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2年15期
卷首语 |
卷首语
夏天难熬,故向有“苦夏”之说。 比起“避暑”,“消夏”这个词似乎多了不少意思。正如“光阴”,总要比“时间”的意味更深。避暑是试图逃离夏天,而消夏却充满了平和日常的味道,不试图与季节对立,而是融入自然带来的一切——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夏日沉闷,我们常常昏昏欲睡。可这个有着漫长白昼的季节,也纵容着我们潜滋暗长的情绪和意念。初夏的心猿意马
视点 |
空旷的夏天,最需要朋友
我没有想到,不到六岁的儿子这样渴望朋友。他总是打开客厅的门,然后坐在门口孤零零地玩玩具,耳朵却格外灵敏地竖起来,以便邻居浩浩哥哥回来时,他可以冲出去跟他攀谈几句,顺便问一句:“我今天可以和你玩吗?”但他通常得到的答案都是:“不能。”因为浩浩哥哥已是小学生,每天需要上很多课。 我鼓励他多交几个朋友,以便有更大的概率在合适的时间约到朋友玩。儿子听进去了,开始主动与小区内的其他孩子玩。情到浓密时,
视点 |
夏之绝句
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 已有许久,未尝去关心蝉声。耳朵忙着听车声、听综艺节目的敲打声、听售票小姐不耐烦的声音、听朋友附在耳朵旁低低哑哑的秘密声……应该找一条清澈洁净的河水洗洗我的耳朵,因为我听不见蝉声。 于是,夏天什么时候跨了门槛进来我并不知道;直到那天上文学史课的时候,突然四面楚歌、鸣金击鼓一般,所有的蝉都同时叫了起来,把我吓一跳。我提笔的手势搁浅在半空中,无法评
视点 |
蚊烟中的往事
如果是夏天,如果火烧云又把西边天映红了的话,我们喜欢将饭桌放置在院落里吃晚饭。当然,这时候必不可少的,是笼蚊烟,因为傍晚的蚊子很活跃。 笼蚊烟其实很简单,先是用一蓬干树枝将火引着,让它燃烧一会儿,就赶紧抱来一捆蒿草,将它们均匀地散开,压在火上。这时丝丝缕缕的青烟就袅袅升起了,蚊子似乎很不习惯这股在我们闻来很清香的烟,它们远远地避开了。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吃晚饭了。 这样对着青翠的菜园和绚丽晚景
视点 |
以前的夏天
从地势纬度上讲来,北方的夏天,当然要比南方的夏天来得凉爽。在北平城里过夏,实在是并没有上北戴河或西山去避暑的必要。一天到晚,最热的时候,只有中午到午后三四点钟的几个钟头,晚上太阳一下山,总没有一处不是凉阴阴要穿单衫才能过去的;半夜以后,更是非盖薄棉被不可了。而北平的天然冰的便宜耐久,又是夏天住过北平的人所忘不了的一件恩惠。 我在北平,曾经过过三个夏天;像什刹海、菱角沟、二闸等暑天游耍的地方,
视点 |
敦煌壁画消夏指南
小暑是六月节。季夏时节正式开始,愈演愈烈的“热”,成了往后这一两个月的关键词。 韩昌黎大概是怕热的,他面对夏天,好像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哀哀地叹:“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咳,五月开始我就被困在暑湿里喘不过气,和被闷在一口蒸锅里等着被蒸熟有什么区别? 与韩愈并称“韩柳”的柳河东,耐热性显然高出韩先生很多。“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热晕了的柳
视点 |
古人避暑有诀窍
炎炎夏日,酷热难耐。现代人有空调可用,能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夏日清凉。在古代没有制冷的技术,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 穿衣讲究“冰丝裀” 盛夏之时,古代富贵人家在衣着方面比较讲究。周朝的时候,人们利用植物作为材料,织成葛布,用葛布制作的衣服不仅轻薄,穿着也舒服。后来衣服的材料渐渐增多,丝织物备受追捧。有一种叫“冰丝裀”的织物价值不菲。唐代《乐府杂录》记载,一名长安富家子酷好声乐,后来
视点 |
水当当的消夏夜宴
夏日里,苏州地产水果丰富,这份福利也“蔓延”到了餐桌上。瓜果入菜,对具有美食智慧的苏州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撒了白糖的凉拌西红柿只是常规吃法,还有许多应时而为的“神仙”操作,让人们的消夏夜宴变得水当当。 瓜果入菜,美食文化里的“神仙操作” 古代苏州人早已经发现了西瓜的妙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瓜鸡。 西瓜鸡,全名叫做西瓜童鸡,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清代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里就有对于它的描
视点 |
夏天
在夏天,我们吃绿豆 桃,樱桃和甜瓜 在各种意义上都漫长且愉快 日子发出声响 列车经过乡下 旗帜悦动在屋顶上 在船上多么惬意 周围是渐长的水面 山顶上覆盖着雪 花散发香味 在湖上 你可以花所有时间 享受唱歌的乐趣 我不知道什么使我满足 你躺在草地上看书 听到你的四周是 无力的蚊蝇嗡嗡着 (小苏打荐)
大学 |
十位院士忆高考
做题太快被监考老师上报怀疑泄题、忘带准考证、高烧40℃被扶进考场、考完语文被老师判定作文“翻题”……这些“惊险”的高考经历,来自院士的口述实录。 四十余年前,中断了十多年的高考制度恢复,1100多万人在1977年、1978年参加了高考。从这些考生中走出了近300位两院院士。本文介绍的是其中十位在这两年中参加过高考的院士的故事。 王恩哥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 1977年12月在辽
大学 |
为什么很多大学越来越像高中了?
“内卷”这个从人类学借来的词,本意是“没有发展的数量增长”,近年来忽然“出圈”,常用来指“没有意义的,不能使人发展的竞争”,很多时候进一步简略为“卷”。 大学就是这种“卷”的重灾区。 一方面,学子们努力学习各种课程,争取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拼绩点;或者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争取获得奖项和头衔,拼荣誉;或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准备考研,拼将来的学历。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的不断提高,就是激烈竞争最为显著的
大学 |
行测是个什么玩意?
“有一只熊掉到一个陷阱里,陷阱深19.617米,下落时间正好2秒,熊是什么颜色?” “某人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某年他发现从当年起连续10年自己的年龄均与当年年份数字之和相等(出生当年算0岁)。问他在哪一年时,年龄为9的整数倍?” “柏拉图认为处于变化之中的事物不是真正的存在,持这种观点的人会认为什么最真实?” 看到这些,仿佛又想起被奥数支配的恐惧。但这不是脑筋急转弯
文艺 |
鳝鱼骨的滋味
在北京,刚刚飘起小雪的日子,听说更北的地方还有一波寒流将至。北京人对北方来的沙尘暴感到厌烦,对寒流则是早有准备。 围炉吃火锅,是对寒流最好的准备了。在水汽蒸腾的火锅店,人人面红耳赤,有的还冒着大汗,吐出的烟气则在玻璃落地窗上结成浓浓的雾,外面的景物一时隐去,只剩下明灭的车灯疾驰照射。 我喜欢雾气迷离的火锅店的感觉,尤其是没有太多现代装潢的火锅店,依稀使人回到朴素而单纯的年代
文艺 |
每种花的质感不同
在家里装饰鲜花半年后,我注意到自己的另一个变化。 每天在给花换水的时候我总是会一面思忖着“花儿们还能这样保持多久”,一面观察它们的状态。就这样,我对花朵的盛放与凋零更加敏感。也许正是因为每日的驻足观察,花儿们那些微妙的变化都逃不过我的双眼。 在吃饭或者发呆的时候,花总会自然地映入我的眼帘。用这么长时间持续地观察一种花,你会对它的质感和色彩有实实在在的感受。 比如,香水
文艺 |
落叶赋
一 我曾写过些短文,或记某事,或忆某人,大抵并非虚构。好比拾一片叶子夹在书中,目的不在于做书签,而在于长久保存住它。我皆可讲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为什么在一片落叶之中偏偏拾起某一片。它们常使我感到,生活原本处处有温馨。 当年我刚大学毕业分配到北影时,体质很弱,又瘦又憔悴。肝脏病、胃溃疡、心动过速和严重的神经衰弱,使我终日无精打采,心情沮丧。友人们劝我必须加强身体锻炼,我自己也这么
文艺 |
最开始
自从我出了两本书后,我妈便在村里四处吹嘘我是“作家”。可村民们只看到我整天蓬头垢面地趿着拖鞋满村追鸭子,纷纷表示难以置信。而我妈对他们说着说着,扭头一看,我正沿着水渠大呼小叫地跑,边跑边挥棍子,也实在不像个样子,便觉得很没面子。 后来,终于有人相信了。乌伦古河下游三十公里处新建了一个牧民定居新村“胡木吉拉”。村里有人来找到我妈,要我去该村当“村长助理”,一个月给我两百块钱。又表示
文艺 |
汉代砖刻·骑吏画像砖
东汉 砖刻 40cmX46cm 四川大邑安仁乡出土 四川省博物馆藏 此图是东汉砖刻,图中四匹健壮英骏的高头大马在四位骑吏的驾驭下,各具矫健的姿态,或健步飞奔,或转头顾盼,或低头顿足,或仰天长啸。各种形态被表现得活灵活现,具有汉代图画特有的气势和张力,堪称艺术之杰作。
文艺 |
孟子如何回答“送命题”
有一次一个人问孟子: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吗? 孟子回答:是的。 那个人又问:那假如嫂子掉到了水里,小叔子要不要用手去拉她啊? 这个问题问得就很刁钻了。用手拉,是“非礼”;不去拉,是“害命”。这完全就是两头堵的杠精式提问,要的就是让你答无可答。 但孟子却没被这个“送命题”难住。 他回答道:嫂子溺水还不去救,那不是畜生吗?男女之间不亲手递东西,
文艺 |
哲学去哪儿了
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一书中,我读得最有兴味的是写塞内加的一章。作为罗马宫廷重臣,此人以弄权和奢华着称,颇招时人及后世訾议。不过,他身在大富大贵之中,仍能清醒地视富贵为身外之物,用他的话来说便是:“我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女神……我把她赐予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时拿回去而不干扰我。我同那些东西之间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她只是把它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
文艺 |
旧酒痕
清嘉庆年间,有一个著名的篆刻家赵懿,所传的印章之中,有一方刻了一句白居易的诗:“襟上杭州旧酒痕。”很淡的一句诗,若不去留意它,淡得几乎不被人注意;但如果留意它,就可以嚼出它的味道来。 襟上有旧酒痕,旧酒痕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留下来的?当时和什么人共饮,和什么人言笑?一切都成了过去。偶然打开衣服来,酒痕犹在,当时的情景,立刻浮上心头,如今抚着旧酒痕,只剩下一片惆怅。 看到旧酒痕,而引起一连串的回想
文艺 |
小到不可言喻
哲学的对象是宇宙的全体。由宇宙的观点看起来,所谓人世间,可以说小到不可言喻了。 有一故事说,美国有一个飞行家,坐着飞机飞到地心引力以外去了,看见了一个神仙,他就问:“某城在什么地方?”那神仙说:“不知道。”他又问:“美国在什么地方?”神仙答:“没有听说过。”他又问:“亚美利加洲在什么地方?”神仙说:“也不知道。”又问:“地球在什么地方?”神仙也说:“不知道。”最后他问:“太阳系在
文艺 |
石性与玉质
《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最初同时拥有石性和玉质,石性是其本质,而玉质是世俗赋予他的幻象,最终他也抛弃了自己的玉质,还归了石性,弃俗缘,归山林,石性最终战胜了玉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本真的追求,故曰“石者,实也”。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石代表原始自然,是不加雕琢的本真,而玉则更多地被用来象征财富、地位和权力,是世俗欲望和社会规范的象征,故曰“玉者,欲也”。 (回忆摘自《新民晚报》)
文艺 |
牢骚不朽
牢骚可以不朽,有《离骚》为证。古音离、牢同声,离骚者,牢骚也。牢骚到了屈原笔下,情辞并茂,遂成千古绝唱。但《离骚》毕竟是文学作品,未必有牢骚的代表性,不妨再举颜驷。 颜驷,西汉时人,名不见史传。古人将立德、立功、立言称为三不朽,颜驷一样不沾。使他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笔下的,就是他的一通牢骚。 颜驷年纪轻轻就当上了“郎”,那是皇上身边的护卫陪从。郎,就是“廊”,在宫廷廊下当差,譬如荷戟守
文艺 |
父亲的手艺
我父亲生前最拿手的手艺是削梨子,他能够将一只梨子削出完整的一条皮。 我记得在他用一把旅行小刀小心翼翼地削着梨子的时候,我神经紧张,内心充满了担心,很显然我是担心梨子的皮被他削断了。这长长的一圈梨子皮,像是一张小小的外衣,被我的父亲重新覆盖在果实上。当我从他的手中拿过梨子,我得到的不仅仅是汁液甜美的果实,还有这螺旋状的果皮。这类似于一种馈赠,是父亲给我童年的馈赠。 我父亲削梨子的快乐
文艺 |
逍遥谷
武当山有一个山谷,叫逍遥谷,谷口有一尊老子骑牛的雕塑。雕塑和命名无疑来自道家,寓意得道后的状态,就是逍遥吧。 我喜欢这名字,也喜欢这寂静的山谷,然而我在那里并没有感到逍遥,即使午后下起了小雨,云雾飘渺,宛若仙境,也依然没有。我是个俗人,那时正被自己的问题困扰。 不仅我没有,溪涧匆忙的流水,山上拥挤的草木,如梦幽啼的虫鸟,爬满莓苔的石头,我觉得它们也都没在逍遥。一种森严的秩序统治着万物,不成
活法 |
焦虑的沙发
毫不夸张地说,在二十四岁之前,我几乎没有和我爸坐过同一张沙发。即便不需要交谈,只是一起漫无目的地注视着电视,我也会在五分钟之内感到不自在,借机以各种理由离开现场。 在我小时候,我们家的沙发很小。如果我爸妈已经先行落座,那就意味着我的加入会使我们不得不紧挨着彼此。无可避免的肌肤接触让我能清楚感知到我爸妈的温度。与此同时,我也会敏感地捕捉到我爸的情绪。 我爸对“知识改变命运”深
活法 |
在我成为几米之前
我的父亲不会画画,我的母亲不会画画,我的姐姐哥哥妹妹也都不会,从小全家只有我一个人喜欢画画。 我生长在一个完全没有绘画艺术气息的家庭里,关于我会画画这件事,不知该从何追溯。还好我的三舅舅会画画,算是提供了一个源头。三舅舅年轻时是油漆师傅,退休后开始画图,居然从业余变成专业,后来还开了画展、卖了许多画。所以我想,我画图的本领应该是来自母亲这一边的基因遗传。父亲不服气这个说法,曾夸口说他也很会画
活法 |
我在神农架
夜幕此刻把一个小小的村庄完全地沉浸,如果是从天空里看下来,只有几粒微弱的路灯提示着:这里有人居住,有人均匀地呼吸着。夜再深一点,就会有轻如羽翼的梦呓在一个老房子里飘着,像遗弃在老树上的一棵核桃掉落在草地上,滚动了一下,就悄无声息地躺在了那里,落进自己的等候里。这等候,便是一种结局。 父亲和阿姨今天回家了。父亲对这个偏远的小村子唯一不能忍受的是它的路:其实路已经修得很好了,但是在平原上住惯了的
通识 |
酒店的卫生纸为什么要折三角?
以往我们都觉得,设计是一门艺术,它考验的是创造力,越天马行空越好。 但是认知科学家诺曼说了,设计的本质,其实不是创意,而是沟通。它是一门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通过产品实现无声沟通的学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平均每个人要和两万多件东西打交道,大到飞机、汽车,小到一个创可贴、一个钥匙扣,每件物品都有它自己的用途,也都要经过设计师的手。 设计师要做的,不
通识 |
欧洲贵族的真实生活
世界人民有种念想,姑且叫做“贵族幻想”。《笑林广记》里,多有如此段子:乡民耕地之余,想象皇帝生活,总觉得他们的粪叉子都是金的;皇帝家里,住着四柱牌坊,上写金字“皇帝世家”,两边贴对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这是古代人民的幻想,所以编评书说故事的人,往往也投其所好:你们爱把帝王家想象得土豪金粗俗银,咱也这么顺着编。 这种贵族幻想的现代版,就变成了“欧洲贵族幻想”。于是王子公主
通识 |
后宫的午膳
喝完茶之后,太后让我们跟着她到了另外的一个房间,那里面午膳的桌子都已经准备完妥。我暗想,太后刚刚就已经吃了不少,不知道午膳还能不能吃得下。 不过,答案很快就摆在面前了。太后一走进屋子,就命令女官和太监们将所有餐具的盖子统统拿去。她坐在了上位,让我们站立于桌子下首位置。太后告诉我们:“本来呢,按照以往的习惯,在看完戏之后,皇上是要与我一起共进午膳的,不过他的性格是比较害羞的类型,和你们又只是初
通识 |
灰姑娘到底穿着什么鞋子?
在电影《致青春》中,当郑微感受到爱情到来时,一下子变成了穿着水晶鞋的灰姑娘,闪闪发光的鞋子在雪地上熠熠生辉。这一刻,你一定有些小感动。但如果你了解水晶鞋的历史,也许会打消这些感动。 这个故事说来真是有点儿煞风景。在格林童话之前,就有了灰姑娘的故事。欧洲最早的版本来自意大利人乔姆巴蒂斯塔的《五日谈》(1636年),灰姑娘(在这个故事里叫齐左娜)得到了一棵有魔力的椰枣树的帮助,于是穿
专栏 |
下班路上的“表白墙”
孩子考完大学的暑假,我在有几千个人的家长群里,顺着大家发布的嘈杂链接,追踪并关注了孩子被录取大学开办的几个微信公众号,其中一个公众号说是专门提供校园生活服务的,等到开学以后,渐渐发现,这个公众号,每天都发布一条“表白墙”。 通常下班的路上——丈夫开车,我坐在旁边,拿着手机念那些表白的话。 ——某某级的某某,一起上课的时候看见你在撩头发,阳光正好,你撩的不是头发,是我的心。 ——某
专栏 |
一袋瓶子
我一直有收集瓶子的习惯。平时喝完、用完的各种瓶子,我都会踩扁收起来。小时候集瓶子是为了卖钱;现在,纯粹是为了平息自己的道德不安。 刚刚出门还充电宝,我正好也拎了一袋瓶子下去,顺手扔在了垃圾站。 到了还充电宝的便利店门口,我远远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奶奶站在那里,身边围着几只小狗。“完了,她是遇到了什么事,怎么不进去呢?”我一边停共享单车一边焦虑地想。没想到,老奶奶用非常清楚的普通话大
专栏 |
余欢未尽
传唱了百年的《送别》,词曲简单,只有短短百余字,却道尽了“悲喜交加”的情绪。 江湖道远,知交零落。每一次分别,都可能是今生最后一次相见。这种场景,即便用儿童欢快的嗓音来唱,也处处透着悲伤。 这首歌里,有两个字,是整首词的词眼。所有的情绪,都集中在了这两个字上:“余欢”。 “一壶浊酒尽余欢”,化用自杨慎的《临江仙》“一壶浊酒喜相逢”。原句是表达古今洪流交汇,大浪淘尽风流,飘零之身相
专栏 |
我妈
“那时候刚分家,面吃完了,麦子还青。我去地里掐麦穗,搁洋灰板上搓。搓麦仁。一家人煮麦仁吃。那时还没有你,你在新家生的。”我妈说,“那时刚分家,住在老学校后头。你没咋吃过苦,你哥算是吃苦了。” 我在新家出生,上学时,老学校已经成了几堵破墙。我妈性格要强,刚分家,不会去爷爷奶奶家借粮食。有多少苦都是自己吃了。我妈不是一个轻易低头的人。 煮麦仁吃,日子艰难,这些事不知道被我妈讲了多少次。好
专栏 |
大虾酥与炒盒饭
跟爸妈视频聊天,我爸作为长期活动背景墙却不忘告状:你妈一会工夫就吃了七八块糖! 我听得头大:不是让你少吃吗?一天吃两三块就行了。 我妈嘿嘿嘿地笑,有些不好意思:忍不住哇,吃了一块就想再吃一块。 然后可能自己也觉得有点儿理亏,没等我开口便外强中干地反问:谁让你买了?买了还不让人吃? 我苦口婆心:不是不让你吃,但不能吃这么多啊,牙不要了? 我妈很得意:不怕,我都是假牙了我怕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