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2年05期
卷首语 |
池塘
我继承了一笔只能描述的 遗产:池塘的四周 长着各安天命的蒿草、大麻、紫藤 水面有浮萍,但让死水 更加静默的,是虚空之上一层层堆积 一层层腐烂的朴树和榉树的落叶 水面和穹苍之间,斜挂着几束 丛林间透射过来的阳光 成群结队的蝴蝶,闪烁着,从那儿升入天国 它们没有代替我,我仍然坐在一棵树底 一身漆黑,却内心柔和 仿佛有一头大象在我的血管里穿行
小说坊 |
流放喜马拉雅山脚下
这张照片对我冲击极大:一个身穿白色氆氇藏装,脖子上套着木枷,头发凌乱,目光呆滞的中年人倒骑在牛背上。木枷里伸出的两只手,紧紧攥着拳头,下巴上依稀看到几根长长的胡须。旁边一名穿着黑色氆氇藏装的男人,背上驮着一个布袋,牵着牛绳踏步往前走。他俩周围没有任何的景物可以作为参照物,仿佛他们正行进在一片荒无人迹的旷野里一般。 这张照片是何时照的,里面的人又是谁,他因犯了何事被流放的,后来他又怎样了,这些
小说坊 |
祝先生的爱情
我年轻的时候,自以为自己的爱情非常浪漫,妻子是高中的同班同学,人长得漂亮,又能歌善舞,后来又一起串联,一起下放,回城后结婚生子,圆满收官,每一道程序,都碰上一个浪漫年代,而且都是革命的浪漫主义。 直到有一年,遇到了一个老先生,知道了他的爱情和人生故事,我才偷偷地给自己的浪漫打了个折扣。 这老先生姓祝,是北京一所大学的历史系教授。我见到他的时候,其实他并不老,也就四十多岁的年纪,正当着那所大
小说坊 |
钟
1 声音模糊,伴着嗡嗡声,我让耳朵紧贴手机。当对方说出巫淑云时,我才猛醒过来。她是我姑姑呢。“我们沉重地通知你,她走了。” 我愣着了,恍惚起来,不知如何作答。 “她留了遗书,我们是通过遗书找到你的。” 电话是华明养老院打来的,在N市,远在天边。实际上,这个叫淑云的姑姑已完全消失在了我们的生活里,家人从不会提她。她蒸发了,不见了,与我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正因为这样,这个电
小说坊 |
我的“村官”生涯
一 做梦也没想到,我会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家祖辈务农,好不容易在恢复高考后,父亲考上了当时的地区农校,吃上了商品粮,毕业后分配回镇里当了一名干部,一举跳脱“农”门,而偏偏在我这一代,又被打回原形。 村里新建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崭新气派,服务大厅大得有些空空荡荡,大理石铺成的“∪”形柜台,将大厅隔成内外,内面依次摆放着五张办公桌,桌上安放着电脑,第二张桌子就是我的办公场所。我的大
小说坊 |
巢寄生
1 直到入睡前,陈惠莲的心情都是非常不错的。 晨起,打发两个孩子吃过早餐,女儿上九年级,自行骑车,上小学的儿子需要她开电动车送到学校,之后像往常一样赶到服装厂。手头的这批活儿正值收尾,时间上稍显宽松,下班后先接儿子。到家时,女儿已经焖上米饭,土豆削了皮,只等她切丝,扒拉俩菜就吃饭。她洗手,系上围裙,洗净柿子椒,一掰两半,掏出里面的籽和丝絮,耐心而专注,像在给孩子们挖耳朵。女儿靠过来,
灵兽录 |
梨树上的花面狸
杜梨坪有一棵老梨树,树皮灰白,蒙了一层白白的苔藓。早些年,一枝粗桠被雷劈了,但树没有死,桠口慢慢烂了,露出一个窟窿。窟窿之下又发了一枝新桠,桠往上斜长,在两米之上溢出。梨是天柱梨,梨皮青麻色,肉质雪白,甘甜多汁。梨却无人采收,被鸟啄食,烂在树上。 水果无人采摘了,一个村子便彻底荒凉了。杜梨坪荒凉,是因为村民在2004年移居山下大溪村。村成了空壳村,十三栋房子像一群无人照料的孤儿
笔记本 |
我与两位钱先生的书缘
我羡慕江苏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家张昌华,他写了《我给他们照过相》,讲述自己探访上百位文化名人,为他们留下珍贵影像的故事。我也羡慕记者出身的作家李辉,他写了《与老人聊天》,记录自己从青年时代起结识的诸多前辈学者与他的交往。我写不出这样的文字,因为我手头没有足够的资料。细细想来,从1982年到1996年,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下称“人文社”)工作14年,接触的老一代文化人也为数不少,从丁玲、艾青、严
面对面 |
诗歌是诗人给自己戴上一顶发明家的花冠
雷平阳,诗人,1966年秋生于云南昭通。现居昆明。出版诗歌、散文集四十多部,曾获人民文学奖、人民文学年度诗人奖、诗刊年度大奖、十月文学奖、华语传媒大奖诗歌奖、钟山文学奖、花地文学排行榜诗歌金奖、中国诗歌学会屈原诗歌奖金奖和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丁东亚(以下简称“丁”):雷平阳老师您好!这段时间,通过阅读您的《送流水》、《基诺山》和《修灯》三部诗集,以及最近的部分新作与此前有关您的诗歌评论与
诗空间 |
冰块里的钟(9首)
小王国 推土机留下的两个土堆 四周积起玻璃那么厚的 一层薄水。杂草很快就长出来 布局和长短疏密有致 用心之美源于自生自灭的理论 只要我们清除记忆中的湖山景象 目光只看它们,不要越过边界 像巨人把捧在手上的盆景 当成无法进入的国度 眼前的世界就是仙境 两山沉浮于倒映的云海,云朵 长出青草。孤单的鸟用两个身体 飞行或啄食。一只青蛙在水底走路 以为潜得很深但绿色的脊背
诗空间 |
在人间(7首)
松鼠 有一个标准的尾巴,像是它的影子 从一段树枝到另一段 跳跃、攀援,东张西望,这么活跃的它 仿佛大隐于市,但声音暴露了行踪 引起人们的惊讶:这是他们 梦中所看见的晨曦吗?稀薄之地的 小模样,造物的选择,如果 它能够庞大若干倍,如果它 愤怒时犹如河豚,如果它的冬眠 充满了坚果的窃窃私语?它是幸运的 但它在这城市里,一隅之地 我无从知道它定居在 哪一处隐蔽之地,只是偶然像一
诗空间 |
在自家门前扫雪(9首)
接受 我接受这银杏叶无尽的金黄 如此盛大的集合。因纯粹而孤单 因深刻而合理 我接受每一片树叶的凋落 最后化作尘归于脚下的泥土 风中的辩白多么无力 秋风浩荡。我接受这忙乱却不慌张 万物自有它内心的轮回。我相信 每一种凋落俱有深意 我接受老境将至,就像眼前银杏 不因我的到来而悲喜 摘豌豆 左手扶起豌豆秆 是太多的果实 让一株株壮硕的豌豆秆出现了倒伏 那些一溜儿长着的豆荚
三官殿 |
静物如初 唯变不变
专栏主持: 吕中元,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研究生部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多年致力于东西方油画艺术的融合,展现禅宗理念和精神意境,将形式的写实与装饰,色彩的张力与思想的含蓄融为一体,使画作呈现出充满东方理想的幽远意境,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特色。2001年应中央美术学院之邀,作为国家重点人才引进回国。 吕中元先生旅居国外近二十载的艺术
自由谈 |
《人世间》的底层文学激情与好人主义
从文学史的角度,《人世间》更像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长篇小说,它和30年前主流现实主义小说的亲缘关系如此明显,以至无法将其算作对主流长篇小说的某种发展和演变。相比较后现代主义扑朔迷离的小说文本,《人世间》显得简单而直率,因为它所关注的根本不是文学实验,而是底层阶级如何在苦难生活里获得道德和灵魂上的救赎,这种写作激情源自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感,也来自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以来的左
自由谈 |
附近的生活与稳定的意义
《人世间》是近期受到广泛关注的一部电视剧,老少咸宜,获得了公众的认可,不同的人在其中看到不同的世界。长辈看到温情与历史的磨难,同龄人回味历史的波浪和自我的旅程,青年男女看到爱情的不同版本,少年人在弹幕中丈量自己与大时代重要节点的时间距离。同名著作《人世间》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即使有国内最高奖项加持,这部长篇小说也很难在艺术上被谈出新意,它是如此的直白朴素、厚实温和,具有稳定的意义。稳定
自由谈 |
“城与年”:作为伦理情节剧的《人世间》
对于小说《人世间》和同名电视连续剧的各种讨论可以聚焦到几个关键词上,如“现实主义”“史诗性”“民间正义”“平民立场”“人道主义”等,这些词谈不上新鲜,但当它们合而为一,当周家三代人五十年的生活被置入广阔的社会和深远的历史大幕上去印证其价值和意义,它们依然释放出强劲的审美感召力。这种感召力也离不开小说和电视剧所采用的——尽管二者在情节和调性上有着不小的差异——“伦理情节剧”的叙事结构。这里“伦理
新现场 |
家族生活的沉思者
主持人: 张莉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姐妹镜像》《持微火者》《远行人必有故事》等。2019年3月向127位当代中国作家发起“我们时代的性别观调查”,引起广泛社会影响。主编《2019/2020年中国女性文学作品选》《2019/2020年短篇小说二十家》《2019/2020年中国散文二十家》《新女性写作专辑:美发生着变化》《京味浮沉与北
新现场 |
家族之外 世情之中
2021年9月,张怡微凭借《家族试验》一书获得“未来文学家”大奖,在获奖感言中,她坦诚《家族试验》是其最初十年小说写作的成果。倘若关注张怡微近年来的写作,就不难发现她着力书写的其他几个重要议题:“机器与世情”、“女性处境”、“移民与故乡”。前些年来有意识进行的“家族试验”练习仍贯穿于她的小说创作当中,只不过她的笔触从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进一步延伸,拓展到对于技术与人的关系、性别处境、人与故乡的勾
新现场 |
青春、家庭与上海
作为“新概念”作文大赛走出的作家,张怡微的写作起步较早,但也正如其他凭借“新概念”作文大赛出名的作家一样,青春写作成为张怡微早期作品的标签。张怡微等“新概念”作家的青春叙事总是围绕校园生活、个体成长展开,个体时而愤懑时而忧郁的情绪在文本中漫流成河,耽溺于自我青春世界的主人公时常顾影自怜,敏感脆弱但又十足活泼的情绪仿佛是一个充满了气的气球,再多一口气就要爆炸。经历过专业的创意写作学习的张怡
刊中刊 |
送你一只羊
1 我从未想过,会得到一只羊。 这是一只还未成年的羊。它有灰白的毛,光滑匀称。短短的角,看上去很有力。耳朵肥厚,像两把肉乎乎的、卷着边的小扇子。眼神清澈,温驯。应该说,它的品相不错。如果是孬羊,司马老师恐怕也不会送给我。 我是在李工皮新书发布会后的午宴上认识司马老师的。李工皮领我过去敬酒时,司马刚夹了一筷子黄焖羊肉,正在细细品味。李工皮说,司马老师,这是宋江。他小
翠柳街 |
新时代乡村叙事“万花筒”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植根于广袤大地孕育而生的乡土文明和乡土小说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且自始至终随着时代变迁呈现出不同的气质与样貌。新世纪以来,中国的乡村面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已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书写也随之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湖北本土作家郑局廷无疑是新时代乡土文学传统的忠实“继承者”,近年来他在《长江文艺》陆续发表了《守护》《回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