。研究者对文本进行“过度诠释”,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文本本身的意义。从这一角度而言,文学作品研究中的“过度诠释”现象,实质上是一种文学解读过程中的错位现象。为消除这种现象给文学作品研究带来的消
翻译 |
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
[摘 要] 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内容,还要表现出原文的艺术与美。基于此,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 [关 键 词] 文学翻译;翻译美学;审美再现;《匆匆》 一、引言 文学是语言层面的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吸引无数文学工作者为之不
翻译 |
翻译伦理视角下《色,戒》蓝诗玲译本研究
[摘 要] 《色,戒》是我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及剧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战乱时期上海女性的情感经历与生命体验,广受国内读者的好评。英国著名翻译家蓝诗玲(Julia Lovell)将其翻译为英文(Lust,Caution),并于2007年出版,有力地推动了张爱玲文学在西方世界的传播。自20世纪80年代起,翻译界对于翻译伦理的探讨日渐兴起,其中芬兰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
翻译 |
文化翻译视域下《边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摘 要] 文化翻译理论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至关重要。《边城》这部小说中蕴含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其英译本在海外广受欢迎,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典范。为探索《边城》英译本取得成功的关键,为更多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参考,以金介甫的译本为例,基于文化翻译理论对其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和技巧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研究发现,金介甫并未固守某种特定的翻译策略,而是巧妙地采用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灵活
翻译 |
释意理论视角下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技巧探微
[摘 要] 典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典故翻译可以加快文化传播的步伐,促进文化交流。为证实释意理论对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的指导作用,通过实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揭示了释意理论下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技巧。研究结果表明:在释意理论指导下,译者通常会运用意译法、套译法和直译加注法这三种翻译技巧来处理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 [关 键 词] 典故翻译;释意理论;跨文化交际 典
翻译 |
目的论视阙下瑶族服饰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摘 要] 瑶族服饰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动瑶族服饰文化“走出去”,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翻译在瑶族服饰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目的论视角,以《瑶族服饰》英译为例,探讨瑶族服饰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与方法。研究发现,瑶族服饰文化负载词的转换可采用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以传递出文化负载词所体现的本真文化,增进世界民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
翻译 |
国家翻译实践视角下陕西青铜文化对外传播路径探究
[摘 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成为重中之重。国家翻译实践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帮助我国可以用适合自身发展与文化的方式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帮助我国以自身特有的文化特点在世界舞台绽放自我。但国家翻译实践对地方翻译的发展与影响的研究成果较少,特别是如何基于该框架帮助地方翻译实践找到属于自己的对外传播具体路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基于国家翻译实践理论体系框架,探
翻译 |
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外宣文本翻译
[摘 要] 博物馆作为集历史、文化和艺术于一体的产物,承担着推动中国文化输出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任。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展览文本为研究对象,对该博物馆中外宣材料的西班牙语外译策略进行分析,探讨译者如何在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下进行中译西翻译,通过使用增译、省译等策略,提高外宣文本西译的质量,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关 键 词] 交际翻译理论;秦始皇兵马俑
创作 |
多希望你还在,年年岁岁的晚上
你走以后,所有往事开始变得寂静,墙面落满 斑驳的灰尘,一切就像从来没发生过。所有人 紧闭着缄默的口,譬如一交谈,眼泪就像 火焰般烧起来,怕四月的影子突然闯入房间 坐在生锈的床沿上,纸糊的报纸又破了,窗外的 骤雨落满面颊,似乎在哭,我头枕着你不说话 老学庵的墨迹干了,悬挂在石墙上,像童年黄昏 里的一只燕子,云雾遮途时,它会折身而返 落在烟草燃尽的余辉里。它回家的时候,我尝试着 学会
创作 |
我敬《离骚》作者一杯酒(外一首)
泛黄的书页上 有个衣袂飘飘的男子 在汨罗江边站着,远处的风景 早已远离了战火与讹诈 时间过了两千年 他和他的《离骚》 内心和外表都还很朴素 他的诗歌,被飞鸟叼走一部分 一部分,化作江中穿行的浪花 每一朵的表情,都不偏不倚 江边风很大,芦苇在狂舞 失血过多的天空,惊鸿一一逃离 风中的歌,抚摸着他散乱的白须 残阳如血,《离骚》满江红 他从泥泞的陆地,走到江边 用了直立的一
创作 |
谁是最可爱的人
孩子曾经问我 在大船,谁是最可爱的人? 我掰着手指头,给她讲了许多许多 故事里 有辽宁舰蛟龙出海,守候祖国海疆 故事里 有一百多年的大船历史,源远流长 故事里,更有一代又一代的大船工匠 用热血和汗水谱写了 一首又一首催人奋进的劳动者之歌 歌声里 他们是那田野里的麦穗 丰硕饱满 歌声里 他们是那大海里的浪花 你追我赶 雄关漫道,万里关山 一百二十五年的大船啊 这里
创作 |
七叔
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会有那么一个人,不管经历多少年,不管这些年里你的记忆刷新过多少次,他始终就在那里。他留给你的记忆或悲或喜,但一定刻骨铭心,七叔于我便是如此。 七叔是我父亲的堂弟,在他26岁那年的深秋,他把自己交给了果园里那口清澈的井,那一年我10岁。 在七叔的葬礼上,我没有哭出声,但是却泪水肆虐。一个疼我的、把我当宝贝的人就这么去了。时隔多年,人们都已经淡漠了与他相关的记忆,但我却没有,一闭
杂谈 |
利用训诂学解决易混成语
[摘 要] “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是两个意思完全不同的成语。但是由于两个成语的结构基本相同,在词形上只相差一字,且都是含贬义色彩的成语,人们经常混淆这两个成语的含义,造成成语使用上的错误。从训诂学的角度厘清这两个成语的区别。 [关 键 词] 训诂学;易混成语;“不以为然”;“不以为意” “不以为然”最早出自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
杂谈 |
新兴颜色词的社会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摘 要] 通过调查分析各大电商平台中搜集到的新兴颜色词的社会使用状况,发现新兴颜色词的知晓情况和认可情况与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存在一定关系。此外,新兴颜色词存在构词相对混乱、语义内容过于主观、语用不当引发理解困扰、语言规范性较差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多角度、多层次探索解决新兴颜色词在规范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规范建议。 [关 键 词] 新兴颜色词;语言调查;规范
杂谈 |
“究竟”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摘 要] “究竟”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通过历时考察分析,“究”与“竟”最初是先秦时期线性次序上共现的两个单音节词,西汉时在双音化趋势、韵律机制下发展为同义复合动词。东汉以后“究竟”由佛经词义直接灌注发展为同形的佛化双音名词。成词后在唐代语法化为时间副词“究竟1”,五代后语法化为语气副词“究竟2”。“究竟1”语法化的关键是句法位置,“究竟2”则是受主观化的影响。 [关 键 词] “究
杂谈 |
湖南祁东方言“得”的几种用法
[摘 要] 祁东方言“得”的用法可以分为动词、介词、助词和构词成分四种,对这些用法和特点进行了简单叙述。 [关 键 词] 湖南;祁东方言;“得” 祁东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面积1872平方公里,人口约77万,其方言属湘语永全片东祁小片(《中国语言地图集》, 2012)。 祁东方言的“得[te33]”字使用频率很高,使用范围较广。据我们观察,其用法可以分为动词、介词、助词、构词成分四种。本
杂谈 |
陕北方言地名词语探析
[摘 要]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而地名作为方言词汇的一部分,同样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这些地名往往反映了当地的地理风貌、信仰、习俗以及文化心理。而从众多的陕北方言地名词语中可以发现,陕北地名不仅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民俗风貌有关,而且同历史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颇具关联。另外,从这些地名中也可以看出陕北人长久以来重宗族、重方位的社会心理,还有他们以“双”为美的审美理念。 [
杂谈 |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惯用语分析
[摘 要] 惯用语是熟语的一部分,是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惯用语的语义内涵丰富,具有双层性特征。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为在线分析和描写惯用语提供了新的视角。以惯用语“喝西北风”为例,分析了概念整合的在线操作机制和隐喻的发生机制,揭示了“喝西北风”的认知动因及其语义的在线建构过程。 [关 键 词] 概念整合;隐喻;“喝西北风”;韵律 惯用语是熟语的一部分,是一种习
杂谈 |
浅谈网络语言的实践路径及其健康发展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逐渐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播。然而网络语言的便捷性和即时性特点,使得网络语言常出现拼写错误、语法混乱、缩略词滥用等问题,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质量,还可能导致信息误解和沟通障碍。基于此,针对规范网络语言的实践路径进行简要论述,旨在维护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