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3年01期
卷首语 |
以思想力量激扬团结奋进伟力
时代大潮奔涌向前,不舍昼夜。在紧张和忙碌中,我们已站到了2023年的潮头。在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在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在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在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社会变革空前广泛深刻,时代前进的澎湃脉搏前所未有地激荡人心。奔涌的时代大潮,将无数追梦人带上了新的发展征程。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
论坛特稿 |
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摘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抓好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这三项基础性工作。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高等教育必须聚焦复兴使命、扛起时代重任,激活原创性思想,推动产生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特别策划 |
科学社会主义与21世纪中国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旗帜和纲领。回顾历史,世界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单一模式到多样探索、从陷入低谷到谋求振兴的发展历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这时,作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大的一个,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百多年来,科学社会主
特别策划 |
世界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与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
【摘要】从人类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来看,社会主义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以及如何从本国具体实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贯穿着主义的逻辑、权力的逻辑和文明的逻辑三个基本逻辑,三者交叠在一起,共同影响“世界历史”走向。面对世界秩序重构、社会主义重振、文明多样共生的人类文明未来发展方向,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必将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与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必将深刻影响世界社会主义的演进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特别策划 |
大变局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新趋势
【摘要】只有了解历史才能预见未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19世纪初期世界大变局中揭开序幕,发展至今,历经苦难辉煌,进入新世纪以来又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再次迎接历史的大考。社会主义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分化为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两个派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正引领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低潮逐步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复兴两大历史重任。
特别策划 |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特点
【摘要】纵观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风起云涌的新科技革命浪潮与逆流涌动的全球化进程,是两大高度促发并深度嵌入当代资本主义起伏跌宕的主力推手与重要角色。当代资本主义这棵已枯之木正是因为连续赶上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代红利,才得又逢春再萌新生;命运多舛的全球化进程屡遇逆流,与之高度同频共振的当代资本主义也时而癫狂乖张时而萎靡无望。当代资本主义的特点体现在,不甘于被代替的宿命,却又已回天乏术,终归是难逃其衰亡的历史必然性。
特别策划 |
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世界无产阶级开展共产主义运动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使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结合本国具体国情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成为可能。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百多年奋斗历程中,为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发展,为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成功探索,在理论、实践、制度等方面,都作出了许多原创性历史贡献,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特别策划 |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从理论到实践
【摘要】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核心观点和概念给予科学阐释,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经验。继承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应在坚持它的核心观点和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同时,还要把握时代特征,正视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现实挑战,解答时代重大课题,以更好地推动理论创新。
特别策划 |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新飞跃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旗帜和纲领。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求索中,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发展道路。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新的蓬勃生机,其主要途径有:守正创新,正本清源,牢牢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立足实际,紧跟潮流,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融汇传统,创新转化,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面向世界,兼收并蓄,合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扎根群众,尊重人民,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指向。
特别策划 |
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
【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普遍认识到,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探索建设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走自己的路,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将给世界上正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有益借鉴,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热点述评 |
当前驻村干部的功能定位及考核要点
【摘要】国家下派干部深入基层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传统。在支农惠农的背景下,国家力量随着驻村干部直接进入村庄。一些地区采取捆绑式考核办法,使得驻村干部对村级工作负全部责任,造成村级工作行政化,影响基层治理效能。完善驻村干部制度关键是坚持基层治理“双轨制”,考核时应将驻村干部与村干部作出区分,避免干部驻村挤压基层群众自治空间。
热点述评 |
做优做强健康产业的策略选择
【摘要】做优做强健康产业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必然选择。健康产业在内涵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并具有经营性公益性并重、产业链长辐射面广、涵盖全生命周期、需求旺盛且多样化、就业带动性强等特点。当下我国健康产业发展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黄金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为此,下一步做优做强健康产业需要在树立大健康理念、推动政府和市场协同、拓展产业链、建立标准规范等方面发力。
热点述评 |
以大数据提升国企思政工作质量
【摘要】大数据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为国企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大数据技术在推动国企思政工作数据化转型、精准化供给、全过程管理和科学化评价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以大数据创新国企思政工作也面临着思想束缚、技术瓶颈、数据孤岛和伦理风险等问题困境。为此,应准确把握技术的边界和尺度,打造数据融通、要素完备的大数据平台,强化政工干部队伍数字素养,完善国企大数据思政工作体制机制等,以大数据促进国企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热点述评 |
“五位一体”开创青年工作新局面
【摘要】青年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未来。新时代青年工作要把握青年成长成才规律,发挥党始终重视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的政治优势,坚持党管青年原则,推动构建党的领导、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五位一体”实施路径,不断开创青年工作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贡献力量。
青年关注 |
新就业形态给青年群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随着技术进步和就业领域的扩展,数量庞大的青年劳动者选择进入以灵活化为基本特征的新就业形态领域就业和工作。新就业形态的不确定性和新工作场所特征的灵活性对青年群体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只有在大力推进新业态经济的同时,建立更广泛的社会对话机制,创新推出适应数字时代的劳动规范和标准,为其建立更加通畅和宽阔的职业发展通道,才能保障新就业形态和青年群体相互成就。
青年关注 |
青年“选择恐惧症”的成因与缓解
【摘要】“选择恐惧症”日益成为当代中国青年面临的突出问题。每一代青年都有每一代的“选择”,当代青年群体拥有相比于过去青年更多样的就业道路,却也更加不知、不敢做出人生中适合自身的各种选择,特别是一些学历较高的青年甚至出现了“逃避就业式考研”以至“逃避就业式读博”等新现象。部分青年在职业或学业方面的“选择恐惧症”,常常是各个行业过度“内卷”的后果,而客观层面较低的退出可能性与主观层面家庭主义导向的过度成就动机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过度“内卷”的再生产。“选择恐惧症”不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特有现象,东亚地区日韩等国早已显现了“内卷”现象与青年“选择恐惧症”问题。某种程度上,缓解青年对于未来焦虑而难以决断的“选择恐惧症”,需要更为完善的分配制度与更为宽容的多元化价值观。
青年关注 |
激发青年发展型城市创新创造活力
【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创意、创新、创业的强力支撑,而青年人是推动创意、创新、创业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有生力量。高质量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要结合青年人的生命周期特点和发展需求,聚焦“创意、创新、创业”,打造“宜业、宜居、宜学、宜家、宜创、宜娱”之城,推动青年创新创造活力与城市创新创造活力相互激荡、青年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
党史党建 |
守正创新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
【摘要】坚持守正创新是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守正创新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共产党人实现理论发展和实践进步的重要法宝。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守正,牢牢守住根本原则不动摇,才能确保前进方向不偏航;坚持创新,善于顺势而变、随势而动,才能实现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深刻领会守正创新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把守正创新的要求落到实处。
党史党建 |
人类文明发展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基于中国国情和经验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土壤、厚植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历史,为人类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路径和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采用的“并联式”发展模式,超越了西方“串联式”模式固有的单一线性、渐次发展路径,实现了“时空压缩”条件下的“弯道超车”,打破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玻璃天花板”、现代化“西方范式”的路径依赖、固有弊端和西方列强现代化“国强必霸”的悖论,展现了人类文明均衡发展的光明前景和巨大动能,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和深刻启示。
专题调研 |
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华裕实践”
【调研背景】新形势下,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产业振兴是基础和关键。政府大力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其中,这对于民企健康成长、巩固脱贫致富成果等具有重要意义。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裕公司”)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挥扎根农村的独特优势,将乡村振兴作为华裕公司的责任和使命,依托乡村产业、乡村教育帮扶和乡村医疗救助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技能和培训服务,实现村集体和农户持续稳定的收入,在推进乡村振
域外观察 |
卡塔尔现代化发展进程及发展特色
【摘要】卡塔尔国位于波斯湾西南岸的卡塔尔半岛上,曾经是一个经济窘困、国民生活水平低下,以牧业、渔业和采珠业为主要产业的国家,然而,仅仅用了几十年时间,卡塔尔就从一个经济欠发达的海湾小国,一跃成为全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助推卡塔尔华丽转身的除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外,更重要的还有1995年哈马德王储上台后开启的工业化、现代化及共同富裕进程。卡塔尔走经济多元化发展道路,制定《2030年国家愿景》,努力打造文化教育、传媒、体育、旅游软实力,其“小而美”和“小而强”的发展特色对各国尤其是资源主导型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域外观察 |
日本国际协调型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叶,曾创造了战后增长奇迹的日本经济迎来了重要转折点。面对来自头号经济伙伴,同时也是同盟国——美国不断加码升级的巨大压力,日本转变战后以来确立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高高擎起“扩大内需”的鲜明旗帜,以提升国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开始构建国际协调型经济发展模式。由此,日本不仅成功化解了美国的重压,缓解了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调整了经济产业结构,保持了长期稳定经济增长,而且大幅提升了国民生活质量。然而,扩大内需政策也带来了经济泡沫化的负面问题。
文化纵横 |
人文化成:中华文明之魂
【摘要】人文化成的核心思想,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深深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演化为人们普遍性思维和生活习俗,成为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无可置疑的应有之义。正是中华文明“人文化成”如此深厚的沃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在中国人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极大地激活了中华文明之魂。
文化纵横 |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支撑
【摘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之“魂”;弘扬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之“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之“根”。这三种文化相互影响、有机融合,构成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特色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重要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文化纵横 |
以“可沟通城市”理念推动红色文化传播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文化传承和社会认同的价值诉求。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对于坚定“四个自信”、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作为一种媒介,与红色文化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互为同构、互动互促。“可沟通城市”理念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多元融合、时空平衡、虚实互嵌和内外贯通等路径,可以有效实现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读史札记 |
中国食俗文化的形成与嬗变
【摘要】中国各地地形、地貌、气候、物产的不同,是产生和形成地方风味的重要原因。同时,中国烹饪技艺还借助民众周期性的实践积累,发展为不同的饮食习俗,从而不断加深了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文化认同,反映了民众在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观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