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3年01期
卷首语 |
高质量做好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高质量做好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民族平等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建设好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没有意识的高度凝聚、没有意志的强力推动,重要任务难以完成、伟大梦想难以实现,具体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种子埋进土里”,“从实求知”,与时俱进。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历史有自身的发展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教育是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并将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系统擘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刊特开设专栏,就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阐释解读,为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其中关于教育特别是德育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
探索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 要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既是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根基、有力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的迫切需要,又是新时代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关键举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旨在立足于大中小幼各学段学生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渐进性和过程性,统筹考量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顺序性、各学段教育教学内容的阶段性与衔接性、各学段内学科知识
探索 |
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向
摘 要 高校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工作室模式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创新载体。以工作室为载体,可打通多资源、调动多主体、串联多渠道、借助多模式,形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共同体、学业共同体、实践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具体而言,应从制度协同、教育赋能、文化交融与载体创新四条路径出发,对工作室模式进行赋能,助推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
话题 |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外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凝聚中华民族力量、提升民族自信的重要途径。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如何在大中小学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本期话题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研究”
话题 |
加强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几个问题
摘 要 加强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工作,首先需准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概念,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其次需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中的学校责任:明确内容,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针对性;创新形式,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成效;建立机制,切实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落到实处。再次需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中学科融合的开
话题 |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要着力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摘 要 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要着力在四个方面下功夫:着力在“课”上下功夫,构建同心圆课程体系;着力在“融”上下功夫,创设全方位育人生态;着力在“师”上下功夫,打造高素质育人队伍;着力在“效”上下功夫,构建常态化育人机制。通过系统性、科学性、创造性的教育实践和完善的机制保障,将各项工作往实里抓、往细里做,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有形有感有效。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
话题 |
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
摘 要 青少年时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时段,学校教育是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教育资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保障。研究从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视角,围绕教育基本要素,构建“教师—教育资源”选择性路径;“学生—教育资源”体验性路径;“教育内容—教育资源”实践性路径;“教育手段—教育资源”协同性路径。 关键词 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路径构建 作者
话题 |
新时代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内容体系建构探析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是命运共同体,表达了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进步的坚定意志。新时代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要在遵循整体性、发展性、时代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以民族团结教育为核心、以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为重点、以民族复兴教育为目标的内容体系。面对新征程所提出的新要求,为推动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内容体系落地见效,还需
讲堂 |
风格:教师的生命歌唱
成尚荣,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本文系作者根据2022年12月14日在“名师工作室网·名师讲堂”所作讲座整理而成。 今天我想和老师们谈谈教学风格。 说到风格,不能不说到雨果对风格的论述。他说,“没有风格,你可以获得一时的成功,获得掌声、热闹、锣鼓、花冠、令人陶醉的欢呼,可是你得不到真正的胜利、真正的荣誉、真正的桂冠”。他的意思很明确:风格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
样本 |
突出课堂主渠道,把握育人主阵地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初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研究”(CIDB2020407)研究成果。 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追求“精致教育”,构建集养成教育、励志教育、情感教育为一体的学校德育体系,以厚植家国情怀、加强文化认同、增强责任担当为目标,积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内容建设。学校注重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将思政课程的主导作用、课程思政的关
样本 |
基于“融教育”理念的红色学堂实施路径探究
杭州市滨江第一小学以“让每个孩子心融梦想”为办学理念,致力于打造“融教育”品牌。“融教育”依循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理念,强调让禀赋各异的孩子融汇在优秀集体中,让不同学科的教学融化在多元主题中,让丰富高远的梦想融合在校园生活中。红色学堂的目的在于用好红色资源以落实红色思政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红色新人。学校立足“红色学堂”的课题研究,以课堂变革为抓手,积极探索新时代
样本 |
依托校园新媒体,步入校园特色路
浏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创办于1998年,是一所坚持以德育为先的现代化高品质学校。自成立以来,学校始终秉持“成就自己,回报社会”的办学理念,助力学生提升个人修养、完善品格。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积极打造校园新媒体阵地,育人成效显著。 一、重视统筹组织,指明建设方向 学校于创办之初便开设了校园广播站,并于2006年创办校园电视台,逐渐形成由书记、校长、专业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校园新媒体工作团队,开辟了崭
样本 |
小楹联培养大素养
楹联是我们的国粹,承载着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也是古人抒情、言志、喻理的表达方式。楹联以其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和内涵美,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湖北省荆州市田家炳中学通过楹联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深入学习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提高师生文化素养、审美情趣、表达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文化建设让楹联教育更有氛围 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凸显楹联文化
样本 |
构建新时代雷锋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把“立德”作为育人的重要内涵贯穿教育的全过程。2018年6月,《雷锋》杂志和《中国教师》杂志共同发起创建新时代雷锋学校工程(以下简称“雷锋学校”),目前全国已创建60余所雷锋学校。雷锋学校以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出一条以校为本、德育回归实践的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创新模式。 一、将雷锋精神融入学校立德 树人教育目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它
第一线 |
“演·练”式教学让法治教育“活”起来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演·练”式法治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表演或演练,让法治教育“活”起来。学生在学法中体验法治知识,树立法治观念;在尊法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守法上严格自律,以法为绳;在用法中积极主动,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 “国泰于法正,民安于律清。”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重
第一线 |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劳动素养涵育策略
建立在真实情境中的劳动项目,真正把学生的劳动实践及其学习方式置于核心地位,能有效提高学生在整体思考、寻找方法、合作实践、共同规划以及完成项目等方面的新型劳动能力,能培育学生的新劳动素养,让学生劳有所获、劳有所乐,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突出劳动教育的具身认知特色,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学校要注重围绕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从提高劳动
第一线 |
争做“大先生”,当好引路人
教学最忌是无情,不能把思政课上成冷冰冰的说教课。语言需要情真意切,交流需要发自肺腑,上课需要激情澎湃,课堂需要真情涌动。思政课不是高高在上的训斥,而是俯首凝神的注视、深入灵魂的抚摸,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勉励教师,做学生的“引路人”,要做“大先生”。“大先生”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我们要做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和涵养德行的“人师”的统一者。思政课是让莘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