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3年12期
|
那些曾经担起生活的
扁担 一根扁担架在肩上,跟把东西背在身上扛在肩上顶在头上不一样。背着扛着顶着,都是负着于身。只有人才会把事物分作两处,用一根扁担挑起来。扁担往肩上一架,就有了空间有了场,有了冲突与平衡,有了技巧有了权衡。一个人用一条扁担挑着两件物事往前走,是一幅多么富于动感多么和谐的画面。脚在下面走,地面的起伏转折,物候与风,身体的摆动回荡与调节,意志与力,人自身跟外界的阻隔与融通都会来到扁担上。人是竖写的“1
|
草原上的诗
一 开始还能看见一些村庄,走着走着,村庄就没了。左也是山丘,右也是山丘。近处是山丘,远处还是山丘。山丘上有牛羊,山丘下的平地也有牛羊。山丘上的牛羊,像油画似的飘在天边,平地上的牛羊才像真的牛羊。它们就在路的一侧,不慌不忙地吃草。这些散散漫漫的牛羊,仿佛一首一首诗歌,在草原上散落着。忽然觉得,漫山遍野的荒草,也是一行一行诗歌,地里长出来的诗歌。 怪不得草原深处涌出来一个诗社,那个叫嘎拉曾的牧民,
|
1982,上天入地的爱
1982年的重庆和中国大多数二线城市一样,外面有什么风吹草动,便可以在本土形成巨澜。譬如,那时流行着的喇叭裤和蝙蝠衫,差不多就被重庆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年穿成了像厂服、校服之类具有集体属性的东西。差别仅在于,胆大些的人会穿“大喇叭”“大蝙蝠”,含蓄一点的会穿“微喇”和“微蝙”。重庆几乎不刮风,偶尔刮风却是地覆天翻的暴烈,仿佛要把这座城掀个底朝天。而恰恰是这种时候,你会突然发现某个山坡顶,或通车不久的石
|
像黄鹂
几年以前,丽丽家的阁楼还是烟渍色的。对,就是那种灰中带黑的颜色。后来变成亮亮的橘红色了,一层土家大屋也变成了两层。丽丽与她的母亲住一层。进门是一个小小的客厅,正中是一个生铁炉子,取暖、烤火、烤腊肉用。武陵深处阴雨天气特别多,很是阴冷。炉边就是我早晚吃饭的地方。吃饭的时候,火炉上端总有腊肉的汁水往下掉。我常边吃边抬头望望头顶的腊肉,黑乎乎一片,很难说是肉的颜色。不过炒成菜还是很好吃的,土家人有一道好
|
孤独游戏
孤独游戏 1985年冬天,我写了一首诗,《孤独》: 非常孤独 很多情况下我都不能遇见 另一个 诗歌单身 之后,我把这首诗通过信件的方式寄给了小惠。过了几天,小惠来了。我原以为他收到了我的信,见到了这首诗。可小惠说他并没有收到我的信,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爬上光秃秃的柿子树,去摘一颗只比柿子大一点的月亮,结果刚刚抬手就一声尖叫,像被烫伤一般。他觉得怪异,就来渭南镇看我。随后,他还牵过我的手
生活志 |
钱多先生
钱多先生出生的地方出了煤矿,据说还有闻名的碗厂。打我记事起,没有看到碗厂,只是和钱多先生一起玩泥巴,从泥土里挖出过粗制土碗。 快到钱多先生家,会迎来巨大的一个洞,冷飕飕的洞,黑黝黝的洞,就像山妖的眼睛。那时,我惧怕这个洞,我不敢窥探。突然,从里面走出一个两个三个挖煤炭的,矿灯一闪,我立马闪人。 我趴在草皮上,惊惧地窥视他们。他们就像幽灵一样,全身漆黑,只有从两只眼睛,才判断出是人,推着一辆煤车
百花·自然书写 |
鸟鸣
夜里下了一场透雨,清晨空气格外清冽。窗前的树叶上面,水滴像露珠一样发亮。一只八声杜鹃隐于枝叶深处,八个音节连着八个音节地叫,只闻其声,不见其影。还是在3月份听到过这种鸟鸣声,每天一早一晚,叫着,春天的消息愈加饱满。3月里听过的鸟鸣,还有噪鹃,叫声持续而尖厉,每天的睡梦都是它唤醒的。傍晚从外面回来,推开房门,就听见窗口传来它那两音节的声音,不间断地连缀在春天的黄昏光影之间,浮喧不已。与噪鹃比起来,鹰
百花·自然书写 |
沂山一札
沂山北麓有一家养猪场,最多的时候一年能出栏二三百头肥猪,人们就喊作沂山养猪场,气势得很,自然很合猪场主人的心意。猪场主人姓侯,在家排行老三,大家都叫他侯三。 后来有几个文化人说沂山是天下第一镇山,康熙大帝曾御笔亲赐“灵气所钟”,将其跟猪场联系起来,实在有些亵渎,并多次让人捎话给侯三,叫他将猪场改名。侯三对此当然不情愿,心里骂那些文化人是吃饱了撑的。 让侯三没想到的是,此事竟然引起了乡长的关注,
百花·自然书写 |
秋天的信札
不易愈合的伤口 我是8月下旬决定进山的,这时的长白山脉已普遍出现了层次,绿的、红的、黄的,也有褐色的、赭石色的,当然也脱离不了蓝、粉、白等跳跃极强的点缀——这大山已经开始向“五花山”披装迈进了。奈何还不到完全变化的时候,山道依然被掩埋在密林之中,只能看得见入口凹凸不平,要想窥知里面的事情,不亲自踏进去,那只能是“云深不知处”了。 老王大哥是当地朋友介绍给我的山民后代,从他的高祖爷爷那辈起,就在
解释与重建 |
村庄二题
石门访竹 春山如煮 绿色的火苗,舔舐着四月的大雷山 穿村而过的溪水 又一次漫过了履厚桥上的青苔 ——戴高履厚 千百年来,一脉来自江山的余脉与一根毛竹互为词根 构成共同的生存海拔 高处,竹尖上晃动的人影已成为传奇 中间是正在拔节的人间烟火 家家门口支起的铁镬里,熬煮着又一个春天,弥散的笋香 将再次唤醒石门人舌尖上的记忆 而在看不见的暗处 粗壮的竹鞭和一个家族的血脉盘根错节
解释与重建 |
春山空
若不继续向前,一切都会变得无聊至极。———坂本龙一 一 山西也有了梅雨。冷雨无昼无夜,无节奏,茫然机械,像默不作声向前挪动的看不到尽头的人群。雨下得人骨头发痒、内心长草,下得人精神崩溃。 二 路扭曲得像坏人的心思,然而大爱山色空蒙。三五年来,内心荒凉如众山,嶙峋抑或接近。所谓胸有丘壑,大致可以比类,长恨不能捉笔绘之。 以后稍远出行,但凡有一分奈何都坚决不走高速,要循山根直上云端再落下来。
解释与重建 |
燃烧的麦田
1951年,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第一次出版,这本书是世界各地许多青少年的青春启蒙读物之一。1888年,梵高创作了油画《麦田》,现收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梵高一生画了数十幅麦田。对于很多人来说,想到“麦田”,就会想到塞林格和梵高的作品。 文艺对现实的干预是漫长且持久的,一旦接受了某个书名或者某幅画作制造的意象,它就会顽固地储存于脑海当中,一旦被听觉或视觉触及,那个意象就会在神经元的作用
闲话 |
粉笔之忆
想起粉笔,是缘于一位文友的文章,其中讲述了一些学者大家对粉笔的零星而深切的回忆,令人回味。一支纤纤粉笔,实在是太普通了,在我们的生活里,连一星半点的涟漪都未必掀得起,更比不得人生路上的大风大浪,能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故事?它细小、轻微、无味,几乎让人忽略存在和价值。然而忆起它,却有一些往事重现心头,虽比不得那些珍贵物品,可岁月长河中的一滴水珠,也总是闪过光的。 粉笔的用途,主要在于它是教学工具。从小
闲话 |
芙蓉花园
与千万朵花共朝暮,是什么样的体验?从万千种花香中辨识最独特的一种,又是什么样的体验? 难以想象。 置身于花事盛大的春日花园中,端起青花茶盏,问花园的主人。 这个以花为名的女子,只淡淡一笑,目光投向一侧的花架。风车茉莉展开一袭绿风衣,把整个花架遮蔽得严严实实,小小的白色的花蕾密密麻麻,似乎正在极力隐瞒一个呼之欲出的秘密。 一场香气浩荡的绽放也呼之欲出。 主人的眼眸中掠过一丝柔情,仿佛老师面
闲话 |
缠糖稀
过去的生活是缓慢的,人们走路很慢,干活很慢,有时候一句话能说一辈子。人们擀面、赶车,但就是没有人赶时间。尤其是冬天,人跟着土地一起歇了,除了很少人会打零工或做点小买卖外,大部分人都像过年一样悠闲。 三嬷嬷会拿着给堂姐洗的登山服来找我们家的暖气,把衣服放在暖气片上,边纳鞋底边聊天,一个上午就过去了。用我们如今的价值标准来看,一上午的时间纳一只鞋底,单计算时间成本,一双布鞋至少要值四五百块了。胡同里
闲话 |
陌上人如树
做过几次同样的梦。一条黄泥村道,被雨水打湿得恰好,抑或冬雪刚刚化过,湿润而不泥泞。有人拖木板车在路面走着,轧出深深浅浅的车痕,上面两个竹箩,装满瘪谷,断续从高处抖落些许。车渐行渐远,淡黄的瘪谷撒落地面,仿若它一直就遗留在那儿。见不到拖车人的面目,我有时坐在板车上,有时在后面行走,到路尽头进了一户人家。 想来是童年记忆在睡梦中的倒影吧。当年屋场前后,确有梦里那样的村道,穿过田野,越过水圳,通向另一
专栏 |
卧云,还是洞天
偶见“卧云书院”青石老匾,甚是喜爱,不仅爱其沧桑,更爱其意境高远。匾长约四尺半,宽约一尺半,字体为双钩行书,笔力苍润,初步判断是元明时代的石刻遗存。看似一件平凡的石迹,细细梳理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 每一个汉字本身,几乎就是一部隐秘的图像历史。“卧”字拆开来是“臣”和“人”,两个名词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动词。“臣”字的形成颇为久远,在殷商的甲骨文中最初意指人的眼睛,而且是竖着的带有某种警惕性的眼
专栏 |
何工的高地
2015年4月16日,因为时差,虽然头天晚上睡得很晚,但早上五点左右就醒了。 摁亮床头灯,灯光照在床头柜上我的旅行笔记本和一束小花上。白与紫色的蔷薇,香气幽微。这是何农夫人姜涛的体贴。 头一晚,何工和夫人小叶到洛杉矶机场接到我和周露苗。也不知道开了多久,终于到达何农位于西米谷的家。黑夜中沿着车灯的光看出去,是路边的丛丛黄草,远处的地形看不清楚,只感受到山谷的逶迤之势。仿佛在山路上盘了好几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