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3年04期
社论 |
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不折不扣落实到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日前,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召开,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结合北京实际,不折不扣把各项任务落实到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 这次全国两会,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特质
[摘要]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发展作出了创新性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宏观构建中注重协调发展,在坚守人民立场中彰显人类情怀,在立足现实中把握未来趋势,在坚持中国特色中顺应世界潮流。深刻理解、科学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源流和内在特质,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抓住“有利条件” 走好“必由之路”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五个必由之路”重要论断是党对新时代、新征程奋斗历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规律的深刻总结,“五个有利条件”则为走好“五个必由之路”奠定了强大信心和基础。“五个必由之路”和“五个有利条件”具有辩证统一的内在逻辑,既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更指明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的历史关口,抓住“有利条件”、走好“必由之路”,必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发扬斗争精神 创造新的伟业
[摘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品格和实践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赢得历史主动的宝贵经验。在新时代的伟大“赶考”征程上,只有全面准确把握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理论依据、历史逻辑及时代要求,才能使我们党在永葆生机与活力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关键词] 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 政治品格 [中图分类号] D61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四梁八柱
[摘要]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壮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关键在于“充分”;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关键在于“更好”。 [关键词] 市场经济体制; 按劳分配; 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中图分类号] F123.9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
城镇化助推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路径
[摘要]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口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是未来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的着力点。经济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动力,通过确保城市格局与动力格局相匹配、与产业格局相匹配,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社会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破解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实质
[摘要] 在实施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与其他国家的乡村发展道路有共同之处更有本质区别,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已展现出独特的气质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符合中国国情,坚持并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发展规律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摘要] 制度型开放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任务和战略着力点。制度型开放聚焦制度体系建构,本质上是国内制度体系建构与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演变的互动过程。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是突破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瓶颈的必然选择、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制度支撑、是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贡献的中国制度方案。对标高标准国际规则,优化国内开放制度体系;以开放平台为载体,推进规则制度创新孵化;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维护制度
理论前沿 |
奔赴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摘要]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推动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行进在强起来的新时代。“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集中表达。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百年
理论前沿 |
掌握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主动
[摘要] 面对以前所未有方式展开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我们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坚持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才能够辨危识机,提前预判、深刻认识各种风险挑战;坚持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才能够防危寻机,对各种风险挑战进行准确评估,做到未雨绸缪;坚持斗争思维和创新思维,才能化危为机,找到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正确方法。 [关键词] 风险挑战;
理论前沿 |
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 社会保障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城市与农村、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关系,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基本生活。 [关键词] 社会保障事业;
前线论坛 |
论利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是满足需要的各种事物的总称,本无好坏善恶之分。没有需要就没有所谓利益,人的需要的无限性决定了利益的广泛性。需要催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行为创造价值,价值收获满足,再产生新的需要。利益在循环往复中推进人类发展进程。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开辟之初,民食果蓏蚌蛤而易生疾病,着树叶兽皮而难敌风寒,身如蜉蝣,形同草木。文明因挑战而生,人
前线论坛 |
手电筒为什么总照别人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一种优秀品质,与之相反的表现是宽以待己、严以律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标”。在工作和生活中,双标现象屡见不鲜,就像一个人拿着手电筒,总是照在别人身上,而很少照自己。这种现象有深刻的心理学原因。 手电筒只照别人于我有利。人们总是喜欢对发生的事情、存在的现象进行事后解释,这种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因果解释和推论过程,即是心理学的归因理论。“问题都是你的,功劳都是我的”,在归因过程中,
前线论坛 |
破除西方制度优越迷思
长期以来,西方对自身社会制度尤其是所谓自由民主制度具有强烈的优越感,甚至表现出唯我独尊的心态。然而,当今西方世界政治极化、党争不休、民粹主义盛行、贫富差距拉大等乱象丛生。现实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西方制度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是完美无瑕的,其所谓的优越感不过是自我陶醉的幻象罢了。 西方制度自我优越感的形成 17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陆续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创建完善,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与此
本刊关注 |
构建首都高品质消费商圈的路径选择
[摘要] 传统商圈提质升级是打造首都城市复兴新名片和高品质消费新地标的重要举措。第一轮商圈改造提升行动完成后,北京传统商圈的空间魅力、商业活力、消费引力显著增强。目前,北京正在实施新一轮商圈改造提升行动计划,需要把握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带来的战略机遇期,从高水平规划驱动、高质量内容拉动、高效能机制推动三个维度,助力实现传统商圈创新提质。 [关键词] 商圈; 提质升级; 高品质消费; 首都新
本刊关注 |
数字赋能融合发展 助力商圈提质升级
[摘要] 2019年,北京市启动第一轮商圈改造提升行动至今,已建成一批分布合理、各具特色、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消费需求的商圈。目前,北京市围绕优化商圈布局和业态结构、强化数字赋能等方面,全面推进第二轮商圈改造提升行动。实践证明,数字化转型能够推动传统商圈实现有机更新,未来从完善基础设施、创新沉浸式体验、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充分发挥数字化引领作用,提升数字消费供给水平,将进一步推动商圈改造提升,形成商
京津冀协同发展 |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的实践要求
[摘要] 都市圈的空间范围是跨地域的,以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紧密联系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区域。都市圈核心部分,是由辐射带动功能强大的超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担纲;都市圈空间范围,是由以交通线为纽带的辐射区域构成;都市圈联系通道,是由经济联系所形成的产业链条构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框架下打造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初步形成了由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组成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未来,可以从推进空间一体化、发展数字经济、
京津冀协同发展 |
扭住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推进高质量发展
[摘要] 衡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应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虑。从经济增长的源泉看,既源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也源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需强化高质量发展导向,把全要素生产率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抓手,引导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规范资本运营、提高资本产出率,以数字技术赋能京津冀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
首都发展与首都治理 |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
[摘要] 首都工作关乎“国之大者”。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推动首都建设加速、首都经济提质、首都治理向善。坚持系统观念,系统推进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打造首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系统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增强首都创新能力和水平;系统推进“两区”建设,增强首都开放能力和水平;强化京津冀政策协同,提升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统筹与协调能力。
首都发展与首都治理 |
奋力打造国际一流现代化平原新城
[摘要] 昌平区是首都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是承载“四个中心”功能新的增长极,在首都创新发展格局中肩负重要使命。聚焦把昌平建设成为以科学城、大学城、生态城为核心的现代化一流新城,昌平区紧抓未来科学城建设、平原新城建设、回天地区治理、校城融合四大机遇,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改革攻坚开放共赢试验区、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先行区、人文宜居生态优美示范区”,统筹推进强创新、促开放、优功能、精治理、保生
首都发展与首都治理 |
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工会力量
[摘要] 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五个牢牢把握”为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北京市总工会深刻领会“五个牢牢把握”要求,围绕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在坚定工会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加强职工思想引领、动员职工建功立业、深化工会改革和建设、履行工会基本职责等方面持续用力,不断推动首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创新发展。 [关键词] “五个牢牢把握”; 工会
首都发展与首都治理 |
全力推动北京公安政治文化建设
[摘要] 政治文化建设是政治机关政治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北京公安机关把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作为根本目的,把大力弘扬新时代首都公安精神作为价值导向,把加强政治文化氛围营造作为重要抓手,把健全完善制度机制作为长效保障,把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的生动实践作为现实土壤,全力推动新时代政治文化建设。 [关键词] 新时代; 政治文化; 政治建警 [中图分类号]
首都发展与首都治理 |
提升公众参与首都基层治理制度实效
[摘要] 公众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高质量的公众参与对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首都北京以接诉即办改革为牵引,通过进一步畅通诉求表达的多元化路径,激发公众参与的内源化动力,深化公众诉求数据的智能化分析,提升公众评价的科学化水平等途径,不断提升公众参与水平。在推进公众参与基层治理过程中,持续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有效引领公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将基层
首都发展与首都治理 |
践悟和丰富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内涵
[摘要] 不断加强党的廉洁文化建设,是党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抵制腐败滋生的有力思想武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使严厉惩治、规范权力、教育引导紧密结合、协调联动。这一科学指引如何落实在国有企业治理的实践中,需要我们深刻把握党风廉政建设规律,充分认识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在推动国有企业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坚持守正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践悟和丰富廉洁文化
人文时空 |
谋国不谋身的唐朝名相
娄师德(公元630—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县)人。他出将入相,曾与狄仁杰共同辅佐武则天,为唐朝著名的能臣。《朝野佥载》的作者张鷟十分推崇娄师德,认为他“直而温,宽而栗,外愚而内敏,表晦而里明。万顷之波,浑而不浊,百炼之质,磨而不磷。可谓淑人君子,近代之名公者焉”。 文武双全 戍边屯田 娄师德自幼才思敏捷、广学博览,弱冠之年便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江都(今江苏扬州)县尉,正式走上
人文时空 |
运河绵长系兴衰
在古代中国,大运河的修建不仅联通大江南北,实现了多元经济区的有机融合,沟通了经济文化交流,保障了物资供应,而且为国家整合利用各地资源提供了可能,有效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尤其是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作为保障首都物资供应的重要人工水利设施,堪称传统时代的“国之大者”。 开凿运河成霸业 春秋晚期,地处长江流域和钱塘江流域的吴国和越国相继崛起,成为诸侯争霸的重要势力。吴国的范围约为今江苏中部、南
人文时空 |
1923年4月: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毛泽东和李达创办《新时代》杂志 1923年4月10日,由毛泽东主创、李达主编的《新时代》杂志在长沙正式创刊。 1921年8月,毛泽东和何叔衡等早期中共党员合作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自建校以来,该校一直重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先进革命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经过近2年的发展,湖南自修大学在办学上初具规模,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卓有成效。美中不足的是,学校在宣传思想方
人文时空 |
袁隆平的名利观
太史公在《史记》里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清代,乾隆皇帝到江南金山寺,见江面船只往来穿梭,问寺内老僧:每天往来多少船只?老僧答: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名利惑人,亘古难变。 然而,古今贤达者却深知“多欲亏义,多忧害智”的道理,时时修身克己,阻燃欲望的火苗,看淡眼前的名利,努力做到荀子所言的“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其实,人一旦心无杂念,不计较名
人文时空 |
蝜蝂之累今犹在
朋友在辽宁省纪委监委工作,拿来十几份“落马卷宗”,邀请笔者为服刑的贪官们讲一课。 讲什么呢?翻阅许多贪墨者的“落马”事,油然想到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1200多年前写就的寓言小品《蝜蝂传》。 《蝜蝂传》云: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蝜蝂(音fùbǎn)是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爬行中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
人文时空 |
寂寞杂谈
面对寂寞,经历不同、心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近几年来,面对疫情,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许多人不得不减少户外活动,居家自我隔离,起初没感觉,日复一日,有点寂寞。一番体悟,略有所感。 寂寞是苦的,至少它不甜。自然界中,且不说善男信女害怕寂寞,即便是花草虫鸟也不甘寂寞。这一点,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便可佐证。 好在,甜有甜的味道,苦有苦的滋味
人文时空 |
红色为什么象征革命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委员时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颜色本是人对光的感知,那么,红色为什么象征革命呢? 欧洲大革命中的白与红 谈红色的象征寓意要先说说白色,这得从法国波旁王朝说起。西法兰克王国(公元8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