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3年10期
编辑部札记 |
世界是(不)对称的
物理学家费曼在一次科普讲座中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人类遇到了外星人,怎么和他们谈论左与右呢?这个看似无厘头的问题,却包含了深意:外星人如果可以和人类交流,那么他们必定也拥有一定的对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例如长度、数量等,以及用来描述它们的语言和概念。即便各自语言不同,仍可以找到共同的定义基础。例如用氢原子的直径来定义长度单位,就像人类用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从赤道到北极点长度的万分之一来定义“米”。
知本读书会 |
庄子:对更高境界的追求
大家都知道,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如果将中国传统当中,儒道两家做比较的话,一般来讲,儒家好像是积极、进取的,道家相对比较消极。但今天我想试着从一个稍微不同的角度来介绍一下庄子。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在这些非常重要的思想家里边,其实我个人特别同情庄子。他与孔子的比较,我们这里就不展开了,就以道家的两位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来进行一个比较。 如果我们打开《老子》,会发现它非常精辟,一字一句都是格言警句,都
知本读书会 |
说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二十一世纪初,我应校友曹君之邀,到郴州安陵书院一带参观学习。早上起来,凭栏四望,但见碧水摇波,苍山田野,残月在天,疏星数点。我沿着河边散步,眼底顿觉清凉,心灵如经洗涤。看着那澄清荡漾的河水,心想,这不就是宋代大词人秦观来过的
知本读书会 |
“耕织图”里的桃源梦境
在中国古代,崇尚农业的传统源远流长,形成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独特的品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成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美好愿景,其背后反映的是传统农业社会最基本、最朴素的期待。岁月安好,山河无恙,没有水旱之灾;宇内太平,外无敌寇之侵凌,内无扰攘之纷争;生活安定,没有横征暴敛,苛捐杂税,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国和谐乡村的理想。流传千年的“耕织图”,可以说正是这一理想的写照。 “耕织图”是中国古代
知本读书会 |
如花美眷的四重再现
在京剧名伶梅兰芳的旧照中,有这样一张“户外写真”:“她”身着古装,委身于寂寂无人的园林之中。这是历史上第一部关于《红楼梦》电影的“剧照”(图1)。一九二四年,应民新影片公司的邀请,梅兰芳在北京拍摄了戏曲《黛玉葬花》片段,取景借用了冯耿光先生当时在东四九条新置办的园子。 光绪二十年(1894),蔡元培对《红楼梦》产生了兴趣,并开始疏证《石头记》,于一九一六年在《小说月报》连载《石头记索隐》,掀
知本读书会 |
“独坐”的魅力
奚美娟把第一次结集出版的散文集取名《独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见,明月来相照。”诗人描绘了一幅高冷清幽的画面。但这不是奚美娟的原意。 作者在《代序:我的读书生活》里提供了另一种对“独坐”的诠释:“有人说,阅读的过程,从一开始的‘围坐’渐渐变成‘独坐’的时候,你也许已经能够在那书本知识的五彩斑斓里遨游了,或许可以‘重塑’自我了。”很显然,奚美娟
知本读书会 |
走出泛青春文学时代
在新生代作家中,很少有人像孙频这样钟情和执着于中篇小说。近年来,孙频以节制而均匀的节奏,推进着她的中篇小说创作,几乎每年一本的中篇小说合集,既贯通着孙频明显的个人风格,也彰显着她对自我小说体系的整体性把控和系统性探索。《以鸟兽之名》(2021,收入《以鸟兽之名》《骑白马者》《天物墟》三则中篇)、《海边魔术师》(2023,收入《海边魔术师》《海鸥骑士》《落日珊瑚》三则中篇),分别以“山林三部曲
知本读书会 |
杨联陞的书评境界
杨联陞(1914-1990)是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人物。在其学术的成熟时期,被学界推许为海外汉学界第一人。中年以后,杨联陞因身体原因,较少长篇论文,而以书评见长。余英时曾说:“杨先生的博雅在他的书评中显露无遗,《汉学论评集》所收四十几篇英文书评便遍涉语言、官制、考古、地理、边疆史、文学史、科技史、哲学史、经济思想史、书画史、佛教史、史学史、敦煌学等专门领域,包罗了中国文化史的全部。更难能可贵的是
知本读书会 |
桌边三尺自成书斋
楠濑日年编著的《日本浮世绘纹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已在国内出版,该书日文原著是一九三○年出版的《浮世绘纹样》(美术社昭和五年版)。他的《书斋管见》中译本现在也要出版了—该书日文版由翰墨同好会南有书院于一九三五年初版,其中一篇《吴昌硕的书斋》,因为所写的是我国海派书画篆刻大家吴昌硕,出于对中日书法篆刻交流的关注,近年被生活在太原的日本学者堀川英嗣翻译推介到中国。这位楠濑日年是何人,似乎尚不
书间道 |
复杂斑驳的温情诉说
《山歌》 刘致福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如果没有灼热的难以触碰的情感藏在心之一角,一个写作者是难以启步往前的。随着文字的展开和蔓延,故事会变得多起来,题材也会大大丰富起来。但是内在的热力总是从一个源头不曾间断地散发出来,以至于成为他讲述的主要推动力。这是生命的热情,或叫热能。每个人最初的那片记忆是不同的,这是心灵世界的不同。所以在精神的园地上总有不同的生长,有迥然有别的个人经
书间道 |
吴兴文的藏书票世界
《书痴闲话》 吴兴文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吴兴文先生以藏书票收藏知名。二○○一年,《我的藏书票之旅》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极大地打开了大陆爱书者的视野,当时在成都的我是以一睹为快的心情买到的。三联还推出了精美小巧的《藏书票风景》(珍藏版)。二○○八年,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我的藏书票世界》,也配有精美的藏书票笔记本。吴先生《书痴闲话》(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中有一辑
书间道 |
博物馆的记忆
《跨越与创新:西方现代主义的东方元素》 钱兆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发现了记忆与地点的内在关联。他在《论演说家》中写道:训练人们的记忆力“必须选择地点,并构成他们希望记住的那些事实的心灵影像,把这些影像安放在这样的地点中,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地点的排列可以保持事实的秩序,事实的影像可以指称事实本
书间道 |
在语言中看见自己
《语言的历史》 [新西兰]史蒂文·罗杰·费舍尔著 熊莎译 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版 由中信出版集团引进出版的新西兰语言学家史蒂文·罗杰·费舍尔(Steve Roger Fischer,又译斯蒂文·罗杰·费希尔)的专著《语言的历史》一书中,将语言的起源、分化、融合、消亡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向人们娓娓道来。诚如作者自己所说,本书是一本“不需要语言学的基础,不了解特定的语言学术语或语言学方
书间道 |
段义孚:自然与人文之间漂移的地理学家
阿伦特曾经说过,一个有教养的心灵应该是懂得在古往今来的人、事和思想中选择他的友伴的人,而这样的人她也常常称为人文主义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理学家段义孚以其构建的地理世界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彰显的正是这样的一种人文主义者形象。在这个人文主义者形象之外,或许我们还应该加上世界主义和自然维度的变量。段义孚先生去年过世,我才从一些零星的纪念文章中知晓这位人文地理学奠基人的生命片段,偶然购买了他的两种代表作
书间道 |
风景中的风景:安野光雅
凡·高(又译梵·高)在一八八一年十月十二日至十五日给弟弟的书信中说道:“画家们最开始总是与自然作对,但是如果他认真观察,就不会因为那种反对而放弃,与之相反,去赢得大自然会更有刺激性—从内心讲,自然和其忠诚的绘图员如同一体(自然是最无形的,需要坚决地认真对待)。并且在和自然的抗争之中,我发现她更柔顺和服从了……”(《梵·高艺术书简》,张恒、翟维纳译,金城出版社2011年)这里,凡·高意在提醒我们要向
书间道 |
电影:图像的时间厚度与重构的救赎
电影是什么?半个多世纪前巴赞所提出的这个宏大问题在观影成为日常消闲的今天,依然值得思考。在物理意义上,电影无非是胶片上的特殊印记,是对摄影的延伸。然而,从单纯的娱乐手段到所谓的“第七艺术”,电影独一无二的演化史也是一部自我身份探寻的历史。 法语用表示“客观”的“objectif”一词来指代“镜头”,这一选择直指电影的特殊性。 所有的艺术都投射我们的梦与欲望,但电影却是独特的,它的投射是通过物质
书间道 |
卡夫卡:漫漫回音
在我们的时代,弗兰茨·卡夫卡其人其书,就如同死海古卷一般,被从咸水湖底的淤泥中剥出:即使只是残篇断篇,也足可为我们的精神重新划界。我们如同测量员一般潜入卡夫卡词语的地层,挖出一些零星的意象,它们连缀在一起,是《地心游记》里展现在岩层中的进化论图谱:变成虫子的推销员、一匹同时是律师的马、阿拉伯人、会说话的猿猴、耗子民族、地洞里不安的某种生物……阅读卡夫卡便意味着打开,打开身体,打开边界,让他坚硬、笨
书间道 |
教授的花园:约翰·拉斯金的湖区王国
在英国湖区第三大湖柯尼斯顿湖的湖滨有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居住了二十八年(1872-1900)的居所—“布兰特伍德”(Brantwood)。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和贝壳先生驱车穿过温德米尔、安布赛德来到了湖区的另外一个小镇柯尼斯顿。 从安布赛德开始,通向柯尼斯顿的道路两侧,是直触蓝天的葱郁高山以及山顶的团团白云,更不必说,夏日的风从远近田野带来的花草芬芳,偶然间出现的几片碧蓝的湖水。
书间道 |
“卖花人去路还香”
二○二三年是韦韬先生(本名沈霜)诞辰一百周年,在这样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上,钟桂松《茅盾和他的儿子》和读者见面了。展卷阅读,被书中丰富的史料、朴实的文笔、珍贵的照片吸引,更被父子两代人的高风亮节和无私奉献打动。 作者钟桂松来自茅盾和韦韬的家乡,是茅盾研究的学者、传记作家。他对茅盾父子怀有深厚的感情,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他的茅盾研究、浙江文化名人研究之旅。先后出版个人
书间道 |
“读得太快,使人羞赧”
张秋子的《万千微尘纷坠心田:文学阅读的生命化》(新星出版社2022年),因为作者的“背道而驰”,而令人惊喜。她虽是学院中人,却不热衷以各路眼花缭乱的理论拆解文学,而是心心念念于文本细读,并为之叹赏,为之沉醉。这本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书,大多数是她文本细读所结的果实。她被精彩的细节打动,按捺不住地邀请我们一起品赏。 这本《万千微尘纷坠心田》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大概算是张秋子阅读的一些理念与主张,它们以贴
书间道 |
站在时间穿透空间的那个点上
二○二三年六月,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记忆》在院线上映。这位泰国导演于二○一○年凭借长片《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获得戛纳金棕榈奖,成为泰国电影史上第一位拿下该奖项的导演。如同所有的艺术与实验电影,导演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偏爱的技术手段创造了一整个独特的影音世界。长镜头、无限延展的节奏、细致入微的音效……造就了阿彼察邦式的慢电影。大家经常打趣,说
书间道 |
“姑苏版”的再发现
在等待了八年之后,终于在日本东广岛的海杜美术馆见到了心仪已久的桃花坞木刻版画的早期作品,即被命名为“姑苏版”的作品。这次分两批展出的三百余幅中国古代版画,其中有“姑苏版”的精品,如清早期的作品,还有清中晚期的代表作。遥想八年前,为了借展“姑苏版”回国展览,特地赶赴东广岛海杜美术馆,可惜当时该馆正在施工修复。此次再探海杜,可谓印象深刻。 古版画再现“姑苏图” 日本海杜美术馆位于东广岛的海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