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2年18期
卷首语 |
把握重点,有效推进学校安全教育
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从风险防范的视角看,作为未成年人的中小学生是需要关注、关心和呵护的弱势群体。中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诱因多种、表现多样、危害严重的安全风险。安全教育是化解安全风险、保障学生安全的重要举措。学校是学生安全教育的主体,学校安全教育对于保障学生安全、促进学生成长至关重要。 当前,国家和地方都非常重视中小学安全教育,各地中小学也在积极进行形式多样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有
评论 |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与期盼,减轻家长负担”[1]。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标志着许多校外培训机构的“退出”,更对现行的学校教育格局产生巨大冲击,教师和学生的学校
评论 |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地,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双减”也成为基础教育研究不得不关注的热点话题。谈及“双减”,也不得不关注基础教育的“内卷”现象。当前,“内卷”这一网络热频词套用于各行各业,赢得社会大众的普遍共鸣,折射出一种无效社会内耗。让教育回归学校,让无效的教育“内卷”就此打住,“双减”自带光环且肩负使命,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日益增长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按下了停止键。然而
探索 |
理与路: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
摘 要 新时代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基本遵循,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特点,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此,要坚持系统观念,做到不短视、不偏视、不浅视,长远把握、全面把握、深刻把握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的内在规定。从优化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形式、做强师资队伍、健全保障机制入手,系统规划新时代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的基本路径,从而全面有效提升新时代大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整体实效性。
探索 |
超常儿童的道德发展特点、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 要 超常儿童教育是实施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在超常儿童教育社会价值凸显的当下,更应重视超常儿童德育。超常儿童道德心理发展早于普通儿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教育安置形式不匹配、教师缺少超常儿童教育素养、家庭教育重智轻德等,都可能会导致超常儿童的品行问题。为此,建议依据超常儿童道德心理发展特点,在提供适宜教育的条件下,加强超常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道德技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把超常儿童培养成
话题 新时代安全教育研究 |
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形势、问题与策略
在科技发达、文明昌盛的今天,安全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话题。大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人类社会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安全教育在各个领域都受到高度重视。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少年儿童,保障他们的安全,是教育工作的首要职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责任重于泰山。本期聚焦“新时代安全教育研究”,约请相关领域的学者、教师,从政策、理论、实践等视角进行深入探讨,以
话题 新时代安全教育研究 |
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
摘 要 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在信息化发展的最新阶段,深入挖掘大数据价值功用,科学分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现实境遇,运用大数据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活动及过程。面对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间的情境化互动构建、数字化生存下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多元、主导意识形态与异质意识形态同构共存以及教育环境的技术社会文化融合发展趋势,需以“内容—对象—技术—队伍”的策略逻辑,筑牢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理论
话题 新时代安全教育研究 |
区域推进国家安全教育的现实路径与保障体系
摘 要 学校国家安全教育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基础,承载着立德树人、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的重大使命。单一学校实施国家安全教育力量的薄弱、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建设和国家安全教育区域特色形成的现实需要,均要求以区域为单位推进国家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区域推进应以市为单位,注重政策引导,突显区域特色,改进教育方式,建立多元的国家安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同时,要形成包括法规制度、资源和舆论在内的国家安全
话题 新时代安全教育研究 |
中美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比较研究
摘 要 自从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以后,国内关于国家安全教育的相关研究便日益增多。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的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较为典型,《国防安全教育法》《美国教育改革与国家安全》以及“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建立各种教育联盟等举措保证了其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国内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有着专门的课程作为支撑、相关的政策文件作为保障,但也存在国家安全意识薄弱、国家安全教育内容有待加强、教育方法有待进一步更新等不足。
话题 新时代安全教育研究 |
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学科融合创新实践范式
摘 要 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生存发展、学习进步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论证安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厘清安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内部机理,创新安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具体路径,形成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安全素养的有效实施原则、策略、方法、路径,这一定程度上能够破解了目前我国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中的困境,开启一种安全教育的新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安全素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科教学的
讲堂 |
爱与职责
薛国凤,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各位朋友好!这次交流是基于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成果来探讨其教育和发展问题。如题所示,“爱与职责”是交流的核心观点,也是要理解的一种教育立场。这里的“爱”,指“人之爱”,体现的是教育出发点,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正确认识留守儿童。当前关于留守儿童及心理健康的研究和认识很多样,但何谓“正确认识”需作反思。这里的“职责”,指“专业爱”的教育外现,体现的是教育行为,强调在生活、学
样本 |
打造“安全之舟”,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基
:黎副局长,您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安全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活动,贯穿于学校教育各个环节。请问贵局致力打造“安全教育实验区”的工作背景是什么?您如何看待推进学校安全教育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 黎洪锋:2017年,中国教育学会批准我市建立安全教育实验
样本 |
中学校园安全管理“四以”模式探索
梧州市第十五中学秉持“知行三好、人人进步”的办学理念,以“厚德、求真、博学、致远”为校训,以“和谐文明,勤奋进取”为校风,争创“学生有进步、教师有成就、家长有好感、群众有口碑、社会有声誉”的区域优质初中。在学校办学中,校园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抓好安全工作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梧州市第十五中学始终坚持把安全放在首位,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在校园安全管
样本 |
坚持“五结合”,创新学校安全管教模式
梧州市第八中学以“勤奋、创新”为校训,以“艺文并举、通文达艺”为办学理念,以“身体求健、艺术求美”为发展目标,坚持走以特色立校、安全守校、质量强校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长期以来,学校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把安全管教工作列为学校工作之首,坚持管教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结合当前学校安全形势,探索出“五结合”的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安全管
样本 |
锻造少先队品牌特色 谱写少先队工作新篇
百年筑梦铸就辉煌,星星火炬引领成长。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是第一代深圳建设者“工程兵”子弟学校,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少先队工作机制改革,积极打造少先队特色品牌,并将德育有机融入改革的整个过程中,致力于使少先队工作向着制度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目标前行。此外,学校通过举办“红领巾相约国学梦”“童心共绘创百年”“百校庆百年红领巾火炬接力跑”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革
样本 |
立足“和合讲堂” 开展“和融党建”
江苏省启东市和合小学作为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学校,秉持与“和”为伴,读“和”、悟“合”的“和合”教育理念,牢牢把握新时代特色党建工作方向,将“和合文化”有机融入学校党建工作,开创“和融党建”工作机制,并将“和融党建”置于“和合教育”系统工程的首位,力求以党建引领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高效落实“和融党建”机制,在实践过程中,学校立足特色校本研修平台“和合讲堂”,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打造党
样本 |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德育教学效果
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由曾国藩的曾孙曾宝荪女士与曾约农先生创办于1918年。学校在“忠恕”校训的引导下,以打造精致、精美、精品的“三湘名校”为目标,立足独特地域文化与历史资源优势,构建起以曾国藩修身齐家思想为主旨的校园文化,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学校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挖曾国藩修身齐家思想内涵,研发特色校本课程,开展系列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修身齐家思想精髓
第一线 |
师生安全实操培训的路径探索
情景模拟可以带给学员比较好的学习沉浸体验,在其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通常会采取的场景模拟方式有因地制宜、桌面推演和场景还原。 安全教育在学校安全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安全教育的方式很多,但总体而言,目前学校安全教育主要存在着学用脱节、操练不足等问题。因此,学校师生的安全实操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具体实践路径包括进行技能实操、团队竞技、寓教于乐、情景模拟、因材施教等。 一、学校安全教育存
第一线 |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内生德育”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依循“外烁—内生—外化”的品质形成规律,立足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反思,在内化中自觉行动;注重通过理性思辨和情感体验使德育过程能够被学生内心真正认可、深度接纳和自觉内化,进而促进知行合一,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校德育只有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才能达到知行合一。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