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4年06期
卷首语 |
通过公共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与维护全体国民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每个民族国家走进现代化的必修课。通过公共教育在社会新生一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使命。从各国教育近代史中,可以看到它们通过公共教育理念和制度建立现代国家认同的历史进程。 面向全体国民的公共教育意味着:通过教育,消解社会阶级冲突,建立人与人之间基于平等的信任;确认每个国民对共同体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公共教育犹如共同体的每一块砖,经由小的共同
新思想指引新征程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一论断以
评论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与实践要义
摘 要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助于提升民族自信,应对时代挑战;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铸就伟大荣光;有助于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严厉反击国家虚无主义错误论调,把握爱国主义教育核心主题,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要严防文化虚无主义渗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要旗帜鲜明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筑牢民族团结进步防线,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关键词 中
探索 |
主体性理论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生成与实现
摘 要 主体性是人的重要属性,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范畴。教育以培养人的主体性为目的追求,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要以人的主体性为根据,才能促进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培养具有高度主体性品质的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工程,主体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双向建构。主体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认识论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探索 |
统编教材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分析与建议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依托。通过构建5个主类目和15个次类目的分析框架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分析发现,教材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强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特别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了落实新课标,充分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价值,应当在
探索 |
“两个结合”视域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
摘 要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所做出的时代回应,凝结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智慧,是“两个结合”的时代产物,彰显了其全人类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与此同时,全人类共同价值也从理论、实践和文化等方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现实典范,为超越西方“普世价值”提供了现实依据,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现实场域。 关键词 “两个结合”;全人类共同价值
话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 |
民族文化心理场观照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10月27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
话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 |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 要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儿童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域在学校,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如何用好课堂教学环节,是对儿童青少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各地学校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遇到一些困难、面临
话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 |
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长效机制探析
摘 要 民族地区学校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价值。推动民族地区学校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长效机制,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构建长效机制需秉持问题导向,应着力在党建引领、统筹规划、课程教学、教育载体、资源建设五方面发力,通过强化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数字赋能等推动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 学校教育;铸牢
讲堂 |
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几个着力点
摘 要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的一套比较完善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对学校立德树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学校肩负着培养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人才的重任,需要进一步强化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为此,要着力在创新育人理念上下功夫,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更具衔接性;要着力在创新课程体系上下功夫,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更具系统性;要着力在创新课程评价上下功
样本 |
“拨浪鼓精神”引领下的小学劳动教育创新实践
摘 要 义乌“拨浪鼓精神”为东河小学注入新活力。东河小学积极传承“拨浪鼓精神”,发挥地域优势,深入开展劳动教育,以劳动教育引领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逐步培育出“从劳动走向幸福”的德育品牌,引领学校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 拨浪鼓精神;劳动教育;幸福教育 作者简介 许小慧,浙大教科附属义乌市东河小学校长,高级教师 位于浙江中部的义乌,是享誉中外的世界小商品之都。40多年来,义乌书写了
样本 |
乡村小规模学校劳动教育开展:困境与出路
摘 要 开展劳动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至关重要。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不足、教育观念转变难、课程建设困难和安全保障不足等现实困境。解决这些问题,可从加强师资培训和队伍建设、构建教育资源体系、提升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制定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 乡村小规模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安全保障 作者简介 朱华儿,浙江省诸暨市姚江镇中心学校校长,高
样本 |
课程群·实践场·展评区: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摘 要 劳动教育是“五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奠基。农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存在课程不完善、实践场景缺失、展示评价不够多元化等问题。杭州市临安区高虹镇小学因地制宜,根据地区和学校实际,通过架构特色“课程群”,延伸劳动教育的“长度”;打造全域“实践场”,延展劳动教育的“宽度”;创设多元“展评区”,开拓劳动教育的“深度”等路径,创造性地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
样本 |
以劳促融:构建“四站协同”的职普劳动教育解决方案
摘 要 面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三融三统”的新要求,职业教育有使命、有责任在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劳动教育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发挥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师资力量、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资源统筹、师资赋能、方案供给、标准输出四个维度,构建了“四站协同”的职普劳动教育解决方案,创新“以劳促融”的职普融通实践路径,为中小学开展定制化的劳动教育提供服务和支持。 关键词 劳动教育
第一线 |
生活教育理论在校外实践基地劳动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 校外实践基地是进行劳动教育的理想场所。江苏省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凭借自身的资源与专业优势,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为引领,通过对课程规划、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使劳动教育从书本走进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真正从劳动中获益、实现成长。 关键词 生活教育;劳动教育;校外实践基地 作者简介 陈红兰,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四级主任科员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陶
第一线 |
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的校本实践
摘 要 北京市回民学校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融合,深入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多种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以进一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文化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学校、社会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民族文化;文化育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简介 李娜,北京市回民学校副校长,高级教师;刘
第一线 |
智能技术赋能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
摘 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化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态度、评价和认同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中学阶段是形成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时期。在智能时代,学校想要利用智能技术赋能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通过搭建智能化学习场域、探索基于技术的多元化学习实践、探索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策略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