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3年01期
编辑部札记 |
引信的长度
人类距离“灭绝”最近的一次是什么时候?有人可能会说是黑死病,有人或许会讲是小行星撞地球,还有人猜测是大洪水……有直接和间接证据指向一种假说,人类最接近“灭绝”是七万多年前的一次地质事件—多巴火山喷发。多巴火山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是一座安安静静的休眠火山。面积超过一千平方公里的火山湖,现今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度假地。谁曾想到,这座火山上一次喷发持续了七天,喷射出的火山物质达到了三千立方千米!这
编辑部札记 |
张元济与新文化传播的海上叙事
一 遥想社会变革中的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浮现若干深有意趣的话题。张元济是百年中国颇具传奇的出版先驱,在当年士阶层转型的时代风潮中,与蔡元培很相像。他们既有同乡和翰林院同僚之谊,又在戊戌突变,缇骑四出,朝廷关闭变法通道之际,先后由朝入野,踞于出版和教育两大要津,传播新知,开启民智。自晚清以降,继严复后,唯独他们二人在教育救国的漫漫长途上,用力之巨,收效之著,被学界誉为一时瑜亮。但细察彼此心路,在政
编辑部札记 |
江山此夜寒
写下副标题自己也迟疑:这对台静农先生是否有些不敬? 但难道不正是那些悲而能艳、哀而不失其艳、郁而不妨其艳的笔致、笔墨、笔力,才形构了最动人的台先生?他是饱满、蒸腾、含容、低回。他是荒寒而从不枯槁。他是森戟而居然妩媚。台先生的健笔从来也是艳笔。他是丰色。 一 台静农(1902-1990)生日是一九○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台湾大学中文系举办的纪念展大抵仍是以阴历纪岁,于二○二一年年底举办,收到师友
编辑部札记 |
苏东坡的情趣人生(上)
一 苏东坡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在他的生命历程当中,也有一些因为恃才傲物所遭遇的灾难。他一生的三大事业,就是被贬到黄州、惠州以及海南岛的儋州。苏东坡自嘲的本领,也是天下第一的。我们看他的经历,九死一生,却都能够很宽心地度过。所以我时常讲,苏东坡的人生是豁达的,他这个豁达不是单纯的、呆呆的、天生的,而是他从生命经历当中,从学习和读书当中,从整个中国文化传统当中吸取到的很优秀的一些因素,造就了他个人的
编辑部札记 |
说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在我国古代诗坛上,才思敏捷的,莫过于曹植,他七步成诗,传为美谈。 在晚唐,也有一位才子,其创作速度完全可以和曹植比美。据说他只需用手指在胸前交叉八次,做思考状,就能迅速完成一首词作。这就是温庭筠,字飞卿,人称“温八叉”。《唐才子传·温庭筠》说他“少
编辑部札记 |
夏承焘日记中的《白雨斋词话》
日记往往让我们误会,以为作者下笔之际毫无掩饰,也就最真实地记录了事、人,还有情。却忽略了毫无掩饰,也常流为毫不在乎、遗漏,甚至错记了不少信息。《谭献日记》中写到陈廷焯,已经让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夏承焘日记》中也不例外。这就需要一番考订,但有时往往只能靠揣测。 陈廷焯一生僻处泰州,从未进入当时社会的主流,他的名望完全靠身后刊印的一部《白雨斋词话》获得。这部词话和况周颐的《蕙风词话》、王国维的《人间
编辑部札记 |
桃花源里可耕田?
贾思勰成书于公元六世纪前期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农学著作,在世界农史上享有盛誉。此书系统地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中原地区农、林、牧、副、渔等领域的生产技术和实践经验,有“农业百科全书”之称。不拘泥于农学范畴,以我浅尝辄止的阅读体验而言,这部森罗万象的经典可以多侧面阅读,从科技文明史、经济史、社会生活史乃至民族心灵史等角度进入,也可以读出不同况味。比如,于科技文明史,本书成了李
编辑部札记 |
孔子文化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印记
衢州的孔氏南宗家庙,不仅是一座孔子嫡裔在宋时孔氏大宗南渡后的祖居之地,也是近年衢州这座浙西小城成功以“南孔圣地·衢州有礼”为城市品牌打响全国知名度的一张文化名片,已成为各界诚心拜谒的文化圣地。怀着对古圣先贤的敬仰和治学读书的求知,笔者到访素有“东南阙里·南孔圣地”之称的浙江省衢州市。踏进衢州孔庙,漫步城市街角,在这座“最有礼”的浙西现代小城找寻孔子文化的当代印迹。 一 普天之下孔氏家庙有两处,
书间道 |
文人之物的世界
人类生活在一个自己所造之物的世界。只是对于传统西方思想来说,这些外物往往是作为他者在发挥着人类对自我、感知与世界的理解,并且两者间存在的主客体裂缝的焦虑与不安也自始至终贯穿其中。而对于中国传统士人群体而言,“物—我”之间似乎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并且在这个造物所建构的世界中,个体也通过一系列与物的互动而得以融入其中。并非物对于人的异化,而是个体通过对其意义的创造与建构而将物置于自身在世处境中的一
书间道 |
书店行业的“过去与未来”
近期读到日本书店从业者田口久美子的新著《书店不屈宣言》,书中提到的有关书店的种种:书店的日常运营,书籍的选择与销售,数字化对纸质书造成的冲击,以及当下实体书店的生存状况……引发了我对实体书店的命运和纸质书的未来的思考:在数字化的时代,实体书店究竟应该往何处去?随着电子书的兴起,纸质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相关的问题还有:传统出版业的流通体制是否正在逐渐崩塌?网络阅读是否会有一天彻底取代纸质阅读?在书
书间道 |
音乐、气场和“系统1”
一 最早所谓“想象的共同体”的说法,大约是关于民族主义之类的政治概念。不过我一直觉得,任何一件艺术作品,一本著名的书,一首曲子,一幅画,甚至一个持久存在的广场或者雕塑,都会在世界上构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因为它们都有持续的受众,尤其是在语言、叙事中进进出出,被各种新闻、笔记洗礼过,担当过许多故事背景的一群“听说过它们的人”。 我想,音乐会现场的听众,也是这样一个共同体。 经过疫情期间两年左
书间道 |
同情的边界
德国学人汉宁·里德(Henning Ritter)在二○○四年发表了一部畅销一时的哲学随笔集《无处安放的同情:关于全球化的道德思想实验》(Nahes und Fernes Unglück: Versuch über das Mitleid,直译应该是《近与远的不幸:对同情的研究》),其中文译者周雨霏这样概括了原作者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起点:“同情和共感,原本是人们对身边的、近旁的同胞所抱有的情感
书间道 |
伊塔洛·斯韦沃的欲望喜剧
一 伊塔洛·斯韦沃(Italo Svero,1861-1928)的长篇小说《泽诺的意识》于一九二三年出版,距今差不多一百年了。国内近期出版了第二个中译本,引起读者对这本书的关注。它是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但好像不太有名。作者是意大利作家,却不像皮兰德娄、卡尔维诺在中国那么大名鼎鼎。 斯韦沃是的里雅斯特(Trieste)人,前半生是奥匈帝国的子民。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商人,在其岳父开设的一家生
书间道 |
意第绪语里的塞万提斯
一 被誉为“短篇魔术师”的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美国犹太裔作家,一九○四年出生,一九九一年去世,在美国犹太文学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九七八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辛格生在波兰,一九三五年前往美国,到去世之前一直居住在那里。在美初期,辛格就出于艺术生存的考虑,决定为以英语为母语的大众读者写作,但从他移居美国直到其作品在美利坚风靡,他竟从未用英语
书间道 |
东瀛闲话
李长声的随笔集多以“闲话”命名,已出版《四帖半闲话》《东居闲话》《居酒屋闲话》《四方山闲话》《风来坊闲话》《日和见闲话》《东京湾闲话》《案山子闲话》等,还将出版《八重樱夜读闲话》《泽庵渍夜酌闲话》《秋津岛闲话》。二○一四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汇集李氏随笔,推出五卷本《长声闲话》……闲话联翩,文坛仅见。周作人标榜闲适,并未写过一本闲话;鲁迅《三闲集》书名是在回敬成仿吾说他有闲,亦非闲话;鲁迅论
书间道 |
认真细读,改变语文
倪文尖在语文教育领域默默耕耘几十年,新著《倪文尖语文课》的问世,让他对语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语文”,应在“如何做一个中国人”和“如何做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统合的高度上重新定义、重新出发。在他眼中,“学术”是学以致用,是雅俗共赏。他把论文写在了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上,让近千万语文学习者和他一起践行文学研究理念,一同实现文学教育理想。线上线下的同频共振,不仅让倪文尖获封“倪大红”之雅号,而且让更多人了解
书间道 |
茜色如烧
茜,日语读作“akane”,来源于茜草染色的红色,也是日本女性常用的名字。二○二二年的母亲节,我看了由石井裕也编剧和导演的《茜色如烧》。作为二○二一年北京电影节的首映片之一,这部电影在国内有一定知晓度。石井说,茜色于他是一种奇迹般的色彩,也是他此番创作的出发点。影片的主人公田中良子是一位母亲。茜色如烧,指即将被黑暗吞噬的、太阳落山之前的火红黄昏,如同在燃烧。导演想用这个色彩,来表现田中良子所感受到
书间道 |
遇见肖恩·白塞尔:苏格兰书镇之旅
二○二二年夏天,抵达苏格兰书镇威格顿(Wigtown)的第一天,我们便直奔《书店日记》《书店四季》的作者肖恩·白塞尔(Shaun Bythell)以及他的“书店”(The Bookshop)而去。三年前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肖恩刚好去伦敦谈《书店四季》(Confessions of a Bookseller)的出版,只见到了《书店日记》中的猫咪“船长”。这一回,总算没有错过。肖恩就在店里,在柜台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