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3年05期
伟人剪影 |
毛泽东的“而立”之年
孔子云: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三十而立”意味着人过三十就该有所成就了。一百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近而立之年创建了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参加了中共一大,而立之年被选为中央局委员兼秘书,是中央核心领导成员之一,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为青年。 27岁创办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 1936年10月,毛泽东在陕北保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在谈及自己是怎样确立自己的政治信仰时说:“我第二次到上海的时候,
伟人剪影 |
向陈云学习妙用比喻
善用妙喻是领导人话语体系中的璀璨宝石,显示了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和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力量。陈云善于运用比喻来解读、描述或佐证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以及思想观点,彰显了其公仆情怀、处事原则及领导艺术。 一、用比喻形容工作方法:“拿钥匙开锁进屋” 陈云经常提到:“有了正确的决议案还不够,要把正确的决议运用到群众中去,成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还必须经过一种灵巧的工作方法和艺术的领导方式
名人春秋 |
领导严师诤友
张爱萍和彭德怀相识于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尽管张爱萍小彭德怀12岁,但是,他们从一开始就像交往甚久、相知很深,见面没有寒暄语,眼神常道肺腑言。这也许就是古人讲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缘故吧。后来,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包容、体恤、严管,真诚、钦佩、思念,……无不彰显于他们的真挚情谊之中。在彭德怀百岁诞辰之际,张爱萍深情缅怀道:“在我的革命生涯中,有较长一段日寸间是在他领导下工作
名人春秋 |
刘晓:坚忍一生践行和诠释伟大建党精神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事业之根。这一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外交活动家刘晓以其坚忍不拔的一生,践行和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对共产主义有一种宗教式狂热的纯粹感情” 刘晓,原名刘运权,1908年出生于湖南省辰溪县的
新知秘闻 |
党中央缘何任用项英为新四军主要领导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战全面打响。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审时度势,经国共双方谈判,于8月下旬将西北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10月,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南北呼应,并肩抗战。在新四军成立之初,谁来具体指挥这支部队?毛泽东作了慎重考虑,在国民党确定任命叶挺为新四军军长后,10月30日,毛泽东致一线谈判的秦邦宪、叶剑英电报中强调:新四军以“项英
本刊特稿 |
无锡县的经验是如何走向全国的?
1978年11月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无锡县农副工三者结合综合发展”的经验响遍全国,受到了即将在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的各地政府,尤其是农村工作同志的关注。 由新华社播发的、《人民日报》和几乎所有省、市级报纸连日刊登的3篇调查报告,集中体现了无锡县的经验。 第一篇调查报告《这条路子非走不可》,配编者按。编者按说:“实践证明,社队企业确实是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所在。但是,至今还有一部
本刊特稿 |
学习回顾中国共产党历次党内集中教育的着力点
党内集中教育,是提升全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方式,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关键所在。通过党内集中教育加强党的建设,是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路径选择。回顾总结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经验,对在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要意义。 一、延安整风运动:开创党内集中教育的先河 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虽然在政治上、军
红色家风 |
人民大法官江华的家风轶事
江华,原名虞上聪,出生于湖南江华县,192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浙江省委书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一生严以律己,身居高位而不存私心半分,手握权柄而不越雷池半步,注重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家人、亲戚,是涵养良好家风的典范。 “我回来,不能搞特殊化,不能搞脱离群众的事情。” 1985年11月初的一天,江华收到一封来自家乡的快件。这是一封邀请
昨宵灯火 |
青年顾准在江阴抗战纪实
笔者了解顾准是从吴达人开始的。1940年至1941年间,吴达人在澄锡虞地区担任中共东路特委宣传部长、中共澄锡虞工作委员会书记、江抗总办事处副主任、苏南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等重要职务。对这样一位重要党史人物,在上世纪80年代征集党史资料的时候,澄锡虞各县党史工作者都没有采访过他,更没有他的回忆资料。许多年以后,才知道吴达人原名顾准,当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早在1974年12月3日在北京不
世纪回眸 |
前苏联援华专家西林:人民友好使者
2015年5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期间,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援华专家和亲属代表时,用“吃水不忘挖井人”来表达中国人民对援华专家的感谢,他特地提到了三位专家的感人事迹,其中一位就是桥梁专家西林。西林全名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是上世纪50年代建设“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前苏联专家组组长。 “我随时准备接受审判” 1949年9月下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全
随笔园 |
“便民”“惠民”是目的不是标签
“便民”“惠民”这两个词人们耳熟能详,它的本意是给群众以方便和实惠,它是我们国家工作机关和公务人员干工作、做事情的一个主要目的。但在一些地方、一些人的心目中,“便民”“惠民”则仅仅是一种工作手段和举措,甚至将它作为一种展示工作、显示业绩的标签。笔者认为,这不是一种好现象,需要注意和纠正。 首先,它可能带来“主仆”关系的扭曲。我们常讲,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公仆,人民群众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