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2年03期
卷首语 |
摄影与正念
什么是普通人最偏爱的拍摄对象呢?如果从社交网站的数据来分析,绝大多数被拍下的是挚爱的亲友,垂涎的美食,日日为伴的宠物,好山好水好风光……正是这些具体而美好的生活细节,成为人们最愿意铭记的人生瞬间。 按下快门这个动作颇有魔力,它让人能在一瞬间专注地与美好产生关系。认真体会种种细腻的生活感受,这本身就能够让人的内心得到抚慰。 如果从这个角度继续思考,我们会发现完成摄影这个动作的心理机制和最近比较时
环球·视界 |
一起向未来
图 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入场。新华社记者陈益宸摄 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最后一棒火炬手迪妮格尔·衣拉木江(左)和赵嘉文将火炬嵌入“大雪花”中央。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2月8日,中国队选手谷爱凌在比赛中。当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在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举
影像·泛言 |
“内卷”2021
图 2021年1月28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接种了第一剂新冠疫苗。至12月31日,全球累计接种91.5亿剂,每百人接种116.17剂。全国累计接种28.2亿剂,每百人接种196.16剂。 人类抵抗新冠病毒进入疫苗时代。 2021年,我居住的城市、长江中上游交通枢纽——宜昌,实现了365天“清零”。 但是,因为“内卷”,“疫苗犹豫”“疫苗分配”仍然是全球性问题。至2021年12月31日
影像·泛言 |
国色
图 国色·花语 王昆峰 摄 国色·花语 国色·花语 国色·花容 国色·花魂 国色·花姿 国色·花梦 国色·花梦 国色·花咏 国色·花咏
影像·泛言 |
打开物性的超视觉影像探索
国色·花咏01 王昆峰 摄 国色·花咏02 王昆峰 摄 从某个角度上说,艺术史就是对视觉的创造性利用和对视觉可能性不断开发的互动的历史。20世纪现代艺术运动的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艺术技巧的探索,以种种别出心裁的手法,开拓着视觉艺术的边界,确立着造型的各种法则,建立形式手段应用的新境界。英国评论家赫伯特·里德说:“提供一个清晰而激发美感的视觉形象,一直是这些艺术家的始终不变的目标。”摄影也是如此。
影像·泛言 |
花之魂魄,美之流年
国色·花咏03 王昆峰 摄 王昆峰把自己半世情缘,都献给了牡丹。他是洛阳人,一直生活在洛阳。每年“人间四月芳菲尽”的时候,洛阳牡丹正盛开,冲天香阵透人间。然而,牡丹花期不长,“姚黄魏紫开次第,不觉成恨俱零凋。”一年只有一季。2008年之前,他先后拍摄了花朵和花阵系列。花朵系列,拍摄的都是花儿的最佳状态,独株挺立,随风摇曳,花瓣和花蕊层层叠叠,结成一个整体,色彩绚丽,画面里还保留着花儿所处的地表形
影像·泛言 |
国色“天相”
天相,上天佑助。国色“天相”,以“国色天香”的谐音,说的是牡丹之所以成为百花之首,是源自上天的佑助。王昆峰牡丹摄影的一路走来,也许恰逢其时深入到牡丹神秘的内核,其神来之笔,莫非也有上天佑助?不妨跟随王昆峰这些年来牡丹摄影的演进路径,窥其“天授”之秘。 我曾经写道:在对摄影创作历史流变过程的观察中可以发现,影像实验和冒险的最为密集点,发生在两个阶段:一个是20世纪初期,另一个就是数码影像的时代。第
影像·泛言 |
无限生命的花
国色·花梦 王昆峰 摄 自古以来无论是文人雅士、名流贵族还是普天下的平民百姓,爱花、赏花,吟诗、奏曲、丹青描绘,从未间断。花集万物之精华,是造物主的神迹所现。人类情不自禁地用尽各种艺术的方法,去赞美鲜花绽放的一切美好,或借落花流水感怀美的消逝和无法永恒的悲哀。用影像呈现花的样态是人类表达的新途径。纵观摄影短暂的一百八十年历史,摄影者透过镜头凝视花朵,不同影像技术特征和时代思想创造性地揭示花的生命
影像·泛言 |
我和我的学生
靳改莲(中)与学生张泽渊、李泽瀚(双胞胎兄弟) 靳改莲(左)与学生张婉莹 靳改莲(左)与学生连晓娟及孩子 陈连中(右),生于1957年,河南郑州人,1974—1978在郑州第十二中学跟我学习英语,曾经经商,现退休在家。陈钰艳(左),生于1982年,河南郑州人,1998年在河南省外贸学校跟我学习英语,现在郑州从事幼儿英语教育工作。吴佳宁(中),生于2008年,河南郑州人,2018年开始跟我
影像·泛言 |
如数家珍:与过去的时光相会
我是一名普通教师,一不留神,在英语教学领域工作快半个世纪了。2021年,我将步入古稀,已经走过了自己的大半个人生。 我是个喜欢周游世界的人。可是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让我的这种生活方式不得不发生改变,我有了时间停下脚步,开始回望自己的职业生涯,记忆中无数张鲜活的面孔穿梭于眼前,也让我产生了好奇:我的学生们现在都在哪里?正在做着什么事情?于是,做摄影专题的想法便油然而生,我决定给我的学生们拍一部肖
影像·泛言 |
学无止境
王艳霞,生于1987年,河南商丘人,2003—2006年在河南省外贸学校跟我学习英语,现在在郑州一所小学任英语老师。摄于2020年6月11日,河南郑州。 靳改莲是位专业英语教师,在中国的教育战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奋斗了近半个世纪,退休之后才重拾年轻时的梦想,开始新的人生之路。靳改莲曾经对我说她年轻时的爱好并不是“英语”而是“摄影”。她的理想是拿着相机周游世界看天下。但英语教学是她的本职工作,因
影像·泛言 |
寻找
生于1951年的靳改莲,近50年时间都在从事英语教学;最近10来年,她开始喜欢上了旅游和摄影。2020年上半年,靳改莲做了一个决定:拍下当年跟自己学过英语的学生,寻找和发现他们现在的生存状态。她以肖像摄影为手段,让这些学生如雕塑般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她以自己生活的城市河南郑州为中心,慢慢向全省境内延展,然后再跑到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她跨年龄、跨性别、跨地域,历时近一年,把120余张鲜活的面孔带给
影像·泛言 |
专注栗喉蜂虎的美
群聚:摄于2019年5月11日,刚迁徙到位的栗喉蜂虎还居无定所,群居在林申小憩嘻闹。 闽南还在送冬迎春,我已迫不及待盼着初夏第一缕阳光的到来。最美丽的蜂虎科鸟—栗喉蜂虎总会在那一刻如期而至,它们扬着栗色的喉脖,戴着黑色的过眼纹,扑闪着绿色和橙黄色的羽翅,摇曳着兰色尾翼,全身上下透着金属般艳丽的光泽,急速地飞行穿刺、滑翔悬停、孤线打闪,用2-3个月的时间上演令人眼花缭乱的迁徙大戏,这是观鸟人、
影像·泛言 |
体育在民间
2015年11月9日,湖北襄阳古城北门外。康泰森 摄 1989年4月,北京东单公园。康泰森 摄 1985年,我开始拿起相机拍照,三十多年来,主要以拍摄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为主,民间体育也是我拍摄比较多的内容之一。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每个城市,甚至乡村,重视健身、在意身体素质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锻炼的方式有的是传承了产生于中国本土的民间体育,亦有借助了现代健身器材的新健身方式。
影像·泛言 |
上海临港的海
源于对大海的热爱,对工作室所在地临港这片土地的热爱,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上海临港的海》通过镜头诠释出临港这片海的勃勃生机,展现出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的伟大气势,以宁静中不平凡的寓意色彩来表达临港“海”的摄影文化的新地标…… 日升、月落、晨起、暮归,随着临港新片区所面临的伟大机遇与挑战,具有时代特征的组图应运而生,海的波澜壮阔与无边无际,晨曦的宁静美丽与雄浑大气……海所呈现的种种形态,恰恰象征
影像·泛言 |
我的黄山
天上玉屏 杨绯 摄 我是2017年开始接触摄影的,从刚开始单纯的好奇和好玩,到现在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初学时掏出相机随手一拍,到现在熟练利用光影来捕捉影像。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美丽的黄山,始终是我镜头里的主角,也是陪伴我摄影路上成长的“挚友”。 我认为就摄影而言,成功的关键在于三点:第一是视觉冲击,即照片第一次展现在欣赏者面前时,所蕴含的充沛情感,能引起拍摄者与欣赏者的强烈共鸣;第
影像·泛言 |
冰花碎语
冰花碎语02 于威 摄 冰花碎语03 于威 摄 《冰花碎语》系列作品选自我近10年的时间里拍摄的近4万幅黑白和彩色窗上冰花照片。冰花是空气中水汽遇冷在玻璃上凝结成的具有丰富多彩形态的冰晶。这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却给我带来了非比寻常的感受,令我陶醉,遂以相机记录。 窗上冰花的每一次形成与变化,都是以不同的形状变换存在的。通过对冰花的细致观察与形象联想,能体会出具象和抽象艺术的相似与不同。随着大
影像·泛言 |
观《冰花碎语》感言
冰花碎语08 于威 摄 于威的《冰花碎语》系列作品是他近10年来拍摄的专业、精致、考究、有品味的上乘之作。数十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作者倾注于冰花摄影,但令人惊叹的作品不多,于威却有新的视角、新的元素、新的突破和新的感悟。 从于威的作品中,可以窥见出他试图改变平面玻璃的局限性,冲出二维空间,向立体的、多维的、纵深的思维空间、审美空间和理想空间挺进。也能看出他正在从冰花本身的感性认知走向理性认知;从
专题·策划 |
秀山丽水,美好生活
2021丽水摄影节展览作品《从窗内望向我》茱莉亚·弗勒顿·巴顿(英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指导着丽水的实践,丽水的实践也影响着全国摄影艺术的发展。”2021年11月17日,在2021丽水摄影节开幕式上,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的一番话,让我与丽水靠得更近。 2021丽水摄影节以“秀山丽水、美好生活”为主题,由9大展区的887个展览和30多场专业交流活动组成。120多个国家
专题·策划 |
2004—2021.丽水摄影节蓝皮书
“丽水勇敢尝试,围绕摄影节这一品牌活动,形成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丽水样板’,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丽水经验’。我们十分赞赏丽水对摄影艺术倾注的热情和执着,十分感谢丽水市委、市政府多年来为繁荣中国摄影艺术事业所付出的积极努力。” ——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 17年光阴,丽水已经将自己和摄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他们是如何“共生”的? 10届摄影节,从1到10,接下来又是“1”的
器材·技法 |
轻巧好用的人像头
f/2.8,1/200秒,ISO 500。知竹 摄 2021年10月,索尼发布了新一代FE 70-200mmF2.8GM OSS II镜头,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是目前世界上重量最轻的该规格镜头。同时,在对焦速度、防抖性能和光学性能上都有提升。本刊记者采访了用过这支镜头的摄影师知竹,请她谈谈使用这支镜头的体会。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何时开始接触摄影,为什么偏爱拍摄人像题材? 知竹:我是2
艺苑·微言 |
读者园地
慕士塔格峰下的收获 郭亚峰 摄 少年 马亮亮 摄 回家 郭爱平 摄 满堂秋色 徐晓林 摄 喜雪 张伟 摄 忙碌的渔港 王政 摄 草原人家 李立新 摄 牧归 韩岚 摄 那远去的童年 吴德纯 摄 童趣 章依民 摄
艺苑·微言 |
“飞羽视界”生态摄影月赛
一等奖:高山秃鹫 姜雁 摄 摄影体会 每年,我喜欢到甘肃省甘南的则岔去拍摄高山秃鹫,这是一古老物种。拍摄那天天气非常冷,我被山顶处的寒围裹。斜射的光亮穿过云隙,一只高山兀鹫突然飞离同伴,发出低沉“嘶、嘶 的叫声,伤感的叫声朝着对面的峭壁和远处起伏的山脉,仿佛是在向天索问。我从牠嘶哑的呼声中感觉到生命的悲壮与顽强。 二等奖:晨光飞琵 张榜 摄 二等奖:鸺鹠 方少华 摄 三等奖:兰花一现 周
艺苑·微言 |
“精彩瞬间”摄影月赛
图 一等奖:沐尘 刘珂 摄 二等奖:清晨 邱忠 摄 二等奖:倩影 张寒冰 摄 优秀奖:腰鼓迎春 刘靖明 摄 三等奖:晨溪 孙运涛 摄 三等奖:乾楼初雪 刘曙光 摄 三等奖:京剧娃娃 何益恒 摄 三等奖:青春 李文艺 摄 三等奖:吻 柴剑波 摄 三等奖:油纸伞 唐云 摄 优秀奖:白尾海雕 孟无 摄 优秀奖:彼岸花 陈建平 摄 优秀奖:花的引力 张祖龙 摄 优秀奖:座山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