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3年11期
编辑部札记 |
不接受预订的餐厅
不知从何时起,大家开始都用手机软件来预订餐厅了,搞得那些不喜欢用手机的人,也不得不提前几天打电话留座。随意逛街、到店即食的时代似乎正在不知不觉中翻篇。一家餐厅如果非常热门,自然就很难订到位子。对此人们也已经习以为常。经常能看到有些餐厅门可罗雀,而隔壁一家却生意兴隆,等位的人极不耐烦,却也不愿意改换别家。 在饿肚子等位的时候,不免思考了一个问题:直接到店等位、网络预订和电话预订,哪一个应该更优先呢
|
“古今七律第一”神话及其心理根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上引杜甫七律《登高》是历来唐诗选本必选之作,宋人叶梦得、胡仔、杨万里等均有高度评价。明代前后七子探讨“唐人七律第一”的问题,这首诗成了一个焦点,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誉为“古今七律第一”,之后四百年来几成公论。考察这一现象及其来龙去脉,足以窥见中国诗歌的最
|
苏东坡的受难与悟道
苏东坡本名苏轼,“东坡居士”是他被贬黄州时,因在城东一块坡地上拓荒谋生而自取的雅号,但后来却成为他更为流行的名字。这或者正是后人对他在困境中积极谋生的顽强精神的赞许。 苏东坡是人们所喜爱的作家,作品至今传颂不绝。一个逝去将近千年的诗人,还能够活在读者的心中,的确不易。这当然与他的艺术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关。他是宋代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是唐宋文章八大家之一,是宋代书法“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要研
|
吾生如寄一身归
在接受访谈的时候,九十岁的王水照老先生说:“现在苏轼研究的论著依然不断出现,但是有分量的文章已经很少了。这或许也是历史的规律吧。如何寻找突破口,我也颇感困惑。”然而,如果文学研究尚有可能,《苏东坡和他的世界》让我们清清楚楚看到作者贯穿一生的追求:“把自己的研究心得转化成为大众的阅读,把大众化与学术精品化适当地结合。”这样的转化与结合,来自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坚实的文学基础,来自北大课堂的传统。《
|
说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兰陵王·柳》 在宋代词坛上,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是一位有
|
摩登时代的市民生活
胡适与上海这座城市之间的关系,为人所熟知的是一九○四年至一九一○年的六年,即胡适结束了他的乡村教育,从家乡安徽绩溪来到上海,进入新式学堂,先后在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及中国新公学的读书求学。胡适后来也把他在上海的这六年,称为他“一生的第二个段落”。当然胡适后来以校长身份短期主持上海公学大学部,在其职业生涯中亦甚为光彩。 在《四十自述·自序》中,胡适则是把他在家乡的十多年,与在沪新式学
|
张謇科考故事摭谈
一 以书法名世的启功先生更是当代著名的文史大家,在艺界、学界享有极崇高的声誉。启功先生身份特殊,他既是清皇室的嫡裔,又是晚清重臣的后代:雍正皇帝是他的九世祖,光绪末年的礼部尚书溥良是他的曾祖父,于张謇同榜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的毓隆是他的祖父。因此,他对宫闱奇事、枢廷珍闻、仕宦秘辛的知晓,自然要比旁人方便得多,也正确得多。 《启功口述历史》(赵仁珪、章景怀整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
|
丰子恺在缘缘堂的那些事
“缘缘堂”是丰子恺的一个家喻户晓的堂名,诞生于一九二六年(一说1927年)的上海。丰子恺当时在上海立达学园教书,所以他在一九二六年九月五日从西门乐盛里迁到江湾永义里八号,与裘梦痕、匡互生、刘薰宇等立达学园的教师做邻居。 那年深秋,弘一法师从江西回杭州,路过上海,就到江湾永义里丰子恺家暂住。对于弘一法师的到来,丰子恺十分高兴,提出请弘一法师给自己的居室取名。弘一法师让丰子恺在小纸片上写上自己喜欢的
|
“网络小说”随想
“网络小说”是“通俗文学”? “网络小说”是“文学”吗?当有人这样质疑“网络小说”时,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是有道理的,网络平台上的大多数所谓“网络小说”,与文学刊物上发表的文学作品的确有太多的差异。网络小说我读了一些,但仅限于男频网文,阅读量有限。我读过的主要是“七猫网络小说平台”上的一些作品,其他网站的也读过一些,主要有《雪中悍刀行》《神龙令》《北境战尊》《第一兵王》《神医赘婿》《我的
书间道 |
《十里红妆》的情感逻辑
《十里红妆》是作家赵淑萍的微型小说集。在我的印象中,赵淑萍创作的作品“以情见长”,其微型小说更是“纸短情长”。应该承认,创作的性别差异是存在的,“感情丰富”是女性作家的一般特点。但必须说明,我这里所说的“以情见长”之“情”,指的不是“情感性”,而是“情感间性”。在前者,“我”具有超越、能动、个人化的特点;而在后者,则体现为主体与他者的交往、对话、冲突的情感关系。“情感性”常见于诗歌与散文,而“情感
书间道 |
一部激荡荣光的进化史
从普及到日常,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如同水、电、天然气一般的基础配套。虽然它的发展时间不长,倘若从其前身,也就是由美国军用阿帕网(ARPANET)算起,至今也不过五十来年。即便如此,要撰写一部有关互联网的历史,恐怕是一件费力而不见得讨好的事— 仅就一项事物而言,参与创造和革新互联网的主体就不计其数,从政府组织到国际机构,从科技企业到风险投资,呈现出分散性和多元化的特征;而单论一个主题看
书间道 |
园中之河
在一些印第安人的心目中,哈德逊河是一条“群山之河”(The Great River of Mountains),因为这条河是由其两岸群山峻岭之壮美景色而著称。然而,在哈德逊河一路奔向大西洋的旅程中,它还流经了岸边那些绵延起伏的田园乡村,尤以其东岸那些漂亮的庄园为甚。所以,可以说,哈德逊河实际上是穿越了一片片错落有致的风景园林。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国十九世纪园林设计师及美学倡导者安德鲁
书间道 |
柴尔德之谜
到目前为止,维尔·戈登·柴尔德(Vere Gordon Childe,1892-1957)共有五本个人传记。两本主要从社会政治角度探讨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生涯,两本主要从考古与学术的角度讨论他的学术发展和理论基础,而萨利·格林的这本《史前史学家柴尔德传》,则是目前唯一一本兼顾柴氏学术思想和人生经历,内容较为综合的传记。它详细地记述了柴尔德的家族及其出生成长、从政经历、求学经历、学术生涯、学术思
书间道 |
音叉:音与物的偶然
一 二十世纪,BBC著名的科普节目主持人伯克(James Burke)制作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节目“连结”(Connections),讲的是“历史之网”“知识之网”,各种大事件对历史的触发和推动。片子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拍到一九九七年,其中第二个系列主要谈科技,谈的就是科技和生活方方面面的互相激发。因为太成功,伯克又想出各种新鲜办法来写书,比如在《弹球效应》(The Pinball Effect)书页
书间道 |
小镇疑云
一起毛骨悚然的命案发生在美国内陆深处的东城小镇,十七岁少女半身赤裸地倒挂在冰冷的溪边峭石上。貌似平静的小镇生活被这桩凶杀案掀了个底朝天,随着警方侦查推进,牵扯进来的人越来越多,真相也越来越可怕:前男友、前男友的现女友、死者叔叔、邻居、邻居的弟弟、侦探的前夫、教堂的神父、外来的教授,甚至她的亲爹……似乎都脱不了嫌疑。看上去就是那种封闭环境中的悬疑模式,但剧情并不奇巧,而且在我看来,案情反转太多也太过
书间道 |
巴漂岁月:一群美国人在巴黎
一、巴漂忆当年 1921年的流放者到欧洲是为了寻找一样东西,但找到的却是另一样东西。他们是来找回美好的艺术生活和艺术传统,把他们从集体的愚蠢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知识的等级中获得自己应有的地位。他们是来寻找价值的,但找到的却是币值。(马尔科姆·考利《流放者归来:1920年代的文学浪游史》,张承谟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还在北京上大学,遇到一本书,上海外语教育出
书间道 |
“我张口说话,以众多声音”
《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幕第五场的“破晓歌”(aubade)场景中,有一场著名的“听鸟之辩”。缱绻难舍的年轻恋人争论着听见的鸟鸣出自云雀还是夜莺,答案将决定罗密欧的去留,以及两人此后的命途: 朱丽叶:你现在就要走了吗?天亮还有一会儿呢。那刺进你惊恐的耳膜中的,不是云雀,是夜莺的声音;它每天晚上在那边石榴树上歌唱。相信我,爱人,那是夜莺的歌声。 罗密欧:那是报晓的云雀,不是夜莺。瞧,爱人,不
书间道 |
从静寂的暴力回忆到和美的抒情之音
西方文学中经典的“夜莺”形象有着一段难以回避的血腥记忆。尽管不同的古代典籍都有提及,但对于这个原初的夜莺故事最完整也最知名的记载来自奥维德《变形记》第六卷。雅典国王潘迪翁的大女儿普罗克涅嫁给了色雷斯国王忒柔斯。由于思念妹妹菲洛墨拉,远嫁他乡的普罗克涅让丈夫将后者接来与自己团聚。然而,好色凶残的忒柔斯不仅在途中强暴了菲洛墨拉,还割去了她的舌头,将其幽禁在林中,并向妻子谎称妹妹已死。忍辱负重的菲
书间道 |
夜莺呦呦入梦来
夜莺是鸣禽中当之无愧的艺术家。夜莺能从周围鸟类那里习得各种歌鸣,掌握上百种不同的曲调,并自由组合形成属于自己的新歌。待雪散冰开,春风袅袅,雄性夜莺就开始施展本领,向雌性夜莺表达爱意。由于夜莺通常会从深夜唱到拂晓,因此自中世纪以降,夜莺就常在骑士文学中扮演为夜晚幽会的情人望风的角色。中古德语文学中最著名的莺鸣,莫过于十二、十三世纪恋歌诗人瓦尔特·封·福格威德(Walther von der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