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3年09期
编辑部札记 |
动图非图
大家是否还记得,本世纪初《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上映的时候,影片中穿插了不少新奇的设定,其中一个就是巫师们阅读的《预言家日报》—报纸上的新闻照片居然会动。昔日魔法世界中的“高科技”,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经成了“麻瓜”的日常。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对于能动的图像乃至视频感觉不到任何的惊奇。就好像看到的东西要动起来是天经地义的。 曾几何时,这一风潮也蔓延到了艺术领域中,让名画动起来似乎成了一个趋势
|
说不尽的苏东坡
一 世上有许多偶然,难以解释得清楚。中国人受佛教影响,喜欢说“缘”,好像嘴里吐出这个字,就有了终极的答案,一切都清清楚楚,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人人都得到满意的理解,不须再问。然而,有些逻辑性特强的死脑筋,总要穷根究底,认为宇宙大爆炸都应该有个理由,“缘”也得有个缘由,不可让理性懒惰,轻轻放过偶然是否也有必然缘由。就算解释不清楚,至少说说相关的联系,风马牛不相及,也得告诉我们风马牛是什么,及
|
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要研究苏轼的词,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绕不过去的。在我国的诗坛上,以写中秋、月亮为题材的作品,多如牛毛。就以苏轼自己写的
|
作家之河
恰若托马斯·科尔(Thomas Cole,1801-1848)以画作的形式来赞扬哈德逊河及其河畔的风景,也有一些作家对哈德逊河情有独钟,其作品与哈德逊河及其周围的环境可谓紧密相连。所以,哈德逊河也堪称是一条作家之河。 《神圣的风景》(Sanctified Landscape)一书主要介绍两位十九世纪上半叶颇为重要的作家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及
|
音乐时间与节拍器剪影
一 今年我在多伦多的博物馆里,第一次听到著名的加拿大原住民因纽特人的“喉音”演唱,可惜我努力听了好几段,连音高都感觉不到,也记不住。不过仍然有一样东西感染了我,这就是明快动人的节奏。对完全陌生的音乐风格和文化摸不着头脑的时候,我又一次猜测,人脑对节奏的预知、分析和相关的快感,是不是各种音乐所共有?和声、音阶这些东西极难在人类音乐中寻得共性,但我“冒死”下了一个结论:音乐之中,唯节奏不可缺少。
|
梅川书舍札记(九)
《山野掇拾》出版前后 《山野掇拾》是画家、作家孙福熙(1898-1962)的第一部散文集。 孙福熙,字春苔,系孙伏园之弟。他负笈法国,《山野掇拾》是写他留法时在法国乡间旅行的所见所闻,书稿得到了鲁迅的校正。 鲁迅日记一九二三年八月五日云:“晚孙伏园来,并持春台里昂来信。”十二日云:“夜校订《山野掇拾》一过。”十三日云:“夜校订《山野掇拾》毕。”十四日云:“上午寄伏园信并还《山野掇拾》稿本,又
|
晚明士人的收信快乐
我发现我喜欢写作,喜欢写信给你,而且写信时别人无法打断你的话,可能老天让我不太会说话的原因,就是希望我用写的吧!写比说真是容易得多! —《收信快乐》 二十一世纪初,有部叫《收信快乐》的话剧一经登台,便风靡整个话剧圈。除了极简的结构和精彩的台词外,给大家留下最深印象的,无疑是书信往来,竟存在无穷的魅力。古往今来,鱼雁传书一直是人们最简单、最普遍的交流方式之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书尺牍被迅速
|
科举·党争·小说
一 古代做官的都能做诗,做小说的多为不第才子。但唐人小说(传奇文)是一种例外,几乎都出自仕宦之手,如王度、张鷟、沈既济、蒋防、李公佐、白行简、陈鸿、元稹、牛僧孺、沈亚之、袁郊、薛调、杜光庭、李复言、薛用弱、裴铏、皇甫枚等,这些作者大小都是官,且多为进士出身。其中牛僧孺(780-848)位陟宰相(唐称“同平章事”),乃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重臣。还有,元稹晚年依附内廷亦得相位,只是数月旋被罢免
|
出落个红闺人俊雅
题记:汤显祖的《牡丹亭》为女性的爱情婚姻自由而呐喊,二百五十多年后的女曲家吴藻则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女性权利,其独幕剧《乔影》以主人公女扮男装饮酒读骚为酒杯,浇作者内心之块垒。 一 明清时期,“童心说”“性灵说”等思潮风起云涌,女性文学繁荣,一些才女产生了如男子般可以自由抒怀的念头,其中就有吴藻。 吴藻(1799-1862),字蘋香,号玉岑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活跃于道光年间的浙江文
书间道 |
影像与文字交织的旅程
自一九九九年踏上旅途开始,程萌的足迹至今遍布全球几十个国家,上百万公里的足迹凝聚为十余本厚重的非虚构旅行文学作品。程萌将镜头对准大自然之美,他的“昨日三部曲”——《水岸九歌》《琴岛低语》《极地天穹》,以及新近出版的《非洲苍穹下》《云上四季》等作品,以图像和文字的形式,将地理与文学交织为动人的篇章,捕捉历史、眺望未来,为旅行文学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参照。 对于旅行者来说,目的地是首要考虑的方向。
书间道 |
痛苦和笔
《痛苦和笔》是埃莱娜·费兰特在博洛尼亚大学举办的三场讲座的第一场,讲座面向整个城市的市民,主要探讨她的创作宗旨、灵感源头、叙事技巧。费兰特事先写下了讲稿,二○二一年十一月,博洛尼亚阳光剧院与艾米利亚-罗马涅剧院(ERT)合作,女演员曼努埃拉·曼德拉奇亚代替埃莱娜·费兰特,诵读了讲座内容。 —译者按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晚上,我将和你们谈谈我对写作的狂热,以及我最熟悉的两种写作方式:一种循规
书间道 |
必也使无讼乎
按照彼得·盖伊在《现实主义的报复》(又名《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一书中的看法,《荒凉山庄》可视为狄更斯“泄愤”之作—早年其父曾因负债被判入狱,他本人日后也屡屡遭遇司法不公,于是将满腔悲愤化为匕首和投枪,向维多利亚时代的“恶法”开战。无独有偶,《诺顿英国文学选集》的主编福特(George H. Ford)也认为,狄更斯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矛头不仅指向腐败的司法制度,更进一步指向整个统治阶级,
书间道 |
音乐的自然状态与艺术状态
提到西方古典音乐,人们会站在不同角度上进行一番比较。 例如,有人以中、西(或东、西)的区分为框架,大谈西乐如何、国乐又如何,并且多会强调后者同样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比起西方音乐来并不逊色。这样的比较意味着,他要么是把“古典音乐”和“西方音乐”画了等号,要么就是觉得从古希腊至今,西方人奏出、唱出的一切声音都具有相似的文化内质。 有人着眼于精神境界,把古典音乐看成是人类灵魂的至深、至广、至高的表达
书间道 |
莎士比亚书店的前世今生
一 那些年,我们没钱买书,都是从莎士比亚书店的租书图书馆借书看的。那是希微亚·毕奇在欧德翁街(rue de l’Odéon)十二号开的一家书店兼图书馆。在一条寒风凛冽的街道上,有那么一个温暖、愉悦的所在,冬天还有一个大壁炉,桌上、书架上,满坑满谷的书,橱窗里则陈列新书,墙上挂着名作家的照片,有些已过世,有些还健在。照片都像是随手拍的快照,即使是已过世的,看起来也觉得他们曾认真活过。(海明威《流动
书间道 |
我们拿什么来确认自己
人类的心智得以维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相信自己具有特殊性。我们起先认为拥有人类的样貌的是人;随后我们认为身体的大部分是原装器官的是人;再后来,我们认为拥有人类大脑的是人;当“忒休斯之船”效应发生之后,我们无奈地认为拥有人类的思维就是人,直到自由意志也被证伪。随着人体的黑盒被科学一个个打开,人的存在根基一退再退,人类和其他生命体乃至无机体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我们究竟是什么?我们是独一无二的吗?
书间道 |
日常生活的冒险神话
很难去说米歇尔·图尼埃(Michel Tournier,1924-2016;又译图尔尼埃)是一位什么样的作家,当然他身上的标签非常丰富而牢固:一位折戟的哲学家,一位成功的文学家,擅长改写神话,前期作品宏大壮观,后期作品短小隽永。一直以来,西方学界十分关注图尼埃创作的先锋性和颠覆性,而他尽管秉承了法国文学界的颠覆传统,却并未将自己的作品固囿于盛行一时的新小说流派之中,而是继承了福楼拜式的现实主
书间道 |
自贩机与人
日本放送协会的长青纪录片栏目《72小时纪实》在今年迎来了十周年。根据观众的投票,产生了历年最佳作品的排名,位列第一的是《秋田深冬的自动贩卖机前》。该片首次播放于二○一五年。秋田位于日本列岛的东北部,那里的冬天异常寒冷。纪录片摄制的七十二小时中,最高温度只有2℃,其间还遭遇了暴风雪。即便如此,摄制组还是邂逅了很多前来吃面的人,并记录下了“十人十色、百人百样”的人生片段。 这台位于秋田港的自动贩卖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