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2年06期
|
海水与火焰
入海口 这是夹河入海口。站在桥上望去,河水与海水似乎并不在同一平面。夹河一路跋涉,沿途吸纳了太多支流,才奔波到这里。鸥鸟在风浪中穿行。滩涂时大时小,有人在挖蛤蜊。他们时而弯腰,时而抬头,像在耕种大海。某一天,大水突至,有人没来得及躲闪,就被冲进了海里。那些面向大海抒情的人,这才意识到,这个叫作“入海口”的地方竟然藏有如此险机。附近海域,若干年前曾发生过一起海难,船在距离海岸不远的地方缓缓沉没,那
|
长城里的雨和雪
一 絮絮叨叨的雪,像人们絮絮叨叨的诉说——乌鞘岭是河西走廊东端的天然关隘。“汉霍去病率军出陇西,击匈奴,收河西,把河西纳入西汉版图,修筑令居(今永登县西北)以西长城,经庄浪河谷跨越乌鞘岭”。“明朝廷再次在这里修筑新长城,汉、明长城在乌鞘岭相会,蜿蜒西去……”《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五七七卷也载,乌鞘岭“盛夏风起,飞雪弥漫,寒气砭骨”。一些注说,从典籍里走出来,雪粒样地下在雪雾里,下在我的思绪里
|
书的背影【外一篇】
一 书是人的好友,人有行有止,书也有行有止,书的背影,有时让人看着伤怀。 若干年前,我在某大学图书馆供职,有一位日本数学教授,到了晚年,将他一辈子搜集、珍藏的数理书籍捐赠给我们。他一生清寒,为买这些书,省吃俭用,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在捐赠仪式上,他动情地称此为“嫁爱女”,听的人亦无不为之动容。这些书无论就其来历,就其价值,皆理应优遇,然而接手之后,我们只能委屈它们暂时在书库的一个旮旯栖身。馆方既
|
茶歌
一 茶林至少也有五十多年了,因山高地远,少有人问津,便任其蔓生蔓长。置身在这大片大片的野茶林间,恍若自己就是一株碧绿的茶树,在柔嫩的阳光下饱含着生命的汁液,迎接又一个季节的到来。山腰里的云雾这一刻被风吹散,可以看到山下的村子模型一样的存在,村边零落的山田里,盛开的油菜花呈现出一片又一片的灼目金黄。 蓑衣斗笠到田头哇 一么溜丢 一么溜大丢 水滴平田往下流哇 一么溜丢哇 一么溜大丢 又
|
三山记
黄庭坚在萍乡的僧人朋友非止一个。除了在宝积寺留下匾额、种下禅松之外,他还曾专门写诗,送自己多年的朋友密老禅师从宜春崇胜寺去萍乡五峰山担任某个寺院的住持。 可能因为处于湘赣交界处的缘故,似乎很少有哪座山经历过五峰山如此频繁的地域隶属更迭:春秋战国时,五峰山是典型的“吴头楚尾”,今天属楚明天属吴;秦汉年间五峰山所在之处算荆州之地也算扬州之地;到了南宋以后则或湘或赣;甚至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也先后三四次
解释与重建 |
登顶
天不亮我就骑车离开城市,一个小时后,就到了南山脚下。此时,村寨里鸡鸣声响成一片,有几只公鸡跳到草垛上,扬起脖子扯着嗓子对着天空大抒其情——看着他们虔敬的样子,作为一个喜欢写诗的所谓诗人,我竟然有了几分惭愧:他们是比人世间的诗人更纯粹的真诗人。古往今来,他们一直坚持着对太阳的初恋和对天空的痴情,不管人世如何变换着烟雾、泡沫、脸谱、时尚和语言,不管人造的电子钟如何扭曲着人们的时间表,他们,始终坚持自己
解释与重建 |
访草
偌大一个百草园偏安于茅洲河畔一隅,倘不是绿树掩映,不出半里就是滚滚的车流和虎视眈眈的尘嚣,总伺机吞噬这一切。好在尘归尘,土归土,河水不犯井水。于是洛尔迦所钟情的绿——绿的风和绿的树枝,举重若轻地一挡,便阻隔了野心勃勃的尘嚣。 赋闲的日子,我周遭环绕着野草。我跟尘廛疏离。脉脉的痛苦与寂寞的清福集于一身。清凉的黑夜是闷热的白昼的深渊。我苟延残喘体验到死亡般的沉寂,但又怀疑,这到底是在扩展生命疆界还是
解释与重建 |
猫洞
一扇窗户,卸了下来,左右摆布,人影凌乱成一团。其实就我和武文洪两个。我不知道为何两个人在平放于地的窗扇上就显得人数众多。从玻璃上掏洞这事,整得隆重——找猫,沙发底下拽出来,连带胡子比量脑袋,武文洪说,是不是多放点量,猫还得长。画大圈,大圈里头套小圈,玻璃刀在武文洪手里比笔熟练。考试时候,武文洪恨不得把笔攥出血来,笔端杵脑袋——那支笔一头往卷子上挤字,一头也没闲着,犁着武文洪的脑袋。 敲敲打打。敲
百花文学奖获奖者新作 |
冬剧场
“咭咭咭,咭咭咭”,灰树鹊在板栗林叫得慌。听得出,至少有六只灰树鹊在叫,起哄似的一起叫。板栗林在山腰斜坡上,约有三五亩,林下是伏地的茅草和枯败的紫苏。一条陡峭弯转的黄泥机耕道一直往山高处盘上去,如一条腐烂的泥质盲肠。我站在一棵剁了头的枳椇树下,可以俯视整个花鸟畈。板栗林就在我右边,光光的枝丫突兀,却不见灰树鹊。雨丝织得密,遮住了远景之物。雨阴冷诡秘,不放过任何一个需要淋湿的地方,也不放过我的雨伞、
百花文学奖获奖者新作 |
川江船志【之二】
纤藤 我遇到过的川江老桡胡子,不论大河的、小河的,还是沟沟河的,他们一律称拉船工具为“纤藤”,从不说纤绳。大河指川江,支流是小河,小河的分汊即沟沟河。这是过去川江桡胡子约定俗成的叫法。 “绳”与“藤”,在川江木船上有很大的区别。绳,桡胡子喊缆绳、绹绳或棕绳,材料主要是棕丝,其次为麻丝与蓑草,用手工或借助工具搓绞而成。绳的质地柔韧,结实耐磨,但成本比较高,沾水后笨重。船靠头时拴桩子、升降布条和捆
生活志 |
依靠
一 我和父亲彼此交流很少,虽然时而见不到他我也慌张。他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用血红的油漆写在墙上,这是独居多年的他应对访者不遇的一个好办法。我对于他以及村庄,有时候也像是访者。他有一群我永远搞不清楚数量的鸭子,在他认定的河流里跟着他来来去去。河水在他的叫喊声里流淌,就像村庄苍老的血管,也是带着酒味的。他常常戏称,在这个家以及村庄,“畜生是比人多的”—— 那“一大趟”鲁莽聒噪的鸭子,也是他一生的依靠。倔
生活志 |
心火
我们爱的荔枝 虽然从来没有因为吃荔枝上过火,却总是担心这个后果,于是每次吃荔枝,真的是用数的,绝对不超过十颗。至于次数与次数之间,往往都是开雪柜门时正好看到,于是现取一颗,再开,再取……所以十颗之限,好像也只是自我安慰。 口干舌燥、心烦易怒,就是上火的症状,可是我吃不吃荔枝都是这个状态:口干舌燥、心烦易怒。于是十颗或者三百颗,对我来讲都变得无所谓。 突然想到有人用荔枝蘸了生抽吃,是为了不上火
生活志 |
一壶
初秋居然赶了两趟苏州,缘分到了。 不意老吴中有此荒荒大水,水如巨壶,天地一收。在东太湖畔,苍天白云汤汤湖水,归帆点点,落日和湖水卿卿缠绵。天上半壶,太湖半壶,天与湖合,一壶烟色水色日色,夕阳有桃花色。晚宿湖边酒店,芦苇习习生凉,但见湖天一色,月色照眼,不能一枕山,一枕水也要惜福。想起张岱当年湖心亭看雪,一人一舟一芥子,茫茫雪意,似要从老画里拍翅而出。斯夜天上月光如芒花,湖边芒花如雪拥,苇子随湖水
闲话 |
莫如抚琴
文友徐先生去年送我一幅画,说此画专为我作,名字叫《江中酉邀明月》,画中一青衣学士坐在江边石矶之上潇洒抚琴,当时,明月初升,江潮涌起,画中人、手中琴、天上月与石下江潮,可谓动静相宜,而那缥缈在江天之中的古琴声正在使潮水安静下来。滚滚红尘里,如何让自己气定神闲,并由此让身处的四周也归于宁静,这不也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吗?而这样情境的获得,有什么能比得上对月抚琴呢! 小的时候,乡村里颇有几个识得乐器的
闲话 |
回忆母亲
母亲吴锦华,1919年农历正月廿四日出生于合肥肥东县六家畈(镇),居民中以吴姓居多。清末和民国初期,六家畈出了许多官高位显之人,他们除了在家乡盖房置地之外,也把氏族兴旺的希望寄托在文化教育上。六家畈建有闻名远近的吴氏私立养正小学和庐阳湖滨初级中学。这两所学校都是母亲的母校。 旧社会的女孩子一般不上学堂读书。但六家畈民风开明,也由于外祖父曾多年在李鸿章某位孙辈家中做管家,家境比较富裕,思想开明,所
闲话 |
虫声远近
一 月明之夜,听到细细的虫声,唧唧——唧唧唧唧——像谁在叩门,叩城市之门。 这是在城市的某栋第二十九层的寓所里。我知道是蛐蛐叫声,就在我房门边。我意外得要命,也惊喜得要命,好像有旧友来访。 我倚在床头,放下书本,想着这一只蛐蛐究竟是怎么进了我的屋子。是楼下草丛里的蛐蛐,怯怯爬进电梯,张皇失措经过长长走廊,然后懵懂进了我的寓所?想想,可能性极小,城里蛐蛐少,胆子又小。难道是我从前不久租居的房子
闲话 |
老宅里的树
那年春天我十一二岁的样子,一位堂叔不知从哪里带回来一捆树苗,小树苗连根儿正好和我的身高差不离。看着堂叔在他家院子的房前屋后挖坑栽树,我想要是我也能栽种一棵树苗该多好啊,却终究是不敢说出来。我讨好地跟着堂叔,帮他扶幼小的树苗,有时还学着他的样子,朝着栽下的树坑用力地踩几下土。我看到堂叔拿起一棵树苗,随手扔在一边,拿起另外一棵树苗栽了下去。我看到被扔掉的树苗有明显的异常,像个连体的胎儿从接近根部的地方
看·听·读 |
读书,而且劳作
我在菜园边读《工作与时日》。作者为古希腊赫西俄德,农耕时代的诗人,天堂世界的记录者,黎明时期的歌手,人类文明的传递人,用劳动和大地发生关系的实践者。 天空何其敞亮,蔬菜何其鲜亮。赫西俄德的好句子一行行地铺展,如同蔬菜,铺展着它们的茎叶花果。记不清读过多少遍了。每一次读,都像一场告解,带着我的疲惫和烦忧,把赫西俄德读给蔬菜听,读给昆虫听,读给从体内的黑暗中奔突而出的另一个我听。 有些人说我太执拗
专栏 |
大海的光芒
海洋进入诗歌,与大地进入诗歌一样久远,甚至可能更为久远——如果我们相信所有生命的原始家园都在海洋之中——没有大海,没有大海的潮汐、浩瀚和无常,人类的诗歌将失去应有的深度、广度,无与伦比的节奏,以及惊心动魄的美感。 在中国,虽然早在《诗经》和《楚辞》中就已出现了大海的意象,虽然孔子也曾有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乌托邦理想,但我认为,只有哲学家庄子才称得上第一个歌唱海洋的诗人,他所描述的大海以及与
专栏 |
青春与作家的年轮
中年之后,感觉时间是以加速度流逝的。我还记得,自己作为年轻写作者面对前辈的心态;怎么恍惚之间,当青年作家聚集,对比之下,我发现自己早成面目沧桑的大妈。当然,与那些德高望重的长者相比,我根本没有什么资格抒怀,但感慨一下写作者的青春和能量,也许恰逢其时。 年少敏感时,许多人想过当作家,一场热恋或失恋都会拿起笔,写上数年翻江倒海的情诗。天才无须漫长训练,但作为多数且平凡的我们,最初只有强烈的倾诉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