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2年12期
编辑部札记 |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湾里有一座面积不足0.1平方公里的小岛—阿尔卡特兹(Alcatraz),这个词原本是西班牙语里的“鹈鹕”。岛上栖息着不少鹈鹕,“初来乍到”的西班牙人就用这个词命名了该岛。它的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恶魔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岛上曾经有一座最高安全级别的联邦监狱,里面关押的几乎都是“十恶不赦”的罪犯。不少好莱坞电影人以这个岛为背景或者原型,创作出一些经典的“越狱”作品,
|
说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小时候看小说《五虎平西演义》,其中主要人物狄青,武艺高强,勇猛无比,足智多谋,又长得英俊伟岸,在我的心目中,只有《三国演义》中的赵子龙可以和他比拟。想不到,在有关宋史的记载中,真有狄青其人,他是一名武将,镇守在宋朝的西
|
我的文学课·陶渊明
陶渊明像 一 陶渊明是东晋末南朝宋初人,最早记录他一生的,是小他约二十岁而有盛名的颜延之。颜延之东晋末为江州刺史手下,在寻阳(今江西九江)同陶渊明比邻而居,成为酒友,刘宋初因得罪当权者傅亮、徐羡之,被外派做始安太守,在往始安(今广西桂林)郡途中经过寻阳,又一次见到陶渊明,相隔十年,照样畅谈饮酒。元嘉三年(426)傅亮、徐羡之死后,颜延之回到建康重获重用,第二年听说陶渊明去世,便写下《陶征
|
镜子里出现了你的身影
话剧《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原中央实验话剧院1985 年演出 一 刘树纲兄四十年前已名扬剧坛。 一九八○年话剧《灵与肉》引发了巨大争论。后来的几年,他的剧作如《十五桩离婚案的剖析》,如《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每一部都引起关注和引发讨论,堪称轰动京城。当时我在中央戏剧学院读研,一次听业师祝肇年先生讲《牡丹亭》,由生死之际,忽然谈及《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先生时任戏剧文学系主任,感慨文学系为
|
杨树达与吴承仕
笔者收藏一册《古声韵讨论集》,是杨树达赠予吴承仕的签名本,书前环衬页有杨氏亲笔题签:“检斋仁兄正之,弟树达”(按:检斋即吴承仕)。此书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北平好望书店初版,是杨树达辑录的一部古声韵著作。书中收文六篇:论声四篇,钱大昕《古无轻唇音》《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章太炎《古音娘日归泥说》,曾星笠《喻母古读考》;论韵两篇,汪荣宝《歌戈鱼虞模古读考》,杨树达《之部古韵证》。钱、章、曾、汪文章原是杨树
|
湖畔诗社的年轻人
四个年轻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九二二年的那个春天,波澜不惊的西湖边,因他们的即兴发挥,湖畔诗社—竟然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存在。一百年来,湖畔诗社作为一家文学社团被人们不断提及,湖畔诗社的年轻人和他们的诗作时常走进课堂,走进读者的心里。一代一代的读者,常常为四个年轻人在西湖边的举动所感动。因为他们是用自己的心血和天性纯情来滋养读者的心灵,滋养新诗和中国文学。 文学的历史,是有许多杂质的,
|
“颓废之花”在中国的移植
陈子善先生于二○一八年编订《比亚兹莱在中国》一书,以纪念比亚兹莱逝世一百二十周年。今年恰逢比亚兹莱诞生一百五十周年,于此时重读此书,我们感叹这位天才艺术家早逝的同时,不得不惊叹他在中国文艺界掀起的惊涛骇浪。 本书《代编后记》中陈子善先生的一句话足以概括此书的编写价值,这是“一部角度新、史料新的关于比亚兹莱的图文集”。 角度新:百年文人笔下的比亚兹莱之旅 奥博利·比亚兹莱(Aubrey Bea
|
杨时百藏琴失窃记
一 一九二五年,寓居北京的琴坛祭酒杨时百(名宗稷,1864-1931)已入衰年,开始撰写自己的《藏琴录》。有人说,这是他准备用以出售藏琴的说明书。杨时百信佛,割舍毕生心血,总有说服自己的法门,但几乎每张琴都有一段独特的记忆。写着写着,不免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有一张“霹雳”琴,尤其引发了他的伤感: 乙卯正月,予胞弟宗彩松年之女宝卿,未随侍松年赴闽清知事任,留京求学,欲习琴,因以此琴与之。《琴
|
自然文学的漂流与回归
多少因为秦颖兄编辑出版的《塞耳彭自然史》,加上出身乡下,与自然为伍十几年,再兼之后来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对山水自然也有一种特别的文化认同,所以对发轫于美国甚至可以说源起于怀特的自然文学,也就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进而关注起国人的自然文学著述来。近期购读了孙重人的《野性的旅程》(九州出版社2014年)、《荒野行吟:美国自然文学之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远山孤旅:从巴颜喀拉、阿尼玛卿
|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柏舟》位于二南之后,是变风的首篇。前人有言,“正风以《关雎》为首,夫妇之正也。变风以《柏舟》为首,夫妇之变也。闺门为万化之原,故夫子谨之”(徐光启《毛诗六帖讲意》)。我最早读到这首诗,是在张爱玲的散文里,她说她所写的悲哀往往属于“如匪浣衣”的一种,“堆在盆旁的脏衣服的气味,恐怕不是男性读者们所能领略的罢?那种杂乱不洁的,壅塞的忧伤”,并说《倾城之恋》的背景就取材于《柏舟》。所以《倾城之恋》算不得
|
对杨亿《汉武》诗的重新审视
刘攽《中山诗话》里记载了当时的一个恶作剧:“祥符、天禧中,杨大年(忆)、钱文僖(惟演)、晏元献(殊)、刘子仪(筠)以文章立朝,为诗皆宗尚李义山,号‘西昆体’。后进多窃义山语句。赐宴,优人有为义山者,衣服败敝,告人曰:‘我为诸馆职挦撦(扯)至此。’闻者欢笑。”不过看起来发生时的气氛还是蛮轻松的,在赐宴那样休闲的场合,参与者也一定互相挺熟悉,优人搞了个不失善意的玩笑,所以闻者欢笑,没有觉得尴尬。但这个
书间道 |
历史折叠之处的情感与想象
《三国如何演义》 李庆西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 年版 汉末三国,三国魏晋,历史折叠之处窝藏许多让人感兴趣的故事。我不是历史学者,只是因为研究《三国演义》这类“讲史小说”,不能不考索其中的历史情景。从文学叙事进入历史叙事,不是寻索所谓史实或真相,而是据以叙事角度比较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对二者异同之处加以辨析和领会,进而理解各自表述的旨趣。 三国是一个短促的历史过程,但环视其前
书间道 |
认真区分“怨天”与“尤人”
《风险的接受》 [英]玛丽·道格拉斯著 熊畅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现代社会是一个注定要与风险打交道的社会。所谓风险,通常是指在特定时段、特定环境下发生损害的可能性。但在这样一种界定中,“损害”的具体内涵是十分模糊的。因此,自从一九八六年乌尔里希·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有关风险问题的理论就愈发丰富起来。从安东尼·吉登斯到尼克拉斯·卢曼,众多社会学名家皆对现代社会的风险
书间道 |
近代华北地区妇女人口贩卖探微
从古至今,人口贩卖作为社会顽疾一直存在,中国人口贩卖的历史根源到底是什么?芝加哥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任思梅(Johanna Ransmeier)的专著《清末民国人口贩卖与家庭生活》,为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该著以其在耶鲁大学的博士论文为基础,经过数年修订而成,英文版已于二○一七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则在今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出版。 作为新社会史重要著作,该书注重从对
书间道 |
福楼拜与乔治·桑
福楼拜(1821-1880) 乔治·桑(1804-1876) 一八六三年一月三十一日,福楼拜(1821-1880)给乔治·桑(1804-1876)写信:“也许这个夏季的某一天,我会给您个惊喜。因为我想见您、想与您对话的愿望非常强烈。”在这封信的结尾,福楼拜提出了一个不情之请:“我经常独自一人在乡下的书房待上好几个月,如果那里能有一张您的画像挂在墙上,必然是件令人愉悦的事情。这一请求是否轻率?”
书间道 |
牛仔气概消亡史
二○二二年,奥斯卡金像奖、美国导演工会奖、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金球奖电影类、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和纽约影评人协会奖……都将最佳导演奖颁给了新西兰导演简·坎皮恩—《犬之力》的编剧和导演(迄今为止,这部电影在全球已累计获得258个奖项和304次获奖提名)。 在此之前,坎皮恩一直专注于塑造电影中的女性角色,这是她第一次拍摄双男主电影,并且,主角是美国人文历
书间道 |
“迷影”的忧郁
小 引 “关键词”的提法,来自苏珊·海沃德的《电影研究关键词》。这本书里有句话影响了我:“关键”的意义大于普通元素,也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必要的热情,就别妄想大家有所触动。这里说的“大家”,指的不仅是影迷群体。现在的观众早不满足像以前那样看个热闹了,了解电影不再是电影人的专利—反而是很多电影人声称自己不看电影,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我写这些关键词时,就是想站在一个现代影迷的立场,把潜在的
书间道 |
三台山路寻苏记
二○二二年的夏日,暑气难耐,江南的大片土地都笼罩在高温之中。一直以来,杭州并不是避暑的绝佳选择,西湖带来的湿气营造了更高的体感温度。不过,每次只要驶入南山路的林荫大道,随风飘来的西湖美景总是让我即刻将烦心事抛诸脑后,由衷感叹人间美好。清晨的涌金门、傍晚的集贤亭、晴日的水光潋滟、雨天的山峦氤氲,自古以来人们对杭州的赞誉体现在诸多诗歌文学作品中。杭州的美总是与人文景观紧密相连,而有一个可爱的人儿则是无
书间道 |
旧地两则
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 参加一个有关艺术理论的研讨会,我的神经没能坚持下去,下午提早溜出会场,晚上约好燕迪见面。 因为对上海地铁不熟,看着还有时间,我就决定在小时候长大的附近,找个出口随便走走。我在十号线新天地下车,看到马当路/淡水路和合肥路两个出口。这些路名都是记忆里面的文字。我在两个出口之间犹豫,这崭新的车站,这熟悉而又遥远的路名,我恍恍惚惚,不知不觉从合肥路出口出来。我站在这个似熟非熟的街角
书间道 |
中国早期藏书票考略
“关祖章藏书”藏书票 藏书票,一般认为是十五世纪德国人的发明,他们把包含个人标记的纸片贴在书上,宣示对书的主权,其功能类似于中国的藏书印。藏书票的出现与古腾堡活字印刷在德国的推广紧密相关。此前欧洲贵族有着将藏书装上皮面硬封,再烫印书名、姓名和专属纹章的传统。虽然考究,却不经济。随着活字印刷推动图书出版,藏书票这种形式逐渐兴盛起来。 中国人认识藏书票是在清末国门打开之后。华洋交流,第一批接触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