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2年01期
伟人剪影 |
旅欧期间周恩来在推求比较中确立共产主义信仰
周恩来的欧洲之旅,也是周恩来对各种主义的推求比较之旅。当时的欧洲工业最发达、资本最集中,拥有当时世界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此同时,欧洲社会的矛盾也最尖锐,民众对战争、资本家、社会经济、社会制度等颇多不满,各种思潮和主义此起彼伏。周恩来选择此时来欧洲,“唯在求学以谋自立,虔心考察,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至于吾民族间者”。旅欧期间,周恩来撰写了大量的书信和文章,这些丰富的书信和通
名人春秋 |
中央监委副书记钱瑛查纠的三大案件
钱瑛——新中国纪检监察工作的创始人之一。1953年至1966年,她先后担任中央纪委副书记(其间主持中央纪委日常工作)、首任监察部部长、中央监委副书记、内务部部长等职。在新中国党内监察和行政监察的起步探索时期,围绕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她深入基层、关注民生、勇于担当、敢于谏言、冲破阻力,办案风格鲜明,严肃查处了包括省委第一书记在内的一批大要案,与严重官僚主义、“共产风”、封锁消息等进行坚决斗
铁马金戈 |
粟裕五次策划始成孟良崮战役
1947年3月,国民党调动24个整编师,共45万大军,对山东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企图消灭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面对敌人三面环形包围、步步紧逼的严峻形势,负责华野作战指挥的粟裕副司令员,为了调动敌人、拆散敌人相互保护、密集平推的队形,达到歼敌及粉碎敌“重点进攻”的图谋,殚精竭虑,深入思考,详密策划,在一个月内连续“五次策划”,始成孟良崮战役。最终,于当年5月13日至16日,抓住稍纵即逝的
铁马金戈 |
刘瑞龙给烈士亲属的两封复信
在江苏省档案馆的百件红色珍藏中,有两封刘瑞龙的亲笔复信。其中一封是给陆骧烈士母亲的:陆老伯母: 陆骧同志为党为人民解放事业,不幸为国民党反动派残害,党内同志莫不倍感痛惜,今天人民解放事业已在全国胜利,与诸先烈之忠贞不屈英勇奋斗是分不开的。关于老伯母之处境,四一年曾托苏北同志访问,以后曾嘱请地方政府照顾,卒因情况多变,干部经常调动,致照顾不周,多有疏忽,尚希鉴谅。今后老伯母之给用问题,已函苏北肖政
纪实之窗 |
严朴在上海的革命活动
严朴同志在无锡地区的革命事迹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三少爷舍家闹革命的事迹,尽人皆知”。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严朴只身来到上海,此时正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1921年。上海,是他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起点。 上海入党“五州”先锋 严朴在上海考入上海西门专科师范学校,后又进入私立上海专科大学(南方大学)专修国学。1924年,安若定等人发起组织“中国孤星社”,传播“重塑国民精神”的“大侠魂主义”,严朴也是发起
赤子初心 |
郭纲琳:生如夏花璀璨无瑕
刚整理郭纲琳烈士资料的时候,还是《乘风破浪的姐姐》热播之时。屏幕上,30位30岁以上的女艺人敢闯敢拼,展示了中国女性多姿多彩的美丽:或活泼俏皮,或优雅高贵,或炫酷飒爽……当时就忍不住想:郭纲琳牺牲时年仅27岁,还不到30岁。真希望人们都能了解,她那像惊鸿一般短暂,如夏花一样璀璨、丰盈的生命,亦曾胜过这屏幕上所有的美丽! 天真烂漫“郭四小姐” 1910年2月11日,郭纲琳出生于古城句容的一个名门
新知秘闻 |
从《青年实话》的“豆腐块”文章看历史的蝴蝶效应
忠良博物馆陈列了一本1934年1月7日中央苏区出版的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青年实话》第3卷第6号,上面刊有一篇题为《牛兰夫妇在国民党狱中绝食》的“豆腐块文章”。全文如下: 牛兰及其妻汪德利(应该叫“汪德利曾”——笔者注),在国民党法西斯蒂的牢狱里,过惨无人道的生活,将近两年。国民党不顾全国工农劳苦群众的愤恨与全世界革命者的舆论,忠心执行帝国主义的意旨,将牛兰夫妇判处无期徒刑。最近上海消息,说牛兰夫
新知秘闻 |
美军上尉杜伦亲历地道战
1945年1月22日,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艾斯·杜伦上尉正头戴毡帽,一身当地百姓装扮,眼睛里流露出难以掩饰的不安神情。因为,他正经历着一场地道战,他也成为唯一一位亲历过中国地道战的美国人。 探访冀中地道 1945年1月12日傍晚,看完地形的冀中军区九分区司令员魏洪亮刚回到分区驻地任丘县边关村,作战科长雷溪就交给他一封冀中军区的电报。电文大意是:美军上尉艾斯·杜伦将到九分区参观了解抗战情况,要热
七彩画廊 |
新四军瓦解伪军的文艺宣传活动
孙子说:“攻心为上,攻城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瓦解敌军可以动摇敌人的军心,涣散敌人的斗志,减少我方的伤亡和物质损耗,成为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抗战时期的伪军本是中国人,是被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收买和组织起来的汉奸武装,如何唤醒他们的民族良知,使他们迷途知返、改邪归正?文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生死存亡的民族大决战中,新四军广泛运用歌曲、戏剧、诗歌、图画等多种文艺形式,开展对伪军的宣传
昨宵灯火 |
为革命无锡夏氏四姐弟共赴延安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无锡城内三皇街人夏似萍四姐弟共赴延安,度过了人生中最富光彩的年华。 一、夏氏姐弟深受父亲和蚂蚁社影响 夏似萍的父亲夏毅生原是本地荣氏一家面粉厂的会计。1925年,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德大纱厂因负债,由荣宗敬收购改为申新纺织五厂。夏毅生遂带着全家到上海,任申新五厂会计,这年夏似萍刚上小学。夏毅生思想进步,酷爱读书,家中收藏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邹韬奋等进步作家的书籍。他
昨宵灯火 |
一只簸箕背后的支前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新安旅行团的孩子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中,谱写了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史上的辉煌篇章。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支前的大军里也活跃着一群可爱可敬的孩子们。他们是山东省鄄城县苏集村儿童团员们,虽然平均年龄只有10岁,却以惊人的毅力,11天碾米9500斤粮食,用稚嫩的臂膀支援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淮海战役纪念馆珍藏了一只他们加工粮食使用过的簸箕。它向我们默默诉说着孩子们艰苦支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