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4年11期
编辑部札记 |
在江南与上海之间
放在我们面前的《遇见徐熙春:在江南与上海之间》(现代出版社2024年),是根据徐建新先生提供的家族资料,经作者陆轶隽搜集文献、查寻背景、考证事迹,以第三人称写成的纪实作品。这部作品的起点是一部家族史,原本并不一定需要承担诠释城市崛起、时代变迁的职责,但是徐建新先生和作者陆轶隽以及近几年围绕着青浦思葭浜徐氏历史研讨而聚集起来的学人们是一群有着社会关怀和史学素养的合作者,他们愿意把这部家族史作品
|
久已忽略的钱币学与钱币学史
“他照例奢华地庆祝节假日,但有时只是为了开开玩笑。在农神节或其他任何日子,只要心血来潮,他就会立即赏赐衣服或金银,还有各种各样的钱币,包括王政时期的钱币和外国钱币。”这是罗马史学家苏维托尼乌斯(Suetonius,约69-122)在《罗马十二帝王传》中记述的奥古斯都皇帝喜欢钱币并将其作为礼物送给朋友的故事。这说明,钱币不仅为古人提供了一种便捷的估价尺度,而且被视为爱好、博学与权力的象征。钱币的用途
|
抗战时期叶圣陶日记里的“雁冰”
茅盾和叶圣陶是五四时期就相识的朋友,那时茅盾还不叫茅盾,而叫沈雁冰,所以两个人的来往,互相都是称“圣陶”“雁冰”。一九二一年,沈雁冰开始主编《小说月报》,第一期就选了叶圣陶的小说《母》,并且在小说后面写了一段类似“编后记”的文字:“圣陶兄这篇创作,何等地动人,那是不用我来多说,读者自能看得出。我现在是要介绍圣陶兄的另一篇小说名为《伊和他》的(登在新潮),请读者参看。从这两篇,很可看见圣陶兄的著作中
|
多维视域下的宋代农书
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宋代是继北魏之后的又一座高峰,最显著的标志是农书的数量。据邱志诚的《宋代农书研究》(凤凰出版社2022年)统计,宋代出现的农书数量达到二百五十五种,是唐代的九倍,是包括唐代在内的前代农书总和的三倍有余。其次,从内容上来看,宋代的农书较之前代也大有发展。在唐代以前,中国农书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写黄河流域中下游旱地农业生产知识的,到了宋代则出现了诸多反映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农业生产的农
|
说史达祖《双双燕·咏燕》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往,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史达祖《双双燕·咏燕》 “双双燕”是词牌,其后又有“咏燕”的题目,史达祖这首词在词坛享有盛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
|
巴洛克的诗学绽放
二○二三年十月,宋明炜推出英文新作《看的恐惧—中国科幻诗学一种》。相比此前出版的,另一部同样以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中国科幻新浪潮:历史·诗学·文本》,《看的恐惧》不仅从诗学角度,对中国科幻小说创作进行了前沿性的现象考察,以及针对性的特色提炼,还以科幻为方法,重新审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写实问题,为当下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建构和诗学精神探索,提供了颇具现实价值的思考方向。
|
发乎情而止乎礼
沈寿(1874-1921),初名云芝,号雪宧,吴县人;幼尝随父读书,却酷爱针黹,钻研刺绣,终成苏绣巨匠。慈禧七十寿(1904),沈寿呈精心绣品《八仙上寿图》,太后欣喜异常,亲书“福”“寿”两字赐之,因此更名“沈寿”。并赏沈寿夫妇考察日本,归后任商部绣工科总教习,成朝廷罕见的女官,著名文人俞樾誉之“针神”。 一九一○年,清廷在江宁办南洋劝业会(出口商品展览会),张謇任展品总审查,沈寿任绣品分
|
星空与道德律
《星空与半棵树》是一部蕴含着深厚中国文化精神,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中国有着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的作品。读《星空与半棵树》会想到康德和董仲舒两位思想家的话,康德的这段话这部小说中引用过,康德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视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还有我心中崇高的道德律。”董仲舒讲:“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地、
|
赫拉利与“郑声淫”
断断续续将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的新作《智人之上》读毕,依然是此前读他《人类简史》时的感觉:大视野(宏大历史)、关键词(新颖概念)、讲故事(精于叙事)。 从《人类简史》起,赫拉利的几部作品均是对宏大历史的分析,跨度往往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他的写作是否受到全球史兴起的影响?早在一九六三年,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ardy McNeill)就写出了《西方的兴
|
《冷到下雪》与时空错位后的创伤
澳大利亚华裔作家欧健梅(Jessica Au)的新书《冷到下雪》(Cold Enough for Snow)由澳、英、美三家著名出版社联合推出,获得诸多奖项,赢得了读者的好评。此书从体裁上来说可能会让读者感到些许困惑,因为作品读上去像是游记,又像是回忆录或随笔散文,或者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是自传性小说。作品采取的是第一人称叙述,到结尾时,叙述者谈及了她的作家身份和虚实之关联,感到很多故事跟作者似乎
|
妙趣横生的发酵文化之旅
发酵,利用了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单就美食而言,就是人类借助微生物的力量生产美食的过程。发酵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一般人对于发酵的了解却极为有限。日本作家、发酵工程师小仓拓的新著《发酵文化人类学》(王彤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即是一部有关发酵以及发酵文化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作品。作者以自己的个人经历和职业生涯为线索,引导读者进入发酵的世界,进而进入发酵文化的世界。他试图在书中
|
《文化和价值》,我的回顾
一、试译维特根斯坦 初读《文化和价值》(黄正东、唐少杰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是在一九八七年岁末。我在学校附近松木场新华书店买了这本书,是该书在中国大陆的首译本。薄薄一册,售价八角钱。如今泛黄的扉页上写着购书日期,故而知道此书出版当年我就碰巧买来读了。 一本风格独特的笔记体作品。我读了又读,不能都读懂,但不妨碍欣赏其风格。在电话都尚未普及的年代,书籍也是稀缺资源,拥有一本好书会让你自感身
|
诗歌内外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今年是他诞辰一百五十周年。跟同时代的艾略特、庞德和史蒂文斯相比,弗罗斯特如今的读者群要大得多。他很早就说过不希望自己的作品仅仅被当成是专供诗歌圈少数人士品评的“鱼子酱”,他要做一个通俗的大众诗人,让诗集成千上万册地卖出去。这一夙愿在他生前就已经实现了,有学者统计,到一九五○年他出版的诗集总共卖出了近四十万
|
简·奥斯丁的“恐法症”
著名历史学家沃伦·罗伯茨(Warren Roberts)在《简·奥斯丁和法国大革命》(Jane Austen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1979)一书中曾调侃当时流行的论调:女作家小说里有法式落地窗、法式面包和法国厨师,但没有法国大革命。很显然,这是对温斯顿·丘吉尔的隔空回应—后者晚年回忆,二战中他卧病在床,令人取读奥斯丁的《理智与情感》,对小说中描绘的和平世界感慨
|
追寻契诃夫的旅程
一 远远地,就看到那幢二层红楼,它依偎在一栋高大的主楼旁边,显得小巧而醒目。快步走过去,只见门口的墙壁上悬挂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伟大的俄国作家安东·帕夫洛维奇·契诃夫1886-1890年间生活于此”。这里就是位于莫斯科的契诃夫故居博物馆。明媚的阳光照着这栋小楼的凸窗,仿佛再看久一点,年轻的契诃夫就会推开窗,凝神看向眼前的这条街。“五斗橱”,是契诃夫对这栋楼的戏称,的确神似。来他家做客的朋友们称此
|
荒野:曼德尔施塔姆与艾基的对话
在荒野中,如暴雨那般,作品以自毁性的强度与密度涌现。词语,猛然坠落于言说者因不断嗫嚅而发烫的唇,激起骨白色的水花。一个又一个紧凑的日期如同浮漂般在纸页上摆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的流放,成为白银时代俄罗斯诗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几乎意味着这一时代的终结。探访过诗人位于沃罗涅日的流放地后,安娜·阿赫玛托娃在一首献诗中写道:“在流放诗人的房间里,/恐惧与缪斯轮流值守,/而夜在进行,/它
|
读《谭正璧传》
谭正璧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通俗文学大家,文化界名人。谭篪编撰的《谭正璧传:煮字一生铸梅魂》通过谭本人及同时代人士之记述评议,由幼而老地展现了一个才情横溢、爱国忧时的前辈文人兼学者形象。读此书,庶几可触摸到晚清私塾中的座椅,呼吸到上海沦陷时期的空气。稍稍细读或有这样的感觉:似水年华,书生以文报国;如磐夜气,志士用笔御寇。尽管书中有不少可被视为考据性文字,普通读者一册在手,也将多少有所获。 书中有些描
|
艺术的启蒙之旅
如果你将在五十二周后失明,你会选择在这段时间里做些什么?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在《莫娜的眼睛》一书中,莫娜的祖父却在知晓她的病情后第一时间替她做了选择:先去卢浮宫,再去奥赛博物馆,最后去蓬皮杜艺术中心。五十二周的时间,每周一次,在这三座声名赫赫的博物馆里,他将带十岁的外孙女,在也许会到来的失明前,去汲取世界上“最美丽、最具人文气息”的东西。当然,这两个最高级,是莫娜的祖父亨利·维耶曼
|
暮云春树,想望丰仪
《燕东园左邻右舍》(徐泓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徐泓教授的力著。这部作品从北京大学的住宅区燕东园的二十二栋小楼出发,记录下在这里曾经生活过的学者往事。一个时代结束了,但建筑会说话。知识分子的学术人生、精神求索以及家风、教养与品格都写在一砖一瓦、一桌一椅中。暮云春树,想望丰仪。徐泓教授记录下学术传承的生动画卷,保存下热气腾腾的生活,缅怀与致敬一代知识分子。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