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4年10期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新征程上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逻辑与主要趋向
内容提要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问题导向、发展导向特征。新征程上我国经济实践呈现出一系列特征事实:目标定位出现了从增长导向到发展导向的转变,发展方式出现了从追赶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外部环境出现了从相对宽松到日趋复杂的转变,重点工作出现了从总量扩张到结构优化的转变。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大实践价值。1978年之后我国在推进历次经济体制改革中深化了对改革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经济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
内容提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阐述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多次强调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础上的又一次理论跃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是在45年改革开放基础上的继续及进一步升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已具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在进一步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过程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数字经济税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内容提要 数字经济深度嵌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催生出更为多元的治税需求,在产业体系数智化升级的现实背景下,推动税收治理现代化转型成为打造竞争新优势、优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必由之路。文章基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视角,依据数字经济嵌入产业体系价值创造的主线索,研究数字经济税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首先,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产业链供应链理论、产业关系理论和供需匹配理论出发,深入剖析了数字经济税
影响百年中国的关键词·认知的革命 |
新知和方法:Induction和Deduction的东渐与衍义
内容提要 西方哲学东渐过程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西方哲学术语的汉译和日译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其中的逻辑学和演绎等术语在明清之前就被翻译和引入并在晚清规模化,归纳等更多逻辑学术语也在晚清被汉译和引入。作为认知方法的归纳和演绎,这两个术语在中国是如何被理解、翻译、移植的,是如何被清末的严复引介的,是如何被民国时期的金岳霖发展的,通过文章的考察就呈现了出来。 关键词 方法 归纳 演绎 东渐 〔中图分类
影响百年中国的关键词·认知的革命 |
近代中国哲学中“直觉”概念的生成与演变
内容提要 近代中国哲学中的“直觉”概念并非古汉语词汇,而是在清末中西日文化互动中生成的新词汇。近代日本接受西学时,用“直觉”对译“intuition”,并经历了一段厘定过程。从幕末明治初期的通俗释义,到19世纪70年代翻译的多样性,到80年代的术语区分,再到90年代后“直觉”与“直观”的并用,都反映了明治日本的学术趋势。20世纪初“直觉”作为“intuition”的译词引入中国,但其传播范围、使用
影响百年中国的关键词·认知的革命 |
“理性”概念的引入及其在中国现代哲学中的展开
内容提要 “理性”(reason)是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主流传统哲学的一项基本追求。早在明清之际,理性精神就已成为中西跨文化哲学对话的基础。随着近代更为全面深入的西学东渐,“理性”这一汉字译名在东亚地区逐渐确立并流行。此后,“理性”一语在中国现代哲学的语境中得到了全新的阐发,其中以王国维、梁漱溟和冯友兰的论述最具特色。王国维将“理性”严格限定在认识论意义上,尝试彻底地将事实与价值分离开;而梁漱溟则论述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 |
合群以新国:梁启超关于构建“新中国”的理论思考
内容提要 梁启超是晚清较早对救亡图存进行理论思考和阐释的政治思想家。他在甲午以后提出的“合群兴国”论,以聚合精英、立会合群与由君及民、君民融合为特征,对革新中国的方式和手段展开深刻论证,其中逻辑可归结为:新学问—新智识—新士人—新国群。赴日后,接触到欧美日本政学界的“国家”观念,梁启超不仅调整了建国思路,还创造了过渡时期崭新的国家形象——“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摒弃了精英立会、由君合群的内容,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 |
贯通家里家外:中国传统社会整合的理念和实践架构
内容提要 当代人如何行动既受当代社会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和传统的塑造。因此,探讨当下的社会整合之道离不开历史和文化视角。在中国传统社会,“家”作为社会运行基本单位的客观事实,决定了以“家”为对象和基础的贯通家里家外的社会整合理念的产生与实践。这一理念与实践架构以“家国一理”作为基本的社会整合逻辑,以始于“亲亲”自然之情的“孝”作为社会整合根基,以作为“家”之整合途径的“分”作为社会整合途径
《古诗十九首》与玄学时代研究 |
《古诗十九首》与玄学时代研究
主持人语: 《古诗十九首》在诗学史上享有盛誉,备受研究者的重视,尤其在关涉《古诗十九首》之核心问题的断代、地位、主题等方面,不乏创造性与启发性的研究。不过,既有的研究较少将《古诗十九首》作为鲜活的思想文本,对其所蕴含的哲学理思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诠释,更缺乏对《古诗十九首》与哲学史发展之关系的探索。特别是,考虑到《古诗十九首》发生于汉魏晋玄学反拨经学这一大的思想史嬗变过程之中,局限在单纯考据或文
《古诗十九首》与玄学时代研究 |
论《古诗十九首》与玄学时间观的契会
内容提要 《古诗十九首》以时序感为基本主题,感伤生命短暂,而强调重视当下。与《楚辞》和汉代早期诗歌单纯的“伤春悲秋”主题不同,《古诗十九首》积极寻求化解时序意识的方法,跳出绵延的时间洪流,将时间理解为以故代新的瞬间更替,以把握每一刻之当下存在,来确认生命的意义。从思想史上看,《古诗十九首》的时间观,既与孔子以大全景的方式感知时间流逝不同,也并非对庄子以怀疑精神和认识论触碰当下存在的单纯延续,而是指
《古诗十九首》与玄学时代研究 |
《古诗十九首》:玄学情感观的诗学前奏
内容提要 《古诗十九首》以高超的写情艺术被广为称道,诗篇将普遍的人情人性落实于个体化之视角,抒写真情实感,追求个体审美情感之表达。其作者还极为重视人格的调适问题,积极寻求时序悲叹、生命无奈等普世情感问题的化解之道,以反思精神为主体情感寻找安顿之处,从而彰显非同一般之当下性和个体性。《古诗十九首》对情感问题的处理,从诗歌创作的层面启引了魏晋崇情思潮。有关情感真实性、个体审美情感以及人格调适等问题的致
近代社会思想史研究 |
通往十月革命道路的桥梁?
内容提要 苏俄宣言公布之时,陈独秀等人是在互助主义而非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思想框架内来解读苏俄宣言的。苏俄宣言只是互助主义新文明的体现,苏俄在此视域中被视为世界第一个文明国。苏俄宣言不是颠覆了他们之前的思想倾向,而是对其原有思想状态的强化,为他们立足人类立场所信奉的互助主义和反侵略思想提供了现实例证。苏俄宣言之所以能够引起中国舆论界的热烈反应,主要在于国人对公理战胜强权、人类互助理想的热烈期
近代社会思想史研究 |
“私恩”“权利”与“夹棍”:近代中国对养老金的认知变迁与现代性反省
内容提要 养老金(pension)概念于清末舶来中国,至民国之际,中国社会皆将此视作建构理想社会的基石,养老金的重要性已成为新旧割裂、矛盾丛生的近代场域中为数不多的“超越性”共识。在共识建构过程中,养老金内涵的演变存在两个显著特征:养老金性质从君主之“私恩”向公民之“权利”转变;养老金成为“国家养老”观念建构的重要标志。前者反映了辛亥革命之后君臣关系的断裂与国民关系的重构;后者揭示了在年龄秩序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