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3年24期
特别策划 |
年终回顾与展望:值得关注的全球发展趋势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远超一时一事、一域一国,其变革范围之广泛、程度之深刻、影响之久远,均前所未有。世界发展的历史性转型和变革性调整,正在成为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新态势。 百年变局的纵深演进,会推动人类社会走向什么样的未来?有哪些重要的发展趋势需要我们捕捉与关注?2023年11月,人民论坛编辑部就“世界未来趋势”这一主题对专家学者进行了调研访谈,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最值
特别策划 |
2023年国际形势发展特征
【摘要】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战略格局加速演变,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且不均衡,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激荡,军事竞争加剧,新科技快速发展,裹挟着世界向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宁的方向演进。在动荡变革的世界乱局中,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中国经济总体保持回升向好态势,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不断提升,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
特别策划 |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与态势
【摘要】由于大国对抗和冲突、乌克兰危机长期化、巴以冲突持续及难以遏制的扩散性效应,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出现危机态势。今后几年世界战略格局中大国对抗与争端、地区性安全热点难以降温,各种地缘政治冲突激化或将引发全球范围政治极端主义上升,全球性政治思潮的分裂可能再度爆发。地缘政治形势紧张和可能继续扩大的军事冲突危险正在使全球地缘政治冲突与对抗结构化、整体化和长期化。
特别策划 |
世界经济集团分化、体系重构与数字化治理
【摘要】数字技术革命背景下世界经济集团分化和体系重构是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典型标志,中国需要而且能够承担起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数字化治理体系的大国担当和历史重任。大国贸易摩擦、乌克兰危机、中东巴以冲突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局部冲突及战争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集团分化关键变量,经济领域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治领域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分歧和价值偏见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集团分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和表现类型。我们应多个方面推动世界经济体系性重构和世界经济数字化治理体系构建,从而更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文明新形态构建。
特别策划 |
全球科技发展:迭代加速与地缘政治化
【摘要】近年来,科技迭代加速和地缘政治化成为全球科技领域最为显著的趋势。一方面,科技创新速度加快、应用更加迅速和普及,对社会转型的作用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全球科技发展在大国竞争等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去全球化和分裂化的趋势,各国科技创新和应用更加强调本土化和自主化,一些国家的技术封锁、孤立和“脱钩”行为更是加剧了全球科技体系的分裂和碎片化。在科技全球化的时代,新技术的迭代加速会产生一系列安全风险,影响个人隐私、社会稳定乃至国家间的战略互信;科技发展的地缘政治化趋势则会提高人类科技发展的代价、影响全球科技的协同治理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协同解决。
特别策划 |
全球人口结构的变迁趋势及其经济社会影响
【摘要】人口结构变迁趋势及其影响是全球大趋势变化中值得关注的一大议题。当下全球人口结构变迁呈现出区域间人口增速差异明显、人口老龄化加速、生育率趋于下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人口素质稳步提高但国家间差异性大、国际人口迁移仍为主流、人口族裔构成多样化、预期寿命持续延长等特征。上述全球人口结构变迁趋势将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地缘政治、技术变革等方面产生深刻且长远的影响,并有可能重塑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的世界格局。
特别策划 |
全球气候治理:趋势与方向
【摘要】2023年,全球气候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叠加,使得世界多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创出新纪录,“全球沸腾时代已经到来”。随着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形势日益紧迫,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但全球气候治理也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全球碳排放快速反弹创新高、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差距显著、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易等,皆使得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面临严峻挑战。2023年12月,在阿联酋迪拜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上,全球盘点成为最大的关注焦点,未来全球气候治理与绿色低碳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特别策划 |
全球安全治理:去阵营化与多边主义
【摘要】安全问题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人类的前途命运。当今世界百年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演变,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深度交织,给全球安全治理带来严峻挑战。然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只有抛弃阵营对抗和集团政治的错误理念,奉行真正的多边主义,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各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才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基本行动路径。国际社会需要携手努力,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尊重和保障所有国家的合理安全关切,共同为实现全球和平、安全与繁荣而努力。
特别策划 |
世界能源发展格局、博弈风险与供需治理
【摘要】全球冲突不断,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世界能源发展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将持续存在,中短期内仍将以化石燃料为主,为保障能源安全,长期加快布局关键矿产资源和增加绿色投资,助力能源技术突破,推进能源转型。现阶段极端天气频发、能源“工具化”、市场供需矛盾、国际发展鸿沟以及技术交流壁垒等一系列挑战严重阻碍世界能源发展。对此,需要进一步凝聚各方共识,加强技术创新和协同合作,改善供需市场机制,构建能源治理体系。
热点述评 |
扎实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要】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立足新的发展实际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作出的政策安排和工作举措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为坚定信心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热点述评 |
努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摘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新时代新征程的重要任务,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更加安全的对外开放。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扩大内需,在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资本等更大范围上集聚全球资源,开拓更大范围的国际市场,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中的地位。
热点述评 |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摘要】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围绕九个重点任务对2024年全国经济工作进行了谋篇布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服务新发展格局,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为行动指南;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让科技创新根植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土壤,培育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动力引擎。
热点述评 |
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发展
【摘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实践中,产教融合存在“院校热企业不热、中央热地方不热”问题,职业教育“教非所用”“学非所用”的现象仍然存在。未来应将职业教育放在产业生态体系构建的大系统中,充分发挥产业互联网平台的资源整合和价值链接作用,推动产教融合创新发展,从而解决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
热点述评 |
当代科学家的工程师角色
【摘要】当代科学发展出现了新趋势,即科学研究的重心转向了探究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问题,追求认识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融合统一。由此,科学家要担当起卓越的工程师(包括发明家)角色,不仅需要掌握前人已经积累起的相关科学知识,而且还应成为卓越的工具研发者。只有将认知成果充分运用于技术的发明和更新之中,才能真正走在科学的最前列。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新的科学工具和高端科学仪器研发不足。因此,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热点述评 |
创新与责任: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建构要素
【摘要】面对二十一世纪科学创新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科学家在这一过程中的历史责任更加艰巨和伟大,而其背后的精神力量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家精神总是扎根于特定社会境况之中,体现为一系列具体的智识气质的文明精粹。科学创新与责任意识是当代科学家精神建构的两个关键性维度,二者之间的张力关系直接影响着当代科学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要在紧密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将科学创新精神与负责任的态度切实有效融于科学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视野出发努力推进和实现负责任的科技创新。
理论前沿 |
深化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规律性认识
【摘要】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追赶和超越,就要在深度参与乃至引领新一轮科技变革中抓住全球产业分工的新机遇。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自身发展稳定性适应全球力量对比新变化、全球化新趋势等外部复杂变化的关键之举。要以更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更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构筑全球合作竞争新优势。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为动力促发展。
理论前沿 |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趋势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性变化,包括:智能化经济社会加速形成,产业结构自主优化升级加速,人口结构变化引领经济转型,城镇化进程或将接近中国式临界值,国内消费升级受挫但消费升级趋势不改,等等。从表面看,这些趋势性变化是由各种短期的和偶然的事件冲击所致,实际上,促成它们的其实是隐藏在那些短期、偶然事件背后的长期、必然因素。因此,要结合长期和必然因素去积极跟踪、密切观察这些趋势性变化,及时分析总结特征规律,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指针。
理论前沿 |
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规律性认识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的自我革命的战略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是关乎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重大战略思想。新征程上,我们要在不断深入总结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历史经验中、在深刻把握中国的历史执政规律中、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新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这一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规律性认识。
理论前沿 |
夯实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文明之基
【摘要】生态文明不仅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要条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六大原则夯实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文明之基,这对我国科学运用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具有深远意义。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切实把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继续强化国际合作,努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理论前沿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从生成逻辑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精神气质,科学社会主义蕴含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价值目标;从价值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在追求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者相统一维度上高度契合;从时代意义看,二者高度契合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价值源泉。
社会治理 |
推动“双碳”目标如期实现的财税政策选择
【摘要】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对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引导能源结构调整、助推产业结构转型、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弥补市场外部性。因此需要通过推动冬季取暖热计量改革、推进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加大绿色债券发行、探索光伏等新能源助推乡村振兴、加大针对碳减排相关技术研发的财政资金支持、完善税制结构与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构建起有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助推碳达峰与碳中和。
社会治理 |
建设学习型政府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摘要】政府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要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着力推动学习型政府建设,通过建设学习型政府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学习型政府有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优化国家治理流程。为此,需要激发改革创新的精神动力,打造善于学习的行政组织,建构问题导向的学习内容和形成深学争优的组织氛围。
社会治理 |
《民法典》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民法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典》的科学实施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法治保障。《民法典》的实施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到司法实践、执法边界、普法守法、民生改善等各方面;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意思自治与契约自由原则,全面落实平等原则,促进公平竞争。
社会治理 |
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
【摘要】60年来,我们党始终把“枫桥经验”作为一面旗帜,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枫桥经验”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不断丰富精神内涵,持续释放治理效能,展现出持续旺盛的活力。新征程上,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新课题新挑战,需要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涵和特点,坚持以平安建设为主线,在社会治理中实行“五个坚持”,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和实践推广,以基层治理现代化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根基。
社会治理 |
以产业振兴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摘要】坚实的产业基础是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县域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特色产业缺乏等因素制约了县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补齐县域基础设施短板可以为县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可以使资本、人才、产业等要素向县域集聚,依托县域特色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可以提升县域产业的竞争力,从而振兴县域产业,实现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专题调研 |
健康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宁武实践”
【调研背景】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县城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增强重点镇集聚功能”。从攻坚深度贫困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再到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次考察山西期间,对做好不同阶段的“
域外观察 |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系统演进的动力与前景
【摘要】金砖国家历史性扩员是各国长期耕耘合作的共同成果,彰显了金砖国家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顺应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时代潮流,符合国际社会的期待。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金砖国家以这一历史性的扩员为新的起点,必将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进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中坚力量,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稳定性、正能量。
域外观察 |
金砖国家历史性扩员的深远影响
【摘要】今天,人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世界格局重构、国际秩序调整以及社会模式与全球环境巨变,金砖国家组织的形成、发展与扩员,使其成为影响世界格局、改变发展中国家地位的重要力量和百年变局的重要标志。不断发展壮大的金砖国家组织应成为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代言人和引领者,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应发挥重要作用,以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精神,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和推动金砖机制的健康稳定发展。
文化纵横 |
老庄哲学:出世与入世的平衡
【摘要】现代人关于出世与入世的困惑,都能从先哲的思想中找到透彻解答。老子的思想告诉我们,人在入世时要正视自己的欲望,学会与之和解;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们,人活于世,始终无法脱离俗世,此时更要放下执念,不与俗世斤斤计较。老庄哲学展现出了出世与入世的平衡艺术。
文化纵横 |
庄子的道德境界与自在人生
【摘要】道家学派又称老庄学派。庄子是道家学派中的第二号人物,他在老子之后继承和拓展了老子的学说,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人生哲学方面,庄子不仅建构了自己的道德境界,而且在这种道德境界理论指引下,庄子努力践行其道德学说,形成了一种自在人生的范式。庄子不仅是一位道家道德境界学说的缔造者,也是一位自在人生的实践者,其人生思想和行为对后世的中国文人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文化纵横 |
非遗短视频传播的优势与策略
【摘要】近年来,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为非遗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非遗+短视频”日渐成为非遗的“破圈”密码,对于非遗保护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非遗短视频也存在传播定位存在偏差、内容生产创新不足、价值内涵表达欠缺、传承人主体地位偏弱等问题,影响非遗短视频传播效果的提升。对此,应从输出审美愉悦、坚持内容为王、深挖价值内涵、优化传播结构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非遗短视频的传播策略,助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文化纵横 |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风险研判及伦理规制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数字化时代已经成为推动创新和效率的重要动力。这些进步不仅标志着技术能力的巨大飞跃,更预示着人类认知和交互方式的深刻变革。然而,随着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出现,生成式AI应用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面对这一系列复杂且多维的挑战,通过增强透明度和责任明确性,制定跨界伦理规范与执行标准,加固技术滥用防护机制,并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伦理规范达成共识。
文化纵横 |
艺术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摘要】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个培养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审美情感和自我表达的有力工具。然而,在一些地方强调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的教育体系中,容易忽视艺术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青少年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经常面临内外部压力,这可能导致焦虑、自我怀疑和情感困扰等问题。艺术教育可以涵养学生心智、陶冶情操,对青少年心理成长和健康有积极作用。要针对青少年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和创造性发展,以艺术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成长、进步。
读史札记 |
古代巡视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摘要】巡视制度发端于原始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时代,肇兴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完备于明清。依法独立行权、全过程与全方位覆盖、多部门协同与相互制约、任人唯贤,是巡视制度建设和运行的基本原则;定期与不定期巡视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例行巡视与专项督察相结合,是古代巡视制度有效运作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