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查看往期
期刊目录
2024年34期
创作 |
从一个人的晨曦跨向夜幕(组诗)
水的记忆 石墙为阳光刻画过无数张脸 都不如,木门上的“春”字红润 一些人影离开石墙,一些走上石墙 轮回过程中 墙下的青苔,悄然生长,悄然消逝 找到墙的缝隙的人,穿透时间的壁垒 有的是灯火之下 为所有的疲惫安一道逃避的门 河水空着,物我两忘的境界 赋予了石板路磨平的情感 和来来往往的陈年旧事,新的生命 它们都有机会沉下心来 住在时间里 而菜篓,竹篾筐 依靠双手把生活从河
创作 |
王晶慧的诗
妹妹 在沙滩与海浪嬉戏的尽头 妹妹向我遥遥招手 她的笑容像那盛开的白茉莉 海风轻吻她飞扬的长发 海水沿着裙角往上攀爬 落日是个绝妙的灯光师 斜斜一指 霞光染红了她的小脸 羞怯地,她躲回千万朵云之间 将晚来的月亮托起 枕着星星入眠 海边的夜 月亮喝醉了 扶着云 星辰跳起欢快的舞蹈 美酒倒在银河里 泻了一地 海浪怀揣心事 徘徊不定 行道树上的叶子叽叽喳喳 和着
创作 |
臧静的诗
无眠 第一声啼哭 落在母亲浓密的睫毛上 泪水划过汗水 流进我的眼睛里 我便有了尘世的第一滴眼泪 也有了她的全世界 有了第一滴泪 然后有 第二滴,第三滴 无数滴 泪多了 我便有了心 一封遗落的信 一封没有邮戳的信 不知何去何从 一阵风 将它吹落 混在了那堆旧书籍里 月光柔软 我依在时光的背后 悄然打开 那封写给自己的信 一千零一个愿望 在清透的黄昏
创作 |
余文韬的诗
应县木塔 山西应县有浮屠名释迦,肇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高六十有七米,通体木制,迄今千年矣。内奉释迦牟尼二齿。外有一匾名“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所书。又传有慧能和尚应梦采灵芝草,栽于顶层莲座。坊间向以塔顶有夜明珠,为佛祖所遗,而莫之见。 古塔摩天上,行云聚复开。 佛宫遗骨落,莲座采芝栽。 御笔曾朱色,明珠恐碧埃。 千年何所去,独此正如来。 新安江江景 几度寒潮盛,难寻彼岸花。
研究 |
古典诗词中的酒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摘 要] 酒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如出现在《诗经》中的饮酒意象,以及曹操的《短歌行》等作品,都展示了饮酒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魏晋时期,饮酒成为文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竹林七贤等人的作品中广泛出现饮酒主题,表达了他们对现实的失望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望。陶渊明更是将饮酒作为一种诗歌主题,创作了大量主题为“饮酒”的诗篇。分析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内涵,就其内涵进一步探究古典诗词中的酒意象
研究 |
李贺诗词色彩描写中的自卑、自恋意蕴
[摘 要] 李贺诗词的色彩描写反映了他的自卑与自恋。冷色折射出其自卑心理,主要表现在他对自身体貌方面的过分介怀,如“巨鼻宜山褐”“秋姿白发生”“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艳色表征出其自恋情结,主要集中在他对才华品格、身世抱负的陶然自醉,如“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等。多舛的命运与功业豪情的猛烈碰撞,使其诗在色彩运用上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 键 词] 李贺诗词;色彩描
研究 |
高适诗歌中的忧患意识分析
[摘 要] 高适作为一名边塞诗人,他的人生经历颇为复杂,不但从军守卫过边塞,也曾多年与劳动人民为伍,对底层劳动人民富有极大的同情心,并立志报效祖国,一生抱负理想远大。在他的诗歌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那就是具有浓重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介绍了高适诗歌中的政治忧患内容、特征、成因以及意义,结合其诗歌作品来分析忧患意识表现,感受他雄浑悲壮的文学风格与人生理念。 [关 键 词] 忧患意识;边塞诗
研究 |
英雄塑造与空间叙事:论《水浒传》中酒店描写的文学功能
[摘 要] 《水浒传》中的酒店描写数量众多,在“宋公明全伙受招安”之前的回目中,几乎回回都有提及,甚至一回当中出现多次,有的酒店也在不同回目中多次出现,几乎贯穿了梁山好汉受招安前的全过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酒店作为小说中频繁出现的典型场景,不仅是众多关键事件发生的舞台,更是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工具。通过分析《水浒传》中酒店描写的文学功能,探讨其在人物塑造与叙事推进中的重要作用。 [
研究 |
论两宋宫廷女性的流亡书写
[摘 要] 纷繁的战火和软弱的统治者使两宋人民的生存空间被持续碾压,宋人饱受流亡离丧之苦。原本养尊处优的宋国宫人沦为战利品,被迫踏上前往塞北的流亡之路。宫廷女性的流亡诗词在两宋文学界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但它以第一视角真实再现宫人奔波辗转的“流亡”经历,具有一定的“诗史”价值。同时,这类流亡作品对宫人的心境进行了一定的自我观照,可窥见宫人骤然处于特殊处境下的情感反应,她们的坚韧、勇气与智慧也在自我叙
研究 |
明代何维柏生平事迹及著述考略
[摘 要] 明代岭南理学名臣何维柏以首劾内阁首辅大臣严嵩而下诏狱,历九死一生后被革职还乡,僻居广州天山草堂前后讲学三十余年,尤以易学、白沙心学为善。其弟子刻有《天山草堂集》二十卷,今存《天山草堂存稿》八卷。 [关 键 词] 何维柏;生平事迹;著述考略;治学思想;《天山草堂存稿》 何维柏(1511—1587),字乔仲,号古林,南海沙滘(今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沙滘村)人。明嘉靖十年(1531年
研究 |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日本文学影响的反向思考
[摘 要] 在中国传统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中,以“天人合一”理念为核心理念框架,倡导人类应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承载天地之德,善待万物生灵。这一思想将“仁”从人际关系延伸至自然界,逐步推己及人、推人及物,并从“仁”“礼”两方面进行生态式的逻辑建构,使人与自然形成和谐共存的关系。这种思想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儒家“仁”与“礼”的概念在日本文学中被接受、转化,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
研究 |
苏轼人生观的形成及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摘 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及政治家,其一生跌宕起伏,却始终保持着独特而深刻的人生观。结合苏轼的人生观形成因素,如儒家思想对苏轼人生观的影响、佛道思想融合下的精神世界构建、贬谪经历与思想转变,分析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体现,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旨在深究其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境界。 [关 键 词] 苏轼;人生观;社会;影响;儒家思想 苏轼的人
研究 |
中国汉民族“史诗缺失”问题原因分析
[摘 要] 史诗是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古代长篇叙事诗。在史诗作品中,《荷马史诗》是古希腊乃至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通过对《荷马史诗》创作特点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汉语区缺乏让史诗流传发育的口述传统。从自身角度看,中国华夏文明在礼乐文化的作用下较早步入文明时代,并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礼乐秩序,这是对史诗形成必备条件的消解。 [关 键 词] “史诗缺失”问题;《荷马史诗》;口述传统;礼乐
研究 |
从饶宗颐文化复兴的追求品其君子修养
[摘 要] 饶宗颐作为一代通儒,其复兴中华文化的思想贯穿学术研究的始终,以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坚持守护与传播中华文化。饶宗颐拥有高尚的品格和修养,他的为人与学问无一处不与儒家之君子修养要求相符合,是当之无愧的君子。以君子的“道”“德”“仁”“艺”为线索,探索饶先生的君子修养。 [关 键 词] 饶宗颐;中华文化;君子修养;道德;文化复兴 饶宗颐,广东潮安人,1917年8月9日出生
研究 |
萧红在重庆时期的创作研究
[摘 要] 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正处于抗战艰苦时期,许多地区成了大后方迁移地。当时的重庆汇聚了大量文化人士和爱国志士,萧红也是其中之一。在重庆居住的17个月里,萧红不仅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与生活的艰辛,还将这些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融入了她的创作中。以萧红在重庆时期创作的小说和散文作品为考察对象,剖析战争给社会底层民众带来的身体和精神上的苦难,探究萧红在这一时期创作风格与心理的变化。 [关
研究 |
浅谈《历史的天空》的情感表达和语言特色
《历史的天空》是作家徐贵祥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1世纪初,并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主要以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通过讲述以梁大牙、陈墨涵为代表的革命青年投身革命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成长与蜕变,以及他们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忠诚与奉献。小说铺展开一幅可歌可泣、悲壮雄烈的历史画卷,抒发了作者心中的家国情怀,表达了对历史的赞歌与敬意。 小说整体情节紧凑,情感真挚热烈,语言
研究 |
《文华秀丽集》之中国文学典故受容
[摘 要] 日本汉诗集《文华秀丽集》受中华文化影响,引用了很多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典故。以该汉诗集中的典故作为研究对象,考证所用典故的出处,探讨日本汉诗所用典故与我国本源典故之间的渊源关系,研究中国文学对日本汉诗产生的影响。 [关 键 词] 《文华秀丽集》;典故;受容;中国文学;日本汉诗 《文华秀丽集》是平安时期日本文人用汉语按照中国格律诗的规则创作的汉诗集。受中华文化影响,《文华秀丽集》用
研究 |
开端与二重性
[摘 要] 作为希腊哲学中宇宙论之重要文本,《蒂迈欧篇》实现了宇宙起源与运作逻辑的“近似论述”。探讨作为影像之言语的危机对于起源与“发生”问题中时间之内在悖论的揭示;追踪蒂迈欧宇宙论中可见世界之显现进程,揭示“第三种类型”如何构成不同于传统二元论框架的“二重性”逻辑;通过“二重性”之逻辑揭示感性与理知之间保留的“能动性”,探讨《蒂迈欧篇》关于身体的论述开启的独特认识论视角。“发生”的非时间性、存
研究 |
论《福》中属下星期五的困境、代表与反抗
[摘 要] 库切的小说《福》展现了星期五作为属下的困境和反抗,他通过拒绝和模拟达到对殖民霸权的抵制消解。对小说《福》的后殖民分析有助于读者发现殖民霸权的存在、被控制被代表的困境,并对霸权做出可能的抵抗。 [关 键 词] 《福》;星期五;殖民霸权;库切 库切于198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福》,这本小说是对《鲁宾逊漂流记》的解构书写,讲述了苏珊·巴顿在流落荒岛被救助后将星期五从非洲带到英国,并
评论 |
再论中国文学批评的现实意义
文学批评是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品鉴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文学作品的创作经验。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是相辅相成的三个主体,文学批评可以促进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文学理论也可以在文学评论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在当今中国文学创作中,文学批评具有重要的、多层次的现实意义。 一 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通过系统地研究作品来积累文学发展和创作的相关经验,并形成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
评论 |
情感与意象
[摘 要] 《玉梨魂》具有错综复杂的特性,其情节包含多种暗示和多层含义。作者将白梨影与梨花二者在意象层面重叠,构成了精心设置的骗局:白梨影内部的新旧矛盾与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结构形成了冲突,以突兀感表现了故事的张力;梨花围绕白梨影这一代表性人物展开,不仅将旧式女子命运的路径明晰化,而且将旧式女子的情感痛苦一并宣泄。 [关 键 词] 《玉梨魂》;情感;梨花;白梨影;徐枕亚 徐枕亚将原本私密的
评论 |
刘三姐传说的再创造——歌体小说《刘三姐》
[摘 要] “刘三姐”作为两广一带民间文学中的文化瑰宝,经过作家文学的再创作,俨然已经成为山歌文化的经典代表。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柯炽的长篇小说《刘三姐》探寻民间传说人物在作家文本中的呈现状态,以丰富刘三姐形象的文本重构研究。 [关 键 词] 民间文学;《刘三姐》;山歌文化;民间习俗;传说创新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从古至今都是紧密相连的,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诗经》中收录的民间
评论 |
刘宇昆 “末日三部曲”中对意识上载的思考
[摘 要] 作为华裔科幻作家的翘楚之一,刘宇昆(Ken Liu)的科幻作品总是能够将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和科技发展的思考完美结合,并由此表达其对人类生存的思考。围绕其科幻短篇“末日三部曲”(《解枷神灵》《天堂战争》《死得其所》),展开对于“意识上载”这一题材涉及的控制论发展过程以及这一技术所带来的生命与信息是否能够等同之类问题的讨论。 [关 键 词] 科幻小说;“末日三部曲”;后人类;“意识上
评论 |
柏格森绵延思想研究
[摘 要] 柏格森绵延思想是柏格森时间观的核心,其绵延思想的内容包括“纯粹的多样性”“意识状态的众多性”“记忆的两种形式”;而绵延思想的三个阶段包括“直觉主义的方法”“潜在共存的记忆”“创造的生命冲动”。直觉、记忆和生命冲动作为柏格森时间哲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柏格森绵延思想的基础。 [关 键 词] 柏格森;绵延思想;直觉;记忆;生命冲动 亨利·柏格森(
评论 |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初探
[摘 要] 按照康德的设想,科学的形而上学应该是包含着自然的形而上学和道德的形而上学。但是,这两个体系之间具有一种不可通约性。这种方式是难以解释一个完整的人的。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因为将人的活动划分为两个方面就将一个人也划分为两个方面。一个人始终是作为一个整体在思辨着,在实践着。所以,康德就在这两个形而上学的体系之间架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康德提出的有关判断力的学说。 [关
评论 |
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三重分裂
[摘 要] 卡夫卡《变形记》是基于家庭背景对人的异化问题进行探讨的一部小说,因此对其考察离不开对小说中家庭问题的探讨。作品中主人公生存的家庭体现出明显的三重分裂,正是这种分裂感将主人公的结局推向了毁灭,也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主义特征。基于家庭主题对《变形记》进行探讨,从个人与家庭的分裂、家庭与社会的分裂、家庭成员的分裂三个角度出发,试图对作品内蕴进行更深的挖掘的同时,略补此前研究者对《变形记》
评论 |
奇幻文学特点与艺术呈现
[摘 要] 《黄山奇石》是一篇蕴含奇幻文学特点的独特文本,深入剖析《黄山奇石》,探讨奇幻文学的特质与艺术表现。《黄山奇石》对黄山奇石的描写充满奇幻色彩,通过奇特的想象将石头转化为生动的形象,为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研究《黄山奇石》有助于深入理解奇幻文学在自然描写中的奇幻元素运用,以及如何借助简单的自然事物构建奇幻的文学世界,为全面探究奇幻文学的内涵与艺术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关 键
翻译 |
近二十五年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回顾与思考
[摘 要] 采用文献分析法,对近二十五年(1998—2023)有关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中文文献进行检索、回顾和讨论。根据文献内容和主题,已有研究可分为三类:翻译策略与方法、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发现目前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不足、跨学科研究力度和深度不足、技术应用相对滞后以及实证案例研究不足等方面。未来应加强国际视野的拓展,对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
翻译 |
《资本论》传入中国及其翻译进程的特点
[摘 要]《资本论》作为凝集了卡尔·马克思毕生心血的巨著,自其问世以来便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与探讨。回顾《资本论》在中国的翻译史并总结其特点,为今天更好地学习和传播《资本论》提供建议和参考,并推动更多学者对此课题进行深入、长远的研究。 [关 键 词] 马克思;《资本论》;翻译进程;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回顾过去两个世纪的哲学史、思想文明史和经济学史,无处不留存着《资本论》带来的影响痕迹。它
翻译 |
论重复手段在英译汉中的妙用
[摘 要] 重复是一种语言表达手段,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表现形式各异。汉语重重复,且形式多样。以往的研究多限于汉语重复的英译策略,而对于英译汉重复译法的分析相对较少。为了研究英译汉重复译法,从汉语重复的三种类型——重叠、同词重复和语义重复出发,分析其句际功能,并通过对比ChatGPT译文与人工译文,讨论如何巧妙运用汉语重复增强汉语表现力,发挥汉语表达优势。 [关 键 词] 汉语重复;重复功能;
翻译 |
韩国语中有关秋天谚语的翻译探析
[摘 要] 以秋天谚语作为研究对象,聚焦五个关键主题,即与秋风、秋雨、秋天饮食、秋天喻人以及秋收相关的谚语进行翻译探析。通过具体实例,探讨在韩国语中有关秋天的谚语应如何翻译,以及如何运用翻译技巧来有效传递其内涵。通过这一研究,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韩国语中有关秋天谚语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关 键 词] 韩国语;秋天谚语;翻译策略;翻译技巧;跨文化交流 秋天作为一
杂谈 |
敦煌哲学:时代使命与创新发展
[摘 要]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敦煌哲学是敦煌文化的基本内核和活的灵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使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研究敦煌哲学是陇上学人的时代使命,是推动敦煌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动力。从话语创新、普及推广、担当使命等方面推动敦煌哲学创新发展,是甘肃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 [关 键 词] 敦煌哲学;时代使命;创新发展;敦煌文化
杂谈 |
浅谈龟兹文化之源及其影响
[摘 要] 龟兹文化有其独有的特色和风格,既具有本土特征,又融合了外来文化(佛教文化),在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的龟兹文化曾在中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经过东传后对当时的中原文化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关 键 词] 龟兹文化;龟兹石窟;中华文化;佛教文化;犍陀罗 一、龟兹文化概述 龟兹文化是在龟兹古国形成的具有其鲜明特色的一种复合型文化,其核心内容是佛教文化。班固的《汉
杂谈 |
探究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体现
[摘 要]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化,民俗文化的光华再次被发掘,很多社会领域纷纷运用民俗元素,以期达到发展的新高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领域,民俗文化的融入已成为一种新趋势,不仅增添了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更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与认知。从不同的侧面展开分析,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如何巧妙地将民俗文化融入其中,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民俗文化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独特价值。 [关 键 词] 民俗文化;中国现