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2年08期
|
春夏书
春分 春分这天,据说可以立蛋不倒,因为这天,太阳直射在黄经零度的地方,也就是地球的赤道上。从此,白昼渐长,夜渐短。古代人以春分日为春祭日,皇帝在日坛祭太阳神,祈求一年阳光普照,五谷丰登。民间则祭祖先,在宗祠里,或者祭扫先人坟墓。春分时,草渐葳蕤,各种蒿,白蒿、筒蒿、蒌蒿都长得齐踝深,鲜嫩水灵。南方大地,做蒿馃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采嫩蒿芽,水焯过,捣成汁,滗滤清液,和入米面团中。另一种鼠曲草,又名
|
惊蛰之笋
江西老家吃春笋,经典做法是炒腊肉,一鲜一熏,加点红辣椒,阴阳暗合,美味天成。因此自小觉得这春笋不能有别的做法,直到第一次来到杭州。 杭州的第一顿饭,就有一道“油焖春笋”。听起来很油腻,其实是油煸后加点生抽焖烧,鲜香甜脆,口感其实清爽,蛮不错。很快,我就知道了“杭州人不断笋,苏州人不断茭”之说。 杭州人吃笋,的确是花样繁多。不说笋干,单是这鲜笋就可以享用四季。冬季有冬笋,立春后就是春笋,五月到十
|
往日叙事
之一:母亲的食物 我的母亲是平原食物的爱好者。每一个有乡愁的孩子,都有一个饮食习惯固执狭窄的母亲。比如我的母亲,多年以后,她曾经在海口生活过数月。不论我请她吃海南的任何食物,她都是拒绝的,本能地觉得不好吃。 母亲素不喜欢吃鱼,而海口的饮食,以鱼为鲜。母亲的饮食口感是以盐味重为上,而整个南方的饮食皆以素淡为主。母亲不理解海南人为什么会吃得如此的简陋。她自然不知道,在海南人的理解里,那么好的食材,
|
蒸汽时代
一 如今,她被锁进时光的院落,成为铁路博物馆的守门人。她的眼睛明亮——那盏汞氙气灯的下方,便是她的名字:SY0616。 中国大地上第一次响起蒸汽机的鸣笛声是1881年6月9日。沉睡的中国大地并没有因为蒸汽机车的震颤而苏醒。但是,由钢铁打制的声音却响彻整个中国。蒸汽机巨大的轮对上覆着早晨的露珠,稼禾在一百多年前的风中沙沙作响。许多双惧怕的眼睛在揣测这个巨物的心思——习惯了安静的中国人,对眼前的这
|
伍雪涯
生活志 |
柴火
一 我家祖籍蓬莱,一大家子开着木匠铺。吃饭人多,高祖爷爷图省心,让几个儿子立伙单吃,钱放他手里管着。我曾祖父手艺好,年轻气盛,还没成家,因一抱刨花烧炕,耍斧子伤了堂兄一条胳膊,血溅棚上案下,以为出了人命,别着那把伤人的斧子,纳头扎向关外。 走走停停,吉林省梨树县落下脚。先打零工,后开铺子,立业成家。 我问过母亲,咱家在吉林过得挺有,咋搬大荒片来了?母亲说,扑柴火窝,梨树那边人多地少,缺柴。
生活志 |
常德码头
自云贵高原以东延伸出的宏伟余脉——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层峦叠嶂间奔流而出的无数河溪,汇为一道上千里长的沅水。一路迂回折转,两岸地貌变幻,最终,沅水抵达常德那低缓的丘陵与坦阔的湖区,由此流入洞庭,连通长江,及至海洋。积年迭代,常德作为湘西及云贵川物资集散之江湖地位由此奠立。沈从文曾经这样描述它: 桐油、木料、牛皮、猪肠子和猪鬃毛,烟草和水银,五倍子和雅(鸦)片烟,由川东、黔东、湘西各地用各色各样的船
生活志 |
人文的湖水
一 每周,我都会选择一天,去绕湖行走,通常是周末的早晨,那时候,身边会有很多晨跑者,但我不跑,跑步会止于身体,而散步于湖,会和湖形成某种默契,会有无声的对话。 一个人和一个湖的对话,其实很实在。就像鱼在湖里游,就像水草在湖底摇曳。一个湖,在人为的充满秩序的世界,仍然可以游刃有余地传递自然的野性,这是独特的存在主义。我好像瞬间明白了徐志摩和他的康桥。关键就是那柔波,一瞬间,物和人就建立了联系,而
生活志 |
此爱
一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客家方言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怎么了),妹妹?”小乖就安静了。 说来也是我这个做妈妈的失败,我从来没有一次成功哄她入睡过,睡觉前她一定要抱着奶瓶,一定要抱着猪猪,一定要抱着小被单……明明躺下了,又坐起来打蚊子。小手这里拍拍,那里拍拍,还摊开手掌让我看她打到的蚊子,好像她手上真有蚊子
生活志 |
与苇莺重逢
关于耕作,我读过的最深情的句子,来自二十世纪英格兰的作家托马斯。在他的笔下,农夫的生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因为看着农夫耕地,“是看着一个与太阳和风雨同盟的人,从古老的祭坛上取来香精,让大地变得美丽富饶,硕果累累并直到永远”。当历史推进到二十世纪,人与自然的关系已不再是“我和它”,而变成了“我和你”,从两个独立的、不相干的个体转变成一种共生共存的同一,这是自然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回到最初的话题
看·听·读 |
旧梦连环【之一】
雨来的芦花村 《小英雄雨来》,在小学里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已经在小人书里把这个故事看熟了。小人书画得多么好,你细细地看,每一幅都十分完美。它的好,是润物无声、沁人心脾的那种好,画得那么朴实贴切、鲜活生动,一看就入眼入心,那些画面就此一生不忘。 虽是打仗的故事,原作却富有生活的神韵:“雨来的家在晋察冀边区的芦花村。村边有一条河,河的两边长着很多芦苇。芦花开的时候,被风一吹,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
看·听·读 |
读诗小札
日色冷青松 山中庙里,玉兰树下,读王维。于安静处读王维,方能更接近辋川的精气。辋川的精气一是空寂,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寂。空是真空,心无尘滓;寂是真寂,心无旁骛。辋川的精气二是寂寞。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一个人弹琴,久了终究会寂寞,寂寞到发酸。深林人不知,不只是因为自己避世,是世人也渐忘了他。“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世人不可依附,唯有白云明月可以相期。明月来相照,是广阔天宇
看·听·读 |
龙胆花
一 一切还得从父亲的病说起。 父亲的气管炎已经几十年了,七旬过后,血压也渐而高涨起来。每到寒冬腊月,他就得躺平,且身边须备有一袋氧气。躺平之后,父亲的脾气就和他的血压一样,随时随地往上蹿。我们只能忍受他的各种抱怨和毫无理由的诅咒。 父亲对冬天十分敏感。立冬前几日,他就显出急躁不安的神情来,指桑骂槐,踢农具摔东西。父亲向来固执,从不去医院。早些年还能听进几句好言相劝,可随年月的不断深入,他对我
闲话 |
迸笋穿行径
挑花,是我家乡怀宁一种很出名的民间刺绣工艺,国家邮政局曾于1999年发行一套四枚的《怀宁民间挑花》贺年企业金卡。据传,挑花工艺在演变过程中得到过唐代诗人罗隐的指点。罗隐有诗曰:“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讲的就是刺绣。 罗隐的确到过怀宁——当时怀宁属舒州府管辖。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洛阳、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罗隐为避战乱,跑到池州九华山隐居了数年。池州与怀宁一江之隔,从他的诗
闲话 |
读书与喂猪
每每和外地人谈起老家的风土人情,我总会笑言,无他,只两条出路:读书与喂猪。老家地处浏北,属捞刀河流域,相比东西南乡,没什么物产,过去除了部分地区用木织机织土布,大多数人家都只靠喂猪来补贴家用。喂猪得来的钱款,很大一个用途是送子女读书,因而就有一句笑谈:“养崽不读书,不如喂只猪。” 我读小学时一直住在老屋西厢房里,出门约两丈处,是红石打底、上砌土砖、顶盖稻草的猪栏屋,边上另搭有一间茅房。那时猪栏屋
闲话 |
舍离
“卖炸烤的娘娘告诉我,我寄养给她家的那只狗死了。”女儿从外面回来,带回来这样一个消息。 刚好,我的饭已经弄好,摆在桌上。女儿习惯地在我对面的位置上坐下来。她低着头,眼里有努力忍着的泪光。 那只哈巴狗,女儿叫它核桃,是一只母的,毛色白地带棕色花。我后来想起来,女儿在带它回来之前,已经在我这里做了较长时间的、大量的铺垫。她先是告诉我,在她学校里(有时候在学校外)有一只流浪狗,它很可爱,她经常逗它玩
闲话 |
秘径
若不细看,很难发现那是一条小径,伏于围墙根下,小河里的革命草张牙舞爪地爬上来,蔓延、覆盖,无意间为其打了掩护。严格地说,它不能称之为路,不过隔段距离垫块石头,上面铺层薄薄的泥土罢了,窄得只够放下一只脚。 无数次,堂姐从她家的后门出来,蹑手蹑脚踏入小径,张开双臂,蝙蝠似的贴着墙,一步,一步,轻捷如猫,围墙到头了,左转,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家院子里。她活络如河里的泥鳅,一有风吹草动,要么嗖地滑进小径,
闲话 |
阅读之妙
我上学时得到的教育,说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使用工具。我曾深信,并认为最为重要的工具并非机械,而是火。后来,看了影像记录的真实瞬间,我越来越对工具之说有所怀疑。猩猩会用树枝伸进穴中捅出蚁虫,水獭会用石块敲击打开贝壳,乌鸦可以扔投石头让装水瓶子里的食物漂起来,有些涉禽更是登峰造极:它们会用饵食捕鱼,而且避免饵食被大鱼吞咽,专门诱惑能当食物的小鱼。 以我并不科学的个人偏见,认为动物难以掌握的,是烹饪和阅读
闲话 |
胡姬魅影
当然,胡姬的出现并不始于唐朝,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胡姬的角色。中华文明很早以来就有向西方探索的历史,传说中的周穆王西征会见西王母的故事,或许就是对周人到达中亚地区与当地部落首领接触的带有神话色彩的记录。如果按照苏雪林的说法,豹尾虎齿的西王母,可能来源于一位具有胡姬血统的女神:西亚金星女神易士塔儿(Ishtar)。易士塔儿亦曾与巴比伦古代著名女王西美腊美斯(Semiramis)相混合,成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