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2年11期
编辑部札记 |
孤独的心
教师节那天,偶然在朋友圈看到了一小段视频,它给陈奕迅原唱的《孤勇者》重新填了词,配上一些影视作品的素材,介绍了孔夫子的波澜一生(唐文明作词、张俊超演唱)。视频不长,也就四分钟,但是看到陈蔡之厄的时候,我不知为何竟热泪盈眶。这首歌原本是为一部从游戏衍生的动画而作的主题曲(唐恬作词、钱雷作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幻化”出十几个语种的无数翻唱版本。“孔子版”只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学生、医护、消防、
|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东西文化各自有其源远流长的传承,有其相对独立演变的时间段,有其信仰的不同,有其人间处境与人世关怀的差异。文人与艺术家生活在相对独立的文化环境,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因其独特的艺术感知,会探索自己熟知的人类处境,而凝聚出璀璨的艺术结晶。 一 一般而言,在特定的历史环节上,不同文化传统会诱使心灵敏感的艺术家,专注生于斯、长于斯的独特文化面向,发展出别开生面的艺术形式,思考他们关心的人类处境;通过思想
|
日之夕矣,彼黍彼稷
一 我在林庚先生的文集《唐诗综论》中,意外地见到几篇谈论《诗经》的短文,其中似乎只有《〈野有死麕〉》一篇注明发表在一九六五年的《文史》杂志上,其余《〈君子于役〉》《青青子衿》等数篇均无出处。这些一两千字的文章,被作者冠以“谈诗稿”之名,附在文集最后。作者在后记中自谦这些短文“大都是早年短篇的谈诗散文,上自风骚,下迄唐宋,多乃零星诗句的点滴体会,不足为论,不过是全书的余响而已”。说是早年,实则彼时
|
用学者和作家的双重视野“观春秋”
孔子问礼于老子,是历史悬案,若虚若实。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著名辞赋家、学者。《西道孔子—扬雄》一书认为,扬雄故里位于郫县走马河畔白鹤里。白鹤里有大片湿地,林木蓊郁,沟渠两旁遍布桤木、杨树,树上栖息着一群群白鹤。长安,依旧繁华如梦。但是,这里不再是唐玄宗的长安,也不再是李白的长安了。豪放不羁的诗仙终于厌倦了,仗剑出游,远走他乡。多年以后,李白一反其诗词的豪迈飘逸,用汉乐府歌辞的寄寓手法,写了缱绻
|
自传特质、岭南视角与文化精神
长篇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近代著名作家、广东佛山吴趼人(1866-1910)的经典名著,与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一起,被称为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如鲁迅先生所论:“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论,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
雪天里的服装展示会
脂砚斋是曹雪芹的知音,批语每每提点章法,直指文心。第四十九回有一则脂批,似乎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回系大观园集十二正钗之文。”我认为它简明地指出了作者写作十二钗所采用的由分而总的总体思路。所谓“由分而总”,就是作者并非把十二钗作为一个整体一下子呈现出来,而是分散地、一个一个地写,彼此之间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然后让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如万川归海一样,汇入到大观园中。比如先写童年的香菱,再写黛玉
|
海伊书镇之旅
推开木门进入海伊城堡的院子,直面你的是一个壁龛,里面是一个戴着王冠的头像,手里托着王权宝球,披着皇袍,头像下方的铜牌上写着“理查德·布斯、海伊之王、书心王”(Richard Booth/King of Hay/Coeur de Livre)。上面并没有写日期,这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位“海伊之王”是几百年前城堡的主人,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国王。但事实上,布斯(1938-2019)是海伊小镇这座世界第一书
|
书店街里的新书店
谈日本神保町书店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旧书店。其实,这里同时是新书店的林立之地,有几家还遐迩闻名。 三省堂书店 三省堂,这名字国人一看即知:源自孔夫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同时也会推想是家老店。的确,一八八五年(明治十七年),三省堂创业于现址。该书店以卖二手教材起步,后来转为新书售卖兼营出版;如今在日本已有十七家分店,是名副其实的业界大腕。书店街的这家,全称三省堂本店,意即总店、旗舰店;一九八一
书间道 |
沈苇窗的一本鲜为人知的著作
《戏曲丛话·第一集》封面、扉页 近日,丁夏先生发给我《戏曲丛话》(第一集)的几页书影,包括封面、扉页、目录、版权页等。封面由伶王梅兰芳题签,扉页则为昆剧大家俞振飞的手笔,两处均钤有本人印鉴,显得郑重其事。扉页上还有作者用圆珠笔签的“慕琴先生教正”,落款为“作者敬赠”。 先略作解释。慕琴为美术家、摄影家丁悚的字。丁悚是漫画家丁聪的父亲,丁夏是丁悚文孙。在二○一九年春节前,我有幸与丁夏先生结识,当
书间道 |
格拉汉姆·哈曼的“新万物理论”
西方哲学在二十世纪可谓异彩纷呈,但进入新世纪后似乎势头锐减。特别是随着福柯、德勒兹与德里达等法国哲学家相继谢世,那种一时之间风头无两的大师很少再出现,哲学看起来陷入了一定程度的沉寂。这或许是事实,毕竟像福柯与德里达般闪亮耀眼、影响力遍及各个领域、人人争抢着阅读的“明星哲学家”还迟迟没有出场。 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代思想潮流毫无波澜。相反,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世界各地涌现了新的潮流与思想家。新一代哲学
书间道 |
毛姆随笔纵横谈
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 一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这个名字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已经很熟悉了。他的长篇小说,如《人性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1915)、《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1919)以及《刀锋》(The Razor
书间道 |
过去在上面,未来在下方
电影《帕特森》海报,2016 一部抒情诗式的电影 电影《帕特森》(Paterson,2016年)让我们深受感动。主人公是一个热爱写诗的巴士司机,影片朴实地记录了他和爱人所过的一星期:他似乎总在写诗,除了手握方向盘的时候,地下室的小书房里摆满了美国现代作家的诗歌和小说,他和伴侣彼此深爱,日常分享文艺带来的愉悦,她鼓动他把诗印制出版,他推诿,好不容易同意了,但写满诗歌的笔记本却在计划打印的那一天被
书间道 |
找寻赫里福德的“世界之布”
“从我的脚跟到脚尖是二十九点七厘米,折合十一点七英寸。这是我步伐的单位,也是我思想的单位。”这是剑桥大学英语系教授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 Macfarlane)在《古道:徒步旅行》(The Old Ways: A Journey on Foot,2012)一书中写下的话。这位英国著名的学者和旅行家沿着古道徒步行走一千六百多千米,用双脚丈量土地,记录自己足迹所到之处。 一次偶然的机会,
书间道 |
忍住你的恐惧,穿过这座城市
在当今的阿根廷文坛,活跃着一批被称为“新叙事一代”的作家。这群作家大都出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普遍来自城市中产阶级家庭,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在经济形势严峻的八九十年代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新世纪初,他们的短篇小说被收录在名为《年轻守卫》的青年作家选集中出版,从此开始在本国文坛崭露头角。“新叙事一代”群体的代表人物有:萨萨曼塔·施维伯林、佩德罗·迈拉尔、华盛顿·库库尔多、胡安·特拉诺瓦以及玛丽安娜
书间道 |
王燧其人
《杭州府志》(如东县图书馆藏) 在江苏省如东县一个叫马塘的地方,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腰斩王燧”的故事,说王燧犯法被处以腰斩,收尸之时王氏家人用琴弦缝合了斩断之腰,后埋葬在马塘的东王家坟。“文革”期间,东王家坟被掘,当地有一个叫孔子明的人特地赶去观看,果然见到琴弦仍在尸骨腰部。他绘声绘色的讲述,引发了无数人的兴趣。但王燧是何许人,犯了哪些不法之事,何时被腰斩?谁也说不清楚。《书城》二○二一年五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