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4年01期
卷首语 |
加强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21日召开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中华优秀文化孕育教育家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并将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系统擘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刊特开设专栏,就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阐释解读,为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其中关于教育特别是德育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摘 要 中华优秀文化
评论 |
聚焦思维系统,落实道德与法治新课标
摘 要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突出对学生思维系统的发展和评价。聚焦思维系统,重视教学实施过程,是落实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聚焦思维系统的教学过程可以从自我系统入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激发自我系统内部协同运作,促进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针对性落实;围绕认知系统层级的要求,通过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推动课堂教学的规范化进程;充分发挥元认知系统的监控功能,引领学业质
探索 |
身本主义的道与德
摘 要 通过运用文字学、训诂学等中国传统语言学知识,考释了“道”与“德”等概念的原意。“道”取象人-行,或人在行走中,而“德”则是目光直视地行走。道与德都拟象人-行以及人-行的方式。训诂学意义上的道与德不是对行为的判断,而就是行为本身。“道”是身体的结构。身因行如此之“道”即身之“德”。这也是规范性。道、德与规范性都有它们的身根起源。当人们用构成“道”“德”两字的“行”“直”之部首反观行为本身时
探索 |
孔孟仁学思想的伦理意蕴及其在师德建设中的价值
摘 要 孔子的“仁爱”思想突出“爱人”“为仁由己”以及“忠恕而仁”,孟子的“仁义”思想突出“不忍人之心”“由仁义行”“重义轻利”“存心”与“养性”。这些思想对解决当前学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一刀切”与功利化问题、抽象化与泛化问题,以及刻意拔高师德形象的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学校师德建设需以教师的主体道德自觉为价值指引,涵育教师的道德情感,观照教师内在精神与外在表现的统一。 关键词 孔子;孟子;仁
话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价值与现实进路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拼搏奋进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着丰厚的滋养,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新时代新征程,如何继续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增强实
话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契合性研究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以共产主义与大同主义为例,两者之间的契合呈现为公制、公德、公利三个方面的内容。两者之间最为突出的差异是中国传统话语体系中,大同主义实现的方式主要是,人之道德能力的提升与社会组织方式的平等与公正;而共产主义实现方式最为重要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与以阶级斗争的方式实现生产资料的集中与分配。因此,两者之间的契合并不等同于完全相同,所谓契合
话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
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三重进路
摘 要 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2014年被首次提出以来,其理论内涵不断发展深化、现实意义不断提升增强。政策发展、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三维协同推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与深化的生长点和必由之路。政策发展需以“和合”文化为圆心、以法治建设为基础、以学校育人为主体,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体理念;理论研究需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发
话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与方法
摘 要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从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要求,以及破解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我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抓住教育重点,并对教育方法进行反思。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应把握住内容重点、学段重点、学科重点和功用重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要努力以适应传统文化自身特性的方式进行教育;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讲堂 |
博物馆文创教育传播功能的实践
摘 要 文化复兴的热潮让当代年轻人将参观博物馆作为一种时尚活动。作为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故宫博物院探索创新,将文创作为博物馆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朝珠耳机、“清代皇帝服饰”应用、“朝珠DIY”活动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们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融合,探索出一条内容专业、形式活泼、趣味十足、受众广泛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 关键词 博物馆教育;文创;文化传播 作者简
样本 |
“美丽中国”行动者:打造城市初中生态劳动教育新样态
深圳高级中学(集团)是深圳市教育局直属的规模最大的教育集团,包括七大校区、十所学校,覆盖小初高三个学段。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南校区以培养“理解、融入、担当”未来的大德之才以及“团结协作、敢于成功”的力行之人为目标,作为“美丽中国”行动者,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积极推动生态农场课程、社会调查课程、社会生态实践、美丽校园计划、生态劳动活动等生态劳动教育项目,全面、有序地推进学生生态劳
样本 |
为学生的“美好生活”奠基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学校。学校依托“德微体”合作文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顺应时代发展,根据学校特点,在生活德育的理论指导下,构建了“美好生活”德育体系。 “德微体”即“德育微共体”,是学校开展各项德育活动的总称,是“微共体”在德育领域的衍生,是为数不多的由学生、教师或家长按一定的原则自主选择合作同伴而组成的相互协作、荣辱与共的紧密型团队,是学生互帮互学、合作分享、
样本 |
鄂疆结对,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第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和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弘扬“文化润疆、教育先行”的理念,2021年湖北省启动深化鄂博百校结对工作。在此背景下,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与新疆博乐市第一小学结为了姊妹校。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始创于1905年,其前身是两湖总师范学堂附属两等小学,位于清代张之洞先生创办的“两湖书院”和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旧址之上。恽代英、
样本 |
构建四个场域,培育未来工匠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重要的育人途径,承担着“以劳树德、以劳育美、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创新”的综合育人功能。为进一步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提高学生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成立了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服务中心,统领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创新构建“工匠场域”劳动教育模式,构筑“目标—课程—实践—评价”四维体系,推动了学校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创新中等职业学校 “工
第一线 |
核心价值观融入主题班会序列化的实践研究
学校将立足“进入”而未“融入”的问题,聚焦“核心价值观融入主题班会序列化”的课程化实践与班本化活动,积极探索将富有时代特征的核心价值观融入主题班会序列化建设特色的途径与模式,构建中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班会序列,为学校、教师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凝聚思想方向、提升精神素质、建设社会良序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
第一线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路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不断地被继承、弘扬乃至创新发展,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被简单“塞进”“补进”“加进”等现象,未能有机“融入”教育体系中。为此,教师应当创造性地构建融入路径,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存在机械融合的现象,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难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