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2年32期
封面 |
中国空间站建造之旅开启
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3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经过6次自主变轨,于17时42分,成功对接于天
封面 |
中国问天史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 杨利伟 实现载人天地往返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 费俊龙、聂海胜 实现多人多天执行飞行任务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5日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首次出舱,独立掌握出舱技术 神舟九号 2012年6月16日 景海鹏、刘旺、刘洋 完成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神舟十号 2013年6月11日 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开展科学
封面 |
逐梦浩瀚星空踏上新征程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际……中国航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梦星辰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要从中汲取前行力量,步履坚定地向着实现第二
聚焦 |
山西出台举措促进工业经济增长
科学导报讯 记者郭亚妮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稳则经济稳。6月1日,记者从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山西省发改委出台《山西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共提出70条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山西工业经济增长势头。 《行动方案》重点把握落实细化国家18条政策、结合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强化政策创新等三个方面,聚焦稳市场、惠民生、促消费,具体包括以下6个方面
聚焦 |
大蒜之乡种芍药 探索致富新产业
五月的阳房村,正值芍药花盛开时节,沿着村里乡间小路行走,循着花香便可寻到陈福生的芍药园。园里的芍药渐次开放,随风舞动,吸引了不少村民来此“打卡”。 5月23日,《科学导报》记者来到原平市西镇乡阳房村了解到,该村村民陈福生种植的十亩芍药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今年秋天可望收获。 谈到种芍药的初衷,陈福生告诉记者:“其实作为‘一村一品’的特色产品,我们村的特色产业是紫皮大蒜,但是大蒜需要大量的水,
聚焦 |
产业创新促发展
李兆民摄 6月4日,山西紫林醋业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包装流水线上紧张忙碌。近年来,紫林醋业持续科技创新,带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聚焦 |
山西省医学会石楼专家工作站启动
科学导报讯 5月30日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前夕,山西省医学会石楼县专家工作站正式启动。5月27日,山西省科协、山西省医学会、石楼县委县政府在石楼县联合举行了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之后,山西省医学会组织骨科、神经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内分泌科、儿科等10个专委会的11名知名医学专家,分别深入石楼县人民医院相关临床科室,现场考察设施设备情况,座谈了解科室人才、技术、管理、服务等和患者的
聚焦 |
中车太原公司入选“全国铁路科普教育基地”
科学导报讯 5月29日,记者从中车长江集团太原公司获悉,该公司机车车辆科普教育基地被中国铁道学会授予“全国铁路科普教育基地”殊荣。 中车太原公司机车车辆科普教育基地打造了铁道车辆科普展馆、历史文化浮雕墙、轨道交通装备实体展示基地等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基地自2017年投入使用以来,累计开展科普展览、科普直播等活动近1000场,接待上级领导、客户、国际友人、科普爱好者近6000人次,通过网络直播
聚焦 |
在稳经济战场上,她负“伤”逆行
5月25日,一条从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总部传来的消息,令疫情之下决战疆场的阳光财产保险股份山西省分公司(下简称“山西阳光产险”)全体阳光人欢欣鼓舞,据统计数字显示,山西阳光产险在全国阳光产险行业中,经济增速名列第二,实现了首季“开门红”。因脚骨断裂居家养伤的山西阳光产险党委书记、总经理张彦平开心不已:“这是全体阳光人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的稳经济的山西答卷,总算没有辜负大家的担当、吃苦与奋
聚焦 |
让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频共振
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太空中的衣食住行有何新看点,航天科技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不仅让无数人充满自豪感,也让人们对太空知识、前沿科技有了更多了解。 科技创新,精彩无限。近年来,从“嫦娥”揽月到“羲和”逐日,从“天和”遨游星辰到“悟空”“慧眼”探索宇宙奥秘,一个个科技创新成果,推动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让更多人有机会
聚焦 |
治疗肿瘤有了可穿戴型疗法
近日,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兰伟领衔的柔性电子科研团队联合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王静、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余存江,在可穿戴型柔性透明热疗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这项工作为关节疾病、皮下肿瘤等疾病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无创、温和的物理治疗方案,可应用于骨关节炎、颈椎病、慢性眼表炎症和各类浅表肿瘤。
聚焦 |
科学家解析“割手密”种质资源演化
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基因组中心教授张积森团队解析了甘蔗细茎野生种(又称割手密)天然同源四倍体Np-X基因组,并利用基因组学手段系统阐明了细茎野生种的起源、染色体基数、基因组倍体、关键性状相关基因的演化。该研究为甘蔗基因组辅助育种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将推动甘蔗种质资源应用。
聚焦 |
低浓度二氧化碳快速集获器面世
日本科学家开发出了一款新的碳捕集系统,其能以前所未有的性能直接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效率高达99%,且捕集二氧化碳的速度至少是现有系统的两倍,成为迄今处理空气中低浓度二氧化碳最快的捕集系统,有望开启直接空气捕集新时代。
聚焦 |
新量子技术可将黑洞看得更清楚
据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发布在预印本平台arxiv.org上的研究论文,一种被称为受激拉曼绝热通道(STIRAP)的新量子技术可以增强光学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这项技术允许量子信息无损耗地传输,使VLBI探测到以前无法看到的波长。一旦与下一代仪器集成,这项技术可对黑洞、系外行星、太阳系和遥远恒星的表面进行更详细的研究。
聚焦 |
“神经弦”实时侦听大脑与肠道对话
据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公开的一篇材料科学论文,美国斯坦福大学团队描述了一种模拟组织的传感器,可用于实时监测大脑与肠道的神经递质。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小鼠的肠道—大脑交流,表明了这种传感器的能力。该设备或有望实现其他身体柔软器官的生物分子传感。
深度 |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编者按:今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其中,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科技工作者的身影,也探索出生态文明建设更多的方式与可能。 为长江江豚建立自然迁地保护区,用遥感技术监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在盐碱地上种稻种草……本版推出特别策划,走近美丽中国建设中的科技
深度 |
“我一辈子的学术生涯都与江豚有关”
常年在长江上风吹日晒的王丁,身材敦实、皮肤黝黑。如果不是在堆满了书籍的办公室,人们很难把他与科学家的身份联系起来。 64岁的他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他和团队从事江豚保护与研究已有40多年。“可以说,我一辈子的学术生涯都与江豚有关。”王丁说,看到长江江豚数量不断增加,人们对江豚的保护意识明显加强,他认为自己团队的研究算是成功了。 王丁1977年上大学,专业是空间物理系无线电
深度 |
“让遥感技术更好地为生态环境赋能”
登录系统,点击鼠标,矿山高清影像随即弹出,通过多期影像前后对比,矿山修复进度一目了然。 影像能有多清晰?“优于1米的分辨率,通俗地说,分清地面上的轿车和卡车,一点问题都没有。”贵州省第三测绘院总工程师申朝勇介绍。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矿山多达上万个,如何有效实现动态监管?2019年初,申朝勇带领团队借助“互联网+遥感”技术,研发监管平台,以便实时监测全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情况。 2020年
深度 |
“希望这‘光板’的盐碱地都变绿”
松嫩平原西部分布着大面积难治理的重度苏打盐碱地。 “希望这‘光板’的盐碱地都变绿,变良田,变草地。”这是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梁正伟的目标。至今,整整20年,为了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生出绿意,梁正伟也在这里深深扎下了根。 “碱地白花花,一年种一茬,小苗没多少,秋后不收啥”。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1984年,22岁的梁正伟从吉林
深度 |
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2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只有一个地球”,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我国六五环境日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不同的表达,传达出一致的理念:美丽的地球家园,需要我们一同守护。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无论是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还是大气污染、水污染成为全球性问题,相关案例告诉我们:“环球同此凉热”。面对生态
深度 |
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启动十年助推一大批参赛企业加速成长
10年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参赛企业和团队超过24万家,撬动银行、创业投资等金融资本累计投资企业超过千亿元,一大批参赛企业改制、挂牌、上市,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快速发展。 5月31日,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启动工作会在京召开,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以一组数据亮出了大赛取得的成绩单。他说,十年来,大赛秉承“政府引导、公益支持、市场机制”的办赛模式,在全社会取得了良好反响。 “大赛凝聚
视点 |
神舟再飞天 太空筑家园
6月5日10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和3名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正式开启。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6月5日20时50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依次全部进入天和核心舱。 此次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将创下多个“首次”,包括将在太空迎来神舟十五
视点 |
创新突破 逐梦太空
人类在宇宙面前是渺小的,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伟大的。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以及“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
乡村振兴 |
山西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主题培训
科学导报讯 近日,山西省忻州市新一轮乡村振兴培训市级示范班开班,来自全市14个县市区的副县长、乡村振兴局长等100多人参加培训,本次提升乡村振兴干部专业化能力的培训和以往不同,没有请专家,而是让在基层干得好的典型现身说法,互相借鉴。 忻州市曾经是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忻州广大干部群众砥砺奋进,决战雁门,光荣完成了脱贫攻坚的重任。 “我市已经形成市级示范、县级骨干、乡村
乡村振兴 |
夏县尉郭乡西阴村村企融合铺开幸福新 “丝路”
眼下正是春蚕养殖关键期,5月28日,《科学导报》记者走进运城市夏县尉郭乡西阴村。放眼望去,千亩桑林枝叶繁茂,绿荫遍地,桑农们正忙着采摘桑叶,郁郁葱葱的桑叶随风摇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走进现代化桑蚕养殖棚里,轨道遥控喂蚕车、省力化自动上蔟装置、全自动采茧设施一应俱全,春蚕长势良好,即将迎来收获季。 夏县西阴村有着悠久的养蚕历史,传说是轩辕黄帝之妻嫘祖教民养蚕种桑的地方。1926年,这里发掘出
乡村振兴 |
马亮:种起“致富菇” 走上幸福路
整齐划一的出菇架,一排排码放整齐的菌棒,一朵朵向上撑起的香菇小伞……5月25日,《科学导报》记者走进大同市森海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只见理事长马亮和合作社成员们正在忙着采摘成熟的香菇,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天刚卖了一批新鲜香菇,我们栽培的香菇品质好,不愁卖,一送到市场就抢购一空。”马亮对记者说。 马亮是土生土长的大同人,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切身感受到了父辈们在土地里劳作的艰辛与不易。大
乡村振兴 |
“三个突出”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的奋进征途中,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这支队伍也不容忽视,要以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为抓手,全力做好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育,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内生动力和智力支撑。 突出结合产业链条,培育农村产业人才。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而要解决产业发展的瓶颈,关键在人才。要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紧扣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瞄准产业布局,大力实施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型和科技
乡村振兴 |
闻喜:科技特派员技术送田间
科学导报讯 春种夏管,促粮食增产。5月26~27日,为帮助种植户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专家,组成“三区”科技特派团赴运城市闻喜县开展科技服务活动。 立夏已过,山楂园中已是绿果盈盈。受年初晋中、太原疫情影响,闻喜县科技特派员活动一直采用微信、网络等形式进行。如今,终于可以到田间地头指导生产了。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吕英忠、梁志宏及副研究员杨明霞组成“三区”科技特
乡村振兴 |
夏县:生态光伏发电
6月2日,运城市夏县埝掌10MW集中式光伏电站,在阳光照耀下,一排排单晶硅光板熠熠生辉,与山巅风电、绿色沟坡、金色麦田相映成趣,构成一道中条山区农村独特的亮丽风景线。近年来,当地坚持高质量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推进光伏发电、高山风能等绿色经济产业发展,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张秀峰摄
乡村振兴 |
小小玉米皮成了脱贫利器
近年来,临汾市隰县寨子乡中桑峨村坚持“共建共创共享共育共赢”的理念,改造建设了一家集“省校合作、乡镇党校、农民夜校、技能培训学校”四校合一的实践实训营地,有效提升了集体经济收入。图为农民夜校学员正在学习玉米皮草编技术。刘超摄
创新智库 |
韩登科:带着百姓奔富路
“最近组织邻近村民,邀请县农业农村局科技专家来我们镇开展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今年在全镇示范推广了500亩。”5月15日,长治市优秀科技特派员韩登科高兴地向记者说。 韩登科今年50岁,是长治市武乡县丰州镇十里坡村人,也是武乡县龙晖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乡亲都习惯叫他乳名——“狗小”。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他只读到初一年级就辍学放了羊,十里坡的沟沟梁梁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放羊时为了解闷
创新智库 |
索南仁青和他的“水培牧草”
走进“水培牧草”集装箱,一株株翠色欲流的牧草在托盘中整齐排列着,草叶上的水珠像一颗颗透明的珍珠,原来是全自动化设备刚给这些“口渴”的牧草“喝饱水”。索南仁青和几位技术人员拿起托盘仔细观察,看到牧草长势喜人,索南仁青会心地笑了。 索南仁青所在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索吉亥村,平均海拔约3000米,以畜牧业为主。近年来,因天然牧场逐步减少和养殖业快速发展,草畜矛盾日益突出。
创新智库 |
新型智库应精准服务地方治理现代化
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新型智库是智力资源的重要聚集地,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在迈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急需智库提供精准的智力服务,以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一是精准明确定位。智库定位越明确,其服务就越精准。智库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坚决摒弃同质化、大众化研究,坚定走差异化
创新智库 |
筑牢网络安全防线,谁都不是旁观者
202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下称《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五周年。作为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网络安全法》是我国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这5年,是网络安全法落地生根日益发挥效力的5年,是国家加强网络安全治理并取得显著成就的5年,也是亿万网民更有安全感的5年。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统计显示,截
创新智库 |
海南海口举办RCEP区域发展媒体智库论坛
5月29日,“开放合作 发展共赢:共建全球最大自贸区——RCEP区域发展媒体智库论坛”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在海南海口召开。论坛指出要坚定推进RCEP进程,合力建设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这充分体现了各方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信心和决心,并将为区域乃至全球贸易投资增长、经济复苏和繁荣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创新智库 |
江苏省无锡打造新型城市智库
5月26日,无锡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揭牌。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智库,中心广泛吸纳智库专家、有效利用本地高校优质研究资源,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创新智库 |
江苏省盐城盐都建立人才智库
为进一步发挥优秀青年人才群体智力优势,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实现青年人才保值增值,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委组织部在全面摸排青年人才专业背景、特长爱好、岗位特色等的基础上,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四个示范区”建设,成立了盐都区青年人才智库。同步确定了组织部门牵头、相关单位配合、实践导师指导、成员动态管理的运行机制,切实把青年人才的智力优势和盐都发展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提升青年人才的参与度和融入度,
理论学术 |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滨州市文旅融合路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基于黄河文化所进行的文化保护传承与文旅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希望可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滨州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文旅融合贡献提供参考。
理论学术 |
浅谈高等数学思政教育切入点
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等数学相结合,为教师打开了教学思路,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实现了教书与育人。找到恰当的思政切入点很关键。我们分别以人物、古诗词、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以及人生哲理为切入点,介绍了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案例。
理论学术 |
幼儿园特色美育园本创建的探索与建设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应当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着手,以美育功能为核心,打造园本课程,进而提升幼儿的基础审美能力,实现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理论学术 |
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创新途径
推动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有利于提升档案资源的利用率。本文就如何提升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作出了相关论述。
理论学术 |
“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开展
生活中离不开对语文的应用,在与人沟通交流时、阅读书籍时、写作创作时均离不开语文的知识。因此,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设计构思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笔者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注重课程内容整合 考试评价对学习内容切分制约着师生给予教材本体的掌握,围绕考试评价内容维度,语文知识、诗歌鉴赏、阅读理解与书面表达一直作为试卷的组成要素,因此教师把这些内容视
科学家精神 |
庄巧生:“世纪麦翁”耕耘华夏留麦香
1、胸怀科技报国志 一片丹心献麦田 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个贫寒农民家庭的庄巧生,勤奋好学,1935年考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所修课程几乎门门成绩优异,他的视野日渐开拓。他看到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农业科研工作更是不受重视,于是内心萌生了要在农学领域不断进取的志向。 1945年,他历经万难前往美国学习小麦品质鉴定技术。学习期间,他意识到品质检验与研究在品种改良中的重要性,并注意搜集有关
科学家精神 |
世纪耕耘 麦香华夏
农历四月,麦穗尚青,正是北方小麦扬花灌浆的关键时刻,而一颗为中国小麦殚精竭虑80余年的心脏却永远停止了跳动。 自1939年投身育种,庄巧生将近百年光阴都付与麦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发来唁电:“世纪耕耘,麦香华夏。庄户人家,麦翁千古!”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这样感叹:“(这)是我国农业科技界的重大损失,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一位老前辈、好学者、好老师。” 1916年,庄巧生出生于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