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3年19期
特别策划 |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与实践指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进行不断探索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党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
特别策划 |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几个重要维度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需要从共性与个性相统一、重要性与艰巨性相统一、历史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等维度加以把握。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特别策划 |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生成逻辑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探索出的独特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蕴、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我们党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历史逻辑、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理论逻辑、肯定成就与发现问题的现实逻辑。面向未来,不仅需要在理论上自觉提炼关涉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标识性概念,多措并举地引领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方向,更需要深入探索人的现代化,在推进世界历史进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特别策划 |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框架轮廓和内容初探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一般与特殊、中国与世界相贯通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包含历史根源、本质要求、核心主题、重大原则、整体目标、总体战略、根本价值、鲜明特色、对外关系、思想方法十个方面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理论成果,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新助力,对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创新作出了新贡献。
特别策划 |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突破了西方现代化实践及其观念长期以来对世界各国追求现代化产生的束缚与限制,集中展现了中国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就;作为这一理论体系重要构成内容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呈现并诠释了“是怎样的”中国式现代化,凸显了“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九条本质要求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遵循,深度阐明了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特别策划 |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
人民论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框架和基本构成包含哪些重要内容?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马雪松:从基本框架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包含概念体系、理论架构、理论特征等内容。其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体系由核心概念、基本概念及重要概念构成。核心概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范畴、本质属性及价值取向;基本概念是指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实质与特征的次阶概念,例如并联式发展等;重要概念是指中国式现代化在不同领域和方面
特别策划 |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特征研究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跟跑追赶的领域实现差距缩小,同行保持的领域实现向引领的转变,领跑引领的领域扩大领先优势的社会运动。新时代的中国实践为现代化的理论范畴不仅注入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要义,还增添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要旨,为现代化理论体系添补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大变局注入最大的确定性,用中国方案昭示人类美好的未来。
国外学者专论 |
读懂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摘要】根据解读匈牙利政治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的理论,“嵌入”表示经济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需要依赖于政治、文化、宗教等其他因素。中国的两层社会政治结构(国家—家庭)与西方的三层结构(国家—公民社会—个人)截然不同,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西方政治和民主理论不能完全应用于分析和理解中国案例的原因。本研究以“嵌入性”分析视角为突破口,为解读中国经济的成就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从而反映出由“国家—市场—社会”的独特“嵌入性”整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功背后的因素,就要了解市场化和商品化的内在力量,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传统文化等。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也反映了文化规范和实践、制度结构、内化规则和政治框架的一系列内在磨合与适应。
财经聚焦 |
人工智能能否攻克“鲍莫尔病”
【摘要】当前,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一般认为,服务业容易受到“鲍莫尔病”的影响,其生产率较低,在经济服务化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结构性减速。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将对服务业的生产模式、要素投入、技术进步、生产效率等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有可能治愈服务业的“鲍莫尔病”,提高全社会生产率,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因此,在政策上应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的研发,鼓励人工智能技术在服务业广泛应用,并密切关注和防范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带来的问题和风险。
财经聚焦 |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摘要】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然要求。按融合方向,这一融合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融合,二是由服务业向制造业的融合。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还存在认识、体制、技术、模式等方面的问题与制约,应进一步提升认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平台建设和模式创新,推进两业融合的国际合作。
财经聚焦 |
探索服务业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现实路径
【摘要】服务业已成为支撑和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以服务业为重点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有利于我国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服务业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取得了长足进步。当前,全球服务业开放规则加速重构,对外开放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要深刻把握服务业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内涵与意义,找准服务业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上推进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路径。
社会治理 |
算法治理:网络空间治理的新挑战
【摘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是维护国家与社会安全,发展新媒体产业与数字经济,促进新闻舆论工作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随着媒介智能化发展的加速,算法治理已成为网络空间治理的新挑战,算法环境导致了虚假信息快速繁殖、价值偏见隐蔽渗透、引导与迎合的矛盾尖锐、个人隐私与过度监控、舆论斗争与计算宣传等问题。未来,应以算法治理为中心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发挥算法在网络与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明确算法行为的责任主体,提升公众媒介素养,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
社会治理 |
国企党组织思想建设的数字化挑战与应对
【摘要】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促使国企党组织思想建设在流程、方式、内容、环境等方面发生变化。数字技术塑造和变革了较为广泛的信息环境,在给国企党组织思想建设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提高国企党组织思想建设数字化的安全性,应对数字技术给国企党组织思想建设带来的挑战,要充分发挥国家主导、法律保护、安全保护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
域外观察 |
美国信息战的新特征与新动向
【摘要】信息战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的重要议题。因具有全球最大的军事和情报机构,美国在信息战方面有着非常强的实力和资源,是信息战的重要发起者和参与者,其信息战的能力备受关注。除了调整信息战的目标,以多种方式全面推进,整合国内各部门而统一行动外,美国政府还积极扩展信息战的同盟,通过吸纳更多国家以形成广泛的信息战联盟,增强信息战的效果,并进一步限制对手国家的活动环境。
域外观察 |
美国反垄断的制度演进及实际效果
【摘要】美国反托拉斯法及其实施开创了人类社会反垄断的先河。我国需要立足国情,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和高质量发展对制度的要求,借鉴美国从反垄断立法到反垄断法实施的有益经验,也需要充分认识到美国反垄断的短板所在,稳步健全我国反垄断法律体系,加强和改进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促进我国从产业政策引导的外驱型经济发展向通过市场公平竞争实现内生性经济增长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
域外观察 |
欧洲能源供应版图演变及绿色转型隐忧
【摘要】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欧洲能源供应版图发生巨变,欧洲各国在尽快摆脱俄罗斯能源依赖的同时,按下绿色能源发展的加速键。尽管如此,欧盟盲目追随美国对俄罗斯采取多轮能源制裁,导致短期内无法掌握自己的能源命运。为弥补由此产生的巨大能源供应缺口,欧洲绿色转型之路面临重重困难,陷入“能源不可能三角”的困局。展望未来,各方如何进一步推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凝聚相关领域的全球共识,是《巴黎协定》目标能否实现、全球气候治理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条件。
专题调研 |
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中国电信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当前,以企业微博、微信、抖音号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账号,正在舆论新格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类企业新媒体立足垂直领域、面向特定行业或地区提供信息服务、生产创意内容、影响主流舆论,逐渐成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新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中国电信深刻认识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顺应媒体技术发展趋势,利用先进数字技术,不断实践创新
青年关注 |
区隔与融入:青年新型社交模式的特征
【摘要】当前,青年选择在网络社交之外,寻求面对面的新型社交模式。新型社交活动不仅让青年的身体由“静止”到“运动”,而且使其心灵从“僵直”到“舒展”,生动的身体知觉和充满张力的心灵空间增强了青年的自我赋能,使其获得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动力和信心。个体化是当代青年的生活特征之一,青年社交需求不是同步减少而是应景更迭,新型社交活动当中鲜明的群体身份,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青年在过快个体化裹挟下归属感的断裂,强化其社会融入。新型社交活动呈现出间距化与亲密化并存的特征,是青年获得精神放松的重要渠道,承载了更多抗倦怠、强慰藉的精神纾解功能。
青年关注 |
当代青年亲缘关系现状及趋势
【摘要】从社会变迁角度看,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流动增加、生育政策实施、家庭规模缩小等因素,都会影响和削弱青年与亲戚之间的交往和互动。社会结构因素推动着青年的亲缘关系不断发生变迁,原来的亲缘互动方式逐渐被冲击、被淡化、被消解,而新的业缘关系、学缘关系、地缘关系、趣缘关系等将会成为青年人际交往的重要补充。
青年关注 |
透视青年“圈层化”文化现象
【摘要】青年“圈层化”文化现象是指青年群体在特定兴趣领域或社交场合内,形成小团体并呈现出共同价值观、话语模式和行为规范等现象。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现象愈加普遍。这一方面在客观上实现了以多元化划分标准体系广泛凝聚社会青年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社会不同群体的资源通道,为青年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自由空间;另一方面,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也会产生算法技术逻辑下的“信息茧房”效应,对青年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在厘清青年“圈层化”文化现象形成原因的基础之上,有必要探寻突破青年网络“圈层化”的价值引导路径。
文化纵横 |
中国乡土熟人社会的治理困局
【摘要】当前乡土熟人社会中存在一些治理难题,具体表现为一些乡村社会伦理异化、主体缺位、法治悬浮,而一些基层政府的制度空转则加剧了乡土熟人社会的治理困境。这些不仅弱化了基层治理的效能,也阻滞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立足于乡村熟人社会这一治理情境,坚持德法并重,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及通过外部推引与内部激活提升治理能力,才能建构良善的乡村治理秩序,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文化纵横 |
艺术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摘要】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新时代赋予文化艺术的重任与使命。艺术以多样化手法多角度参与乡村建设,不仅在美化乡村人居环境、挖掘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村民文化认同中发挥美育效能,而且在重塑村庄形态业态、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发挥实践效能。
读史札记 |
古代的飞天梦与飞天探索
【摘要】飞天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之一。远古先民受大自然的启发,创造了大量飞行、飞天的神话传说,尧舜二帝的飞行传说、牛郎织女与嫦娥奔月的唯美故事、道教中关于飞行的事迹、古代诗词中有关飞行的章句等都是古人飞天梦的见证。同时,为实现飞天之梦,中国古人发明了飞车、木鸟、风筝、孔明灯、竹蜻蜓等多种飞行器,甚至有了万户飞天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