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3年35期
|
我们需要文学
当我们独处时,就可以拿起一本书,或者打开手机读书,平心静气地读下去,一定能有所得。我们可以在书中领略自己从不曾到过的国度;可以随包法利夫人一起领略十九世纪法国的乡村生活;亦可以随着伊萨克·迪内森的《走出非洲》感受非洲草原的旖旎风光;可以感受简·奥斯汀的幽默风趣;也可以感受安娜·卡列尼娜内心的挣扎,真可谓是一书在手,世界遨游。 为什么是文字,难道短视频不好吗?答案是文字的作用无法替代。当送别人一束
创作 |
一个人的思索
一个人的世界 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与寂寞为伴,有时,甚觉疲累。 半年多来,我终于走出了家门,抛却烦琐的工作,挣开尘俗的束缚,摆脱文字的羁绊,扑向了大自然的怀抱,走进了瑞昌,走进了安定湖,还原了一个本真的我。我尽情地、无拘无束地感受着大自然的温馨,一如扑进了母亲那温暖、柔软怀抱里的孩子,心里自是有一种无以言说的愉悦和畅快。 长期以来,深陷在以文字织就的苦海里,让人心力交瘁。我犹如被人在身体内种下了
创作 |
南国的冬天
历来的文人作家,都很喜欢描写北国的冬天。 只可惜这南国的冬天,既没有千里冰封,更没有万里雪飘,它似乎没有什么很明显的季节特征。如果说,北国的冬天是银白色的,那南国的冬天,则可以说是五彩缤纷的。这么一看,这南国的冬天也别有一番风味了。 南国的冬天不像冬天,却像是春天,活力的、粉色的春天。 花儿可以在南国的冬日绽放,这可是不容错过的“冬日奇景”。虽是初冬,但在羊城广州,却没有什么冬的氛围。你看这
评论 |
春到人间寂寞知
[摘 要] 作家用多个故事探照灯般地直指人心最幽暗的角落,勘探女性在生命历程中的冒险、跌宕与不堪。聚焦“写作之于人生的意义”这一主题,多重角度反复进入,从青春的欢呼到微妙的反讽再到冷酷的抛离,以“有心”之举写“无力”之局,形成了怅惘、清俊、疏离的独特氛围。 [关 键 词] 《晚春》;写作;意义;女性;孤独 《晚春》是作家三三近年来创作的一部小说集,其中9篇小说,不同的开局,不一样的结尾,
评论 |
论金宇澄《繁花》的人民性品格
[摘 要] 金宇澄的《繁花》是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小说深入上海人民生活,展现了立体、生动的上海风貌,同时以深情的笔触,抒发了人物真实动人的情感,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品格。 [关 键 词] 《繁花》;人民性;上海风貌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艺创作的人民性,既是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为《讲话》)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
评论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归去来兮辞》的情感解读
[摘 要] 《归去来兮辞》被称作是陶渊明归隐人生的宣言书,展示了陶渊明在外部环境干扰中逐渐找回自我、实现质性自然的超我境界的内心情感变化,体现出他从“本我”“自我”到“超我”的思维转变,蕴含着有关物质追求、人生信仰、志趣所向等丰富的哲理与内涵。以《归去来兮辞》为赏析对象,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剖析诗人创作此篇辞赋的情感转变背后的深层次根源。 [关 键 词]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文学
评论 |
浅析阿瑟·米勒的现代悲剧观和空间叙事
[摘 要] 阿瑟·米勒作为美国犹太裔剧作家,深切关注着社会现实和底层人物的生活困境,被誉为“美国戏剧界的良心”,《推销员之死》即是其巅峰之作。威利·洛曼是一名推销员,壮年时的他业务能力可靠,妻子琳达持家有道,两个儿子比夫与哈皮也让他引以为傲。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好运气似乎正离他远去,他的生活也渐渐失控。米勒撕碎了“美国梦”的光鲜表象,满怀同情地洞察了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不动声色地将希望和痛楚
评论 |
勇立潮头的思想与表达
[摘 要] 通过探讨彼得·库克丰富的绘画经历、前卫的建筑思想以及独特的画面特征,展现了一位前卫的现代建筑师如何借助绘画作品摆脱现实的束缚,实现了对心中城市与建筑理念的追求。这启示当代建筑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性、创新性和前瞻性,为城市和建筑的未来发展涵养创作动力。 [关 键 词] 彼得·库克;建筑画;建筑电讯派;拼贴画;城市 西方的建筑绘画历史悠久,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随着
评论 |
读《林泉高致》有感
[摘 要] 《林泉高致》是现存历代绘画理论著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画论,尤其是对山水画的创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其中山水训、画意、画诀三篇文章凝结了郭熙对山水画创作的认知和山水画创作的经验。郭熙从一名绘画实践者的角度系统总结了自身的创作方法和对山水画创作的认知,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对于“意境”“师造化”“画法”的总结很具体。这些真知灼见不仅对山水画创作有很大的指导价值,对其他门类也有极强的参
研究 |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意蕴及当代价值
[摘 要] 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经典思想之一。相较于西方哲学思想,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蕴含的对自然的态度对当今社会发展而言更具有参考价值。从本质上讲,“天人合一”思想表达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认为人既有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也有回馈自然的义务,对于自然不能一味地索取,应当树立起保护自然的意识。这种思想对于当代自然以及生态理论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 |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路径探析
[摘 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注重创新与转化,加强教育与宣传,不断促进国际交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个人、社会、国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真正绽放时代光彩,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 键 词] 新时代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一、研究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优秀思想、
研究 |
儒家中庸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探究
[摘 要] 探讨了儒家中庸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儒家中庸思想的内容及特征,考察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并提出儒家中庸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具体措施。研究发现,儒家中庸思想追求仁义礼智信的品德修养,强调中庸和谐,符合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研究认为,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以中庸思想为指导,培育民族精神,并
研究 |
《管子》哲学思想阐扬
[摘 要]《管子》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它强调宇宙万物生成的物质性,强调认识主体需提升自我修养以更好地认识客体,看到了事物之间对立依存的关系,认为人性具有趋利避害、自私和向善的本能,主张以德行、礼法和法治为基础的道德实践和政治治理。从整体上看,《管子》有一贯的中心思想与结构系统,富有逻辑性,其重要历史地位体现在是先秦独成一家之言的最大杂家著作,被称为“
研究 |
《诗经》农事诗研究
[摘 要] 农事诗是《诗经》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诗歌,约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奴隶制时代,是我国古代农事诗的典范之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诗经》农事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事诗指《诗经》中与农事活动有关的所有篇章,包括描述农事活动、与农事有关的活动以及提到农事有关语句的诗歌。狭义的农事诗指那些以农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从定义与篇目、研究概况、主要内容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探讨《诗经》农事
研究 |
生生和谐——莱布尼茨“新系统”与张载太和论的比较
[摘 要] 生生以和谐为保障,和谐亦是生生之指向。莱布尼茨将无广延的单子看作宇宙同构的基础,通过“隐德来希”赋予世间万物以生命驱动力,并以上帝作为单子间和谐共生的根本保证和终极追求;张载则以“气化万物”为生生同源的发端,借助气感与仁理展现生生之性,强调人作为“天地之心”而成己成物、复归太和的内在使命和价值目标。由此,二者在“形而”上层面阐明了万物间和谐互动的必然性,也在现实世界中揭示出个体间和合
研究 |
继往开来 别具一格:明清诗词特点与艺术新变
[摘 要] 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古典诗词的风格和思想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研究这一时期的诗歌特点和艺术变革,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并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基于此,以明清文学中诗词艺术特点与美学流变为研究切入点,深入分析了明清诗词的特点,旨在从不同层面探究诗词流域的“文学演变”与“文化复兴”,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更充分的借
研究 |
浅析《阅微草堂笔记》鬼魂书写的教化意义
[摘 要]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创作的一部小说集,其中大量篇幅是鬼魂故事。因为鬼魂比狐狸精怪沾染更多“人性”,多数情节也可呼应人间社会的道德秩序,所以,研究《阅微草堂笔记》中的鬼魂故事,可进一步了解清代世风世情与上层社会的思想动向。从为官清正、子女纯孝、处世浩然、儒学正统四个角度切入,细致分类《阅微草堂笔记》中的鬼魂书写,同时从百姓与读者的思维模式、统治阶层的态度立场、创作者的思想倾向等方面探
研究 |
浅析黄侃书法艺术特点
[摘 要] 黄侃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在文字、音韵、训诂等传统“小学”各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主要从家学与师承、书法风格特点等几个方面探讨黄侃的书法艺术,并通过其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书法风格特征和学养,分析其书法艺术特点的典型性以及对书法学习者的启示。 [关 键 词] 黄侃;书法;学养 黄侃,湖北省蕲春县人,188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原名乔馨,后改名侃,字季刚。黄侃是我国近代颇负盛名
研究 |
浅论《龙须沟》中“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角色塑造
[摘 要] 《龙须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该剧通过描写北京一个小杂院的四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表现了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巨大变化。剧中的主要人物,如程疯子、丁四嫂等,都是普通百姓,他们在表演中把自己的个性和情感与角色的个性和情感相融合,使角色的心理活动既真实又富有个性,这就是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有机统一。分析了《龙须沟》中的角色塑造技巧,探讨了演员如何在表演中做到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有机统一
研究 |
钱钟书小说《围城》的叙事艺术研究
[摘 要]《围城》作为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品,讲述了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经历,刻画了抗日战争初期知识分子的群像。作者通过生动的文字表达了对知识分子的讽刺,实现了小说主题的升华。但与其他描写知识分子的小说不同,《围城》并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在叙事结构上更是别具一格。从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四个方面入手,对《围城》中的叙事艺术进行全面分析。 [关 键 词] 《围城》;叙事艺术;“流
研究 |
沈从文文学创作与湖湘文化精神
[摘 要] 沈从文的成长和创作深受湖湘文化濡染,湖湘文化所具有的坚忍顽强的人格精神、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崇尚道义的文化传统深刻影响了他的人生价值取向与文学创作,对独立自主的执着追求、关注社会现实的创作、游侠者精神的书写是他对湖湘文化精神的生动注解。 [关 键 词] 沈从文;文学创作;湖湘文化精神 法国哲学家丹纳在著作《艺术哲学》中指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1]。作家生
研究 |
康巴作家群文学书写中的文化符号浅析
[摘 要] 康巴作家群的创作始终与多民族文学的协同发展同步进行,通过各种文化符号展示了各民族的生活情态、民族情感和心灵世界,呈现了真实的康区生活和康巴人民的精神内核,这些在文化中形成的既为人们所共享,同时又作为传承对象的具体环境、语言、习俗和历史记忆等,都是民族生命的具体符号。 [关 键 词] 康巴作家群;文学书写;文化符号 2012年,“康巴作家群”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之后由四川省作家
研究 |
论作家社会活动轨迹与非虚构文学中的返乡“艰难”
[摘 要] 梁鸿、黄灯等由乡入城的知识分子在返乡书写时往往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与家乡、亲人既亲近又隔膜,行文之间既流露出审视的眼光又带有反思的心理。对比之下才会产生对差异的觉察,见识到他乡的风景才会获得审视原乡的视野。因此,关注梁鸿、黄灯的身份相似性特征,对探究作家的社会活动轨迹如何导致返乡书写的“艰难”十分有必要。 [关 键 词] 社会轨迹;非虚构文学;返乡书写 以梁鸿的《中国在梁
研究 |
畅销儿童文学图书的市场推广研究
[摘 要] 从市场角度对畅销儿童文学的推广策略进行深入探究,旨在揭示畅销儿童文学在市场中的特点和相关推广方法。研究选取了一系列畅销儿童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市场需求与特征,并调研了相关推广策略的效果与影响因素。通过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发现了畅销儿童文学市场推广的关键成功因素,并对其进行了深入解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畅销儿童文学市场中,市场推广策略的有效运用能够明显提升作品的曝光度和销售量。研
翻译 |
翻译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摘 要] 文学与翻译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文化领域里一直都是关注的重点。翻译作为文学传播的一种介质,不仅消除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枷锁,还影响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优秀的文学作品想要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就需要翻译成各种语言,这样才能进行跨国界的传播,而翻译就是文学作品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翻译可以促进作家互相借鉴和创新,进一步获得文学创作的灵感;同时,不同文化元素也得以借助文学作品广泛
翻译 |
基于文化背景差异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对策分析
[摘 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在翻译过程中常常面临文化转换的挑战。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在保留原文化内涵的同时,使译文更贴近目标文化的习惯和口味。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效地进行文化转换,以满足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期待和理解。在处理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时,翻译者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准确传达作品的文化内涵,此外,持续学习和改进也至关重要,翻
传承 |
东北抗联红色文化数字衍生品中的文化创新与传承研究
[摘 要] 旨在探究东北抗联红色文化数字衍生品开发中的文化创新与传承问题。通过对东北抗联红色文化的深度研究,分析了现有文化传承方式存在的局限性。基于此,提出了一种以数字衍生品为切入点的文化创新模式,旨在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文化的数字表达、展示和传播。同时探讨了文化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通过实践案例分析研究发现,采用数字衍生品进行文化创新和传承可以有效地激发公众对
传承 |
慈利县板板龙灯在数字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
[摘 要] 慈利板板龙灯作为从宋朝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精神内涵早已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由于传承人和表演人的年龄差异日渐显著,慈利板板龙灯面临着传承和发展困境。而数字化的发展与进步,得以利用数字化科学技术推动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分析了板板龙灯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发展现状,同时因地制宜地提出发展意见,通过当前较为成熟的数字化技术,推进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 |
“互联网+”背景下湖北造型类非遗传播策略研究
[摘 要] 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湖北造型类非遗面临前所未有的保护与传承挑战。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非遗承载着人类智慧,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深入分析湖北造型类非遗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策略,通过对传统传播方式和数字技术应用的研究,寻找在尊重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传播路径,为湖北及全国非遗的保护与传播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关 键 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
杂谈 |
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研究
[摘 要] 深入探讨了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首先分析了网络语言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文学的交集,强调网络语言在文学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中的影响。其次探究了网络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及其对文学创新的促进作用,突出了网络语言如何为文学创作提供新的视角和表达形式。研究得出结论,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文学的交融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合理的融合策略对于提高文学的质量和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
杂谈 |
浅谈高品质仪谈语言
[摘 要] 礼仪的核心是尊重和成交。在日常人际交往中,社交礼仪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联系。结合社交过程中高品质仪谈的文字语言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嗯”“啊”“哇”“咦”文字语言在高品质仪谈中所代表的含义与应用,为人们进行社交仪谈礼仪提供一种的新思路和方法。 [关 键 词] 礼仪;语言;社交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也是文化的重要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