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5年04期
连载 |
晋阳传奇
但说,屋内吟唱之女子,便乃“新罗婢”。此“新罗婢”乃前日新至“醉月楼”。 何公子几日未来,并不知有新人至此。 今日闻其音,必要此女为之献歌。故其遣仆从,寻“醉月楼”掌柜而来。 掌柜得悉,左右两难,遂朝何公子满脸堆笑,道:“哎哟,原来乃何公子大驾光临啊!您有何吩咐,尽管开口!” 何公子愤然不悦,道:“我说尹掌柜,如此绝世女子,怎可不报于本公子?” 尹掌柜谄媚道:“何公子息怒!此女本乃要献于
创作 |
乡村新吟(组诗)
电线 电线 翻山越岭 爬进山村 又像蜘蛛网一样撒开 把每户山村人家网在一起 当黑夜降临,一网捞起 一个个硕硕的光明 黑黢黢的夜色从网眼里 瞬间,流逝无踪 乡村的夜啊,悄然地 跨进新时代的明朗灿烂里 梯田 当夜幕降临 山村整修的高标优质梯田 像一轮轮弯弯的新月 一层层嵌叠在山腰上 装一田满满的月光 星星,像颗颗珍珠散落出来 泛着灿亮的光。今夜, 不知天上的嫦娥
创作 |
旱塬之上(外二首)
黄天厚土之上的灵物 都膜拜神农后稷 这块缺水的地方 根植一股火辣的豪气 西北风,让黄尘满天 闭上眼睛,哪有黄土 挣扎开裂的瞳孔 除了眼睛,浑身都是黄土 旱塬上的土地 长着抗旱的庄稼 结着透水的苹果 黄土高原已被颠覆渗透 这块缺水的土壤 在斗转星移后 长出一道绿色脊梁 盈满花香 渭河 在我看来你就这样欢快 我知道,你以往太清高了 那轮奇月之下 李白泛舟之上的惬
创作 |
落叶的信笺(外二首)
林间,风是窃听者 它轻手轻脚,翻过一页又一页 落叶的信笺,金黄而斑驳 每一行,都藏着岁月的歌 晨曦微露,露珠是邮差的吻 在叶尖轻颤,欲落未落间 传达着夜的深邃与日的期许 每一滴,都闪耀着告别的温柔 那叶脉,是时间的河流 曲折蜿蜒,讲述着生长的故事 从嫩绿到枯黄,是生命的轮回 也是大地对天空的深情告白 落叶铺就的小径 每一步都踏出了回响 是风的低吟,还是树的叹息 或许,
创作 |
声响(外三首)
傍晚的小院,稍显安静 轻柔的风吹过树梢 叶子细细地响,细细地飘落雨水 时间是那样缓慢,流淌 像瓦砾缝隙中生长的苔藓 门前的老树,倒了三年 父亲依旧舍不得砍掉 吃饭、抽烟、思考都坐在那里 像一位哲学家,却写不出自己的名字 只有那些鸟儿理解他 在他面前跳跃、飞舞 和他一起发出熟悉的声响 寻觅 风还没有清净,细微的声音 开始裸露,这是故乡土地的呼吸 某些不知名的虫子,那么熟
创作 |
随物赋形(组诗)
一块菱形镜片 旋转,偏移,让方向找到内心的引导 角度在面前,随意转换 一块菱形镜片 让掌握它的人能看到想要的样子 只是想法一旦太多 虚化的心事难免游离于镜片以外 人间的镜面纵使最大 一个没有找准位置的人 如何对焦,也难看到清晰的那个我 走进不惑之后的日子 识认了过多镜子里外不一样的人和事 面对一块能主控的菱形镜片 心里有许多热切的冲动 双手却迟疑不肯抬起 潜意识里,犹
创作 |
指尖绘色感知录(外四首)
假如指尖能感知颜色 白色温暖与包容,黑色神秘与刺痛 天空之蓝深沉而安静,大漠飞金广袤而炽热 我都能一一触摸 我触摸到有人说的,变化极多的火烧云 红堂堂、金洞洞、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欢愉又热情的触感拨动鲜活的血液 兴许在夜晚,卸下厚重的妆容 我能触摸到脆弱的、疲惫的、渴望自由的 还未探知的,灵魂的颜色 我与我重逢 静谧的流水最知何为重逢 时间是谁也无法踏入的长河 思绪回
创作 |
诗·生命(外三首)
我们将所有的美好 放入想象 聚于笔尖 留于纸上 我们将见过的没见过的风 触过的没触过的云 配以呼吸 放飞在安然的梦里 我们手中有画笔 也有生命 原谅所有消极、灰暗、暴力 我们摘下阳光 铺平在森林 见证点点光辉汇聚 可即使这样, 我们仍不知足 仍不知足 九月里,我瓶子里的水满了 假期结束,我们重新开始旋转 事实上,我已在此旋转了一个春天 一个夏天。与其他的人一
创作 |
雨水是一场音乐会(组诗)
乡下风,街上雨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唠叨 乡下风,街上雨 记得刮风时,全家人蜷缩在屋内 风把茅草屋连根拔起 那时城里的老旧小区 被雨水压得直吐唾沫 路灯用冷漠的余光打量着 如鱼的行人 如今,风一转,驱走黑夜 雨一跃,找到归宿 风刮走的,成了回忆 雨带来的,换了话题 二十四节气中没有风的名分 它急得,来回踱着方步 风言风语爬满树梢 二十四节气中有雨霜露雪 怎么没有风的名
创作 |
母亲润我一生(外五首)
母亲走的那天,我病了,似乎一下子 病入膏肓,我的世界再没有了 海洋的拥抱和爱 我写过很多首诗,河流、山川 田野和村庄,也包括大地——母亲 如今再提起笔,满是忧伤 一场车祸给予我的疑难杂症 再无解药和阳光 我的世界变冷了,因为 春风走过的地方,有母亲 微笑的脸庞,潮湿着我的一生 霜降 在镜中签收岁月写下的誓言 散乱的银丝,再也回不到从前 天空依旧,那么蓝—— 这世上,似
创作 |
长理游记
朝来寒雨晚来风,中间又有雾重重。夏至以来,闷热阴湿。为避霉菌,寝门长闭,浊气氤氲而不流通,且夫遮光蔽日,暗不见天,亦不知今夕是何年。萎靡不振,魂悸惊坐,始觉吾之颓废。 自余为童生,居南苑,卑湿无风,常郁结。是日雨暂停,上下一洗,天高云淡,景气和畅。于是携书伴友,往南郊公园。步仄径,缘溪亭,穷回廊,终上高山。为之文以记之。甲辰年五月廿三。 虽已入夏,但南郊公园并无暖意,风吹在脸上,仍带着凉意,泥
创作 |
二宜楼招女婿记
二百多年前,“民居瑰宝”二宜楼是个世外桃源,一派繁荣的景象,楼内有一百多户五百多号人。周边森林茂盛,古木参天、郁郁葱葱、百鸟飞鸣、山花烂漫;大溪水小溪流在规矩地不停欢唱;山间茶树绿油油的一浪高过一浪;楼前百亩田园,稻花滚滚,蛙鸣一声盖过一声。 每当人们登堂入室,二宜楼祖堂四楼额枋装饰画上的两首田园诗欣然入目,以篆书抄写于甲寅年(1794年)季秋。借助古代名仕的诗,以此寄托并描绘土楼小天地、大人间
研究 |
《礼记·杂记》语言符号研究
[摘 要] 《礼记·杂记》侧重描述丧葬文化,语境、语言、语义较为晦涩,研究成果较少。运用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方法对它的语言符号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682个特征词,其中名词占比最高,为49.41%;动词占比13.45%;连词占比7.33%,有明确的语义特征。进一步对《杂记》文本热词图进行研究,发现最显著一层的热词分别为诸
研究 |
论“克己复礼”中的道德悬设和康德美学倾向
[摘 要] 现在的学术界中,有的人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认为中国哲学文化只能亦步亦趋地借鉴西方,形成了美学领域中“中国现代的美学观念根源于西方”的思维定式,但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为了承衰救弊提出的“克己复礼”,就已经体现了某种在道德领域与西方“上帝”等同的完善悬设,并且体现了千年后康德提出的批判美学原则,这两种观点的内在一致性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中西方哲学文化的关系,对于新时代正视中华传统文化具
研究 |
论何逊山水诗对“二谢”的承继和发展
[摘 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从产生、发展、再渐趋于成熟。在谢灵运、谢朓等人创作山水诗的基础上,何逊促进了山水诗的成熟与完善。何逊作为齐梁的代表诗人之一,其诗作熔炼了永明体的精髓,描绘山水景致的诗作秀句频出,在承继了谢灵运、谢朓山水诗创作的基础上,笔触更加细致入微,并追求韵味流转,使景物描写更具情思。何逊的山水诗创作,无疑是“二谢”山水诗的发扬,并萃入新的风雅气韵,使山水诗臻于圆融的境地。
研究 |
中西方山水田园诗之对比分析
[摘 要] 在中外文学作品中,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虽然这些作品大多属于山水田园诗的范畴,但由于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和西方的山水田园诗在多个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区别。以陶渊明与克里斯托弗·马洛的山水田园诗为例,分析、比较、探讨他们诗作创作风格、主题以及意象之不同,以窥中西方山水田园诗之差异,从而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西方文学的内涵。 [关 键 词] 山水田园诗;陶渊明;克里斯
研究 |
父亲的怀念:白居易诗中的悼稚书写
[摘 要] 儿童早夭在古代社会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儿童生命阶段的特殊性,从传统礼制角度看,社会对于儿童早夭保持冷静克制的态度,呈现出古代社会漠视儿童的表象,但从诗歌角度考察则不尽然。聚焦白居易诗歌中对早夭儿女的怀念之作,通过文本细读,将制度与人情、理智与情感产生的矛盾冲突展现出来,以此证明古代社会儿童并非不被重视,只是书写传统导致的关注缺失。 [关 键 词] 唐诗;白居易;儿童书写;儿童
研究 |
关于南明断代时间的探讨
[摘 要] 在南明史的书写和论述中,关于南明断代时间的问题,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通过梳理“南明”概念在历史中的传播,分析三种常见的关于南明断代时间的观点,对比不同观点的优劣,进而得出结论:南明存续时间应为1644年农历五月至1683年农历八月。 [关 键 词] 南明;断代时间;历史书写;时间断限;史学 引言 关于南明断代时间的问题,学术界似乎没有达成统一共识,通过总结梳理,目前主要有三
研究 |
晚清变革中的李鸿章与运河
[摘 要] 李鸿章与运河漕运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是在剿捻之战中,他坚持“倒守运河西堤”之策,成功剿灭了捻军,以功封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成为朝中重臣;二是他在直隶总督任上重用周馥、周盛传等人开挖运河减河,有效减轻了区域的洪涝灾害,增强了农田水利灌溉的建设;三是他依赖漕粮海运脚价利润一手创办并发展了轮船招商局,开启了洋务自强和海防建设的先声,他还主张建设铁路运输漕粮,对漕粮运输的变革乃至运输方式的现
研究 |
民族史诗与民族认同的构建
[摘 要] 《格萨尔王传》作为一部重要的民族史诗作品,在塑造和维持藏族文化认同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旨在探讨这部民族史诗在构建藏族集体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功能与意义。通过细致地剖析其内容、艺术风格及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展示了《格萨尔王传》是如何成为连接藏族人民共同记忆的纽带的,并且是如何影响并加强了这一群体内部的归属感的。《格萨尔王传》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创作,更是藏族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促进社
研究 |
《北京人在纽约》中在美华人生存空间研究
[摘 要] 《北京人在纽约》是曹桂林根据亲身经历改编而作,讲述了赴美追梦的王起明在美国创立服装公司,面临事业跌宕、爱情选择以及女儿宁宁的教育等多重困境,努力融入美国社会,向美国“妥协”的过程。将《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并运用“三元空间辩证法”对空间进行分类梳理研究,分别对容纳人物行为轨迹的流动的物质空间、寄寓人物理想和欲望的精神空间、容纳华人社群和同胞交流的社会空间进行梳理和分析,
研究 |
芥川龙之介《蜘蛛丝》中释迦牟尼的形象解读
[摘 要] 在《蜘蛛丝》这篇小说中登场的人物释迦牟尼可谓饱受争议,有些人认为他是冷漠的,有些人则认为是慈悲的。为何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理解背后的原理不仅有助于拓宽对小说本身的理解和《蜘蛛丝》的研究领域,还能为界定文学作品在越境过程中可能遭受的多方面影响提供衡量指标。通过分析小说文本确定了影响释迦牟尼形象的关键语句,并通过作者论找出其产生的根源,得出了译本中这类语句的存在与缺失可能会影响读者
研究 |
《红与黑》于连秘书形象探析
[摘 要] 于连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奠基作品《红与黑》的主人公,作为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其思想、性格的复杂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他在德·拉莫尔侯爵府中担任私人秘书的阶段是他人生的转折和高光时期,在工作中极具反差的心理和行为也映射着其职业生涯中的得与失。以于连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其从事秘书职业的必然性、秘书职业形象的特征和秘书职业生涯对其的影响。 [关 键 词] 《红与
研究 |
演进与断裂:16—18世纪中西方科学与技术发展路径的哲学反思
[摘 要] 16至18世纪,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路径展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质与历史逻辑。在西方,科学革命的兴起标志着现代科学体系的奠基,其核心在于从古典哲学向实验方法与数学表达的范式转移。伽利略的机械论宇宙观、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哲学共同塑造了近代科学的知识论基础。科学革命不仅是知识领域的革新,更是社会结构、思想范式与技术实践的全面重塑。反观同期的中国,尽管传统科技在农业、天文学、工程
评论 |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笔下孤独灵魂的深度剖析
[摘 要] 小说《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是一部青春小说,更是一部深刻探讨孤独与成长的文学佳作。村上春树以独特的文学笔触,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复杂的情感纠葛,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社会背景紧密结合,展现了现代人在复杂社会中的孤独与迷茫。这部作品不仅以其对青春、爱情和死亡的深刻探讨而广受赞誉,更以其对孤独灵魂的深度剖析而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从孤独灵魂的群像描绘、孤独情感的深
评论 |
福柯权力话语视域下的《都柏林人》
[摘 要] 乔伊斯的《都柏林人》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都柏林失语女性的生存困境。但一直以来,《都柏林人》中所体现的乔伊斯的女性观却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许多学者认为,在《都柏林人》中只存在一元化的男性视角,他们甚至认为乔伊斯有明显的厌女倾向。以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介入,不难发现《都柏林人》中表现女性的抗争才是贯穿在《都柏林人》中的一条隐性的线索。《都柏林人》表现了乔伊斯对女性的尊重与肯定
评论 |
卢卡奇物化理论视角下的《神经漫游者》
[摘 要] 作为赛博朋克科幻类小说的先锋之作,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探讨了在未来世界里人性被普遍存在且廉价的技术所支配的影响。运用格奥尔格·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探讨了《神经漫游者》中的物化现象,并且通过对人类主体、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的意识的物化的分析,试图警示人们对物化思维的防范,倡导人们要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文明中保持自我主体性。 [关 键 词] 《神经漫游者》;卢卡奇;物化理论;主体
评论 |
慌乱都市下的大众语调
[摘 要] 穆时英作为新感觉派作家,以描绘现代都市文明而受到关注,其小说创作以对现代都市享乐生活的迷恋感受为主。其笔下的都市人处于朦胧的悲剧黑暗中,无论是前期偏向左翼文学的创作,还是随后作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的都市创作,都以社会现实为创作背景、中下层大众为主要叙述对象,展现着时代背景下大众的现实困境,及慌乱都市生活中个体的理想追求与向上品格。 [关 键 词] 穆时英小说;大众话语;现实书
评论 |
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嗅觉书写
[摘 要] 《长恨歌》是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整部小说以“沪上淑媛”王琦瑶的人生经历为叙事主线,描绘了她在社会历史变迁进程中的四十年人生轨迹。以嗅觉叙事为研究对象,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归纳《长恨歌》中的嗅觉意象,探讨气味与时空建构的互动关系,阐释多种气味在文本语境中的隐喻功能,并分析嗅觉叙事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中的作用,期望以小见大,能为理解《长恨歌》中的感官表征及其社会文化意义提供新视角
评论 |
《描写语言学田野调查手册》评述
[摘 要] 美国学者Shobhana L. Chelliah和Willem J. De Reuse所著的Handbook of Descriptive Linguistic Fieldwork的中文题目是《描写语言学田野调查手册》,由Springer出版公司于2011年出版发行。该书对于从事描写语言学的人员来说是一本重要的参考资料。对该书进行简略述评,望能在相关业务的技术精进和理念提升方面有所帮
评论 |
张爱玲的花园空间研究
[摘 要] 张爱玲的《第一炉香》《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作品包含着丰富的花园空间,这些空间体现出她对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张爱玲的花园空间跨越具象和抽象两个层次,包含爱情和欲望、女性和男性等多重主题,呈现出两种性别、内部与外界、个人与集体等关系的交叠合一,构造起一个容纳多种声音、沟通真实与幻觉的“异托邦”世界。花园空间是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现实和心灵空间,是张爱玲文学世界的一种聚合性展示,也
翻译 |
地域文化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摘 要] 地域文化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涉及方言、饮食习惯和民俗等文化元素时,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再创造。重庆作为西南地区的一个文化重镇,拥有丰富的地方传统和民间习俗,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些文化特征成为翻译者的一大挑战。通过分析《老重庆记忆》中的典型文化元素,探讨了地域文化的内涵,并分析了地域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以及翻译中遇到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具体而言,聚焦于翻译中的文化
翻译 |
欧·亨利小说翻译中的风格意义探析
[摘 要] 幽默的语言表达和独特的写作角度是欧·亨利小说的特色。以刘宓庆翻译风格论为依据,从词语、句法、修辞和篇章结构四个角度探讨欧·亨利小说的翻译特点,以期帮助国内翻译研究者了解翻译风格论,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研究发现,要想译出原文的风格特色,应详细探析作者的语言倾向和行文特质,把握其文章风格,分析风格意义,忠于源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淡化或是风格的再创造。 [关 键 词
翻译 |
《金匮要略》英译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摘 要] 首先介绍了《金匮要略》英译本概况,并对其研究文献的发文量、研究内容、理论基础/研究视角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然后指出当前《金匮要略》英译研究存在研究对象单一、研究内容局限、研究方法科学性不足等问题,并提出对应策略,建议加强对《金匮要略》其他英译本的研究、拓展研究视角与内容、利用数字人文技术开展量化研究。 [关 键 词] 《金匮要略》;英译;文献计量学;中医典籍;数字人文技术 引言
翻译 |
视域融合下《唐诗三百首》中杜甫诗歌英译比较研究
[摘 要] 在诠释学视域下,翻译超越纯语言技能界限,涉及理解与文化交流等因素。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念在作者、读者、译者间架起了可研究桥梁,为研究翻译文本提供了可操作框架。在视域融合视角下,对比宾纳与许渊冲对《唐诗三百首》中杜甫诗歌的翻译,探究视域融合过程及程度和视域差异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以期从比较中提取可借鉴之处。 [关 键 词] 视域融合;许渊冲;宾纳;杜甫诗歌;《唐诗三百首》 引
翻译 |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
[摘 要] 乡土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分支,其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深入描绘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和乡村生活。葛浩文在英译《蛙》这一作品时,充分展现了对乡土语言的敏锐捕捉和精准翻译。基于对形式及非形式两大系统的分析,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详细探讨了译者在语音、词汇以及意象等方面的翻译策略,揭示了译者在保持原文美学特色的同时,如何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从而实现了乡土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