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4年11期
卷首语 |
智能时代的德育数字化研究:优势与局限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智能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数字技术广泛运用于人类社会诸多领域。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数字化校园”建设正在拓宽学校教育的传统时空,数字技术也深刻影响着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加强德育数字化研究,将有助于准确把握人工智能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核心问题,更直接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依赖大数据与云计算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勾勒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活
新思想指引新征程 |
教师坚守文化主体性实现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其
评论 |
智能时代学校德育的五大坚守
摘 要 智能时代已悄然来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其在深刻推动学校德育模式和方法创新的同时,也让学校德育面临错综复杂的难题。基于此,学校德育在与智能时代共舞交融下需要以不变应万变,坚守其根基性的价值立场。一是确保优先地位,坚守学校德育的重要性;二是促进育德成人,坚守学校德育的价值性;三是警惕技术崇拜,坚守学校德育的人文性;四是面向真实生活,坚守学校德育的实践性;五是强化师德建设,坚守学校德
探索 |
面向数字化生存的德育变革:机遇、挑战与应对
摘 要 数字化是引领未来的新浪潮,面向数字化是德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时代的德育,需要针对人的数字化生存状态,以数字技术为器用,赋能道德教育,改善人的伦理生活状况,促进人的道德发展。数字技术赋能德育主要表现在生成精准化的道德诊断、匹配个性化的德育方法、创设具身性的德育情境、形成全息化的德育评价。同时,数字化时代面临数字技术湮没道德主体、数字部落异化道德交往、数字殖民加剧数字鸿沟等数字伦理危机
探索 |
发展生态学理论视域下德育数字化发展的生态建构
摘 要 数字技术赋能德育工作是德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所需。基于发展生态学理论进行分析,当前德育数字化发展生态仍然面临数字素养、数字协同、数字鸿沟及数字伦理等现实问题的挑战。未来发展重点在于提升德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数字素养,强化数字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构建多元协同的数字化育人平台,并推动多学科合作以解决人工智能工具的伦理对齐问题。 关键词 发展生态学;数字技术;德育数字化 作者简介 章小妹,福州大
话题 智能时代德育数字化研究 |
数字化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机遇、挑战与实践路径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这标志着推进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高度共识和重要战略任务。可以说,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教育数字化是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把握德育数字化的重要要求,更新
话题 智能时代德育数字化研究 |
数字德育育人生态的功能及实现
摘 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迅猛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焕发了德育的全新活力,赋予德育育人全新的生态。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形态,在数字技术赋能下,实现了德育主体间的协同、德育要素的融通、德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数字技术推动了德育范式的变革,从数字德育的系统化育人、精准化育人、场景化育人三个层面促进了数字德育育人生态的功能优化。在此过程中,要提升德育主体的数字素养,推动德育评价多元
话题 智能时代德育数字化研究 |
智能时代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困境与突围
摘 要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是提升德育效能,实现中小学德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理论图景上来看,需要加强学段、学科、主体之间的一体化建设。鉴于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学校德育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具体表现为德育目标无序错位、德育内容割裂重复、德育主体消匿隐退等。依托智能技术的支撑作用,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亟须借助动态数据监测系统、数字孪生技术与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德育工作的智能化变革,落实立
话题 智能时代德育数字化研究 |
日本道德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图景
摘 要 当下,日本道德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在推进之中。数智时代的日本道德教育以培养具有道德性的未来公民为目标,实现从“读物道德”到“思考与讨论型道德”的转变,强调“主体性、对话性的深度学习”的主动学习。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日本道德教育从两方面做出努力。在整体布局上,普及电子终端设备并确保使用率;开发丰富多样的道德教育数字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的数字教学素养。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尝试将数字化手段融入道德教学
讲堂 |
以智能为核心搭建一个思考德育的新框架
摘 要智能时代所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历次工业革命的不同在于它将实现智能的大规模生产,将带来我们思考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新的逻辑起点和思考框架。智能机器正在成为在人类、其他智慧生物和超自然存在之外的新道德主体、道德客体和道德代理,我们需要以“智能”为核心重构新型人机关系,基于“智能”的维度重新定义道德和道德教育,将我们的道德关怀扩展到更具包涵力的“智能体”,并以此为框架思考道德原则。基于“智能”的新维
样本 |
新时代“数字思政”的“邵武答案”
摘 要 新时代,在推进教育数字化,以数字赋能“大思政课”,促进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整合发展的潮流中,福建省邵武市思政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数字思政”本土教育之路:以数字化建设为着力点,增强本土思政的支撑力;以数字化教育为落脚点,增强本土思政的感染力;以数字化评价为关键点,增强本土思政的有效力。以“三点发力”促思政本土化见行见效,在“数字思政”本土化求索之路上扩面提质,给出了思政育人的“邵武答案”。
样本 |
发挥数字技术优势 赋能德育评价创新
摘 要 德育评价是德育的关键环节,也是创新德育模式和提升德育效果的重要工具。针对教育领域存在的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现象,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数字化赋能学校德育评价工作,以此塑造全新的德育形态,构建高质量德育体系,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 德育评价;数字化;规模化因材施教 作者简介 陈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彭艳如,湖南省
样本 |
身心强健,以忠为魂
摘 要 济南高新区丰奥嘉园小学积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致力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学校秉承“办适合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德立、善学、合作、创新”的培养目标,构建了“人人出彩”的课程体系,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校本化。学校强调“身心强健,以忠为魂”的价值取向,通过阳光大课间、红色精神教育、评书听讲演等手段,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具体化和生动化,为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样本 |
儿童化视角下小学“五史”教育路径探索
摘 要 “五史”教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必修课。开展儿童化视角下的“五史”教育,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儿童生活相结合,对教学资源、教学平台、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进行创新建设,以富有生命力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五史”的兴趣和热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史”,从而促进其成长。 关键词 “五史”教育;儿童化视角;教学方式创新 作者简介 茅晓辉,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堇山小
第一线 |
对话理论下提升初中主题班会实效性的策略
摘 要 在初中阶段主题班会中引入对话理论,能够保证教师与学生开展深层次对话,推动教师与学生在思想、情感、学习、生活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实现主题班会的育人目标。目前,教师对话素养不够、课堂对话活力不足、师生对话渠道不畅等问题阻碍着主题班会对话的顺利展开。因此,亟须优化初中阶段主题班会对话形式,以厚植文化底蕴提升对话素养、注重社会实践提高对话活力、优化师生关系打通对话渠道等路径,提升初中阶段主题班会实
第一线 |
德育班会的解构与重构
摘 要 班会是班主任日常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一环,班主任可以针对学生近期遭遇的困境选取班会主题,并通过师生共商共议的方式予以解决。当下,德育班会存在浅表化、空洞化等问题,其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为此,班主任应当基于班会的针对性强、师生共商的特性,以德育叙事理论为工具,围绕德育主题进行创造性建构,通过德育班会改善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道德体系。 关键词 德育班会;德育叙事;班级管理
第一线 |
巧用乡土资源,提升学生公共参与能力
摘 要 乡土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资源。以乡土文化资源为载体,培养学生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既有利于厚植乡土情怀,又能强化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共秩序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引入乡土热点新闻、巧用乡土文化习俗、巧借乡土历史遗迹,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道德与法治教学;公共参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