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2年08期
卷首语 |
摄影,让思考可见
“让不可见成为可见。” 这原本是一句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话语,却因摄影的诞生与发展,成为视觉可触达的现实。 人类如何进行思考?这一充满魔力的“不可见”命题吸引着人们不断深入探索。而艺术,尤其是摄影艺术,使人类思想表达的可视化拥有了无限可能。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艺术表现思想。”摄影师的思考方式、审美态度等,直接决定了其观察事物的角度,并映射于作品的叙事之中,使观者能够更加敏锐、直观地体察
环球·视界 |
镜像
觉得真实,而且安全 当看到镜子里的自己 倒影在波心沦陷 是更美丽还是更迷离? 镜像的边缘 你凝望它,它也凝望你 似是而非的自己
环球·视界 |
新闻眼
7月14日,法国空军飞机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国庆阅兵式。当日,法国国庆阅兵式在巴黎举行。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点评:如果没有飞鸟,人类是否还会产生飞翔的梦想? 这是美国航天局7月12日公布的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宇宙图像。新华社发(美国航天局供图) 点评:技巧多样,只为科普。 7月6日,在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金桥镇金龙村,村民在晾晒席草(无人机照片)。小暑临近,各地农民不误农时
影像·泛言 |
中国风景
China Landscape
影像·泛言 |
朝向大海的中国风景
“中国风景”自2008年8月在广州举办第一回展览,至2014年11月,广州再办第三回展览,2015年春、夏,分别在西安“原·影像馆”,浙江宁波美术馆举行了巡回展览。 七年间,陆续有朋友问,当年乃至今时,以“中国风景”命题办展、出版影集,是否与当下大江南北以“风景”“景观”的各类摄影盛事主题相融合? “中国风景”影展的由来,可追溯到2007年,我在广州一家画廊主持了6位摄影师的摄影作品展览。
影像·泛言 |
镜头内外,同样精彩
2013年1月15日,观众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的2013 柏林秋冬时装周上欣赏时装秀。马宁 摄 2022年2月20日,在北京首都体育馆的媒体工作间,我将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表演滑的最后一张发稿照片成功上传后,长长舒了一口气,我的第一次冬奥会报道任务顺利完成了。 这次北京冬奥会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肆虐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一次体育盛会,也是新华社首次以IOPP(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编者注)成员身份参加
影像·泛言 |
法国,在这个夏天高调回归
这是5月16日在法国戛纳电影宫外拍摄的棕榈树叶和本届电影节的巨幅海报。高静 摄 经历了近三年的沉寂,从疫情中慢慢走出来的法国选择在这个夏天高调回归,一切陆续归位,我也在马不停蹄地赶场、转场中没时间捋一捋紧绷的神经,过上了不知今夕何夕的日子。历时五年的总统大选刚刚尘埃落定;戛纳准时铺就红毯迎接四方嘉宾;法网的红土场急不可待,不惜和戛纳抢风头也要迎回久违的满场观众;让大巴黎和皇马球迷牵肠挂肚一年的姆
影像·泛言 |
巴塞尔摄影展带来摄影领域新亮点
法比安& 克劳德·沃特尔画廊,苏黎世,瑞士罗杰·亨伯特,《定量,来自光的量子物理领域的图像》(2022)26.5×18.5 cm图片由法比安& 克劳德·沃特尔画廊和罗杰·亨伯特提供 6月13日至6月19日,与法国、德国相邻的瑞士巴塞尔小镇举办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Basel),迈阿密/巴塞尔设计展览会(DesignMiami/Basel)和巴塞尔摄影展(PhotoBasel)
影像·泛言 |
同构的观看
特瓦族(Tewa)女孩。爱德华·柯蒂斯1922年拍摄 在翻看以“他文化”社群为拍摄对象的摄影集时,我总会不自觉地将它们与人类学史上一部部经典的民族志作品联系在一起。两者具有大体相同的表现对象,有着类似的叙事话语和范式演变进程,能从两者的对比中归纳出一条相似的发展路径。 在人类学对身居主流世界之外的社会或族群进行记录和研究的过程中,民族志既是一种扎根田野的方法,也是一种兼有学术规范和文学追求的记
影像·泛言 |
心境
肯尼亚 安博塞利 段仲礼 摄 西藏 喜马拉雅 段仲礼 摄 新疆 塞里木湖 段仲礼 摄 青海 俄博梁 段仲礼 摄 青海 俄博梁 段仲礼 摄 西藏 喜马拉雅 段仲礼 摄 仲礼兄年少入伍,军医院校求学,事业的跋涉坚实有力,手术刀是他救死扶伤、奉献社会、庇护生命的看家利刃。多年来,他喜爱摄影,但又因忙于工作而疏远了摄影。直至退休后,他远离喧嚣、放飞自我、理解世界、表达观点,艺术的攀登执着从心,
影像·泛言 |
工业摄影艺术再现
2019年9月,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二期施工现场。王娟 摄 我出生在中国最大边境城市—辽宁丹东,这里曾是闻名全国的轻工业名城。在我从事摄影的30 余年里,辽东这方土地为我的工业题材摄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 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工业发展的关注,我长期聚焦工业、工人,拍摄了大量工业题材作品,有港珠澳大桥、大兴机场、“鸟巢”(国家体育场)、乌东德水电站、京雄高铁、赣深高铁、北京丰台站、北京城市副中
影像·泛言 |
隐喻
转化 杨寒 摄 《隐喻》是通过对在科技与艺术领域工作的女性艺术家、学者、从业者的深入访谈、性别研究以及女性主义研究,在时尚文化与视觉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来探索女性、科技与时尚的关系。通过时尚与插画的结合,时尚摄影与动画、3D 扫描科技等不同媒介的结合,进行的数字化实践。《隐喻》不仅是女性对自身权利和存在的思考,也是通过女性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在当前女性主义的困境中探索科技对女性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器材·技法 |
当富士遇到夏天
拟纹萤,富士X-T3+XF56mmF1.2 R。 f/1.2,20 秒,ISO 640。陈翀 摄 1995 年,我第一次接触摄影,发现内心很多想表达的东西都能在摄影上找到突破口。后来,我通过不断探索和源自内心的热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摄影于我而言,既是谋生的手段,熟练地用各种摄影技巧、手法满足客户的需求;也是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的方式,拍摄自己喜欢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看法,纯粹是个人观察
器材·技法 |
数码时代轻松实现移轴镜头效果
英国格洛斯特大教堂回廊。索尼A7M3 相机,适马12 毫米广角镜头。 英国格洛斯特大教堂回廊。用软件校正了透视变形。 移轴镜头及其作用 在单反相机时代,有时可以看到一些专业摄影师在拍摄建筑、广告时使用一种怪异的镜头,镜头上不仅有光圈环、对焦环,还有倾斜、偏移和旋转镜头机构和几个旋钮,镜头可以拐弯,或是左右偏移,看上去非常炫酷,这种镜头就叫做“移轴镜头”。 移轴镜头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可
器材·技法 |
青春蕴含大能量佳能全新微单EOS R7评测体验
2022年5月24日,佳能发布了以“青春”为名的EOSR7、EOSR10两款RF卡口、APS-C画幅微单相机,以及两支RF-S变焦镜头,标志着未来佳能的全画幅、APS-C画幅微单机身,都将汇聚于RF卡口之上。 青春意味着蕴含盎然勃勃生机,佳能EOSR7定位为APS-C画幅旗舰,可谓是EOS7D系列的“精神续作”,具备强劲的自动对焦与连拍能力;而EOSR10定位中端,适合追求性价比的摄影初学者
器材·技法 |
妙手照片“医生”
在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图片社有几项“绝活”闻名于世,修补照片便是其中之一。很多影像破碎、底片浸水、在世人看来完全不可能挽救的老照片、老底片,经过中国图片社修片师傅们的妙手,都能焕然一新。在图片社那些妙手修片的大师中,门松珍师傅是非常杰出的一位。2021 年7 月4 日,85 岁高龄的门师傅因病去世,但她的传奇故事至今被圈内人们口口相传。 对于门松珍师傅来说,天下就没有修不好的照片。这种底气
器材·技法 |
相机中的“矮脚鸡”
如果问起最著名的相机品牌,现在的年轻人很可能会说出“索尼”或“佳能”的名字,但在20世纪初,当时美国和欧洲大部分人的回答会是:柯达。的确,当时的柯达名气不亚于现在的索尼和佳能。虽然稍逊于当时主要生产高档相机的蔡司公司,但在普通民众中的声誉更好。因为柯达公司自1880年成立之后,一直面对普通用户,走群众路线,推出了多款物美价廉的胶卷、相机产品,大部分获得了成功,成为当时发展最快,名气最大的摄影器
器材·技法 |
早期的彩色摄影及相机
1913年,英国工程师梅尔文·奥戈尔曼(Mervyn O’Gorman)在鲁沃斯峡谷为其女儿克里斯蒂娜·奥戈尔曼(Christina O’Gorman)拍摄的奥托克罗姆彩屏干版照片,它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彩色照片。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后,人们对黑白银版照片的清晰效果赞叹不已的同时,也憧憬着彩色照片的出现。其后的近百年间,许多科学家、摄影家就对重现和记录彩色影像的技术进行了不懈
器材·技法 |
读者园地
艺苑·微言 |
“精彩瞬间”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