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3年10期
社论 |
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视频致辞致贺信精神积极履行首都职能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4周年之际,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和2023北京文化论坛相继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视频致辞和贺信。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先行先试,打造中国服务业高水平开放的“北京样板”,努力在新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中走在前列。 9月2日至6日,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开放引领发展 合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
[摘要]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伟大品格出发,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中华文明; 突出特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逻辑
[摘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社会文明观科学揭示了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中国的成立为建设崭新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时代的文明观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和精神特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和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是人类文明新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
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的创新意义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互相成就,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贯通,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凸显人类文明形态新特质。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多样性特征和一般规律,创新了全球现代化理论,蕴含着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内在价值,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文明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
健全中国特色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摘要] 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民生福祉需求的重要举措。我国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制度内容和体系结构、内在动力和发展目标、主体关系和适用对象上都需要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中国特色。健全中国特色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以提升民生福祉水平、优化体系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和实现协同治理为基本着力点,重点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积极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定位与实践路径
[摘要] 新时代以来,在健康优先的战略原则和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指导下,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展开。党的二十大坚持健康中国的战略定位,针对卫生与健康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明确工作任务、确立工作重点,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健康基础。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 健康中国; 健康优先; 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中图分
理论前沿 |
以数字政府建设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数字时代治理模式迭代的科技驱动力。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数字政府已经超越单一领域发展阶段,迈入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协同发展阶段。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数字治理生态逐渐形成,成为驱动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数字经济各个子系统依存发展、协同演化的基础性机制。数字技术对政府、个人和社会发挥赋能、赋权、赋智等重要效应。坚持党
理论前沿 |
辩证看待数字平台发展与治理的关系
[摘要] 优化数字平台治理,前提是认清围绕平台权力所形成的核心矛盾关系,其表现在于:数字平台在信息传播、商业服务、用户数据等方面的巨大权力引发的国家之间的博弈,国家与平台资本针对数字平台权力的博弈,各类资本之间针对数字平台权力的博弈,平台面临资本所有权与公共数字基础设施属性之间的矛盾等。基于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所形成的新权力结构,数字平台治理应坚持可持续治理、主动治理、弹性治理等原则。 [关键词]
理论前沿 |
推动跨境数据流动国际合作治理
[摘要] 跨境数据流动在支撑国际贸易活动、促进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全球数据资源共享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跨境数据流动的国际合作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完善的国际治理体制与机制尚未形成。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关跨境数据流动的法律法规存在很大差异,数据流动、隐私权保护与国家安全问题难以实现有效平衡。推动跨境数据流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和完善、促进跨境数据流动国际合作治理技术创新与治理机制相匹配、平衡跨境数据
前线论坛 |
论信任
信任,意谓相信对方并敢于托付,是一系列复杂心理活动后的选择。建立信任不易,维持信任更难。《韩非子》云:“夫以妻之近及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信任关乎人性,是考量世道人心的重要尺度。 信任是一种未来期许。信任意味着希望他人的行为符合心理预期,产生期待出现的结果。早期人类因群居生存需要而互信;团队因共同利益而互信;亲戚因血缘情感而互信,朋友因纯真友谊而互信;政治组织成员因共同信仰而互信
前线论坛 |
怎样从袖手旁观到出手相助
近年来,路人见死不救、漠然视之的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对此,有舆论认为,这是道德的滑坡,是人性的沦丧,是社会日趋冷漠的表现。显然,仅仅指责公众道德水平的降低,既有失偏颇,又于事无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深入分析此类现象,有利于阐释产生的深层根源和心理动因,破除见死不救、袖手旁观的不良现象,形成向善向美、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 明确困境打破多元无知效应。当遇到可能需要帮助而又不太确定的情境,很多人无法迅
前线论坛 |
走出西方生态主义思潮误区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等重大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而西方生态主义思潮主张将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之上,片面强调生态保护,存在一定的现实
前线论坛 |
强化智慧应急建设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摘要] 北京市在实施智慧应急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过程中,始终坚持“全灾种、大应急”理念,以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目标,以智慧应急建设为抓手,减少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努力提升城市自适应能力。“十四五”期间,需要在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挑战的过程中,将韧性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在监测预警感知、应急指挥调度、社会有序动员等方面持续发力,助力建设宜居、韧性城市,推动首都包容性增长和高质量安全
本刊关注 |
系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建设
[摘要] 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将安全思维贯穿于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建设的全过程,学习借鉴各国主要城市韧性建设经验,着力解决好基础设施的抵抗力、适应力和恢复力问题,从战略规划、空间布局、机制创新、实施标准、技术赋能五个方面系统推进,探索北京基础设施韧性建设的新路径。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
编者的话
向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宏伟目标勠力奋进,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超大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北京科技创新发展,亲自提出、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一战略任务,为北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向中关村论坛致贺强调,北京中关村要通过技术创新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
持续集聚北京科技创新要素新优势
[摘要] 集聚科技创新要素是北京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的重要条件,是积极构建创新高地的重要基础,是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的重要保障,是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抓手。坚持激发首都科技创新要素的活力动力,发挥整体效能,通过加速推进机制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政策、聚用科创人才、打造核心产业、加强国际科创协作,能更好地促进全球科技创新关键要素汇聚北京,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基础。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
奋力打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阵地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坚持先行先试,坚持创新引领,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推动中关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跨越式发展。新时期,中关村投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探索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创新路径,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关键词]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
奋力塑造北京科技创新新动能新优势
[摘要]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首都北京的重要科学技术研究机构,近年来积极发挥科研机构的建制化组织作用,紧扣“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优化科技创新布局,谋划发展新局实现自立自强。在工作中,坚持科技创新突出需求导向、科学普及注重实际效果、智库研究强调质量为先、科技服务追求特色品牌,创新生态激活发展动能,努力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关键词] 新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
筑强首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新高地
[摘要] 农业科技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坚持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围绕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绿色发展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高质量科研成果助力首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关键词] 农村农业现代化; 科技创新;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G322.1;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
首都发展与首都治理 |
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
[摘要] 石景山区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两大战略”,统筹做好城园融合、产业融合、山水文化融合、治理力量融合“四个融合”文章,全力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一半山水一半城,石景山区先后实施两轮新首钢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十大攻坚工程”,厂区、园区加速向社区、街区转变,老工业基地展现出“一起向未来”的发展活力,书写了石景山生态优先发展、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崭新画卷。 [关键词] 城市更新; 产
首都发展与首都治理 |
善用中华文化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贯穿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内核。北京市通州区仇庄村立足“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文化应先行”定位,充分践行“两个结合”,以党建引领探索孝德文化赋能乡村治理为抓手,增加了乡村治理内生力,激发了乡村善治新动能,滋养了基层治理生态。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孝德文化; 党建引领; 基层治理 [中图分类号] K203; C916 [文献标识码] A
首都发展与首都治理 |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广内经验
[摘要] 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构建纵向同轴、横向同心组织力模型,形成主动治理、未诉先办为民服务机制,围绕街区更新建立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体系,通过组织引领、机制引领、价值引领,将党的建设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街道社区体制机制创新,形成“街道围着社区转、社区围着居民转、基层治理围着问题转”的服务格局,成为党建引领基层
首都发展与首都治理 |
一纸证书冲破的发展“天花板”
9月15日一早,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里,副院长刘桂友正尝试更新自己在学校官网上的信息。 虽已是神经生物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但种种原因,他的个人履历上,仍赫然写着“中级职称”。 更让刘桂友尴尬的是,有时被邀请讲课,对方一听说他是“中级”,便没了下文;参加学术会议,得随身揣着一张院里开的岗位聘任证明,否则就很可能被拒之门外;若调动去其他院所,
人文时空 |
“四明狂客”贺知章
贺知章(公元659—744年),唐代著名诗人兼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因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贺知章为人旷达和雅、清淡风流,其诗文以“文词俊美”而扬名于世。唐玄宗很赏识他的才学,称赞他“学优艺博,才思高远”,唐肃宗也赞其“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清志逸,学富才雄”。在初唐至盛唐的文坛上,贺知章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率性洒脱 不拘小节
人文时空 |
漕运往事越千年
河道运输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可以节省人力畜力,经济便捷,受到历代王朝统治者的重视。隋代自大运河开凿以来,南北经济联系显著增强。元代以后,大运河作为南北经济的大动脉、京城物资供应的生命线,对于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促进周边城乡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隋唐运河与经济整合 隋代大运河的开凿是南北水利开发经验的历史性总结,也是加强大一统国家经济交流的现实需求。隋都长安位于关
人文时空 |
1923年10月:向着新的方向
中共中央成立教育宣传委员会 国共合作方针的正式确立,对党在三大后的宣传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形势下,中共中央愈发认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性。1923年9月,中共中央局从广州迁回上海后,开始改进党的宣传工作。由于中央局秘书毛泽东被派往湖南指导革命工作,于是,秘书一职由另一位中央局委员罗章龙兼代。相应地,党的宣传工作也暂时交由罗章龙主持。 1923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向各地党组织下发《中共中央关于印
人文时空 |
推动民族复兴的文化力量
历史并不遥远。1935年,红军长征即将抵达陕北时,毛泽东登上岷山之巅,挥笔写下“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动人诗句。如今,围绕“传承优秀文化 促进交流合作”的年度主题,北京文化论坛再次谱写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恢宏乐章。 历史作为已然的存在,不会重复事实,但会重复规律。今天的世界,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将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
人文时空 |
知耻雪耻方不耻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这是“龙芯之母”黄令仪的铮铮誓言。家国情怀,溢于言表;英雄奇志,掷地有声;令人高山仰止,感佩不已。 言为心声,行从心随。曾亲眼目睹日寇入侵、国破家亡的科学家黄令仪,一辈子都在努力践行她的誓言。从二极管、三极管、大规模集成电路,到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一枚CPU芯片,黄令仪见证了中国微电子行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她参与了从分立器件、大规模集成电
人文时空 |
南来移民兴通州
“夹岸垂杨青可怜,出门仍是葛衣天。乡书不到东吴雁,客梦重寻潞水船。季子貂裘无那敝,王乔凫舄几时旋。年来作客浑南北,囊底曾无贳酒钱。” 明代钱塘人陈师的这首诗题为《潞河舟中作》,系诗人由南方坐船经运河到北京客旅,生发思念家乡之情而作。回望历史,沿着运河从南方到北方的旅人熙熙攘攘,潞河正是南客舟船必经之途,通州也是南北人员、技艺及民俗汇聚之地。 京杭大运河带动了南北物资交流与商贸发展,也架起了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