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4年09期
社论 |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秋启新航,改革当时。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近日召开。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总动员、总部署。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实施意见》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谱写中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提出了300多项具有鲜明问题导向的改革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勇气和决心。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完成中心任务、破解发展难题、应对风险挑战的迫切需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归根到底是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关键词]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坚持系统观念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
[摘要] 系统观念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指导我们用全面、整体、关联的视角剖析问题和寻求对策,抓住问题的核心与本质,进而探索出更为精准有效的解决之道。坚持系统观念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坚持系统观念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抓好改革目标、改革重点和改革顺序,并将宏观政策体系改革置于优先地位,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关键词] 中国式现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摘要] 构建新型生产关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型生产关系是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内涵上要围绕新要素、新技术和新产业构建新的制度体系。新型生产关系在推进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制度性基础作用。构建新型生产关系,要从目标导向、改革路径设计、改革实现机制等维度出发,搭建有效的制度框架,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摘要]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完善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体系,准确传达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内涵,构筑中国话语解释力。丰富平台载体,扩大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传播范围,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跨越文化隔阂,促进文化交流对话,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建立共同的价值基础,增强国际舆论共识。 [关键词] 全人类共同价值; 话语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科学社会主义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摘要]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以自身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 |
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之所以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在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路线、确立了选好新时期接班人的组织路线、重申并强调了作为我们党的重要传家宝的群众路线,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路线; 政治路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 |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思考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取得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先行现代化国家的“翻版”,也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实践的“再版”。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擘画的“三步走”战略,围绕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性质、方向等问题提出的一系列重要原则,对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主义; 国情 [中图分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 |
坚持问题导向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色
[摘要] 问题导向是邓小平哲学思想发展历程中贯穿始终的主线。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敢于承认落后,敢于直面难题,运用唯物辩证法,抓准问题的要害,为进一步从理论上探究破解这些问题奠定了基础。邓小平打破思想僵化,坚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从而推动理论创新。在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同时
理论前沿 |
正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实践途径
[摘要]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中心环节,也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坚持劳动者至上、创新引领、深化改革,实现生产力的整体跃升,助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劳动过程现代化; 科技创新; 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 F124;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理论前沿 |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摘要]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充分认识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紧迫性。按照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教育综合改革要突出教育的先导性功能,科技体制改革要突出科技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突出人才自主培养。处理好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自身
理论前沿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实现路径
[摘要]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对于畅通创新链、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仍面临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产学研合作深度不足、新兴产业跨区域协作不充分、技术转移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要从发挥关键创新主体的带动作用、推动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跨区域流动、加快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三个方面,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前线论坛 |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历史性、战略性深度转型,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发展最鲜亮的底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有效拓展灌注动力、增添动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
前线论坛 |
克服职业倦怠 焕发工作活力
近来,职场中不少人直言“一想到上班,整个人都不好了”:脚步沉重、呼吸困难、精神不振……要注意,持续处在不想上班的状态可能是一种“病”,即职业倦怠。与暂时的工作压力带来的疲累感不同,职业倦怠是一种持续的、深度的身心耗竭,不但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也会对个人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对此,我们要引起重视,并积极寻求重新焕发工作活力的方法。 “累觉不爱”要关注。职业倦怠有三个核心表现,当“累觉不爱”的感觉出
前线论坛 |
共同富裕不能混同于福利社会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新时代以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使命任务更加艰巨。有人提出,西方福利社会曾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进步表现,可为我们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有益镜鉴。然而,福利社会作为西方资本主义缓和阶级矛盾的手段,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共同富裕有着本质区别,对此要有清醒认识,保持高度警惕,避免落入西方制度陷阱。
本刊关注 |
绘就首都花园城市高质量建设新图景
[摘要]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花园城市建设作为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统筹规划和有序推进,已取得可喜成绩。为实现“把首都建设成为一个大花园”这一目标,北京找准多元治理、人本导向、品牌打造、绿色创新等关键发力点,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区、共建共享花园和谐宜居之都、重塑花园精华片区的文化格局,打造了专精特新花园首善之都四大发展路径。未来,应以山水林田湖草居融合发展为根基,以实现
本刊关注 |
把首都建设成为一个大花园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是近年来北京市民对于城市生态品质提升的切身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要“把首都建设成为一个大花园”。北京积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厚植绿色发展优势,2024年3月出台了《关于深化生态文明实践推动首都花园城市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同步印发实施《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开启了全面建设花园城市新阶段,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
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遵循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科技创新实践相结合,提出以“八个坚持”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发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动员令。“八个坚持”观点鲜明、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形成了全面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
担当“四个服务”使命 贡献首都科协力量
[摘要]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协组织的重要指示精神,牢记使命职责,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扎实履行“四个服务”职责,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科技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北京市科协将更好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夯实党在科技界的执政基础、推进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汇聚创新力量,奋力助推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
在科普的广阔天地播种希望
科普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海淀区作为中关村的发源地,不仅是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也是科普工作的排头兵。近年来,海淀区科学技术协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论述精神,紧扣科协组织职能职责,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绩。2023年,海淀区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区。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
坚定不移推进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
[摘要] 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是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发展首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北京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首善标准先行示范,通过打造标杆政策体系、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字产业发展、丰富数字化落地场景、举办数字经济品牌活动等举措,推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北京市深刻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围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
首都实践 |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台答卷
[摘要]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近年来,丰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一步明确发展战略,全面完善工作体系,把握“倍增追赶、合作发展”和“安全城市、品质生活”两条主线,提出服务首都功能、产城融合发展、环境安全友好、文化繁荣自信、人民幸福安康五大发展目标,以增强发展动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服务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创新等八项重点任务为抓手,全力以赴守好首都前院、扮靓城
首都实践 |
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顺义样板
[摘要] 深化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与重要保障。作为首都重点平原新城,顺义区坚持党建引领,抓基层、打基础、建机制,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的强大动力,为深化首都乡村治理实践积累了有益经验。 [关键词] 党建引领; 乡村治理; 共建共治共享; 顺义区 [中图分类号] D267.2;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首都实践 |
基层治理能力的系统性生成
[摘要]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通州区通过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基层治理年”为抓手,强化党建引领制度体系建设、分类治理、自治与共治结合、系统赋能,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制度建设; 分类治理 [中图分类号] D630;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09-0080-0
首都实践 |
劭德高年 蔚为国瑞
文彦博(公元1006—1097年),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和书法家,被后人誉为贤相,现有《文潞公集》传世。他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五十余年,堪称北宋政坛的“常青树”。司马光在《伫瞻堂记》中赞誉他“君赖之如股肱,民依之如父母”。 才干过人 敢于任事 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文彦博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自幼笃志好学,才智过人,
首都实践 |
万里长城护京师
明朝建立后,为防备蒙古残部对北方边疆一带的袭扰,朱元璋一方面让自己的九个儿子驻守在甘肃至辽东的各处军事要地,另一方面开始修建居庸关及周边的长城防御设施。建文年间,燕王朱棣夺取皇位迁都北平后,边境安全形势比洪武时期更为严峻。为解决这一隐患,朱棣决定修建边墙以便连接各处堡垒、关城,建成系统的防御体系。这一工程规模宏大,自永乐直至万历年间,历经一百余年才基本完成。在此期间,明廷也逐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
首都实践 |
1924年9月:坐着谈,何如起来行!
孙中山誓师北伐 1922年8月,第二次护法战争失败。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意识到,要想取得北伐胜利,唯有团结革命力量、组建独立的军事武装。以此为转折,孙中山开始放弃单纯依靠军阀进行武装斗争的尝试,一面积极寻求苏联方面的援助,一面坚定促成国共合作,并借助苏联和中共的帮助创建了黄埔军校,意图重整旗鼓,进行第三次北伐。 之所以要北伐,是革命形势的需要。这一时期,南方时局尚未稳定。对新生的广州革命政权而
人文时空 |
“无事不扰”大哲学
《道德经》这部书,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奥妙。研究政府和企业间的关系,可以从中找到不少思想启发。比如这两年从中央到地方对企业都讲8个字:“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这8个字,深谙市场经济真谛,也与老子的“无为”哲学有相通之处。 无为不是“躺平”,而是不乱为、不折腾。那么无为到什么程度才好?书里讲得很明白:“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以为,最佳境界是“不知有之”,
人文时空 |
沉淀的智慧
奔腾呼啸、浊浪翻滚的黄河,过了陕西壶口后,水面宽阔,水势变缓,每年裹挟的16亿吨泥沙慢慢沉淀,变成了新增土地,因此华北平原又称冲积平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百万年过去了,富饶丰美的华北平原,养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这就是沉淀之功。 人生就如同河水,既需要波涛汹涌、大浪淘沙,也需要风平浪静、沉淀集聚。人生沉淀是卧薪尝胆,养精蓄锐;是韬光养晦,蓄势待发;是稳中求变,以静制动。勾践的“十年教训,十年生
人文时空 |
人须事上磨
弟子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王阳明答:“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静养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想法很清晰,可是遇到具体的事情,思路就不那么清晰了,这恐怕也是很多人的困惑。如果只懂得静心修养,却不下功夫来历练自己,遇事就会觉得思路不稳。勇于到“事上”去磨砺自己,才能逐渐变得稳重。这正是明代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提出
人文时空 |
邓小平批评形式主义的几个历史片段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将其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整治形式主义作出明确部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4年8月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 邓小平一贯反对形式主义,他善于从具体工作中发现形式主义的表现和危害,善于将克服形式主义作为改进工作、转变作风的抓手,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